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取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基于常规治疗,给予常规组实施去乙酰毛花苷治疗,给予实验组实施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1%,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对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常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对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取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效果显著,可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力衰竭;快速心房颤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02
心力衰竭,即充血性的心力衰竭[1],患上這一病症之后,许多患者会伴有快速心房颤动症状,治疗难度较大,而且对治疗安全性提出的要求较高,所以在进行治疗时,应对适当药物进行选择。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相关的探讨[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常规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50~68岁,平均年龄(62.9±5.3)岁。其中,15例为扩张型心脏病,10例为缺血性心脏病,11例为高血压心脏病,12为不稳定心绞痛。实验组男22例,女26例。年龄48~69岁,平均年龄为(60.2±4.7)岁。其中,15例为扩张型心脏病,11例为缺血性心脏病,14例为高血压心脏病,8例为不稳定心绞痛。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常规组实施去乙酰毛花苷治疗,给予实验组实施胺碘酮治疗,在20 mL生理盐水中溶于150 mg胺碘酮,在10 min之内以静脉注入方式推入,并且要结合实际情况重复给予75~150 mg,继之以0.5~1.0 mg/min持续静脉滴注24 h(24h总量<1200 mg),复律成功即停止。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治疗的总有效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无效:在治疗之后,患者心功能未发生变化,甚至病情加重。有效:治疗之后,患者心功能有所缓解。显效: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显著。
1.5 统计学分析
把所收集到的数据纳入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
常规组11例无效,22例有效,35例显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7.1%。实验组3例无效,25例有效,20例显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
2.2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常规组6例患者胃肠道感到不适,3例患者出现心动过缓,2例患者出现低血压,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实验组1例患者胃肠道感到不适,1例患者出现心动过缓,2例患者出现低血压,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
3 结 论
在急诊内科中一种常见病症即心力衰竭,一旦患上这一疾病,患者就会出现快速心房颤动等并发症,在治疗这一病症时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为了保障临床效果,要选择针对性的治疗药物。作为房颤治疗和抗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胺碘酮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这一药物可作用于房室,不会对心功能产生负性肌力作用,可将扩张四周血管以及冠状动脉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并能有效地抑制心率失常。此外,其能够降低房室传导阻滞,延长动作电位时程。更为重要的是,在治疗心力衰竭伴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时,有非常高的安全性[3]。
在本文的研究中,选取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96例为研究对象,给予常规组实施去乙酰毛花苷治疗,给予实验组实施胺碘酮治疗。从结果可知,治疗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1%,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对比两组,差异显著(P<0.05)。这代表,胺碘酮治疗可有效地提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心功能。与此同时,常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对比两组,差异显著(P<0.05)。这代表,胺碘酮治疗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用药的安全[4]。
总而言之,胺碘酮用于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中,有极佳的治疗效果,可广泛地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敏瑜,林绍彬,余碧菁,等.中青年2型糖尿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5,22(5):504-507.
[2]严建新,林秦燕,项静婉,等.不同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BNP和IL-33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6):403-406,409.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