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茵芪肝复汤与丹参注射液配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在中药茵芪肝复汤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本病105例。结果 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率、肝功能、HBeAg和HBV-DNA的阴转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本方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使用。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茵芪肝复汤;丹参注射液;临床观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70-02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难治的疾病之一。目前西医治疗也缺乏理想方法,各种抗病毒治疗都存在病毒变异、不良反应和停药后HBV-DNA、HBeAg再度阳转等问题。笔者采用茵芪肝复汤与丹参注射液配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一定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0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西安会议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除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孕妇、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所致的慢性肝炎患者。其中男68例,女37例;平均年龄36.8士7.1岁。
2 治疗方法
自拟茵芪肝复汤:茵陈20g、黄芪30g栀子10g,虎杖15g,柴胡10g,郁金10g,茯苓10g,猪苓15g,五味子10g(研末冲服),淮山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连续服药30天为1个疗程。加用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个月。患者每30天复诊1次,观察时间为6个疗程。治疗后每月查1次肝功能,治疗3个月后查HBV-DNA。
3 疗效标准及观察指标
3.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及症候疗效判定标准制定,采用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
3.1.1 显效 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肿大肝脾有回缩或稳定,无叩击痛或压痛,参加一般体力劳动后病情无变化,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转阴或HBeAg转阴。
3.1.2 有效 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肿大肝脾稳定不变,且无明显压痛,肝功能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异常值下降50%以上,HBV-DNA含量下降或正常。
3.1.3 无效 治疗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甚至恶化。
3.2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肝功能、病原学及病毒载量的变化情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3 数据统计 采用SPSSl7.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平P<0.05,说明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结 果
4.1 疗效 显效率为41.0%(43/105),有效率为51.4%(54/105),无效率为7.6%(8/105),总有效率为92.4%。
4.2 肝功能恢复情况 治疗3个月后ALT恢复正常占90.8%(95/105),TBIL恢复正常为91.4%(96/105)。
4.3 血清HBeAg和HBV-DNA变化 HBeAg转化41.9%(44/105);HBV-DNA阴转39.0%(41/105)
4.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检査血液常规、尿液常规、粪便常规、心电图、肾功能等,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5 讨 论
多数学者认为[1-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因素是湿热疫毒,其侵袭于肝致使肝失疏泄,气机紊乱,脉络阻滞,气滞而致血瘀。后期随着病程迁延,湿热之邪稽留不去,蕴结日久,损伤肝脾肾三脏,“久病必虚”,形成“湿热邪恋难除尽,肝郁脾肾气血虚”的复杂结局。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以治肝、脾、肾为主,抓住湿、热、毒、瘀、虚病机特点,同时不忘畅气和血通络。在茵芪肝复汤中,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可益气扶正,有诱发干扰素的产生、保护肝细胞、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作用。茵陈不仅有清热利湿、退黄作用,同时还有抗炎护肝功能,其与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栀子、虎杖相伍达到解毒清湿热的效果。配合疏肝解郁的柴胡、郁金,健脾利湿的茯苓、猪苓,健脾补肾的淮山以及有明显的降酶护肝的五味子、甘草,共奏清热利湿解毒、益气健脾、疏肝滋肾的功效,同时结合注射丹参,既能活血祛瘀,又可减轻患者症状,促进肝功能和肝脾肿大的恢复[3]。该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薇,戴玲,沈忠源.沈忠源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20(1):43-44.
[2] 徐慧.堪宁生主任医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介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3):160.
[3] 许霞,牟晓丽,董亚华.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4例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