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64排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运用于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64排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运用于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22-10-23 17:00:03 来源:网友投稿

医师对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不同方式获得的重建图像进行阅片,并对患者各主要血管段(包括冠状动脉左主干支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狭窄情况、狭窄程度等进行记录,冠脉血管的狭窄部位至少需要由两种重组方法来确定,并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确认,然后通过标尺对其狭窄程度进行量化:以冠脉血管狭窄程度≥50%作为诊断阳性标准,其中,当冠脉血管狭窄程度<50%为轻度狭窄;50%≤冠脉血管狭窄程度<75%为中度狭窄;冠脉血管狭窄程度>75%为重度狭窄[3]。

1.3 统计学方法

将得到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60例患者经64排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共检出93段血管段狭窄的情况,以LAD和RCA狭窄率最高,分别占53.33%和56.67%。其中单支病变患者35例(58.33%),2支病变患者17例(28.33%),3支病变患者8例(8.33%),以单支病变为主,显著高于2支或3支病变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血管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的分别有55支(22.92%)、64支(26.67%)、30支(12.50%),以中度狭窄为主。冠状动脉不同血管段的病变情况统计。见表1。

3 讨 论

本文对60例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术进行了诊断,共检出狭窄血管段93段的情况,以LAD和RCA狭窄率最高,且总体上以单支病变为主。在狭窄程度上,则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的血管段分别有64支、30支,中度狭窄患者更多。其利用了多层螺旋CT空间分辨率高、各向同性的优点,可以获取更为清晰、優质的图像效果,诊断范围大、精细度好;而重组技术的应用则可以为患者的冠脉血管显像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有利于血管走行、病灶位置的确定,病灶大小、形态、范围的观察,本文均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通过血管狭窄的定位、狭窄程度的量化分析可以对其病情做出准确评价;而对于冠脉瘤等疾病,多层螺旋CT技术也可以对冠脉附壁的瘤体特征、冠脉分支受累情况等进行直观分析。韩迎春等[4]的研究对比了多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可见CT诊断的符合率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也都比较好,对于年纪大、对有创检查不耐受的患者而言,多层螺旋CT是理想的诊断方法。罗贯中等[5]的研究还对冠状动脉不同血管段病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了比较,发现冠状动脉的左干支及前降支病变诊断特异性敏感性都高于右冠状动脉及回旋支,这与左干支、前降支动脉的轴向粗直,而右冠状动脉及回旋支的解剖扭曲,前者显影效果更好

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狭窄在其血管壁存在弥漫性钙化高密度阴影的情况下会影响诊断结果,造成误漏诊现象,CT扫描时虽然能对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进行区分,但无法判断斑块的稳定性[6],这是CT扫描中比较欠缺的一点。

总之,64排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不仅操作无创、简单,而且扫描范围广、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能对冠脉病变进行有效定位、定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伟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价值[J].广西医学,2014,36(11):1666-1668.

[2]穆 红,许华宇,王 宇,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效果比较研究[J].中外医疗,2014,11(33):108-110.

[3]马海川,张 龙,刘 彬,等.64排128层螺旋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1):57-59.

[4]韩迎春,樊 刚,曹文广,等.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疾病中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56-58.

[5]罗贯中,邓学军,江 舟.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J].华西医学,2013,28(9):1394-1396.

[6]邓永绍.64排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5):1680-1682.

本文编辑:李 豆

推荐访问:冠状动脉 成像 螺旋 运用于 临床意义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