设计,透过外层大瓶可以看到内层的小瓶。口型为黄色喇叭口,卵形的瓶身有4组螺旋形装饰,每组都漆有鱼戏水的图案,瓶颈有“吉庆有余”字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以乾隆时期最为鼎盛,而这件瓷瓶可以说是巅峰时期的“巅峰之作”,因为它几乎囊括了乾隆时期最复杂的工艺,而且历经十几道工序,多种釉色地、内绘青花、外画洋彩、珐琅彩、粉彩,另外还有描金、镂空、转心、浮雕、浅刻……
目前,除了台北故宫有一件类似藏品外,已经现世的仅此一件,更为重要的是,该瓷瓶的保存状态非常良好,历经几百年,实属难得。
在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件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最终以2.5266亿港元(约合2.16亿元人民币)成交,当时创下了中国瓷器拍卖新的世界纪录。“如果和那件葫芦瓶相比,这件粉彩镂空瓷瓶也算物有所值了。”一位北京的古董收藏家王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也参与了这场激动人心的争夺战,“太刺激了!”他说。
不过,在艺术圈和收藏圈内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收藏家马未都就认为:“盛世时的审美都是艳俗的,这件花瓶当然也不能免俗,一眼望去就剩漂亮了。”
“这是一件近乎完美的工艺品,豪华而繁缛的工艺和拼接非常难得,但是其作为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究竟有多高就见仁见智了,我个人感觉它艳丽有余但缺乏纯粹的美感。”一位文物鉴赏家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买家愿拿瓷瓶换《砥柱铭》
博罗位于伦敦西郊,这个安静的小镇可能从来都没有迎来过这么多中国人,几乎中国所有的艺术品大买家都聚齐于此,“能飞过去的就飞过去,实在去不了的,也都办了电话委托。”王先生说。
从英国媒体刊发的现场新闻图片来看,在简陋狭小(据现场买家称不足100平米)的班布里奇拍卖会现场,竞拍者几乎全部都是华人面孔。这只瓷瓶的拍卖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基本上都是中国人之间在互相竞价,而且争抢非常激烈,以至于后来都以100万英镑的幅度进行加价。最终,一位神秘的电话委托买家得偿所愿。
从来没有见识过如此阵势的班布里奇拍卖师激动得连拍卖槌都敲坏了,而瓷瓶的委托人之一也差点休克在拍场上,一度被人扶出拍场呼吸新鲜空气才恢复意识。
事实上,在这只瓷瓶拍卖之前,班布里奇并没有像佳士得、苏富比这样的大型拍卖公司那样做什么宣传,甚至连拍卖图录都没有印。“可很多中国买家早就瞄上它了。”王先生说。
几个月前,国内媒体上就曾经出现过这样一则“趣闻”:英国一对兄妹在收拾已故父母位于伦敦郊区的一套老房子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早已落满灰尘的中国古董花瓶,这个花瓶是父母在上世纪30年代购得的,已经在家中放置了七八十年。
这对兄妹找到拍卖行,希望拍卖父母留下的家具、摆设等遗产,拍卖行发现花瓶并鉴定后告诉他们:这只花瓶可能价值80万~120万英镑。这个估价让他们欣喜若狂,兄妹俩原本以为它可能只是价值几百英镑而已。小镇的村民们将此传为佳话,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最后这只花瓶竟然拍出了超过估价50倍的天价!
“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东西如果是对的(真的),绝对不止这个价,所以很多人都以为这下子可以捡一个天漏儿了,于是一大批人就杀了过去。没想到,有这种想法的人至少上百,而且抢得非常厉害。”王先生说。
周双成是北纬拍卖董事长,也是著名收藏家,在收藏圈里已经打转了几十年的他大风大浪见过了不少,但是当有人给他发短信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时候,他还是被吓了一大跳,“太贵了!”他说。
周双成告诉记者,他认识这位神秘的买家,“他是北京的买家,也是很多拍卖公司的大客户,尽管其他人会觉得有点贵,但是他既然出了这样的价格就一定有他的考虑。”他说。
保利拍卖董事总经理赵旭也表示与这位买家熟识,“这位买家其实也参与了《砥柱铭》的竞拍,但是未能如愿,至今仍十分遗憾、难以释怀,甚至还表示愿意拿这件5.5亿元的瓷瓶与《砥柱铭》的买家相交换。”他说。
中国买家全球“扫货”
“虽然这5.5亿元的乾隆瓷瓶有些‘偶然’,但是,如果没有市场这种火爆的态势,很多卖家根本不会把好东西拿出来。过去市场上根本见不到的好东西现在都出来了。”周双成认为,目前“天价”频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好东西”多,它们就是“值这个钱”。
虽然还没有进行秋拍预展,但是周双成透露,今年北纬拍卖也征集到不少重量级拍品。其中,一件北宋四大家之一黄庭坚的行书手卷《大雅堂记》分外惹人关注。“这件作品是从日本回流的。我们常说的‘大雅之堂’,就是出自于此。应该说黄庭坚《砥柱铭》拍出4.368亿元是《大雅堂记》卖家愿意把东西拿出来的最主要原因。”他说。
买家卖家“供求两旺”的情况,也使得作为中间人的拍卖行赚得盆满钵满。特别是中国买家日益上涨的热情和不可小觑的实力更是使得众多国际知名拍卖巨头心向往之。德国纳高拍卖公司是仅次于佳士得和苏富比的全世界第三大拍卖公司,始创于1922年。今年,纳高在中国内地举行了规模空前的“亚洲艺术品及西洋古董拍卖会”的预展活动。
“纳高拍卖第一次在中国内地做预展是在2004年,虽然并不是每年都过来,但是7年来,我们还是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中国藏家的变化,他们人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熟,他们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买什么,当然也对拍品要求越来越高。”纳高亚洲总代理黄桂诗女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黄桂诗还透露,目前在纳高的客户中,西洋艺术品买家中,中国客户所占份额在10%左右,而亚洲艺术品拍卖中,华人藏家(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则占80%以上。
本月,韩国成立最早也是最大的拍卖公司首尔拍卖也首次在北京举行了其“印象派及现代大师画作”的预展,带来了雷诺瓦、莫奈、夏卡尔及毕卡索等西方艺术大师的珍稀名画。
“越来越多的中国买家在艺术市场上展现出非凡的热情和实力,他们已经完全到了可以涉猎世界级顶级艺术品的层次,所以我们带来这批顶级西方艺术,希望让中国的客户更加了解我们。”首尔拍卖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沈美成女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张五常:投资乾隆瓷不亏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佳隆
自2005年首次过亿以来,乾隆时期瓷器屡屡刷新天价,跑步闯关“五亿元”。乾隆瓷在收藏市场上为何炙手可热?
经济学家张五常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乾隆时期的东西符合艺术品长期保值、升值的诸多规律,集真伪易辨、数量适中、备受瞩目、个性鲜明于一体。长期来看,此类艺术品的价格升值潜力甚至会胜过法国印象派的画作。
事实上,在乾隆时期艺术品身价陡增的背后,反映出整个艺术品市场的“高烧”。最近在英国成交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其5.5亿元的成交价格再度引发各界对艺术品市场存在严重泡沫的担忧。
不过,张五常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虽然从2000年开始,中国收藏品的价格上升得很快,增长率远离了市场平均的增长,但我认为,如果继续长期持有此类收藏品,藏家是不会输钱的。因为艺术品投资往往表现出很高的复利效应。”
在张五常看来,长期持有类似乾隆瓷瓶在内的艺术品不存在泡沫之说,因为艺术品所积淀下的“复利效应”非常惊人。他举个例子说,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经济学最伟大的论著,当时的售价是1.8英镑,225年后的今天,这本书售价10万英镑,每年的复利回报率达到4.86%,除了通胀因素外,每年复利的增长率也达到了2%左右。
古书收藏还仅是收藏市场上比较偏门的一类,大量的收藏品的收益回报远高于此。在艺术品投资市场中,若以每年复利8%来计算,200多年就会上升6000多万倍。张五常坦言,就算剔除通胀因素,艺术品投资市场每年仍然有5%的复利。“那么,你说收藏能不能赚钱,答案是可以赚钱。”张五常说。
他还表示,与一般商品和资产市场相比,艺术品还有极为特殊的一面:任何商品和资产未来收益都可以折现,这限制了其升值的潜力,泡沫吹大之后必然会破裂。但收藏品本身是没有产出的,没有生产力,也没有带来收入,所以它是不能够折现的,这意味着收藏品本身作为一个财富,标价是没有上限的。
张五常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买了房地产,它升值一定是有上限的,是被未来收入、预期收入约束的。而收藏品的价格则是靠其他实体经济或资本市场中有收入的资产来支持的。真正的艺术品收藏还没有见过泡沫破裂的例子。
嘉德拍卖董事长陈东升也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起飞到了资产持续增长、高度增值的阶段。包括房地产业、矿产业和江浙民企资产迅速增长,而艺术品领域为此类资金提供了很好的资产保值的出路,所以中国艺术品今天的价格,从经济规律来说是合理的。
“由于中国政府正在打压楼市,而股市也时常受到打压,大量资金已经并将还会进入艺术品收藏领域。”张五常告诉记者,“由于收藏品的升值对经济的增长是很敏感的,加之收藏本身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未来随着更多的中国人进入艺术品收藏领域寻求资产保值,中国艺术品价格仍将高企。”
一位收藏界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因为通货膨胀因素,政府乐见艺术品市场能够吸纳更多的流动性以缓解货币过量引起的通胀,毕竟艺术品本身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