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4 09:0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急诊救治疗。方法:对急诊收治的2013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紧急处理。结果:16例患者积极纠正休克,抗感染,上呼吸机通气带机时间5~24小时,15例成功脱机治愈出院,死亡1例。结论:治疗开始时就应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严重感染患者需使用强有力抗生素控制感染,休克患者必须迅速纠正休克。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纠正缺氧

【中图分类号】R714.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58-0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严重感染、创伤、烧伤及重症胰腺炎等疾病诱发,以功能残气量减少,肺顺应性降低,肺内分流增加为病理生理特点,以广泛肺不张和肺透明膜形成为病理特点,临床上表现为呼吸频速、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对急诊收治的2013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5岁;全部确诊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之诊断标准[1]。32 例患者来院时监测 MAP 均 ≤30mmHg。其中外伤5例,休克4例,有机磷中毒1例,COPD并严重感染3例。

1.2 方法

1.2.1纠正缺氧 ARDS早期以肺间质水肿为主,此时PaO2降低主要原因为V/Q比例不均匀和弥散障碍,而肺泡通气量正常或增加,可用鼻导管或面罩提高吸氧浓度或采用高频通气改善缺氧。如FiO2大于60%仍不能使PaO2提高到60 mmHg,应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首先可试用IPPV;若PaO2仍达不到60 mmHg,应改用PEEP治疗。治疗后患者情况达到下列标准便可考虑逐渐降低PPEP压力:FiO2低于40%;PaO2超过80 mmHg,稳定或升高达12小时;有效顺应性高于25 ml/cmH2O稳定或改善达12小时。当达到以下标准可考虑脱机:呼吸频率低于28次/分;每分通气量大于8 L;潮气量大于5 ml/kg;最大吸入压大于30 cmH2O,神志清楚。停机应采用由短至长、先日后夜的原则,逐渐停用呼吸机。

1.2.2 消除肺水肿 为了加速水肿液的排出,可适当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速尿),每天40~60 mg静注,根据需要1天给予呋塞米2~3次。为了提高利尿效果,最好再输注血浆白蛋白后30分钟或1小时给予呋塞米。在控制补液和利尿的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血液灌注,最好用漂浮导管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如肺毛细血管楔压正常范围10~20 mmHg,而血压不能有效维持时,可酌情使用升压药。

1.2.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应早期、大剂量、突击使用、越早越好,发病4天以后疗效差。地塞米松20~40 mg静注,每6小时1次,48小时骤停,最长不宜超过72小时。应注意ARDS患者伴有败血症或严重感染者,激素应列为忌用或慎用,更不能作为常规使用。

1.2.4积极控制感染 严重感染不仅是导致ARDS的常见诱因,而且也是其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必须应用针对病原菌有效的广谱抗生素予以治疗。

1.2.5纠正血液高凝状态 ARDS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甚至出现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当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凝血时间低于7min(试管法),提示患者存在凝血亢进,应予监测,如血小板计数低于70×109/L,凝血时间低于5分钟,则应使用肝素和右旋糖酐40治疗。

2 结果

1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积极纠正休克,抗感染,上呼吸机通气带机时间5~24小时,15例成功脱机治愈出院,死亡1例。

3 讨论

ARDS病理生理和临床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且错综存在,互为影响。其途径可为通过吸入有害气体或酸性胃内容物(pH值<2.5)直接损害肺泡和毛细血管壁,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严重的肺挫伤可使肺泡和肺脏小血管破裂,肺间质和肺内出血;因长骨骨折,脂肪栓塞于肺毛细血管,被肺脂肪蛋白酶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可破坏血管膜,灭活肺表面活性物质。 ARDS最常见的病因是多发性创伤和脓毒血症,前者约有5%~8%并发ARDS,后者为25%~42%。

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原因或高危因素很多,可分为肺内因素(直接因素)和肺外因素(间接因素)。肺内因素是指对肺的直接损伤,包括:①生物性因素,如重症肺炎;②物理性因素,如肺损挫伤、放射性损伤等;③化学性因素,如吸入毒气、烟尘、氧中毒及胃内容物等[2]。肺外因素包括重症感染、严重休克、急性胰腺炎、大量输血、严重创伤及烧伤等。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除某些致病因素对肺的直接损伤外,更为重要的是多种炎症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其释放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间接介导的肺炎性反应,最终引起肺泡膜损伤、通透性增加和微血栓形成;并可造成肺泡上皮损伤,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或消失,加重肺水肿和肺不张,从而引起肺的氧合功能障碍,进而导致顽固性低氧血症。肺内炎性介质和抗炎介质的平衡失调,是ARIKS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代偿性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二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平衡失调,则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ARDS是MODS发生时最早、最常出现的病变。在上述多种发病机制基础上,可进一步发生弥散障碍、通气功能障碍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造成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最终导致 ARDS。

原发病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必须及时治疗,积极根除感染、创伤、休克、烧伤等发病诱因,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护和恢复呼吸道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以60 mmIg为宜。轻者可用面罩给氧,但多数患者需用机械通气。为减轻肺水肿,应合理限制液体入量,每日不超过1 500 ml为度。ARDS时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应补充足够的营养[3]。动态检测呼吸、循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4):203.

[2] 苏月南,文学,苏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的综合治疗[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1,19(2):150.

[3] 方伟,陈翠菊.药物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中国综合临床,2005,21(5):471-472.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