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弓形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弓形虫可随着血液流动到各部位,从而引发多种疾病,且感染率高,致死率高,是危害动物和人体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本文将简单介绍弓形虫病的几种免疫诊断技术,以期为准确预防和治疗弓形虫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弓形虫病;免疫;诊断
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的细胞内寄生单细胞真核生物(特别是一种无融合生殖的真核生物),可引起弓形虫病。在全世界发现的弓形虫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温血动物,但猫(如家猫)是唯一已知的寄生虫可能进行有性繁殖的确定宿主。弓形虫病是指由于感染弓形虫导致动物发烧、呼吸受阻、食欲下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影响动物生长性能的寄生虫病。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感染率高,感染严重时半个月内就会出现死亡。本文主要对弓形虫病的免疫诊断技术进行简述。
1弓形虫病的危害
弓形虫寄生在猪的细胞中,可随着血液而流动,到达机体的大脑、肝脏等各个部位,引发各种疾病[1]。感染弓形虫病的猪一周内的症状和猪瘟十分相似,体温升高,脏器出血,半个月内得不到正确及时的治疗会导致病猪死亡。对病猪的淋巴结、肝脏以及脾脏进行染色,镜检,均发现了弓形虫。死亡后的病猪作为新的感染源,其粪便或感染器官被鸟类或其他动物啄食后也会被感染,若不及时处理感染病猪,感染范围越扩越大,情况不容乐观。孕妇感染弓形虫病会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降低胎儿的免疫力,引发各种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流产,胎儿畸形,危害极大。因此,必须加强弓形虫病的诊断技术,并采取措施提前预防弓形虫病的感染。
2弓形虫病的诊断方式
目前实验室和临床上使用的弓形虫病的诊断方式有镜检法、动物接种法、影像学诊断法、免疫诊断法和比较先进的基于弓形虫遗传物质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法等。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属免疫诊断法。
3弓形虫病免疫诊断技术
弓形虫病免疫诊断技术主要依靠的是免疫学研究,抗原遇到相应的抗体时发生反应,再经过染色或者其他方式表示弓形虫病的存在[2]。本文将介绍以下6种弓形虫免疫诊断技术:
3.1弓形虫病的染色试验
染色试验是诊断弓形虫病的经典方法之一[3]。染色试验的原理是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结合,从而破坏弓形虫体表膜结构,使之可以被美蓝染色。该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借助仪器,结果准确,使用范围较广,缺点是需要活的寄生虫,存在局限性。
3.2免疫结合技术
采用免疫结合技术可检测出人和动物血清中循环弓形虫抗原。用硝酸纤维素纸直接点样检测弓形虫抗原,是一种灵敏的弓形虫抗原检测方法。从实验感染弓形虫RH株的小鼠和家兔中采集血清样本,从感染第2天开始收集的小鼠血清和感染后2周和3周的家兔血清中检测到循环弓形虫抗原。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便。它避免了特殊设备的需要,而大部分必要的试剂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可疑结果的比例很高。
3.3改良凝集试验
弓形虫发育到速殖子的阶段时,将其用福尔马林浸泡固定,并吸取微量加到含有稀释待检血清的测试板上。如果速殖子和血清形成一层薄片状物质,漂浮在测试孔上面,测试结果为阳性;若是速殖子和血清形成颗粒状物质,沉在底部,测试结果则为阴性[4]。
3.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带有荧光的抗体单独不会发出荧光,和抗原特异性结合后才能激发荧光。间接荧光抗体实验是将发荧光的特异性抗体与速殖子结合后放在显微镜下是否能观察到荧光,以此来诊断机体是否感染了弓形虫病。实验首先将没有活性的速殖子进行培养,重新获得活力后方可继续实验。
3.5亲和力试验
动物感染弓形虫分为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刚感染弓形虫时自身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亲和力较弱,随着机体感染时间的延长,抗体的亲和力会越来越强,与抗原的结合力也随之增强。因此,通過测定亲和力可以判断感染的时间。但是这种方法精确度不高,参考性较低。
3.6免疫印迹鉴定试验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弓形虫蛋白,然后用电泳印迹法将其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用以前已知的弓形虫抗体水平的人血清检测免疫反应性多肽。以重链特异性、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为指示性抗体,分别鉴定lgG和lgM反应多肽。弓形虫抗体能与Mr-27,000-670,000的几种抗原反应,而弓形虫特异性lgM似乎只能检测到少数多肽。以lgM反应多肽为主的Mr为35,000。
除此之外,基于核酸技术的现代生物学诊断方法为弓形虫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5]。
目前用于诊断弓形虫病的免疫学技术比较多,如比较经典的染色试验,精确度高的免疫结合技术等,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和使用局限性,在具体操作时,应按需选择,提高弓形虫病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金春梅,刘超,梁晚枫,等.猪弓形虫病的实验室诊断与治疗[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100-101
[2]冯嘉轩,赵永坤,孟繁平,等.弓形虫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16,29(3):139-143
[3]罗潇,张莉,吕艳,等.我国弓形虫病误诊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8,13(5):556-558
[4]郭朝刚.弓形虫病免疫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甘肃畜牧兽医,2011,41(2)35-38
[5]王朝兰,姚湧,王业梅.弓形虫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1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