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羊肝片吸虫病是反刍动物常见寄生虫病,2016年2月,笔者接诊了1例羊肝片吸虫病,介绍该病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以供羊肝片吸虫病防治的参考。
关键词:畜牧兽医;羊肝片吸虫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91
肝片吸虫病是肝片吸虫在牛、羊等反刍动物甚至是人等其他哺乳动物中肝胆管内寄生引起疾病,可对肝脏造成机械性损伤,引起肝炎、胆管炎,导致全身中毒、营养障碍以及发育不良。患病牲畜成为新的感染源,排出的粪便往往携带虫卵,威胁整个牲畜群。积极防治肝片吸虫病非常重要,及时诊治有助于减少养殖户的损失。清流县雨水充充沛,温暖季节较长,因而感染季节也较长,近年来因饮食结构的改变,羊养殖数量明显增多,与此同时畜牧管理工作与动物疫病管理压力明显增加。2016年2月,笔者诊治了1例羊肝片吸虫病,现报道如下,以供借鉴。
1 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2016年1月,清流县某养殖户从外地购回山羊45只进行饲养,2月开始出现病羊9只,病羊表现为腹泻、眼睑和下颌肿大,早期有发热表现,精神沉郁,进食减少,皮毛粗乱。出现食欲不振,被毛粗乱无光泽,消瘦,其中3只眼睑浮肿,颔下肿胀死亡 ,于是畜主前來求诊。
经现场检查,病羊群表现为轻微发热,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离群,肝区压痛明显,腹痛,拉稀,粪便显黑色,有的病羊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粘膜苍白。被毛粗乱无光泽,有脱落现象;步行缓慢,有的羊眼睑、颔下、腹下出现水肿,消化不良。
对死亡的羊进行剖检,病变主要集中在肝脏和胆管,可见病死羊心包膜有纤维素沉积,肝实质褪色、变硬、边缘钝圆,胆囊肿大,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肥厚,扩张显绳索样突出于肝表面,胆管内可见有2~5mm长、扁平、叶片状的暗红色肝片虫体,胸腔及心包内蓄积着透明液体。
2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取死亡羊只直肠粪5~10g,加入10~20倍清水混匀后,通过40~60目筛子过滤,滤液经静置后,倒去上层浑浊液体,并加入清水混匀沉淀,反复2~3次,直至上层液体清亮,最后倒去上层液体吸取沉淀物,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肝片吸虫卵。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性诊断,可以确诊该病为羊群感染肝片吸虫。
3 治疗与管理
3.1 治疗
羊群用芬苯达唑按20mL/kg体重灌服,连用5d,病情得到全面控制,羊群不再出现新的死亡,逐渐恢复正常。对饲养场所和周边环境进行清扫,全面消毒,清扫的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杀死虫卵。
3.2 管理
在此次驱虫后,进行计划性定期驱虫,对于饲养户中的羊群,进行4次/a的驱虫,在虫体成熟前、成虫期2个月后进行驱虫。同时对周围同村的养殖户进行走访,对于发现的患病羊进行驱虫。对于未出现患病羊、粪检正常的羊群,也建议进行预防性驱虫,选择丙硫苯咪唑,10mg/kg。同时加强圈舍、饲养、放牧的管理,及时处理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利用发酵的熟热杀死虫卵、成虫,对于粪便需要严格的处理,避免污染水源、饲料,集中处置。
4 讨论
寄生虫的管理是动物疫病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肝片吸虫病是最常见的反刍动物寄生虫病,也是常见的人畜共患病。近年来,清流县的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山区,饲养的条件好,往往利用丘陵间水源充足的天然的草场放牧,同时在秋冬季节往往采用未经处理的青草、稻草饲养,肝片吸虫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肝片吸虫病成虫寄生在反刍动物为主的哺乳动物肝脏胆管内,排除的虫卵随着胆汁进入肠道,随着粪便排除体外,进入水中发育为毛蚴,进一步在水肿发育成为雷蚴、尾蚴、囊蚴,固定在水槽和其他物体上,当饮食被污染的水草后,便可感染,囊蚴进入肠道后破壳而出,穿过肠壁进入肝脏,发育成为成虫。从此角度来看,肝片吸虫病的防治应分为数个环节,包括患病牲畜的驱虫治疗、饲养的管理、排泄物处理、患病牲畜的管理等,通过全面的控制肝片吸虫病的从虫卵到成虫各个环节,阻断感染途径。
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仍然依赖于流行病学、虫体分离鉴定,尽管近年来免疫学等实验室检查诊断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因实验室条件不足,普及率较低,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镜检是诊断肝片吸虫病的首选方法。对于患病的牲畜,采集病粪便对虫卵进行鉴定。对于死亡的牲畜,可进行尸检,从肝胆管中可检出成虫,呈棕红色、柳叶状,体长20~35mm,宽5~13mm,前段位三角形,锥状前端为口吸盘。
羊肝片吸虫病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清流县兽类养殖以散养为主,在进行驱虫治疗时,需要做好地区内的宣传,做好各个环节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