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评价8篇

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评价8篇

发布时间:2022-10-27 11: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评价8篇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评价 2012年第4期(总第170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JournalofMudanJiangNormalUniversilYN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评价8篇,供大家参考。

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评价8篇

篇一: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评价

0 12 年第4 期( 总第1 7 0 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Jo u r n a lo fM u d a n Jia n gN o r m a l U n iv e r silYN O . 4 . 2 0 l 2T o ta l N O . i7 0清末民国时期“贤妻良母"女子教育观回顾——以性别平等为视角孙国锋8 , 郑宪恒6, 皇甫亚楠8( a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 江苏南京210 0 9 7 . I】

 美术学院, 江苏南京210 0 9 7 )[ 摘要]贤妻良母, 曾是中国女性传统形象和生活的基本范式。

 清末民国时期, “贤妻良母” 女子教育观曾兴盛一时. 并多次引发争论。

 针对此教育观, 有识之士褒贬不一, 各执己见。

 本文将此一时期的“贤妻良母” 女子教育观分为三大派别:

 以官方为代表的保守派; 以严复为代表的温和派; 以胡适为代表的激进派,并以性别平等为视角, 对这三大派别的“贤妻良母” 女子教育观进行客观回顾。[ 关键词]贤妻良母; 性别平等; 清末民国[ 中图分类号- ]K e ; 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0 3—612l( 20 19 ')050 0 6 3 0 3一、 保守派19 0 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对女子教育进行了初步的设想, 认为女子教育的主要内容, 应该主要是教育女性懂得如何做好为人妻为人母的道理, 能够识别和应用简单的文字, 了解家庭工具书的基本内容, 这就足以持家教子了, 。

 1 9 0 7 年学部奏准民间设立女子学校, 女子教育的法律地位正式确立。

 同年颁布的《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的指导思想亦延续着中国“男女有别” 的封建传统, 明文规定“女子小学堂与男子小学堂分别设立, 不得混合。

 ” 口。

 8“规定女学必须以“女德” 为主要教育宗旨。

 其教育总要的第一条便规定, “中国女德,历代崇重。

 凡为女、 为妇、 为母之道, 征诸经典史册,先儒著述, 历历可据。

 今教女子师范生, 首宜注重于此, 务时勉以贞静、 顺良、 慈淑、 端俭诸美德。

 总期不背中国向来之礼教, 与懿徽之风俗。

 ” - u7 8 9 7 ”民国政府成立后, 将“母性主义” 作为女子教育的宗旨, 宣布“女子教育, 尤需确认培养博大慈祥之健全的母性, 实为救国保民之要图, 优生强种之基础。

 [ 2]4 “认为女子对于社会最大的贡献在于“幼儿之保育, 儿童之教养” 及“良好家庭之建没” 。

 口” ” 1。

 ” 119 15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关于整理教育方案》 , 坚决主张:

 “女子注重师范及职业, 并保持严肃之风纪。

 今且易骛高远之谈, 标示育成良妻贤母主义” 。

 …2“’ 以此约束和规范女子教育的内容和方向。

 因此, 女学堂仍按传统的妇女道德标准进行课程设置。

 19 31年9 月 8 H ,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检送的《三民主义教育原则致国民政府公函》 中, 对于师范教育的实施纲要称:

 “女子师范课程, 应兼重育婴知识及家政实习。

 ” [ I” ” 8 亦即“贤妻良母” 的教育观依然如故, 政府的教育宗旨依然归于造就“贤妻良母” 。二、 温和派温和派认为家庭仍然是女性的重要活动场所, 他们仍然以母职履行和妻职承当来阐释女性的价值和功能。

 同时, 温和派又顺应时代特征, 对传统“贤妻良母” 观做了一些适应性的调整, 赋予传统妻母职分新的内涵和要求。

 传统“贤妻良母” 观中的一些封建糟粕被清除, 被改良后的贤妻良母具有了更高层次上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维新派批判夫为妻纲, 指出夫为妻纲并非公理。严复认为, “礼之立也” 是为使人“得最大幸福焉耳” ,古人制夫妇之礼并非要“拂其慕悦之情, 而以刻苦自历为得理” , 是社会的发展使夫妇之礼“杂之以男子之私…6。

 ; 5“6。

 1。

 维新派指出女子的无才无识正是中国“积弱之本” , 认为封建礼教“务欲令天下女子, 不识一字,不读一书, 然后为贤淑之正宗, 此实祸天下之道也” , "“强渊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钳制造成了中华民族的落后。

 而中国在“强邻四环, 刀俎鱼肉” 的状态下, 要跟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世界前行的脚步, 必须变法维新, 因为“今日中国不变[ 收稿日期]20 12- 0 7 —0 5[ 作者简介]孙国锋( 19 8 6 ), 男, 河南郑州人, 硕士, 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 郑宪恒( 1 9 8 7 ), 男. IL l东莱芜人, 硕士,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化研究; 皇甫亚楠( 1‘)8 9 ), 女, 山东邹城人, 硕士, 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6 3 —万方数据

 2 0 12 年第4 期( 总第17 0 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Jo u r n a l o fM u d a n jia n gN o r m a lU n iv e r sityN O . 4 . 2( )12T o ta l N O . 17 ( )法, 则必亡是己” , “变之则必强, 昭昭更无疑义” 。

 [ 6]5…4维新派认为, “妇道既昌, 千室良善” , [ 8J38他们站在时代高度, 主张培养出“上可相夫, 下可教子, 近可宜家, 远可善种” [ 8 j38 的“贤女, 贤妇, 贤母” [ 9 1289, “指望天下之贤母教其子, 淑妻相其夫, 孝女事其父, 是家庭雍睦, 间里熙攘, 仁义之风播于国, 敦厚之化遍于都,人人皆修自身, 齐其家, 以致平治” 。

 n0]” 由此, 维新派改良了传统“贤妻良母” 观, 赋予女性传统妻母职分新的责任要求, 贤妻良母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更高层次上的道德意义:

 不仅要为一个家庭生存, 还要为社会承担义务, 为善种强国作出贡献; 不仅要妥善安排家庭的酒食, 更要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以“相夫教子” ; 不仅要为家庭承担义务, 还可争取一定的权利。

 口妇7 5这是女性道德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进步, 在传统女性伦理纲常方面打开了一个缺口。三、 激进派近代以来对于传统“贤妻良母” 观的否定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曾试图用新文化代替传统旧文化。

 他们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社会脉搏, 把农民朴素平等观和基督教的原罪平等观揉合在一起, 构建出一种特殊的平等伦理观。中国资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在辛亥革命时期达到高潮。

 与此相适应, 革命党人提出了女子“六德” 说, 即通过教育发展女子的“强能力” 、 “善交际” 、“寓公德” 、 “明大义” 、 “善抉择” 口2"4 等六个方面的品德, 颠覆传统贤妻良母的道德规范。

 19 12年, 同盟会通过了以男女平等权利, 普及女子教育为内容的十一条奋斗纲领, 这是对当时资产阶级的妇女道德要求的反映。

 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妇女道德观影响下, 以秋瑾为代表的中下层知识妇女群体, 把改善自身处境同国家, 民族命运联系起来, 为了妇女解放、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 不惜抛家别子走出家庭, 投身革命, 参军作战,用汗水、 鲜血甚至生命实践了一条与“相夫教子” 的贤妻良母们不同的英雄豪杰之路。

 这是中国妇女真正从家庭角色转为社会角色的第一步, 也是中国妇女从完善私德、 母德转为实践公德的第一步。

 这些女界英雄豪杰们以其甘为人先的带头精神动摇了男卑女尊、“三从四德” 的传统家庭伦理和礼制规范, 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妇德向近代的转变。

 孙中山先生对妇女的革命精神以及妇女对革命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女一6 4界多才; 其人同盟会奔走国事百折不回者, 已与各省志士媲美, 至若勇往从戎, 同仇北伐, 或投身赤十字会, 不辞艰险……振起国民精神, 更彰彰在人耳目。

 ” m 埘” 秋瑾被吴玉章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妇女的楷模” 。激进分子否定了贤妻良母人生观, 质疑晚清以来推行的贤妻良母主义, 认为“女子被人用‘母’ , ‘妻’ 两字笼罩住, 就轻轻把人格取消了” 。

 口刈” 719 18 年, 胡适在北京大学师范学校发表了题为《美国的妇人》 的演讲, 其中讲到“我是堂堂的一个人, 有许多该尽的责任, 有许多可做的事业, 何必定须作别人的贤妻良母才算尽我的天职, 才算是我的事业呢?” [ 15]“胡适指出, “美国妇女不认男外女内的区别, 男女同有在社会谋自由独立的生活的天职, 这便是美国妇女的一种特别精神” , 鼓励中国妇女实现“对于我自己的责任” , 成为“自立” 于社会的“超贤妻良母” , 强调“国有能自由独立之女子, 然后可以增进国人之道德, 高尚之品格” 。

 ‘16Ⅲ由于十月 革命的影响和马列主义的传播, 一些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开始突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接受并转向马克思主义, 运用唯物史观重新思考问题, 从而把近代伦理变革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李大钊、 向警予等还把妇女解放同经济制度的推翻联系起来, 同共产主义运动, 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同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认为只有彻底摧毁私有制度, 才能最终解决妇女问题和促进女性道德的觉醒。四、 总结清末民国时期的“贤妻良母” 的女子教育观是在中国古代“贤妻良母” 女子教育观的基础上, 在近代以来中国面临内忧外患、 各种思潮竞相产生的社会背景下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这一时期“贤妻良母” 的女子教育观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文中提到的三大派别分别代表三种不同集团:

 保守派代表近代以来政治领域的既得利益者的观念, 有明显的复古甚至反动倾向; 温和派代表对中国状况不满但又不愿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结构的高级知识分子及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观念, 他们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清末社会改良的理念; 激进派则要求从根本上颠覆“男尊女卑” 的性别观念, 赋予女性与男性完全平等的受教育权, 真正具有所谓的“革命” 倾向, 既代表中国( 下转至第68 页)万方数据

 2 0 12 年第4 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Jo u r n a l o fM u d a n jia n gN o r m a l U n iv e r sityN o ・4 , 2 0 12( 总第17 0 期)T o ta l N o ・17 0[ 12]裘锡圭. 郭店《老子》 简初探[ A ]. 道家文化研究( 第十匕辑)[ c]. 上海:

 三联书店. 19 9 9 .r13]尹振环. 楚简老子辨析——楚简与帛书《老子》 的比较研究E M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1.[ 14 ]梁启超. 论《老子》 书作于战国之末[ A ]. 古史辨( 第四册)[ 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8 2.[ 15]李零. . 从简帛发现看古书体例和分类[ J]. 中国典籍与文化.2 0 0 l( 1):

 2 5- 34 .[ 16]任继愈. 老子新译[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8 5.[ t7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二册)[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 64 .[ 18 ]高明. 帛书老子校注・序[ M ]. 北京:

 中华书局. 20 0 7 .[ 19 ]唐兰. 老子时代新考[ A ]. 古史辨( 第六册)[ 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8 2.[ 20 ]王博. 张岱年先生谈荆门郭店竹简《老子》 [ A ]. 道家文化研究( 第十七辑)E c]. 上海:

 三联书店, 19 9 9 .[ 责任编辑]李献英T h eR e se a r c h o n L a oZ i'sX I EJu n -( H u m a n isticM a n a g e m e n t C o lle g eA n y a n gN o r m a lN a m ea n d th e B o o kt a oU n iv e r sity , A n y a n gH e n a n4 550 0 0 , C h in a )A b str a c t:

 T h is t e x t r e se a r c h e d in to L a dZ i'sn a m e , a r g u m e n tT h a t L a oZ i’ Sf a m ilyn a m e isn 't L e eb u t is I。

 a o , L a d Z i’ s se c o n dn a m e is e r a n dD a n ; R e se a r c h e d in to t h e a u th o r o f I. a o zi a n d it b e c o m e s ab o o k f o ra g e , a r g u m e n tth ea u th o r o fL a dZ i is L a dD a n 。

 p u t f o r w a r dit tO b e c o m e ab o o kf o ra g ec a n ’ t la te in th ee a r ly d a y so fth eW a r r in gS ta te s.K e yw o r d s:

 L a d Z i; N a m e ; A u t h o r ; B e c o m e ab o o k f o ra g e( 上接第6 4 页)社会中下层妇女的利益, 又体现出西方天赋人权、 人人生而平等的普世观念。

 各派都有其理论根源, 也都能自圆其说, 因此它们的存在都具有合理性。

 时至今日, 在中国女子教育领域仍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传统的“贤妻良母” 女子教育观是儒家人格教育的一部分,就像儒家伦理道德不能完全被否认一样, 其中许多合理的因素至今乃至永远都具有正面的价值和意义; 而其中不合理的成分, 如男尊女卑以及无条件要求女子从一而终、 宽慈不妒等明显体现男性霸权意识的因素则需彻底抛弃。[ 参考文献][ 1]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下册)[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2]教育杂志[ J]. 20 ( 3). 转引自杜学元. 中国女子教育通史[ M ]. 贵阳:

 贵州教育出版社, 19 9 5.[ 3]程谪凡. 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 M ]. 上海:

 中华书局, 19 36.[ 4 ]陈景磐. 中国近代教育史[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 7 9 .[ 5]“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 致国民政府函[ A ]. 中华民国史档案一6 8 一万方数据资料汇编( I编)5辑. “教育” ( 二)[ c].[ 6]严复. 严复诗文选注[ M ].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 7 5.[ 7 ]梁启超. 变法通译・论女学[ A ]. 饮冰室文集[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 8 ]梁启超. 论女学[ A ]. 饮冰室文集之一[ M ]. 北京:

 中华书局,19 8 9 .[ 9 ]夏东元. 郑观应集( 上册)[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 8 2.[ 1o ]康同薇. 女学利弊说口]. 知新报:

 第5期[ N ]. 18 9 808—27 .[ 11]吕美颐. 评中国近代关于贤妻良母主义的论争[ J]. 天津社会科学, 19 9 5( 5).[ 12]丹忱. 论复女权必以教育为预备[ J]. 女子世界, 19 0 5( 4 ).[ 13]孙中山. 复女界共和协济会函[ A ]. 孙中山文集:

 第2卷[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2.[ 14 ]叶绍钧:

 女子人格问题[ A ]. 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 M ]. 中华全国妇女研究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 8 1.[ 15]胡适. 胡适文存:

 卷4 [ M ]. 东亚图书馆, 19 28 .[ 16 ]胡适. 胡适留学日记( 一)[ M ]. 胡适作品集:

 34 3[ M ]. 台北: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 8 6 .[ 责任编辑]李献英

 ...

篇二: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评价

/p>

 育 职业教育

 7 2017 年 年 7 7 月

 第 第 3 3 卷 · 305 ·

 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研究综述

 耿

 素

 金

 鑫 颍上县五十铺中心学校,安徽 阜阳 236200

 摘要: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是民国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对于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内容涉及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学科设置、原因、个案研究、区域研究等。由于涉及内容比较多,本文仅从期刊和学位论文方面进行整理,对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研究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24(2017)3-0305-02

 女子职业教育开始清朝末期并有了初步发展,民国成立后, 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女子职业教育的法令。1913年的《实业学校令》的颁布,民国政府正式承认女子职业教育的开始,之后女子职业教育获得发展。由于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研究比较多,不可能一一列举出来,仅选取部分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朱绍英、黄小兵的《民国时期长沙女子职业教育探析》,本文从长沙女子职业学校兴盛的背景、发展历程,分析湖南长沙女子职业教育的特征:“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课程设置切合社会需要,文实并重、灵活多变;办学体制公私并进,私立为主,办学层次较为完整。”[1]

 该文是关于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区域研究,分析其影响 “促进女子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女子就业和妇女解放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2】

 李静体 2009 年硕士论文:《 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研究一一以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为个案》,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档案及相关资料的梳理,以个案形式从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历史和社会背景、发展过程遇到的经费问题以及取得的成效等方面呈现出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图景。[3] 利用档案资料研究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是不多见的。值得一提的是对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评价,通过向日本和向欧美学习,再结合中国实际得出自己结论。湖南大学的何莎 2011 年硕士学位论文,《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研究(1912--1949)》)一文中把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认为:民国时期(1912--1949) 是女性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的阶段,文中作者把这一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1912—1927 女子职业教育的确立并开始重视实业教育阶段;1927-1937 其发展较快阶段;1937-1949 女子职业教育应用性强化阶段,”[4] 并分别阐述这三个时期的不同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了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有其自身的适应性、政治倾向性和不平衡性。”【5】

 通过分析从而认识到女子职业教育对女性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比如自我意识的觉醒、推动妇女解放进程、社会生活技能的提高、就业范围的扩大等。文中作者通过分析对当今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行反思,得出“促进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创办适合女性特点和女性需要的专业和办学形式对当今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具有重要作用。”【6】

 陕西师范大学的刘美涛 2013 年:《历经风雨破茧成蝶----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研究》,本文将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划分为:1912—1921 年女子职业教育逐步独立和初步发展;1922—1930 年女子职业教育呈现多元分布且蓬勃发展的态势;1931—1949 年女子职业教育受战事影响,自成系统而缓慢推进三个历史阶段。[7] 于何莎相比两个论文在时间段的分期有所不同,都体现了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脉络。通过对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三种办学类型女子职业学校、女子职业科、女子职业补习学校进行梳理,分析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特点:“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对象平民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目的强调实利。”【8】

 概括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历史意义:“一促进了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二唤醒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三推动了女子职业教育的现代化。”【9】

 王秀霞的《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对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兴起的背景,思想基础、发展概况进行论述,发展概况分为三个时期:(1912— 1927)初步发展时期; (1927— 1937)较快发展时期;(1937— 1949)缓慢进展时期。历史评价方面“促进了妇女就业;促进了女权运动和妇女解放”【10】

 ,对于局限进行简单论述。吉林大学张玉玲的硕士论文《清末民初女子职业教育论述》,论述了女子职业教育出现的社会背景、清末民初女子职业教育思想从贤妻良母到实用主义,由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的重要转变,并总结出这一时期女子职业发展的五个特征。[11] 李静体、郑京辉《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及其经验启示——以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为例》,通过对 1919-1949 年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学科情况的设置,分析该校的专业设置特点;通过该校专业设置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得出“女子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需要与女性特点相结合,需要与实际需要相结合,需要突破传统观念,扩充专业类别等启示。”【12】

 孙莉的硕士论文《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直隶地区女子教育研究》中,内容有关于这一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据职业的性质不同,将直隶地区的职业教育分为三类,即桑蚕业、纺织刺绣以及医学护理。[13]

 李卓颖的《民国女子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及评析》,在文中作者从“清末的女子实业学堂缓慢地发展成为民国时期的专门女子职业学校,其体系逐渐完善。”【14】

 重在强调其体系的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女子职业教育“在动荡的政治和窘迫的经济背景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15】

 比如“女子职业教育科目范围过于狭窄与单调,女子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女子职业教育的学校形式单一。” [16] 王盈和王小丁的《民国初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探究》, 本文主要探讨了民国初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 ,分别是“女学地位的确立;实业教育发展的人才需求;新思潮传播的推动;教育政策提供了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保障 。”[17]

 本文仅从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进行探析。王志兵在《民国女子职业教育思想之嬗变》一文中,从民国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变化的原因“由于职业教育界人士对女子职业教育认识的局限性、对女子从事职业内涵的曲解、传统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社会环境的现实影响等原因”。【18】

 分析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思想一直处于自我矛盾交织的不稳定发展状态,但不可否认女子职业教育或即便是家事教育,在妇女解放独立的历史进程中仍然发挥出向前推动的积极作用。【19】

 关于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研究相关的论文很多,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有的重点在探讨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于育的发展的原因;学科专业设置、形成体系、对民国职业教育的论述,从大的社会背景下研究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也有个案分析研究《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及其经验启示——以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为例》、《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直隶地区女子教育研究》等。如关于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区域研究,涉及省、市、县、乡村等。比如《民国时期福州女子职业教育研究》、《民国时期甘肃女子职业教育研究》、《民国时期长沙女子职业教育研究》、《民国时期广州西关女子教育的研究》等职业教育研究。

 结语

 通过以上梳理,笔者发现对于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涉及范围很广,既有宏观的研究,也有微观的区域研究。内容涉及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背景、内容、特点、影响及启示;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女子职业教育形成原因,女子职业教育科目的设置等。有些论文论述比较系统,深入有条理,有些比较宏观,还有些论文研究的视角比较新颖。关于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研究虽然涉及的方面比较广,但还有进一步深入和探讨的空间。

 (下转第 342 页)

 · 342 ·7 2017 年 年 7 7 月

 第 第 3 3 卷 综

 述

 教

 育

 是一个漏斗,得到了,失去了;情谊是一桌宴席,热了,冷了;迷惘是一种态度,放纵了,收敛了;生命是一种坦然,也哭了,也笑了。

 此句运用“„„是„„”句式构成排比,同时又把“人生、昨天、时间、生活、情谊、迷惘、生命”分别比喻成“车站、风景、过客、漏斗、宴席、态度、坦然”等等,形成多个本体对应多个喻体的特殊比喻——博喻。这样整段文字构成排比和比喻的兼用。

 2 微博辞格运用的效果

 2.1 各种辞格的运用使语言简洁化、形象化

 箴言意在说理,引发人们对于人生、社会的思考。箴言类微博辞格的使用使原本刻板、毫无生气的说教语言变得生动形象,简洁明了,拉近了接受者与创作者的心理距离,使其更易接受创作者的观点态度。

 2.2 辞格的兼用、套用及连用丰富了辞格的表现手段

 在箴言类微博的辞格使用中普遍存在着辞格的兼用、套用及连用现象,这与单一的使用某种辞格相比,极大的丰富了辞格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辞格的自由度,为修辞创造、开辟了崭新的境界。

 2.3 满足多元化价值取向的个性表达的需要

 微博语言是碎片化的,是灵感的捕捉,是个人真实情感的表达。各种辞格的使用可以满足人们多元化价值取向的个性表达的需要。当前中国微博使用者大多是青年人, 他们是个性张扬, 有多元的价值观、人生观, 他们乐于晒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感悟。他们关注人气, 渴望获得大众的认可和崇拜, 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某句哲思感悟能成为引领这个时代精神的符号。

 微博为“沉默的大多数”提供了表达、分享和沟通的平台,使大众获得了书写的权力并拥有了自己的言说空间。140字以内的箴言类微博由于贴近生活,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但只有贴近生活,构思巧妙的作品才能在众多的微博中脱颖而出,为了争取粉丝,写作者肆意释放着自己的文学潜质,而各种辞格的使用正是他们释放其潜质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 程爱侠.微博语言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分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3

 (上接第 324 页)

 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的机会。

 二是态度真诚,培养由“危”转“机”的能力。当前,很多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学校并非以真诚的态度向社会公众公布事实,而是以维护学校名誉形象为由,试图掩饰事实、封锁消息,对于记者的采访活动或是在“追问”下被迫接受采访,或者采取阻挠采访的措施,等到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时,才被迫做出回应。态度的不真诚导致在事实被公布后学校的形象 名誉受到了更大的损失。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除了要以真诚的态度回应公众之外,还应积极寻求“危”转“机”的措施和方法,学校可以积极寻求和媒体合作,媒体是信息的主要传递者,能够设置公众议程,影响公众的认知,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发挥媒体“帮忙而不添乱”的作用,借助媒体,让突发事件对学校的影响降到最低。复旦大学宣传片抄袭风波中,复旦大学没有以坦诚的态度承认学校抄袭行为,最后在事件被放大、舆论的压力下被迫承认自身的不足,使得学校的形象受到了更大的损害。上海商学院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向社会公布事实、及时处理的真诚态度,积极和媒体合作的做法有力降低了火灾事件对学校的负面影响。。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不同的新闻宣传应对方式,直接关系该事件对学校造成的影响。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新闻宣传时,要态度真诚,提升响应速度,及时发布信息,努力将突发事件的“危”转化为“机”,从而进一步降低突发事件对高校形象造成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应程璐,陈文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学生舆情管理[J].高教高职研究,2015(21)

 [2] 新 民 网 .http://news.xinmin.cn/domestic/2015/05/ 28/27736967.html,2015.5.28. [3] 人 民 网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 178716/178718/10954519.html,2010.2.9. 作者简介:苗红果(1987-)女,河南焦作人,研究方向为媒介研究。

 (上接第 305 页)

 参考文献 [1]朱绍英、黄小兵:《民国时期长沙女子职业教育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7):52.

 [2] 王秀霞.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J]理论学刊 2006(7):98.. [3] 李静体,郑京辉:《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及其经验启示——以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 2011(33):6. [4][15][ 16] 李卓颖:《民国女子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及评析》,《职业技术教育》,2011 (19):16. [17] 王盈、王小丁:《民国初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探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26):65. 1 作者简介:耿素(1982-),女,汉族,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颍上县五十铺中心学校,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职业教育;金鑫(1982-),男,汉族,安徽阜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科技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2 基金项目:①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安徽高职院校“双创”师资建设研究-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7jkyxm10)主持人:金鑫。

篇三: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评价

代码1 034 5III I III II I III III II IIY3294933鼢1淳即花六学Z H£Jl A N G.N O R M A L UN l V E RS I TY’^’硕士学位论文学科专业:一一一.一.二一.生凰.袅二.一一。。。。‘一一一一、学 ,号:20142l 0387研究生:堡羹茎.,.!措导教师:龚国庭一中图分类号:

 鹜2§.论文提交时间:~2鱼12.年—豆月L日万方数据

 A STUDYON TANG QUNYING’S COGITATION ANDPRACTICE FEMAI,E VOCATl0NAL EDUCATION作者:任菲菲Author:Ren feifei申请学位类别:历史学硕士Toapply for graduate classes:Master of History导师:龚国庆Tutor:Gong guoqing学科(专业):中国史Major:Chinese History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Degree Awarding:Zhej iang Normal University论文提交日期:2017年6月June,2017万方数据

 唐群英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摘 要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唐群英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总结其在女子职业教育层面的重要思想和主要实践,有助于理解其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构建及对近代女性解放事业的重要贡献。本文主要从唐群英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兴起背景、思想内容、教育实践,及其思想和实践的评价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清朝后期,随着西方势力强势入侵,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迫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晚清女学的兴起,打破了传统观念.制度对女性教育的束缚,使女性开始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实现主体独立,奠定了先决条件。清末实业思潮的兴起,在社会上掀起了实业教育的发展高潮。唐群英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源于当时中国社会从封建旧时代向近代转型的时代需要,也离不开唐群英自身所具有的反抗传统礼俗,争取女性解放的精神。唐群英女子职业教育思想首先包括对女子职业教育现状的批判。她指出了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对女子思想的禁锢和早期女子职业思想的局限性。唐群英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更多包含了女子自身独立全面发展的人文理想,实现女性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体制设想,以及更迎合女性需求的教育内容、更为人性化的课程设置和构建女子职业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唐群英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宣传女子进步思想,创办女子进步报刊,鼓励女性接受教育,争取男女平权,实现自我发展;‘建立女子实业学校,培养女性职业人才,推进女J』生社会公共化。笔者认为,唐群英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内容及实践对民国中后期开展的职业教育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她提升了社会对女子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并且为后来明确女子职业教育基本目标,推动女子职业教育体系改进提供了现实启发。万方数据

 本文以唐群英为中心,对其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整体研究,有利于对唐群英教育思想及实践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丰富唐群英女权解放事业的研究,弥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不足,同时为当今女性职业化研究提供了某些借鉴。关键词:唐群英;职业教育;女子职业教育;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女子职业教育实践II万方数据

 A STUDY ON TANGQUNYrNG’S COGITATIONANDPRACTICE FEMALE VOCATIONAL EDUCATIoNABSTRACTThe rise of modem Female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modem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This text tries to sumup its important thoughtsand main practice at the level of femal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nTang Qunying femal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s,helping to understand theconstruction of Femal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s and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to modem female liberation.This text discusses mainly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the background of the rise,itsideological content,educational practiceand theevaluation ofthinking and practice.In the late period of Qing Dynasty,The politics,economy,culture and many otheraspects in Chinese society had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So China was forcedto start its difficult modernization with western forces invading.The rise offemaleeducation broke the constraints to female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mindset andsystem,made women have the equal right to educate with men and realized subjectindependence,which established prerequisites.The rise of industrial thought set offthe climaxof the development-of industrial education in society.The becoming of thethoughts of Tang Qunying female vocational education were mainly origin in thetime needs of the transformation-from the feudal times to modem in Chinese—societyat that time.It could not also do it without their spirits of fighting against traditionalcustoms and fighting for female liberation.The thoughts of Tang Qunying female vocational education firstly contain thecriticisms to the status quo of female vocational education.She points out that theimprison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udal education on femalethoughtsand thelimitations of early female professional thoughts.The thoughts of Tang Qunyingfemal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stly contain humanistic ideals of female independent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the tentative plans of education system on realizing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women,meeting female needs for educationalcontent,humanizingcourses andconstructingfemale vocational—educationIII万方数据

 environment and manyother contents·Tang Qunyingcarried outpracticalactivitiesof vocationaleductionactively:Promotingfemale progressive thinking,startingfemaleprogresslVenewspaper,encouraging women toreceive education,fighting for equaH够bet、Ⅳeenmen and women and achieving self-development,SeXing up female industrial schools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talented female andto promote female social publicizatlon·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practice of Tang Qunyingfemalevocational educafion had a great effect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late Perlod ofthe Republic of China.It promotedthe social attentions to female Vocatlonaleducation,and provided realistic inspirations of clearing the basic goalsof temale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of female VOcatlonal eductionsystem·一This text takes Tang Qunying as a center,analyzing her thoughts and Practlceoffemale vocationaleduction entirely.Itdoesgoodto form a systematlcalunderstanding on Tang Qunying’s thoughts and practice,to enrich the analyslson theemancipation of women,to make up someshortages on research areas andat the sametime,to provide some drawingon researches on female professionalizatlon n0Vaday8·KEY WORDS:Tang Qunying;Vocational Education;FemaleVocationalEducation;Thoughts on Female Vocational Education;Practice on FemaleVocational educationⅣ万方数据

 目 录摘要⋯⋯⋯⋯⋯⋯⋯⋯⋯⋯⋯⋯⋯⋯⋯⋯⋯⋯⋯⋯⋯⋯⋯⋯⋯⋯⋯⋯⋯⋯⋯..IABSTRACT⋯.⋯⋯⋯⋯⋯⋯⋯⋯⋯⋯⋯⋯⋯.⋯⋯⋯.⋯⋯⋯⋯⋯⋯⋯⋯.⋯.⋯⋯⋯⋯⋯⋯⋯⋯.⋯.III目录⋯⋯⋯⋯⋯⋯⋯⋯⋯⋯⋯⋯⋯⋯⋯⋯⋯⋯⋯⋯⋯⋯⋯⋯⋯⋯⋯⋯⋯⋯⋯V绪论⋯⋯⋯⋯⋯⋯⋯⋯⋯⋯⋯⋯⋯⋯⋯⋯⋯⋯⋯⋯⋯⋯⋯⋯⋯⋯⋯⋯⋯⋯⋯⋯⋯⋯⋯⋯⋯⋯⋯⋯⋯..1(一)选题意义⋯⋯⋯⋯⋯⋯⋯⋯⋯⋯⋯⋯⋯⋯⋯⋯⋯⋯⋯⋯⋯⋯⋯⋯⋯1(二)学术史回顾⋯⋯⋯⋯⋯⋯⋯⋯⋯⋯⋯⋯⋯⋯⋯⋯⋯⋯⋯⋯⋯⋯⋯⋯2(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7(四)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7一、唐群英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形成背景⋯⋯⋯⋯⋯⋯⋯⋯⋯⋯⋯⋯⋯⋯⋯⋯.10(一)早期的人生经历⋯⋯⋯⋯⋯⋯⋯⋯⋯⋯⋯⋯⋯⋯⋯⋯⋯⋯⋯⋯⋯..1 0(二)社会历史背景⋯⋯⋯⋯⋯⋯⋯⋯⋯⋯⋯⋯⋯⋯⋯⋯⋯⋯⋯⋯⋯⋯..1 5二、唐群英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25(一)唐群英对女子职业教育现状的批判⋯⋯⋯⋯⋯⋯⋯⋯⋯⋯⋯⋯⋯..25(二)唐群英的女子职业教育理想⋯⋯⋯⋯⋯⋯⋯⋯⋯⋯⋯⋯⋯⋯⋯⋯..28三、唐群英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实践⋯⋯⋯⋯⋯⋯⋯⋯⋯⋯⋯⋯⋯⋯⋯⋯⋯⋯.33(一)筹办进步女报⋯⋯⋯⋯⋯⋯⋯⋯⋯⋯⋯⋯⋯⋯⋯⋯⋯⋯⋯⋯⋯⋯..33(二)创建女子职业学堂⋯⋯⋯⋯⋯⋯⋯⋯⋯⋯⋯⋯⋯⋯⋯⋯⋯⋯⋯⋯..41四、唐群英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的评价⋯⋯⋯⋯⋯⋯⋯⋯⋯⋯⋯⋯⋯⋯.48(一)唐群英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影响⋯⋯⋯⋯⋯⋯⋯⋯⋯⋯⋯..48(二)唐群英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局限性⋯⋯⋯⋯⋯⋯⋯⋯⋯⋯..50结语⋯⋯⋯⋯⋯⋯⋯⋯⋯⋯⋯⋯⋯⋯⋯⋯⋯⋯⋯⋯⋯⋯⋯⋯⋯⋯⋯⋯⋯⋯⋯54参考文献⋯⋯⋯⋯⋯⋯⋯⋯⋯⋯⋯⋯⋯⋯⋯⋯⋯⋯⋯⋯⋯⋯⋯⋯⋯⋯⋯⋯⋯.55附录⋯⋯⋯⋯⋯⋯⋯⋯⋯⋯⋯⋯⋯⋯⋯⋯⋯⋯⋯⋯⋯⋯⋯⋯⋯⋯⋯⋯⋯⋯⋯60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5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5致谢⋯⋯⋯⋯⋯⋯⋯⋯⋯⋯⋯⋯⋯⋯⋯⋯⋯⋯⋯⋯⋯⋯⋯⋯⋯⋯⋯⋯⋯⋯⋯.66V万方数据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67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67VI万方数据

 绪论(一)选题意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近代文明的不断东来,中国女性的近代意识也逐步觉醒,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提倡女性解放的革命先觉。她们将实现民族富强与实现女性解放紧密结合,在社会上开展了一系列的争女权、兴女学、实现男女平等的进步活动。她们的行为不仅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剧烈的反响,更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女性解放事业的发展,同时为以后的女性独立解放事业树立了光荣的榜样。唐群英是民国初期领导女权运动的急先锋。她在民国建立过程中曾多次参加武装起义,积极支援革命活动。民国建立后,唐群英又组织女子参政同盟会,领导女子争取参政权,推进民主政治,同时她还创办进步报刊,传播西方先进思想。除此之外,她还是推进近代女子教育的实践活动家。她倾注毕生心血,不惜散尽家资以推进女子教育的发展。然而目前学界对唐群英的研究更集中于她的女权活动,而在女子教育方面的学术成果还很有限,且在研究层次和研究内容上相对薄弱,尤其是对她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本文选择唐群英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作为研究课题,主要是出于以下两点的思考:首先,唐群英对女子职业教育事业的努力践行。她因为倡导女权解放而思考女子教育问题,并引发了她对女子职业教育现状的长期思考与关注。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之后,唐群英受孙中山启发,逐渐将精力放在发展女子教育事业上。她一边创办女子进步报刊,宣传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思想,为女子争取教育权,一边又筹建女子学堂,普及教育,传播知识。她一生共创办10所女学校,其中有一半都是关于女子职业教育的学校,可见她对女子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视。女子职业教育作为唐群英后半生重点关心的事业,理应该成为研究唐群英的重要方面之一。其次,研究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女子职业教育是女子教育体系的重要分支,它不仅关系着女性能否实现经济独万方数据

 绪论立,以及在社会公共生活上的参与程度,而且也是当今社会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女子职业教育的实现程度,关系着占人口总数一半的女性自身权利的实现,涉及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及社会的长治久安。清末民初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启了我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的历史进程,虽然发展的过程中充满曲折和繁复,但对于推进女子职业教育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当今社会,女子就业及职业教育问题依然充斥于各行各业。反观唐群英当年之努力,依然具有许多借鉴之处。本文选择唐群英的女子职业教育事业作为研究主体,希望能为唐群英的研究,尤其是她的教育研究贡献绵薄之力,也希望人们更多地了解唐群英的事迹及贡献,了解其无愧于“一代女魂”的理由。(二)学术史回顾由于本文探讨的内容为唐群英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活动,从思想范围来讲,唐群英的这些思想应该属于清末民初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她关注女子职业教育的思想既有清末民初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共性,同时又具有唐氏自己的思想特色。所以本文将对清末民初女子职业教育研究和唐群英研究进行学术史回顾。1.关于清末民初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目前,有关清末民初的女子职业教育研究,学术界已经做了一些相关史料整理和理论研究工作,也获得了一批研究成果。(1)关于史料整理方面《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教育》①...

篇四: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评价

l5卷 第 2期 2OO3年 6月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0unlal of 麟咖 l P~1way Voe~tlonal College V01.15 No.2 Jun.2OO3 清末新政时期 的职业教育 夏 奇 (河南大学 河南开封 475oo1) 摘 要:清末新政时期的职业教育是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并在地方督抚和实业家的参与 下发展起 来的。它的发展促进 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对 中国社会 的进 步起到 了积 极 的影响,值得后人 重视。

 关键词 :清末新政 职业教育 学制 清王朝经过八国联军的沉重打击,威信更加 扫地 、统治地位摇摇 欲坠。为挽救 自己的统治 ,慈 禧太后在 1901年发布 了实行 新政的上谕 ,从而拉 开了新政 改 革 的序 幕。这 次改 革范 围涉及 到政 治 、经济和文化 教育诸方 面 ,其 中,职业 教育也得 到了发展。本文 旨在探讨一下在清末新政时期职 业教育发展的原因 、发展状 况及特点 ,并给以简要 的评价 。

 一、 职业教育发展的原 因 1.清王朝统治者 的重视 。

 兴学是清末新政 中最 重要 的内容之一 ,进 行 职业教育(在清末被人们称作实业教育)又是兴学 的重点。光绪 28年(1902年 ),清政府根据张百熙 的奏请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这 是中国近代史 上第一个 由国家正式颁布 的学 制。在这个学制 里实业教育 与普通教育 、师范教 育相并列。职业教 育作为一 个类别进 入 了学 制 ,

 从而在法律上肯定 了近代 以来的职业 教育 ,使 职 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 占有了一席之地 。但需 要指出的是这个学 制虽经正 式颁布 ,但并未 真正 实行 。

 光绪 29年 11月 26日(1904年 1月 13日),清 政府 又公 布 了 由张 百 熙 、张 之 洞 和 荣 庆拟 定 的 《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在这个学制中指 出“又国民生计,莫要于农工商实业,兴办实业学 堂 ,有百益而无一弊 ,最宜注重 。”[f l(P5126)显示了实 业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 ,详细制定 了初等 、中等和 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 实业学堂通则等各一册。这都是壬寅学制中所未 有。在这些章 程里对职业 教育 的 目的规定为 “振 兴农工 商各项 实业 ,为 富国裕 民之本计 ”。[2】(嗍 ) 种类为“实业教员讲 习所、农业学堂、工业学堂、 商业学堂 、商船学 堂 ,其 水产 学堂 属农 业 、艺徒学 堂属工业”[2](P742)各种实业学堂分为三级 ,即高 等 实业 学 堂、中等 实业 学堂 、初 等 实业 学堂。而且 还针对各级实业学堂的入学制度、修业年限、课 程 设置 、学堂管理 等做 出了详细 的规定 。这样使 实 业学堂 自成 系统 ,说 明职业教育 具有 了完 备的体 系。

 除 了颁布学制以外 ,为加 强对兴学 的领导 ,清 政府在 1905年成 立学部 ,作为领导全 国学务的机 构。学部 中有 实业 司,实业 司 内又分有 实业教务 科 ,掌实业学堂的一切事务 ;负责调查各省实业情 形及实业教育与地方行政财政的关系,并筹划实 业教育补助费等事。这是在中央设立的专门管理 职业教育的机构 。

 在地方上也有专管实业教育的机构。清政府 在各地设立提学使 ,其下的学务公所中有实业课, 负责掌管各实业学堂的一切事务并考察本省实业 情形 ,筹划扩 张实业教 育 的费用 。这样从 中央到 地方,清政府都设立了专管职业教育的机构,可以 说是分工明确 ,专人负责,体现了对实业教育的重 收稿 日期~2003—0l—l0 作者简介:夏 奇(19r74一)男,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视 。1906年 ,学部奏定 的教育宗 旨为“忠君、尊孔 、 尚公 、尚武 、尚实”。( ](蹦96)其 中“尚实”即是实用 , 结合“方今各 国,实力竞争 ,尤 以求 实业为要政 ,必 人人有可农可工可商之才 ,斯下益 民生上稗 国计 , 此 尤 富 强 之 要 图 ,而 教 育 中 最 有 实 益 者 也。”( ](H809)这个教育宗 旨从总体说属于“中体西 用”性 的,但其 中“尚实 ”作 为教育宗 旨之一 ,有利 于当时实业 和职业教育 的发展 。

 2.地方督抚和实业家的积极参与。

 在新政 期 间 地方 督 抚刘 坤 一 、张 之洞 、袁世 凯 、岑春煊、周馥和端方等对新政 都持积极 的支持 态度。如刘坤一 和张之洞 上奏 “江楚 会奏三折 ”, 成为新政 展开 的蓝图 。其他督 抚尤其是 张之洞 、 袁世凯在地方 上更是 雷厉风行地 推行新 政 ,办 工 厂、兴学堂 ,尤其 是大 力举办各类 实业学 堂 ,致使 两湖和直隶地区成 为新政 的模范 。同时还对科举 制的废除起 了积极 的促进作 用 ,为职业教 育的发 展做 出了贡献 。

 除了地方督抚外 ,当时的一些实业家也非常 重视职业教育 ,张謇和周学熙 即为代表。

 张謇 (1853- - 1926年 ),江 苏南 通 人 ,清 末状 元 ,基于救 国的思想 ,走上 了实业家 的道路。他特 别重视 实业 教 育 ,认 为 “实 业 教 育 ,富强 之 大本 也”。【 ](n809)曾以极 大的热情和全部 的精力投身于 创办近代中国的实业 和教育 ,为 中国近代 的职业 教育 的发展做 出了贡献 。张謇在清末举办的职业 教育技术学校有 :艺徒 学堂 、南通纺 织专 门学校 、 河海工程测绘养成 所 、商船学校 、农 业专 门学校、 银行专修科、商业学校 、水 产学校 、医学专 门学校、 铁路学校、蚕桑传习所等。可以说其职业教育涉 及到工商农林各方面,并且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 等职业教育相结合,正规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相 结合,体现 了他 的“实业 之所 至,即教育 之所 至”【3](Pl766一 767)的理想。

 周学熙 (1866---1947年 ),安 徽建 德 (今东 至) 人 ,出身于大官僚 家庭 ,后 跻身仕 途 ,但 在赴 日本 考察之后却走上了实业和教育救国的道路。他一 生也办了许多的实业和职业学校,成为能与张謇 齐名的实业家。他曾提出:“工不学不兴、学非工 不显 ”[4](P474),又说 :“方今 为商 战之天下 ,各 国以 商战实皆以学战,每办一事必设一学 ,故商业学校 尤为外洋振兴商务之基。”【 ](H锻)同时,他还特别 强调专 门人才 的培养 ,在 教育 内容 上 。主张“以理 8 化为基础 ,以实用 技术 为 注重。”【 ](P474)在 清末新 政时期 ,他所创办的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原名为工 艺学堂 ,创办于 1903年),办学 目的“以教育培植人 才,注重讲授理法,继以实验。以卒业后能任教 习、工师、发明工业为目的。”【 ](P4719)在高等职业教 育中树立榜样 ,特别推动了直隶地区的资本主义 的发展。

 当然清末新 政 时期 职业教 育的发展 ,也是 民 族资本主义发展 的结果 ,同时也 与方 兴未艾 的实 业救 国和教育救 国思潮紧密相连。这些方 面其他 同人已有较多论述 ,在此不再赘述 。

 二 、职 业教育发展的状况及特点 新政伊始 ,清政府就发布了《兴学诏》,要求各 地把书院改设 学堂 ,兴办学校 ,要求培养学生 “博 通时务 ,讲究 实学 ”[6](髓)。为得到实业人才 还颁 布 了《出洋学 生肄业农 工商矿实学堂章程》,令 出 洋学生分入各国实业学校,以务归华传授,对实业 学习进行 鼓励 和指 示。

 山东 巡 抚袁 世凯 首先 响 应 ,创办 了山东大学堂 ,设有农学科。京师大学堂 重办设有艺科。壬寅学制颁布后 ,天津设立 了工 艺学堂 ,山西也建 立 了农林 学堂。这是 在新 政时 期较早开办的职业学校。为了加强对兴学进行指 导 ,清政府在 1903年又提 出了学务纲要 ,其 中强调 各省要 因地制宜地速设 实业学堂。l904年又公 布 了癸卯学制对实业学堂做了更详细的规定。而且 学部成立后 ,也多次命令各省建立实业学 堂,更使 职业教育获得 了发展 。到新政后期各省都有 了具 有职业教 育性质 的实业学 堂 根据《中国近代 教 育大事记》(陈学洵主编 )的记载 ,这期间设立 的实 业学堂有:北京工业专门学堂(1903年)、湖南高等 实业学堂(1903年)、直隶高等工业学堂(1904年)、 河北农务实业学堂(1905年)、商部高等实业学堂 (19o5年 由南 洋公 学 易 名 而成 )、贵州 蚕 桑学 堂 (1905年)、湖南澧陵瓷业学堂(1905年)、上海商界 艺徒补习所 (1908年)、南洋高等商业学堂(1908 年)、浙江中等农业学堂(1910年)等。另外需要特 别指出的是女子职业教育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 如 1904年史家修创设了私立上海女子蚕桑学堂、 1907年楼文镳创设 了杭州蚕桑女学 堂、1909年张 謇于南通设立了女子实业学堂等。当然,在这里 所列 出的仅是新政时期职业学校的一部分。关于 这一时期 职业教育总的状况,请见下表:l9a7— 1909年实业学堂与一般学堂比较简表。(7](t n5—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实业学堂 实业学堂 一般学堂 实业学堂与一般 实业学生与一般 年 份 一般学堂数 个 数 学 生 数 学 生 数 学堂的百分比 学生的百分比 l907年 137 8693 37672 1013571 0.36% 0.85% l9o8年 189 13616 47532 l284965 0.39% 1.05% 1909年 254 l6649 58896 l626720 0.43% 1.02% 从表中可 以看 出 ,全 国职业学校 数最高年份 乃 1909年 ,实业学 堂数不 足 200所 ,学生 数不 足 20000人;但从具体的增长速度上看,学堂数从 137 所到 189所,到 254所,每年增长都在 5o多所 ,也 是有所发展 的。学生数 由 8693人 ,到 13616人 ,再 到 16649人 ,从 l907年到 1909年增长率均在 8o% 以上,可以说不算太慢。但这个时期,职业教育处 于起步阶段 ,就其总 量来说还 是很少 的。而且在 这一时期内同普通教育相比也少得可怜 ,以最高 年份为例 ,l909年实业学堂在最高年份也 只有 254 所 ,学生数 16649人,在全国新式教育机构中仅占 0.4%左右 ,学生 比例也不过 1%左右。因此 ,不论 从具有职业教育 性质 的学 校数量上 ,还是从其 学 生数上来说 ,其数量相对都太少,没有形成规模, 同其他普通教育相比 ,发展的速度也不太快 。

 在职业教育中贯彻“学”“做 ”合一 ,重视实 习。

 重视实习 ,首先 在各种实业 学堂章程 规定 的课程 设置 中也都有专门的实习课 目。另外像实业 家张 謇和周学熙等主办职业教育 的人也都很注重实 习。像周学熙就特别倡导“教、学 、做合一 ”的施教 新风 ,为其学堂建立实 习工场 和北 洋劝业铁 工厂 两个实习基地,以此来提倡“厂校挂钩”,并说其好 处为.:“工场之设与工业学堂联为一气,兼 以工场 为学生实验、制造之所。而各学堂各科教习,即可 为 工 场 工 徒 讲 课 之 师,相 辅 而 行 ,收 效 较 速。”[5](P1311)张謇也很重视实习,要求各职业学校 不仅有完备 的学 习规则 ,而且学生 的实 习也要有 保证。他指 出“学问兼理论与阅历乃成 。一 面研 究,一面践履 ,正求学问不足之法0tt[3](H627)正是由 于他们的重视 ,他们创办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能 很快地胜任工作。

 同时也应该看到清末新政职业教育地区发展 不平衡。有关这一点我们可参阅清末学部总务司 编的<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中的关于《各省实业 学堂学生统计表》(分 1907、1908、1909年三个年 份)。依 1907年为例,可看出实业人数最多的几个 省 份 是广 东 (1219人 )、湖 南 (952人 )、直 隶 (810 人 )、湖~g(699人 )等 ,除新疆 、甘肃 、陕西原表未列 出数据外 ,最少 的是贵州 (43人 )、安徽 (59人 )、江 西(12o人)、山西 (136人)等。[8](P298一 ’这可说 明 , 近代受西方影响较早、开化较早的,如广东等办的 实业学堂就较 多一些 。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 很显 著的特点 ,实业 学堂多寡 与地方督抚 的提倡 大有 关系 。如直隶 、湖南 、湖北等地人数较多 ,这主要 归功于直隶总督袁世凯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在这 些地区大 力提倡新 式教育 、职业 教育。这说 明封 疆大吏个人态度导致了新式学堂在地域分布上的 不同。

 三 、对清末新政时期职业教育的评价 1.清末新政时期职业教育促进了中国近代资 本主义的发展。

 清末新政时期职业教育是在近代资本主义的 推动下产生的,反过来它也推动了中国近代资本 主义的发展。它为近代资本主义培养了大批的人 才 ,使这些 人才具有 了先进 的生产经验 和管理 经 验 ,进入新式企业并促进 了资本主义企 业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践 中也证明了凡是能重视 职 业教育的实业家,他的企业就有较多的成功的机 会,像当时有名的实业家张謇和周学熙就是如此。

 但是也应该看到 ,在清末新政时期职业教育的发 展速度并不很快 ,这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近代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首先,清末新政时期职业教育学校在课程设 置、教学方法及教具等方面与传统教育相比,都有 了很大的转变。在课程上除了有代数、几何、理化 等基础课程外还有与各职业有关的专业课程;在 教学方法 上 ,也 不再 是单 纯 的背诵 ,而 是学做 结 合,重视实习;教具也不再是教师的戒尺,而增加 了黑板、粉笔、标本、仪器等,这样就使教育向近代 化迈了一大步。

 同时 ,新政时期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同传统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冲突,它的发展也冲击了科举 制,清王朝也不得不随着潮流而变,先在 1901年发 布兴学诏,命令各地把书院改作学堂。其后为了 新式教育的发展,当然也包括职业教育,颁布《奖 励学堂出身章程>给各种新式学堂的毕业生以各 种科举 出身的奖励 。客观说这种措施在科举 制度 废除前起了一定的作用。后来随着新式教育、职 业教育的发展,在袁世凯和张之洞等封疆大吏的 督促下,清王朝终于在 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使传 统教育体制瓦解,中国教育在近代化的征程上又 前进了一步 。职业 教育作 为新 式教育 的一种 ,既 是教育走 向近代...

篇五: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评价

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增刊清末女子教育特点简析刘 登 秀(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  近代女子教育继承了传统女子教育的教育宗旨, 但在教学形式、 内容和影响上都体现了与传统女子教育很大的不同。

 传统与近代相结合的二重性与独立人格教育是其突出的特点。[ 关键词]  女子教育;女学   “ 女子无才便是德” 是传统中国社会纲常伦理的重要内容, 在这种 “妇德” 观的束缚下, 中国近代以前从不曾有过专门的女子教育。

 鸦片战争后,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逐步侵入,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也逐渐地在中国传播开来, 近代社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教育也随之变化, 女子教育出现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从传统的家庭教育、 纲常伦理教育向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发展, 女子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为妇女解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一、 清末女学的出现和兴起近代以前, 中国是没有专门的女子教育的, 女子教育始终未被列入历代学制系统而仅仅以家庭训导的形式存在, 其所学内容不外乎 “ 三从四德” 。

 其实施的途径大抵有二:一是日常生活教育, 一是传阅女教书籍, 所要培养的妇女也只是柔弱、 顺从的代表。

 直到近代, 鸦片战争惊破了 “ 天朝大国” 的迷梦, 从闭关到开放是日趋没落的大清帝国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痛苦而又无奈的让步, 同时也是儒家社会对外来文明不自觉的承认和容纳, 国外生产技术、 自然科学和政治学说的纷至而来, 形成近代社会特有的大规模的西学东渐场面, 它从价值观念、 伦理思想、 生活方式等方面对中国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引发了近代化运动, 中国的女子教育随之而出现。中国最早的近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是外国传教士结合布道需要而开办的。1844 年, 英国 “ 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 派女教士在宁波开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 之后,女子学校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至 1876 年, 据有关统计,教会在华所办女校已达 82 所, 女生已有 1307 人, 女子寄宿学校 39所, 学生 794 人 [ 1] 。

 教会女学的开办, 打破了传统社会女子无学的旧格局, 使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 为中国创办自己的女子学校做好了师资和办学形式上的某种准备。

 1898 年 4 月,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塾在上海城南桂墅里成立, 它以“ 上可相夫, 下可教子, 近可宜家 , 远可善种。

 妇道既昌, 千室良善” [ 2] 为宗旨, 教学内容上包括中文、 西文、算学、 医学、 法学、 女红等, 并附设幼儿师范。

 仅从内容来看, 其已远远超出了相夫教子的范围了 。

 戊戌变法失败后, 经正女塾虽被迫停办, 却开启了中国女子教育的新风尚, 之后中国自办的女学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光绪 28、 29 年, 清政府先后制定的 《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 , 对学校系统、 课程设置、 学校管理等都做了具体规定, 却都没有明示女子受教育的地位, 仅仅把女学寓于家庭教育之中。

 但随着国内各类新式学堂的纷纷设立, 女子取得受教育的合法地位, 享受受教育的权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光绪 31年 , 学部成立, 女子教育正式列入学部职掌之内, 之后又于光绪 33 年颁布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和 《女子小学堂章程》, 女子教育开始有了合法的地位。

 此后, 女子小学和女子师范学堂各地纷纷成立, 全国各地相继开办了几十所女子学堂,女子受教育已成为名正言顺的事情了。

 据统计, 1907 年全国共有女学堂 428 所, 女学生 15498 人 [ 3] 。

 民元后,专制制度的废除使女子教育在教育宗旨、 教学形式和教育程度上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二、 晚清时期女子教育的特点清末女学一般都具有规模小 、 学科设置狭窄、 程度低的特点。但它毕竟是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出现的, 因而在教育宗旨、 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等方面与传统女子教育都有明显的不同, 体现了传统与近代相互交融的双重性质。1.教育宗旨和教学形式的双重性清末女子教育的宗旨根本来讲实质上是封建传统教育的翻版。

 清末 《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 和 《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中明文规定这些女子学堂的宗旨:即教以 “ 为女、 为妇、 为母之道” , “ 务时以贞静、 顺良、 慈· 78 ·

 淑、 端俭诸美德。

 总不背中国向来之礼教, 与懿微之风俗。其一切放纵自由之僻说 (如不谨男女之辩, 及自行择配, 或为政治上之集会演说等事), 务须严切屏除,以维风化。” [ 4] (576页) 女子小学略有不同, 以 “ 养成女子之德操 与 必 须 之知 识 技 能, 并 留 意使 身 体 发 育 为 宗旨。” [ 4] (583页) 从这点看, 已冲击了封建社会中摧残女子身体的陋俗。

 近代女子教育与传统女子教育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在教学形式上, 传统的女子教育一般都是通过日常生活教育或传阅女教书籍这种家庭式的教学形式来完成的, 而近代女子教育突破了家庭教育的范围, 逐步地走向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使本来只能有少数女子才能得到的教育逐步扩大, 女子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与近代男子学校相较, 女子学校具有男女分别严格、 学制单一、 时间短的特点。

 女子教育完全和男子教育分开,实行男女分校制, 女子学校比同类男子学校学制短一年, 程度也比男子低, 女子教育最高为师范学堂, 政府不设女子中学, 更不设女子大学 (教会大学除外)。

 而且官办女学中, 只有女子师范学校, 女子中学的出现则是民元以后的事了。

 从这两方面来看, 清政府还没有在指导思想上改变对妇女的教育观念, 不可能从男女平等、 开启妇女智慧、 利国利民的高度上去认识女子教育的价值, 而仅仅是把女子教育视为培养传统 “ 贞静、 顺良、 慈淑、 端俭” 的女性的一种手段。2.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双重性清末女子教育在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双重性质, 即将封建旧道德旧观念与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相互搭配。

 在学科设置上, 女子教育主要有修身、 教育、 国文、 历史、 地理、 算学、 格致、 图画、 家事、 裁缝、 手艺、 音乐、 体 操, 有些女校 还教授英文、 日文等, 而教会女学还必须学习 《圣经》 。

 我们以女子师范学堂的课程来看看清末女子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女子师范学堂之学科为修身、 教育、 国文、 历史、地理、 算学、 格致、 图画、 家事、 裁缝、 手艺、 音乐、体操。

 其中修身的目的在于 “ 涵养女子之德行, 期于实践躬行” ;其内容为 《列女传》 、 《女诫》、 《女孝》 、 《家范》 、 《内训》 、 《教女遗规》 。

 教育在于 “ 使理会女子小学堂教育、 蒙养院及家庭教育之旨趣法则, 并修养为教育者之精神”;国文在于 “ 使能解普通之言语及文字,更能以文字自达其意, 期于涵养趣味, 有裨身心”;历史在于 “使知历史上重要之事迹, 省悟群治之变迁, 文化之由来, 及强弱兴亡之故, 正邪忠 之分” ;地理则在于 “使知地球形状运动, 并地球表面及人类生存之情状, 且使理会本国及外国之国事” ;图画在于 “ 使精密观察物体, 能肖其形象神情, 兼并成其尚美之心性”;家事在于 “ 使能得整理家事之要领, 兼养成其尚勤勉、务节俭、 重秩序、 喜周密 、 爱清洁之德性”;裁缝在于“ 使习得关于裁缝之知识技能, 兼使之节约利用” ;手艺在于 “ 使学习贴切于女子之手艺, 并使其指手习于巧致, 性情习于勤勉, 得补助家庭生计” ;音乐在于 “ 使感发其心志, 涵养其德性, 凡选用或编制歌词, 必择其有裨风教者”;体操则在于 “ 使身体各部均齐发育, 动作机 敏, 举 止 严 肃, 使 知 尚 协 同, 守 规 律 之 有益”[ 4] (577页) 。

 各学科每周课时安排见下表。女子师范学堂每学年课程表 [ 4] (580页)学科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每周钟点数 每周钟点数 每周钟点数 每周钟点数总计修身 2 2 2 2 8教育 3 3 3 15 24国文 4 4 4 12历史 2 2 2 6地理 2 2 2 6算学 4 4 3 2 13格致 2 2 2 2 8图画 2 2 2 1 7家事 2 2 2 2 8裁缝 4 4 4 3 15手艺 4 4 4 3 15音乐 1 1 2 2 6体操 2 2 2 2 8合计 34 34 34 34 136从上表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近代科学教育内容的地理、 算学、 格致每周总共 27 课时, 占总课时 的20%左右, 其余传统女红、 闺训、 礼教内容的教学课时各约占 40%, 这说明近代科学知识仅仅被置于副课地位, 只是用来装点门面, 而封建礼教占据了当时女子教育的中心地位。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女学的学科也有一定的变化, 逐步的实用化。

 一些学校还为女生开设了园艺、 纺织、 刺绣、 摘棉、 造花等课程, 培养女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生的逐步独立, 从而有利于女生独立人格的形成。3.女子教育中强烈的独立人格教育清末女子教育带有很强烈的独立人格教育的特点,这是近代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

 这主要从两方面来讲:一是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 提倡女子教育, 提高女子社会和家庭地位, 鼓励妇女参政。

 这主要从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上来完成。

 将妇女培养成为与男子一样的参加革命的志士。

 辛亥革命前后 , 一些革命派所创办的女学中, 把女学堂作为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培养革命力量的阵地。

 如 1902年蔡元培等在上海创办的爱国女学校就寓革命于教育中, 他说 “ 本校初办时, 在清季年 , 含有革命性质。

 ……革命精神所在 , 无论其为男女, 均应提倡, 而以教育为根本。” [ 5]· 79 ·

 二是使妇女能够在社会独立自强, 女学除了一般的知识教育外, 同样也开设了手艺、 缝纫、 家事等课程。同时清政府 《章程》 中还规定, 女子学堂的从校长、 教员到管理员等都必须由女子担任, 若暂时没有女子担任, 那么就由年满 50岁以上的男教师担任, 这就增加了对女教师的需求, 因此必须多设学校以培养女校师资。晚清的最后十年, 女子的这种教育是以女子职业学校的兴办的面貌出现的。

 有蚕桑学堂、 师范学堂、 医学堂、女子大学、 女子法政学堂、 女工传习所、 保姆传习所、工艺学堂等。1904年, 史家修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女子职业学校———蚕桑女子学校, 培养女子蚕业和桑业人才。

 之后, 各类女子的职业学校、 女工传习所等纷纷兴起, 如 1904年张竹君女士在上海爱国女校附设手工传习所 [ 6] , 上海、 杭州等地的女生纷纷前往学习。杭州设立网业学堂, 聘请女师教育沿海妇女学习织造等课程 [ 7] 。

 又如 1912年在上海成立的女子工业大学校专门教授女生学习缝衣、 制帽、 刺绣等课程 [ 7] , 而大量的职业学校则是师范性质的教育。

 1907 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后, 女子师范学堂大量出现,如北洋女子师范学堂、 北京京师女子师范学堂、 奉天女子师范学堂、 安徽省立女子师范学堂、 晋省女子师范学堂、 沈阳公共第一女学堂、 湖广省幼女学堂、 四川辟俗女学堂、 等等, 当时规定, 女子师范学堂, 每州县必设一所, 由此培养大批的女生, 为女子教育提供了大量女教师。而近代医学堂的开办则主要是由教学兴办的, 如1899年由美国长老会在广州创办的 “ 广东女子医学堂”(1905年改名为夏葛礼医学院)、 1901年苏州基督教在苏州开办的 “ 苏州女子医学院” 等。

 各种职业学堂的开办, 培养了大量的具有一定专长的妇女, 她们凭借一技之长, 逐步摆脱了完全依附于家庭的状态而逐步走向社会, 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的进行,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三、 近代女子教育特点的影响近代女学是在民族危机刺激下以经世致用为通融会合点引入西学催发的。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 作为中国教育近代化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特别是其中对女子自立、 独立人格的教育, 影响深远, 大大超过了清统治者创办女子学校的初衷。首先, 从事新型行业的妇女增多, 女教师、 女医生、 保姆、 女传教士大量出现。

 如师范女学堂培养了大批从事教育的女子师资。

 清政府明文规定:女子师范毕业生自领毕业文照之日起, 三年以内有充当女子小学堂教习或蒙养院保姆之义务。

 如有不得已事故 , 实不能尽教职义务者, 由地方官禀奉提学使允准, 量缴学费, 可豁免其教职义务 [ 8] 。

 由此, 一批批女校毕业生首先充实到女学堂来, 成为女学堂各科教习、 管理人员或蒙养院之保姆, 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由于师资队伍中有了女性的介入, 打破了男教师一统教育阵地的局面, 对封建社会一切以男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当然, 从业的妇女还是相当少的, 更多的女生在毕业后都还是回家从事 “ 相夫教子” 的工作。其次, 出现了一个博学多才、 交游甚广、 政治感觉敏锐的女知识分子群体。

 受过新式教育的妇女, 有了初步的文化知识, 开始认识身外世界, 她们走出闺门, 接触社会, 参加政治、 经济、 文化活动, 为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开辟了道路。有的甚至走出国门, 远渡重洋, 留学国外。

 国内国外的学习, 使中国妇女丰富了头脑, 开阔了眼界, 在实践上第一次冲击了 “ 贤妻良母” 的女子教育的宗旨, 把将女子亦培养成为具有全面独立人格的公民, 放到了与男子同等的位置上。

 使广大的妇女开始认识到女子教育对国家兴亡、 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意义, 孕育了中国最早具有民主革命意识的女性...

篇六: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评价

清末重庆的职业教育吴洪成 摘要重庆近代职业教育兴起于清末“新政”时期依照“新学制”的规定设立了实业学堂及专门学堂从教育目标、内容到教育方法都旨在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服务于重庆近代农、工、商业的发展需要。重庆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对重庆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重庆清末新教育制度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  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民族危机加剧国内外矛盾尖锐。迫于内外的压力清政府被迫祭起了改革的旗帜演出了近  年“新政”改革这回光返照的历史一幕。“新政”时期的改革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但以教育改革最为有效。清末的“新教育”始于洋务派于    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但作为一场新教育运动逢勃展开并达到高潮实出现于清末的“新政”改革时期。实业教育其实质等同于今天的职业教育 是近代职业教育在早期的代名词 应是清末教育改革的闪光点之一。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生、发展首先始于东南沿海开风气较早、近代工商业基础较好的地区渐次往内地延伸、拓展。本文探讨内陆地区重庆职业教育兴起的历程并作适当的分析评价。由于我国学术界目前对同类问题探讨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对内陆地区则有所忽略故可资借鉴研究成果不足本文只是为抛砖引玉祈请学者补正。一、清政府有关兴办职业教育的规章    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体制把实施职业教育的学堂称为实业学堂。又将实业学堂分为三级初级实业学堂修业 年中等实业学堂及高等实业学堂各修业年。    年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对农、工、商各级各类实业学堂和艺徒学堂的入学条件、学制及培养目标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实业学堂“在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主大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小试则有小效大试则有大效”【  。根据章程中有关条文初等实业学堂招收初小毕业生。初等农业学堂学习农业最浅近之知识技能毕业后能从事简易农业修业 年。初等商业学堂学习商业最浅近之知识技能毕业后能从事简易商业修业 年。中等实业学堂招收高小毕业生。预科 年本科 年。中等农业学堂授以农业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以各地方种植畜牧日有进步为成效。中等工业学堂授以工业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以各地方人工制造各种器物日有进步为成效。中等商业学堂授以商业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以各地人民至外省外县贸易日多为成效。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和艺徒学堂旨在使广大群众均【作者简介 吴洪成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河北保定      。  万方数据

 有可执之业虽薄技粗工亦略具科学知识以厚民生而增国力。实业补业学堂在从业人员及欲从事各种实业的儿童中招生授以简易实业知识技能并补习小学课程修业 年。艺徒学堂令未人初等小学但粗知书算的  岁以上儿童入学授以中等程度的工业技术使成为善良之工匠为宗旨修业年限不定至多以 年为限。重庆的行政区划当时属四川管辖故无高等实业学堂的设立权限。重庆的实业学堂 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教育机构 是在《奏定学堂章程》推行以后发展起来的既是推行新政、发展实业所必需又是新政教育改革的一部分。重庆的职业教育兴办并未拘泥于章程而是因地制宜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    年四川总督赵尔巽上奏筹设川省实业学堂以推广、加强四川教育的发展其中认为实业学堂与地方工矿、资源及经济特色密切结合学科专业的设置应反映其特色他提出窑业、染织、采冶、理化等四大部门。对发展川省实业学堂的意义及相关问题他在奏折中这样写道窃维近今数十年环球各国已成工战商战时代实业不兴商务安望起色 惟是外洋各项工业无一不与理化算学相关系故必有通于各种科学之人才然后旧者可图进步新者可望发明。否则摹仿一物必假技师而所得有限留学外洋仅成工手而所造未精。即欲调查工厂亦告无识门径之人。具此种种困难工业之前途实难望其发达即就川省言之。二十一万方里之而积原料非不富也手工向称精美民智非不强也设劝工厂以养之辟劝业会以鼓励之提倡非不力也。然而数年以来迄第二次工会之开办一二摹仿外洋之品类皆得粗遗精刻鹄类骛。日用普通之物则精者所值甚昂仅供少数富人之玩好粗者无资抵制徒夺寻常工人之利权。地利如此其优胜人力如此其经营而效果如此其微末推求其病则因无学堂以养成实业之人才而从事实业者又皆无专门学业之故。夫学生之与学徒性质大有区别矩蠖相承学徒之事也理想独辟学生之事也。程度迥殊教法自异。故欲造成完全之实业人才非亟筹设立专门学堂不可。   刁 莅事以来。随时督同司道反复筹商佥称实业一项实为商矿枢纽川省提倡实业尤以商矿为注重要点。所拟章程内载实习四科皆就川省固有之原料而订一日窑业。陶瓷一项向产隆昌达县筹原料不减江西惟嫌制造粗劣是以日用各物虽明知邻省外洋来   之品物价较产地十倍之昂亦不能取给于彼。三十二年七月曾由商务局详派陈生其殷前往醴陵、景德镇调查知此业改良尚易当经带同学生入醴陵实业学堂学习现在速成科卒业者已有数人重庆商民设有一厂已著微效再求精深则非藉资学力其奚以济一日染织。川省系产丝之区染织本固有之利然观士大夫服用之所需类皆贵苏杭而贱土货。所产同而荻利不同则染与织之优劣不相若也。外洋于染织一业大抵能考察各国人情之好尚精益求精近年榆入之品日新月异人选竞趋之漏卮甚巨。日本西京染织最为著名染织学堂亦复林立考其丝质不佳于我核其价值乃廉于我所能胜我其一在花样精新则善织之故一在光彩夺日则善染之故盖世界愈过文明则服物愈趋华美。于人情之取合考商业之盛衰则川省丝业之前途非亟求改良染织以期与外洋并驾、邻省齐驱势难逃劣败之公例也。一日采冶。川矿之富各国艳称言矿政已十年虚糜庠帑以巨万计成效未彰力九不继。自奉部文改设调查局以来颁定局章注重查矿、炼矿二事不知先无采矿之学未发现者固不能查先无冶金之学已发见者更不能炼宝藏惟有坐失巨款惟有虚糜虽法美意良亦徒托诸空言可耳。此对于全省矿业而采冶学之不容稍缓者也。一日理化。化学一科为用最广大而凡百制造小而饮食卫生莫不发明于此虽各种普通学校莫不兼列此科而一则与以普通之知识一则教以应用之精微详略不同深浅迥别外洋工业分科化学常独占一部故于此校亦列专科。以上四科实业。所关原不止此但因地时不得不先其所急。计开办经费约需银四万两第一年预备科约需银一万六千两第二三年实习科约岁需银三万九个  万方数据

 余两。现惟火柴官厂每年约可得余利银五千两丝业保商局公费余存项下每年约可得银六千两堪资挹注。其余不敷之数尚巨。再由奴才饬局会同藩司筹拨弥补。除将章程咨送学部农工商部外应请饬下部巨核明立案以便选聘教员购买仪器克日开办¨’。    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 商部会同学部《具奏四川实业学堂办法章程折》对四川总督锡良奏请筹设四川实业学堂的酌拟章程折作了批复认为四川“土地沃饶原料既多民智渐瀹实为提倡工艺最宜之地”。原奏请章程注重四川实情因地制宜应由“该省督臣随时督饬认真经理逐渐扩充冀收实交。”办学经费除源于火柴宫厂、保商局余利及余存款项外“不敷之数由该省督臣设法筹拨以重久远。”学堂课程应遵章详订并应“兼习修身中国文学、算学、物理、化学、图画 体操各科普通学以期完备。”【  商部与学部联合颁布的奏折肯定了四川 包括重庆 发展实业学堂的设想并提出了具体意见影响了清末该地区职业教育的实际推行及发展进程。光绪三十四年     年  月 日“学部议复闽督松寿奏请筹办实业学堂”并议限两年之内“每府应设中等实业学堂一所每州县应设初等实业学堂一所每所应收生百名。并通行照办’’‘  。上述章程内容大都针对四川、重庆兴办职业教育的实际问题提出意见也有的基于全国兴学的急迫性而加以筹设、计划应该说这些对重庆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都起到宣传、推动及规范的实际作用。二、重庆推行职业教育由于四川总督锡良在四川省推行各项“新政”兴设各种实业发展商业急需各类人才。重庆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长江上游的工商贸易中心因此自然成为四川乃至西南诸省近代新教育产生的摇篮与工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及西方科学技术联系密切的职业教育尤其如此。由于总督锡良在川省推行各项“新政”大力举办各种实业、发展商业急需各类人才于是重庆陆续出现了一批实业学堂。清同治九年     年 川东兵备道姚觐元在浮图关为了教农民栽桑养蚕亲自编写蚕资料及通俗读物以大坪为技术示范区使养蚕技术逐渐推广到川东各地。这是区内可考的最早的技术推广教育。重庆的实业学堂开办得最早的是光绪二十七      年在合川大河坝建立的四川蚕桑公社    年以后亦称四川蚕桑公社民立实业中学堂其办学宗旨规定“ 本社专以考验桑虫、蚕病、丝弊讲求栽培养育、杀蛹制种、’缫丝等法为本省农家改良旧术指授新学以开风气而扩利源 延聘教习传授尘徒以为培植人才扩充蚕桑之基础。”【  从中可以看出该实业教育机构既有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的旨意但也包容社会职业技术传授及培训的任务。四川蚕桑公社从创办到宣统二      年止前后九年六个班的毕业生共   多人分赴四川各县为振兴四川蚕业推广新法养蚕作出了卓越贡献。光绪二十八年     年 遵省令丰都县成立农务局主办传办所学习栽桑养蚕技术购进桑苗   株。重庆其余的实业学堂是在    年《癸卯学制》颁布以后才开办起来的既是推行新政发展实业所必需又属新政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这批实业学堂不拘泥于部颁章程采取了因地制宜较为灵活设置的方式。下表是现今可考的部分实业学堂办理情况。      一    年重庆可考的部分实业学堂办理情况裹成立学校名所在地备注年代四川蚕桑公社    正合川蚕桑传习所    妊丰都学习裁桑养蚕技术忠县城东蚕桑学堂    盔自桥溪植桑养蚕附近酉阳县城专门学习养蚕缫丝蚕桑学堂    妊西山沟一年多后停办酉阳县龙由留学日本的陈德蚕桑学堂    年潭经院元任校长专收商家子弟授以薄记、商品、书夔州商业学堂    盔夔州算、英文各科毕业后由各商家录用实业学堂    正秀山县城传授缝纫等技术万方数据

 巴县保游艺女子学堂    篮节院蚕桑学堂    矩南川万县文明坊办有女万县万州子蚕桑传习所县蚕桑实业中学堂    正人邓焕奎创办蚕桑书院学堂推广栽桑养蚕和缫丝技术蚕桑学堂    正忠州重庆商务总会为培重庆商业学堂    年养商才而创办    年改名蚕桑蚕桑传习所    正云阳学校蚕桑传习所    薤巴县蚕桑传习所    拄江北永川县城蚕桑学堂    年桐子坳垫江县蚕桑传习所    正传授栽桑养蚕技术学署    年。游艺女子巴县保节学堂与树坤女校合树坤女子学堂    拄院侧并更名私立游艺树坤女子学堂    年学校改革联合县立中等商业中    正重庆中。改为重庆联合学堂县立商业学校初设机房重庆中等商业实业    拄街后迁学堂桂花园简式蚕桑传习所    薤永川简式蚕桑传习所    焦黔江省立重庆高级商业职业学堂    拒重庆中等蚕桑实业学堂    正夔州蚕桑讲习所    经潮招收  人初等农业职业学堂    钯江津民国后停八省蚕桑传习所    链巴县农业学堂    拄大足县农业学堂蚕桑科实业    燕梁山县分设农科蚕种两个学堂专业县立乙种农业学堂    拄梁平县设农业、蚕桑两科江津县城招收初小毕业生初等农业职业学堂    拒东门外遗即相当于高等小爱祠学堂开县农业学堂    拒开县乙种农业学堂光绪末合川授蚕桑新法县立中等农业学堂清末永川资料来源重庆各州县志及四川文史资料王笛著‘跨出封闭的世界一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 中华书局    年重庆实业学堂的分布特点是工业、商业学堂主要集中在重庆城...

篇七: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评价

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4 期摘 % 要: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烙印,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以实业教育的形式发展并由附设在洋务实业到逐渐独立设置;职业教育体系初步确立;职业教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宣传、研究、试验、推广职业教育为职志的全国性教育机构正式成立;女子职业教育是这一时期的新生事物,发展较快。

 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具有筚路蓝缕之功。关键词:清末民初;职业教育;基本特征中图分类号:

 G40-095.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8402(2014)04-0095-05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个历史的概念,它是伴随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与近代民族工业逐步发展而产生的。

 其滥觞于清末洋务运动, 是由清末民初的实业教育演变而来的。本文拟对清末民初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略抒刍荛之见,就教方家。一、职业教育由附设于洋务实业到独立设置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几千年来“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始消散。

 面对“千古之创局”,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率先对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深刻反省,逐步认识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经世派代表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受到洋务派推崇。

 以奕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王公贵胄和封疆大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和勾结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目睹了西方军工火器之“长技”,也意识到了西方进逼的历史转折的含义,预感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面对 “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和 “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① 一股“采西学”以“自强”的社会思潮沛然而兴,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随之揭开序幕。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的洋务运动, 是由军工企业向工、矿、交通等各相关民用企业不断扩展的过程。所有的这些军事的、民用的企业,都采用机器生产。为管理机器生产,为对外交涉的需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成为洋务运动深化的必然结果, 洋务派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从 “技” 上升到“学”的层次。

 1866 年 12 月,奕訢在同文馆开设天文算学馆的奏折中说:“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 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

 现在上海、浙江等处,讲求轮船各项,若不从根本上用着实功夫,即学习皮毛,仍无裨实用。

 ” ② 基于这一认识,以“尚实”为宗旨的洋务教育应运而生。

 洋务派本着 “变器不变道”的原则,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 先后创办了 30 多所学习 “西文”(即外国语言文学)和学习“西艺”(即西方近代军事和科学技术)的新式学堂,附设在洋务企业内的近代中国第一批职业学校诞生了。

 1866 年,附设在由左宗棠创办的马尾造船厂中的福州船政学堂是为中国职业教育机构之发轫。

 此后,类似的职业学堂续有增加。

 如上海机器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福州电气学塾、江南制造局附设工艺学堂、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等。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作者简介:吴国荣( 1964 —),男,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研究员,史学博士。清末民初职业教育基本特征析论吴国荣 □95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4 期签订使朝野哗然。

 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被迫放弃洋务运动时期由国家直接控制的、以发展军事工业为主的经济政策,采取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以及纯粹商办的管理形式以鼓励私人资本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据统计,1894-1902 年间,投资总额达到 3720 多万元,新开厂矿 110 个;而 1872-1893 年 22 年的投资总额仅 1700 多万元,厂矿总数 63个。③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动了实业教育的高涨,催生了一批实业学堂。

 加之,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工战不如学战”的主张,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与其教育的发达与否密切相关, 极力倡导 “教育救国”。

 康有为认为,西方国家之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④ 日本之能战胜吾国,不在于其勇猛的将士,而在于“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⑤ 因此,中国之贫弱,正弱于教育不发达,民智不开,因此,“欲任天下之事, 开中国之新世界, 莫亟于教育”。⑥ 严复则通过对中国败于甲午战争之原因分析,指出:“根本救济,端在教育。

 ” ⑦ 正是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教育救国思潮勃兴的历史条件下,专门性的、独立的职业学堂应运而生。

 1896 年,张之洞据江西绅士蔡金台等呈请,奏准于江西高安创设蚕桑学堂,成为中国职业教育进入单独设校阶段。

 自此之后,类似的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

 杭州浙江蚕学馆( 1897 年)、福建蚕桑公学( 1900年)、 湖北农务工艺学堂 ( 1898 年)、 直隶矿务学堂( 1897 年)、汉阳钢铁学堂( 1902 年)等是为彼时颇负盛名的职业学堂。民国建立后,蔡元培出掌教育部,他根据当时实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参考各国教育经验,提出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主张。

 他说:“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至多,而国甚贫。

 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

 ” ⑧ 在其主持下,1912 年 9 月— 1913 年 8 月, 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学校规程,对此前的职业教育进行了一些改革,废除了清末教育宗旨中与民主潮流不相适应的 “忠君”,“尊孔”等内容,突出职业教育与当时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相适应的特点,使得民初的职业教育较之晚清有了一定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的范围较晚清有所拓宽,专业设置更加社会化、多样化。

 此外,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具有地方特色,如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主要是蚕桑及纺织,因而,职业学校也多开设蚕桑类、纺织类的课程。

 又如江西景德地区由于制瓷业发达,职业学校的课程中则多有制瓷业及绘画等科目。总之,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自 19 世纪 50 、 60 年代以来的发展,至民初已初具规模,为以后的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职业教育体系初步确立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与清末近代新学制一起诞生的。

 随着职业教育的开展,建立职业教育制度的问题便提到了议事日程,在中国建立一个近代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时代的呼唤。

 于是,清政府从 1901 年起开始实行“新政”,改革教育,逐渐确立起了以壬寅学制、癸卯学制为代表的具有近代特征的新学制。壬寅学制,即指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七月清政府公布的、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是年为壬寅年,故该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其基本内容是将学校划分为三段七级, 整个学制长达 20年。

 值得一提的是,该学制对实业教育有所属意,提出设置与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平行的实业学堂。

 “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法定学制,它的出台, 标志着我国新式的、 完整的学校体制正式形成。

 但是,由于其体制上不够完备,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如轻视女子教育,受科举制的影响和制约亦深,因此,该学制虽经公布,却并未正式实施。将实业教育正式纳入学制系统并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推行是在 1904 年 1 月。

 鉴于壬寅学制的不足,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定了一个全国各级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于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 1904 年 1 月 13 日)公布,是年为癸卯年,故该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突出了实业教育的重要地位。“癸卯学制” 的制定者张之洞尤重实业学堂的兴办,认为:农、工、商实业关乎国民生计,欲使民众具有各种谋生之才智技艺, 实宜兴办实业学堂,甚至视实业学堂 “为富民富国之本”、“有百益而无一弊。

 ”为此,他要求“各省宜速设实业学堂,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主,最有益于邦本”。⑨ 该学制对学校各级教育的规定仍为三段七级,所不同者,对实业教育有较为详细的规定。

 凡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均有相应的实业学堂。

 其中,初等实业学堂分农业、商业、商船三种,中等实业学堂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四种,高等实业学堂亦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四种。

 至此,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并在全国推广执行,实业教育也被正式纳入中国的学制体系,建立起了从初级到高级的独立的96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4 期实业教育体系。新学制颁布后, 各级各类实业学堂有较大发展。

 据清政府学部于 1907 、 1908 、 1909 三年所发表的统计数字看,实业学堂和学生数逐年增加。

 1907 年实业学堂 137 个,学生数 8693人,1908 年实业学堂 189个,学生数 13616人,1909 年实业学堂 254 个,学生数16649人。⑩不过,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实业学堂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 以 1909 年为例,实业学堂在全国新式教育机构中仅占 0.4% ,学生占 1%左右。輥 輯 訛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临时政府在教育总长蔡元培的主持下,对此前的学制进行改革。

 1912 年 9 月 3日公布了民国第一个《学校系统令》,因该年为壬子年,故称《壬子学制》。

 随后,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小学、中学、专门学校、实业学校、师范学校及大学的有关法令规程。

 1913 年(农历癸丑年),将《壬子学制》与这些法令规程的内容相互补充,综合起来形成了《壬子癸丑学制》。

 作为民国后颁布的第一部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在教育宗旨、学校系统、课程设置等方面均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实现了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本质转化,惟其如此,其基本框架一直延续至 1922年。该学制中的《实业学校令》(共 11 条)和《实业学校规程》(共 60 条),对实业教育作了初步改革。

 按照这两个文件规定, 清末实业学堂改称为实业学校,原初、中、高三级实业学堂改为甲、乙两种实业学校。

 甲种实业学校实施完全之普通实业教育,相当于清末中等实业学堂;乙种实业学校实施简易之普通实业教育,相当于清末初等实业学堂;另设专门学校,分农业、工业、商业、医学等科,相当于清末高等实业学堂。

 实业学校的修业年限较此前的癸卯学制缩短 3 至 4 年。

 此外,允许私人或私法人创设私立实业学校, 甚至还规定了可以根据地方情形和性质,开办女子职业学校,女子教育在学制中占有了一定地位。

 在专业设置上,除农业、工业、商业外,还包括政法、音乐、美术、外国语等共九类,几乎包括了社会上所有门类,初步确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实业教育体系。1922 年 11 月 1 日,民国政府以大总统名义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史称“壬戌学制”。

 该学制将过去的实业学堂、实业学校一律改为职业学校;设置“综合中学”, 力图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完全混合;采用“六·三·三”学制,即小学修业 6 年,中学修业6 年(其中初级、高级各 3 年);小学高年级可视地方情形增置职业教育准备的教育,初级中学可根据地方需要开设各种职业科, 高级中学除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外,可开设、农、工、商、师范、家事等职业科,实行分科施教。

 1922 年学制改革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标志着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式确立。三、职业教育思潮的萌蘗职业教育思潮诞生于晚清洋务派、 改良派、维新派的实业教育思想,伴随着晚清以来实业教育的开展、新学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于 1917 年中华职教社成立后达至高潮。

 职业教育思想是近代中国教育思潮与经济生产最为紧密的教育思潮之一, 其旨趣在于通过教育的途径,使人人掌握谋求生计的能力 , 并获得生活的乐趣,实现造福社会的义务。

 舒新城评论说:“中国近代各种教育思想在实际上之影响,无有出乎职业教育思想之外者。

 ” 輥輰 訛学界普遍认为“职业教育”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輥 輱 訛 他在 1904 年的《添聘普通教习详文》中首次提到“职业教育”:“论教育原理,与国民最有关系者,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 二者相成而不相背……本学堂兼授农林两专门,即是以职业教育为主义。

 ” 輥輲 訛 以后又在《保送游学文》和《送农林学生崔潮等游学日本文》中提到该词。

 从姚氏的行文及其所处时代看,他所谓的“职业教育” 实际上是职业教育的先导—— — “实业教育”。正因此,其思想在当时并未引起社会重视。辛亥革命后,提倡职业教育大有其人,职业教育思潮开始风行。《教育杂志》 主编陆费逵率先撰文提倡职业教育。1911 年,他在《世界教育现状序》一文中提出:“吾国今日亟宜注意者有三:国民教育,一也;职业教育,二也;人才教育,三也”;认为:“国计民生之赢绌,恃职业教育”。輥 輳 訛 1913 年,他在《论人才教育、职业教育当与国民教育并重》一文中再度提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实业之发达、民生之富裕皆仰赖与职业教育之兴盛。陆氏之后 , 职业教育备受教育家们的青睐 , 陈独秀、蔡元培、黄炎培可谓其中最力者。陈独秀从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着手 , 于 1915 年在《新青年》 上著文将职业教育列为四大教育方针之一,认为“今之教育 , 倘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 , “盖个人以此失其独立自营之美德 , 社会经济以此陷于不克自存之悲境也”。輥 輴 訛97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4 期蔡元培针对当时许多高小毕业生不能升入中学的现状,在 1916 年 12 月,应江苏教育会邀请的演讲《教育界之恐慌及其救济方法》中提出“为中学生筹救济,当注重职业教育”。輥 輵 訛最为职业教育殚心竭虑者当推黄炎培。

 可以说,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就是从实用主义教育脱...

篇八: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评价

争羽2013.12LAN zHoU XUE KAN试论清末民初女子教育与职业女性群体的形成张学玲( 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摘要】清末民初,在教会女学的刺激下,中国女子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女子教育的大力开展,女性逐步进入社会,从事医学、教育、编辑、革命等职业。20世纪末中国的职业女性群体基本形成,她们成为了中国女性启蒙的先知先觉者。[ 关键词] 清末民初;女子教育;职业女性[ 中图分类号] G519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92( 2013) 12—0048—05[ 作者简介] 张学玲,女,宁夏中卫人,史学硕士,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思想政治教育。女性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即使是一些官宦家庭的大小姐,也只是在家族所设的私塾里学习《列女传》《女戒》《女则》等传统伦理道德知识。就个人而言,这种“ 三从四德” 、“ 男尊女卑” 的观念严重束缚了她们的思想,“ 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既然不能享受和男子一样的教育,自然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也就彻底失去了到社会中工作的权利。就社会而言,政府鼓励男子求取功名,封妻荫子,充当“ 治国齐家平天下” 的社会角色,而女性的职责则是相夫教子,纺线织布,帮助丈夫料理家事。家庭的传统分工模式是“ 男主外、女主内” ,做个贤妻良母可以说是封建统治者赋予传统女性毕生追求的目标。但是,随着西方列强叩开中国的大门,国人在接受近代文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男女平权、女子也要接受教育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推动下,清政府改革教育制度,女子逐渐取得和男子同样的教育权利,由此,20世纪初具有一定知识背景的职业女性群体形成。一、职业女性的滥觞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遭到强烈的破坏,反映在农村就是耕与织的分离,部分农产品商品化,加之连年的战争,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各国取得了在中国开办工厂的特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之后也相继开办了一些工厂,随着中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快速增长,失去生计的许多妇女,为了生存,被迫到工厂出卖劳动力。于是,纱厂、丝厂、火48音的目的,针对中国女子教育空白的现实,开始大力兴办教会女学,出现了“ 教会所至,女塾接轨” ⋯ 的现象。所以,中国女子受教育的历史是从教会开办的教会女学开始的。教会女学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分两个阶段,从1844年第一所教会女学在宁波创办到19世纪末期,主要是小学教育,规模不大,学生人数也有限,19世纪80年代以后教会女学开始向中学发展,20世纪初已经出现女子高等学校,有单设的女子大学和男女同校的教会大学。从西方各类教会女学毕业了的女学生,首先成为了教会医院或教会学校的女医生、女教师。于是,女医生、护士、教师成为了近代妇女从事的新职业,她们也是中国最早的具有近代文化知识的职业女性。作为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她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已大大不同于传统的女性。她们通过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争取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这种自尊、自立的精神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对其他女性具有示范性。新的职业女性积极倡导国内的

 妇女解放传统的生活方式,号召女性走出家门,勇敢接受教育,独立生活。“ 向使吾辈皆如西国之女,人人读书,人人晓普通之学,人人可专门之业,不特以一家之中大有裨益,即一国有事,亦岂无一报效毫末哉?” 旧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女性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02年徐志摩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论中国妇女的地位》中写道:不仅许多的妇女从事教育和医学,而且许多妇女正进入商业和机器制造业,特备是在广州,那里有不下40家袜厂,全部由妇女经营,操作。玉红纺织公司一年创利10万美元,经理是谢朝诗女士。p。同时,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女留学生,我国最早在医学界有名的四位女性都是在教会学校里学习后出国的,并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后,纷纷回国从事医学事业。据记载1896年,江西女孩康爱德和石美玉学成归国,在九江码头登岸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盛况空前,一路上鞭炮声不绝于耳,人们都想看看这两位留洋归来的年轻女医生。三天后,她们应当地医院的要求做了几台手术,手术十分成功,一时间声名鹊起。到她们行医的第二年末为止,她们共接诊治疗5491名病人,她们以其精湛的医术改变了国人对女子“ 无才便是德” 的看法,就连张之洞听说了她们的事迹后也写信邀请她们到上海他正在创办的医学师范学校执教。这一时期从事医院工作的人员具体数据很难统计,但是根据1876年基督教在华设立的女子学校中女学生总数已达2101名推测,这些职业妇女的人数不是很多。‘ 4 o当然,在19世纪末期,还有部分妇女以女裁缝、女佣人为职业。但是,按照严格近代意义上职业妇女看,她们并不属于此例,因为只有当封建从属关系被废除,妇女以雇佣与被雇佣的方式出卖劳动力时,才成为真正的职业妇女。此时的女性就业面较窄,人数也不多,还没有形成为一个群体。受教会女学的刺激,国内的有志之士也开始倡导创办女子学校。1898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女校——经正女学在上海成立。经正女学的校董、提调、教习一律为女士。作为中国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该校在初办时,只招收了20余名8至15岁的学生。后来又增设一所分校,学生最多时达到70余人。两年后,经正女学因为创办人经元善通电反对废黜光绪皇帝而遭取缔,但是社会各界要求兴办女学堂的呼声却日益高涨。一些社会贤达人士也纷纷办学,如严复1902年在天津创办严氏女塾,上海吴馨先创办务本女塾,蔡元培和蒋观云创办爱国女学,杜清池在广州创立移风女校,顾实等人在常州成立争存女子学堂。1903年,杨白民在上海设立城东女学,黄德润等创办了四川铜梁县女学堂。另外,有名的苏州兰陵女学、福州陶淑女学堂成立的都比较早。清政府迫于形势,把女子教育和其他教育放到同等地位看待,1907年颁布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中国的女子教育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女校在全国范围内成长起来,1905--1908年女学堂的数目及在校女生数如下表:b年代 女学堂数 女学生数1905 71 17611906 245 67911907 402 146581908512 20557这些学堂既包括一般的学校,也有各种专门学堂,越来越多的妇女走进学堂,与男子享受同等的教育,除了国内自办教育培养学生外,出国留学也是女性完善自身的另一条途径。1905年湖南省首次派20名女子出国留学,此后,各省纷纷派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师范。“ 奉天省派熊希龄到日本视察教育,与下田歌子约定每年派15名女生到实践女校读师范科。” ∞1从1906年到1911年留学日本的女学生专业构成分析,在99人中,除去情况不明的21人外,其余的70多人,学习师范的占了30%,他们回国后,大都从事教育或与教育有关的行业。随着女子教育的兴办,女性知识分子数量增加很快,她们广泛的进入社会,促进了职业女性队伍的扩展。二、职业女性群体的形成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上海女学堂在创办之初尽管离不开梁启超、经元善等维新人士的大力协助,但是所有校内的一切教学和管理的工作必须由女性来承担却是办学之初就确定下来的。1897年,在维新派赞助下,李闺( 谭嗣同妻) 、黄谨娱( 康广仁妻) 以倡办董事的身份,促成了中国女学生会在上海的成立。之后,围绕着女学堂的筹备及成立工作,中国女学堂的董事、提调、教习几次公开集会讨论,最终女学堂于1898年5月31日正式开学。她们的出现,打破了西方教会文化垄断中国妇女职业的状况,使妇女职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除了从事医学和与医学相关的教学工作外,在19世纪末期,出现了女性的办报人和撰稿人,有些还是职业的撰稿人。上海女学堂创办之初也非常重视报纸的力量,各位女教习纷纷在报纸上刊发文章,扩大女学堂的影响。不仅如此,这些新女性以报刊为阵地,积极宣传妇女就业的新主张,扩大职业妇女的影响,为20世纪初职业妇女队伍的扩大奠定了基础。中国现代第一位女报人是出生于江苏无锡的裘毓芳。她在1898年4月与其叔父裘廷梁合作创办了一份《无锡白话报》,内容主要是支持维新变法运动,倡导女学。《无锡白话报》5日一期,五期后改称《中国官音白话报》,每两期合出一册。该报分中外纪文、无锡新闻、富国策、养民新法、海外奇闻、海国妙喻等栏。当然,这份报纸并非针对女性而49

 办。1898年7月24日,中国女性自办的第一份报纸——《女学报》正式创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份完全由妇女编辑发行的日报。《女学报》为旬刊,每期一大张,分上、下、左、右四页。报馆位于上海西门外文元坊,市内有四个销售处。其主要栏目有:论说、新闻、征文及告白等。《女学报》是当时上海新成立的女学会的官方报纸,所以该报主要负责人都是女学会的成员,如女学堂提调沈和卿、刘可青,内董事章畹香,女教习蒋畹芳、龚慧华、张蕴华等,以及康有为长女康同薇、梁启超夫人李惠仙、袭毓芳,她们既负责报务又担任主笔,这些人大多是维新派的亲属或倾向于维新的知识妇女。她们以女性特有立场和感受,强烈控诉了压迫、残害妇女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旧道德观念,提倡女学,男女权利平等,宣传女子自立、自强、自爱,是为女界向社会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女学报》先后有30几位主笔,全由女性担任。20世纪初,妇女职业的领域更加宽广,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在中国出现了一股兴办女学、创办女报的热潮。期间涌现出了一批女教师、女校长、女编辑、女记者,女革命家,她们的思想理论水平、人数、范围都远远超过了19世纪末期的职业妇女,成为了一个以留日女学生为主体的中国职业妇女群。此时期的职业女性一般都出过国,留过洋,知识面比较宽阔,又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所以,在她们的带动下很多妇女投身到社会各个行业,积极宣传妇女的独立精神、自立意识和女国民意识,甚至投笔从戎参加革命。这一时期创办的著名报刊有《岭南女学新报》《妇孺报》《女界灯学报》《女镜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神州女报》《天足会报》《中国妇人小杂志》《中国新女界杂志》《二十世纪之中国女子》《留日女学会杂志》等。据不完全统计,1902到1912年间,全国女刊共有40种。¨ 1著名的报刊女主持人还有陈撷芬、秋瑾、燕斌、唐群英、张汉昭、何震等。与19世纪末女性所办的报纸不同,20世纪初留日的女性所办的报纸文章,除了继续抨击传统的封建观念,强调男女平等能内容外,更多的是倾向于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理论,号召妇女走出家庭,投身社会工作,参加革命。此时期的女性已经很自觉地把妇女的解放和民族解放联系起来,而报纸成为她们宣传革命理论,号召大家起来求得解放的主要阵地。正是在这一系列文章的感召和宣传之下,在辛亥革命期间,妇女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涌现了一批数以千百计的女军人、女革命家、女宣传家,她们的精神风貌、行为方式和实践活动已完全不同于19世纪末期的大家闺秀,成为“ 五四” 之前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最敢于挑战传统、最能彰显出性别生命光辉的第一代职业革命女性。孙中山曾赞扬她们的革命精神说:“ 女界多才,其入同盟会奔走国事百折不回者,已与各省志士媲美。” 旧1据记载,加入同盟50会的54名妇女中,大部分都参加了湖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安徽浙江等地的武装起义,她们中有的负责钻研技术,研制炸药,还有的利用特殊的身份组织机关,掩护革命同志,为革命事业通风报信,秋瑾是这些妇女中的典型代表。1904年秋瑾东渡日本留学后开始了其革命生涯,先后参加了同盟会、光复会,并利用大通学堂督办的身份联系军界和学界,训练革命的军事力量,准备和徐锡麟一起发动皖浙起义,1907年因为反清起义事泄被捕就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牺牲后,她的学生尹锐志、尹维峻姐妹为替秋瑾报仇,试图到北京暗杀清朝的权贵要人,未达到目的,后在辛亥革命中,她们率领女子军,组织敢死队攻打浙江巡抚衙门,实现了秋瑾生前的宿愿。另外,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的妇女军事团体也很多,如薛素贞组织的女国民军,首批就有500名女子,一组建就即刻开赴前线;陈婉衍组织的女子北伐队,作战十分勇猛;沈警音等人招集成立的女子军事团,分设战斗部和军医部,以驱攘残恶,救助同胞为宗旨,有“ 军纪风纪,肃然可观,巾帼须眉,中外特色” ②的盛誉。另外,广州、武汉各地也有女子北伐队、革命军等组织。为扩大妇女就业的领域,少数先进的妇女也曾试图开辟其他的职业,如各种妇女自立团体、女子职业社、女子工艺厂、女子手工传习所等帮助妇女就业。张竹君1904年即于上海、河南创办女工艺厂,招收妇女120人,分期教学工织物、织笠衫线袜、织顾绣等物。④1908年成立的京师第一女工厂,设有织布、毛巾、机器、缝纫、造花、编物、图画、刺绣七科,一年后,该厂速成班女学徒毕业,将所生产产品展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较为出色。但是,总体而言,辛亥前妇女职业的发展始终很缓慢,直到民国建立后,这种现象才有所改观。1912年,孙中山先生提出“ 振兴实业” 的口号,在他的号召下国内掀起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妇女趁机打入实业界,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女子实业运动。这次实业运动大大调动了城市中大多数中上层知识妇女从事商业、实业的热情,向社会大众展示了妇女在经济活动中蕴藏的巨大能力。从1912年下半年到1913年,~批女子商店、女子公司乃至女子银行在上海、南京等地诞生了,其中较著名的有女子兴业公司、爱华公司、女子殖权物产公司、女子振兴国货公司以及中央女子工艺厂等。一1不过,这一浪潮很快又以失败而告终...

推荐访问: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评价 清末 职业教育 女子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