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怎么落实7篇传统文化教育怎么落实 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承,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教育怎么落实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怎么落实
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承, 学校责任重大。作为一所典型的乡 镇农村初中学校, 我认为首先是认清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原因,然后对症采取措施, 加以科学有效的教育,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 传统文化在教育系统中的缺失造成的价值取向紊乱
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 思想倾向、 心理倾向、 心理素质、 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行为。
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却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被轻微式忽略。
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过多的依赖家长, 缺乏自立能力, 欠缺劳动习惯; 自私自利, 不太合群, 集体观念淡薄; 花钱大手大脚, 不珍惜劳动成果; 是非观念淡薄的意识。
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没有任何民族意识、 集体意识、 国家意识。
这样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新时代的学生是一批没有自己正确价值取向的人。
这样的人于国、 于社会又有何益处呢?
二、 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1、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挤占传统优秀文化的地位, 市场经济以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作为判断经济效益的标准。
2、 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 使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心目中有越来越严重的淡化趋势。
3、 许多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未能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灌输和有效的引导。
4、 尽管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很多, 但教育作为基础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 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 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传统文化作为己任, 甚至自身传统文化的涵养就很缺乏, 因此,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施加较大的影响。
三、 如何再次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契合
1、 人文素质教育。
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先割除重理轻文或者只学、 只考、 只闻读书声的办学理念。
将人文素质这个全方位的大课程融入到教育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精髓, 全面掌握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 爱家、 道德、 伦理、 尊老爱幼……一系列对塑造人文素质的重要思想。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培植扶正驱邪, 扬善惩恶的风气, 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养、 科学文化水平、 民主法制观念、 敬业和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2、 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孝敬父母、 宽以待人、 富有同情心、 帮助有困难的人等, 我认为当今小学生应加强仁爱教育、 礼貌教育、 善心教育, 这是立不容缓的。
(1)
仁爱教育。
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道德教育史上张良曾因桥下为老叟拾鞋而得兵书,孔融曾因让梨而流芳千古, 这些故事所蕴含的尊老爱幼、 俭良谦让的美德, 却在当今某些“小皇帝”的身上淡化了、 失落了。
如何让学生们再次学会中国传统美德, 这就是学校仁爱教育的重要课题, 我们可以通过“感恩教育”、 “知荣明耻”教育, 或在班会、 集会上讲述尊老爱幼的典型来带动大家。
(2)
礼貌教育。
不少独生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品行, 同学之间不懂得温和谦让, 缺乏谦恭友爱。
为此我们要从学生们的礼貌问题着手。
开展礼仪讲座、 比赛、 表演,
让学生们在学校的大课堂中学会基本的礼貌, 养成同学友爱、 尊师重道, 经常使用“谢谢”“对不起”“请”等字眼的习惯。
(3)
善心教育。
现代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中, 孩子成为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 受着周围家人的加倍呵护, 沐浴着全家人的温暖。
但是这却带来了不少学生占有欲较强, 缺乏同情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 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和快乐, 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因此, 我们学校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善于体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以避免做出有损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事情, 让孩子从小接受体贴别人、 关怀别人、 理解别人的教育, 让学生们真正意义上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尊重”“友爱”的意义。
弹指一挥间, 人生近四十, 美好的青春年华即将一去不复返, 而我却是一事无成。
于是我就在想难道人的一辈子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过吗? 教书十七年来, 真是有点越来越迷茫, 不知忙于什么? 有时竟然不知道怎么教学生, 特别是在多年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上。
想想长此以往也不是个事儿, 看看身边的教师们, 每天为教书育人的琐事忙的不亦乐乎, 整天盯着学生的学习, 从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学习, 真是达到了”忘我“的无私境界。
好多教师整年也不看一本书, 很难想象, 一个自己从来不看书的人, 怎么能引导别人读书、 读好书呢。
想想自己也和所有教师一样, 不看书, 不写作, 不思考, 完全成了教书的机器。
真是有点危险。
于是,在堆满灰尘的书柜里去寻找, 看看有没有可以让自己读的书籍, 从中挑出几本, 先读《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一本五年前参加中学校长培训时, 培训机构所发的好多本书中的一本。原要求学员自己回家自学, 不意一放就是五年。
那就抓紧时间读书吧, 快快的充实自己吧, 是自己能有更好的能力去工作, 去完成人生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所有世界各国中最丰富的, 最连贯的。
因为中国不仅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留下来、 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
所以作为中国人, 作为中国的教师, 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我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并尽己所能的将其传扬。
本书共分五章, 分别是:
绪论, 中国传统伦理取向与德育,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教学,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体育, 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与美育,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从德、 智、 体、 美的教育方面, 结合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进行分析。
内容非常详实, 几乎涵盖所有中国的各学派的理论, 当然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基点的。
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离开儒家, 将什么也不是了。
同时, 由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良莠不齐, 要求我们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去除其中的糟粕。
有选择的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
中国的考试文化与郧西一中的办学方向
中国考试制度历史悠久。
中国的科举考试, 自隋文帝开始, 延续了 1300 余年, 一直没有被其它制度替代, 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它存在的“合理性”。
因为科举制度是维护儒家意识形态和皇权正统地位的重要手段。
同时, 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 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
再加上“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金榜题名的刺激,对当时知识分子极具诱惑力。科举考试制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形象, 也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和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美国学者顾立雅
认为, 科举制是继“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曾评价说:
“凡法虽美, 经久必弊。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当西方有了小学、 中学、大学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有了数学、 物理、 化学等比较齐全的学科, 如果中国还沿用八股取士, 整天“子曰诗云”, 如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 废科举、 兴学校就成了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现在, 虽然科举制度早已废止, 但考试选才因其具有的开放性、 客观公正性、普遍的可操作性, 仍在继续沿用。
重视考试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传统, 也是一大特色。
金榜题名, 是千古俊才的梦想; 就读名校, 是莘莘学子的心愿。
在今天的中国, 高考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一考定终身有其局限性,但到目前为止, 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考试更公平更便捷的人才选拔方式。
再加上受文化背景、 用人机制、 就业形势的影响和制约, 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高考强化了它的功利色彩。
对此, 郧西一中如何应对? 我们要关注考试, 研究考试, 但不唯考试。
我们的教育, 不是培养“考生”, 而是培养“学生”; 不是把课堂变为按工艺流程进行人才生产的梦工厂, 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鲜活的人来造就, 我们的办学方向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第一, 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有两个:
一个是棍棒教育, 一个是强行灌输。
它是长期以来封建专制主义在教育上的一个反映。
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的精神, 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禁锢了学生的大脑, 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性。
应试教育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学生麻木、 呆板、 消极、 厌学, 学生把学校看成是牢狱, 把上学看成是服刑, 一说放学如同大赦, 高兴得不得了。
应试教育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生态, 破坏了学生学习的自然结构。
而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解放学生, 即把学生从被束缚、 被压抑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探索精神,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积极地探究, 生动活泼地发展, 充分实现其主体地位, 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思考, 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会做, 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观察, 解放他们的嘴巴让他们表达, 当学生真正被解放出来的时候, 就会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调动出极大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第二,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学生知识的学习、 能力的培养和品德的陶冶, 也主要是在课堂教学,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 实现“低耗时, 高效益, 轻负担, 高质量”,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才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做到:
动手做、 动耳听、 动嘴说、 动眼看、 动口议、 动脑思、 动情读。
然而, 很多学校在课外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 有的让学生到农村去参加社会实践也有的组织学生搞文艺演出, 建立各类兴趣小组等等。
总之, 把课堂之外的东西统统说成是素质教育, 这些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可能会有一些作用, 但是它没有抓住素质教育最本质的东西, 离开了课堂教学谈素质教育是舍本取末。
第三, 素质教育和升学率不矛盾。
素质教育搞好了, 不仅不会影响升学率, 反而会大幅度提高升学率。
采取加重学生负担、 强行灌输应试练习的做法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试成绩, 但这些做法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压迫之上的, 学生处于被动、 屈从的地位, 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靠应试教育提高升学率是极其有限的, 应试教育只能把升学率提到一个有限的高度, 再提高就上不去了, 后边的任务要靠素质教育去完成, 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
思考之二:
中国的人文精神与郧西一中的办学理念
中国 5000 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 形成了其特有的注重“修身养性”、 讲求“经世济国”、 倡导“博学笃行”、 崇尚“人文理性”的文化内质。
中国的人文精神, 正是植根于这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
“兼爱”、 “和合”的理念, “先忧后乐”、 “兼容并包”的思想,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的精神, 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也是广大知识分子的一种人文情怀。
1、 正德厚生
中国古代文献《尚书》 提出的“正德厚生”, 在今天看来就是一种“人本”思想, 一种关注民生、 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郧西一中对这一理念的传承, 要具体表现在对人的尊重上。
既尊重那些志同道合者, 弘扬团队协作精神, 也尊重那些孤独的思考者, 提倡兼容并包; 既尊重那些虚心好学、 谨言慎行的人, 也宽容那些学术上的狂妄者, 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人。
尊重人,就是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
我们对教师的要求要科学适度, 有指标, 但不压指标;有比较, 但不盲目攀比; 有紧迫感, 但不浮躁。
这样使得教师在郧西一中工作既有紧迫感,也有安全感, 更有成就感。
2、 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而》, 指的是一种敬业精神和群体意识。
郧西一中传承这种人文精神, 具体做法就是要致力营造一种和谐环境和干事创业的氛围。
像许多学校一样, 郧西一中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 习惯不同, 脾气不同, 性格不同。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 那就是潜心打造郧西一中的教育品牌。
我们把这种工作环境比作“拔河赛”和“接力赛”。
“拔河赛”反映了她具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赞扬了她的团队协作精神; “接力赛”概括了她百年来薪火传承、生生不息的发展规律。
“拔河赛”和“接力赛”所折射出的郧西一中人的时空观是郧西一中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郧西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但郧西一中教师队伍稳定, 特别是近几年孔雀并未东南飞,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人文关怀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遵规守则
中国先哲孔子讲到的“从心所欲, 不逾矩”, 是指一种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道德境界。
遵守道德规范并不是勉强而为之, 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学校管理, 既要尊重人、 关心人, 又要建章立制, 确立行为规范。
管理, 既具有柔性的一面, 又具有刚性的一面。
教职员工的淡泊之志、 敬业之心、 爱生之德从哪里来? 除了自身素质以外, 既要靠优良校风熏陶, 人文关怀激发, 又要靠制度来维护, 来保障。
在商品交换原则无处不在的今天, 横流的物欲完全可能冲破思想道德的防线, 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
要使学校教风越来越正, 学风越来越浓, 校风越来越纯, ...
篇二:传统文化教育怎么落实
于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叶城县第一小学 2011 年 3 月 20 日
叶城县第一小学关于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 工作目的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 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是一笔极为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 是一个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 更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我校德育教育的一大举措, 是我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丰富学生课余学习生活的迫切需要。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他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继承者,应该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应该认识、 学习、 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 夯实思想道德基础, 形成道德行为规范, 成为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竭尽全力, 为祖国的繁荣、 民族的希望贡献才智和力量。
二、 指导思想 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的精神为指导, 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我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
实施“素质教育” 战略, 深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引导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 培养爱国情怀、 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 工作目标
通过上班(队)
会课、 听讲座、 演讲比赛、 手抄报比赛等多种的教育方式,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 高尚的道德情操, 促使我校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 实施时间 2011 年 3 月 20 日—5 月 20 日 五、 工作安排 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 学习动员阶段(3 月 20 日—3 月 28 日 )
:
(1)
学习《叶城县一小关于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2)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实施》这篇材料, 也可自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材料进行学习。
2、 展示与巩固阶段(3 月 29 日—4 月 28 日 )
:
(1)
学校在宣传橱窗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资料。
(2)
各班必须召开一次主题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做当代中学生》 的班会(4 月 5 日下午第七节班会课)。
(3)
各班要出一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黑板报(4月 24 日统一检查)。
3、 活动与深化阶段(4 月 29 日—5 月 20 日 )
:
(1)
请知名人士作“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专题报告。
(2)
请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开展讲座。
(3)
举行相关活动。
六、 活动安排 1、 三、 四年级手抄报比赛, 主题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
(1)
作品纸张必须按要求用 A3 白纸, 并在参赛作品右下脚注明姓名、 班级。
(2)
应紧扣主题, 思想要深刻, 内容积极向上。
(3)
手抄报的形式不限, 排版合理, 书写整洁, 图文并茂。
(4)
所有参赛者都应独立进行创作, 不得抄袭别人作品。
(5)
截稿日期:
5 月 10 日前交到德育办, 逾期不候。
2、 五年级演讲比赛。
(1)
演讲主题: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展现名校学子风范》。
(2)
评比标准:
主题鲜明, 吐词清楚, 声情并茂等。
(3)
每班各派一名演讲最优秀的同学代表本班参加比赛, 于5 月 10 日上午课间操时间在德育办报名抽签, 逾期不候。
(4)
比赛时间和地点:
5 月 11 日下午 5:
30 在会议室比赛。
3、 六年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征文比赛。
(1)
征文题目自拟, 文体不限, 字数不少于 600 字。
( 2)
征文要求:
所有参赛者都应独立进行创作, 不得抄袭别人作品。
(3)
各班选定两篇最优秀的文章代表本班参加比赛, 于 5 月10 日前送交德育办, 逾期不候。
七、 评比办法 1、 对以上的工作和活动我处及时监督检查, 对没有实施的班级通报批评。
2、 奖项设定 (1)
初三、 四年级手抄报竞赛。
一等奖 3 名; 二等奖 5 名; 三等奖 10 名。
(2)
五演讲比赛。
一等奖 2 名; 二等奖 4 名; 三等奖 6 名。
(3)
六年级征文比赛。
一等奖 3 名; 二等奖 5 名; 三等奖 8 名。
3、 考核办法:
本次比赛将对获奖个人颁发奖品, 获奖班级按
一等奖得 5 分、 二等奖得 3 分、 三等奖得 2 分、 参加而未获奖得1 分、 不参加不得分的方法将比赛所得分数计入《班组德育工作评估》 “德育竞赛活动” 项内, 同时张榜公布。
篇三:传统文化教育怎么落实
期2 0 0 7 年5月N O . 5M a y . 2 0 0 7中国教育学刊JO u m a I O f th eC h in e seS O c ie tyO f E d u c a tIO n浅论如何在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沈立【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10 0 8 7 5】【摘要】在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校园环境与视觉形象着手, 深入到理念与行为层面, 逐渐建立一个基于传统文化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
再由表及里, 循序渐进, 逐步开设以《三字经》 与《千字勘为代表的蒙学课程、以《声律启蒙》 与僦文解字》 为代表的小学课程以及以《大学》 与《论勘为代表的大学课程, 遵循传统文化教育所特有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中去。[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 中小学; 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
G 4 0 0 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 2_ 4 8 0 8 ( 20 0 7 )0 5—0 0 24 —0 4我国对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 正在大力推动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
20 0 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 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 绘画、 传统工艺等课程, 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 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 Ⅲ当国家的政策明确之后,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在中小学推行与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可以本着由表及里与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学校形象识别系统、 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来推行、 落实传统文化教育。一从校园环境与视觉形象着手, 构建基于传统文化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在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首先从形人手, 营造一个具有传统文化风格与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环境是影响教育的主要外部因素,“孟母三迁” 的典故就说明环境对儿童教育盼重要性。
一个具有浓郁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环境是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外在条件与物质基础。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中的亭台楼阁之名,对联、 碑刻与牌匾之文, 雕像、 绘画与花窗之形, 花草、 树木、 山水与建筑之景, 都是书院教育整体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建筑、 古典文学、 书画艺术与传统教育, 都强调由形入神而“形神兼备” , 校园传统文化环境建设必须与相关的传统文化理念、 办学思想、 师生的行为规范等相结合。
西方的组织形象识别系统( cIs)除了视觉识别( v I)之外, 还有理念识别( M I)与行为识别( B I), 因此学校形象识别系统除了学校视觉识别之外, 还应该有学校理念识别与学校行为识别。
校园传统文化环境建设属于形象识别, 必须与传统文化理念识别和传统文化行为识别相结合,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传统文化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以北京府学小学为例, 府学小学拥有浓郁传统文化风格的大成殿、 明伦堂、 奎星阁与文天祥祠, 而大成殿前的孔子像是府学小学办学特色的一个标志。
它以弘扬传统文化为自己的办学宗旨, 把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府学师生的心中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 逐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府学传统文化形象识别体系, 因此, 它不仅成了展示北京市基础教育成就的一个窗口, 还是全国国学教育示范校与全国古诗文诵读先进学校。
另一个成功事例是深圳的卓雅小学, 这所小学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重的办学方针, 以此为指导, 开展了学校形象识别工程建设。
他们不仅树立了孔子像, 对校园环境进行改造, 建成了一个既富有传统文化内涵、 又有现代风貌的】
20 0 7 - 0 3—20】
沈立( 19 6 6 一), 男, 江苏江阴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后, 主要从事管理教育、 管理培训、 中国传统管理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万方数据
第5期沈立:
浅论如何在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2 5新校园, 还确立了“卓越、 厚德、 睿智、 雅行” 的校园精神, 开发了以传统文化经典与航空科技为内容的校本课程, 把教育目标定为塑造满腹经纶与大胆创新相结合的当代“卓雅少年” , 成为华南地区在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先行者。以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为依托, 从校园传统文化环境建设着手, “造境转心, 设景生情” , 使师生“心随境转, 情随景移” , 然后再上升到传统文化理念、 传统教育内容与传统行为方式的层面, 达到境与心一体、 情与景交融和“硬件” 与“软件” 合一的境界, 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二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及主要课程在中小学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设置, 而传统文化教育一般分为3个阶段:
蒙学、 小学与大学,因此课程设置一般也分成相对应的3个部分:
蒙学课程、 小学课程与大学课程。我国从周代就有小学与大学之称的传统教育机构,“天子命之教, 然后为学。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
” 嘲到了宋代, 朱熹才把小学与大学区分开来作为两个独立的教育阶段,“人生八岁, 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 皆入小学, 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 则白天子之元子众子, 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 与凡民之俊秀, 皆人大学, 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 口】
, J、 学与大学不仅是两种不同的学校, 还是两种不同级别的教育阶段, 两者的主要区别并不是年龄差异而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
蒙学与小学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 但蒙学一般是指小学之前以识字为主的启蒙教育。
而从西汉开始就一直把文字学称为“小学” ①, 因此我们把以识字为主的蒙学称为文字学或小学的基础。
这样, 蒙学是小学的基础, 小学是蒙学的高级阶段, 小学是大学的基础, 大学是小学的高级阶段, 因此蒙学、 小学与大学就构成了传统文化教育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的3个教育阶段。著名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说:“每一个汉字具有三个部分:
一、 字形; 二、 字义; 三、 字音。
” [ 4 ]我们把汉字的形、 音、 义称为汉字三要素, 从汉字三要素看蒙学、 小学与大学, 就可以看出三者的差别。
其实蒙学阶段的识字就是学生能够把所学汉字的两个要素——字形与字音一一对应:
儿童见字形而能发字音,或听字音而能辨别或写出字形。
小学阶段的学习则进了一步, 在掌握基本汉字字形与字音的基础上, 还要了解字义, 进而对汉字三要素——形、 音、 义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 因此书法( 字形)、 音韵( 字音)与训诂( 字义)是小学阶段的3种主要课程。
中国文化经典是用汉字来表达的,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厦的主要建筑砖块, 当学生通过蒙学与小学的学习, 掌握了这些建造传统文化大厦的“砖块” 之后, 他们就掌握了学习四书五经、 诸子百家与历史典籍等大学阶段课程的钥匙( 见图1)。大学阶段——蒙学阶段识字解享明理理形音义小学阶段图1传统文化学习在蒙学、 小学与大学中的演进蒙学、 小学与大学的基本教材也是在遵循汉字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三字一句的教材开始逐渐增加到四字一句、 五字一句、 或者七字与十多个字一句的教材, 直到由不规则的长短句构成的教材, 由此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的传统文化教材体系,( 表1)。表1传统文化的教材体系塞堂4 字丛!
堂』 坚堂3~10 多字3字5~7 字长短句三字经百家姓五字鉴声律启蒙四书五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笠翁对韵经史子集说文解字尔雅以识字为主的蒙学教材有三字一句的《三字经》 与娣子坳, 四字一句的( 佰家蚴与《千字文:
》 , 五字一句的《五字鉴》 , 五字与七字一句的《千家诗》 与( 馆诗三百首》 , 其中仨字鳓( 佰家筵E 》 仟字蓟与《千家诗》 简称“三百千千” , 是中国最常用的蒙学教材。
这些蒙学教材都是用简短韵文编写而成的, 琅琅上口, 便于学生诵读, 学生通过读诵“三百千千” , 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两千左右的汉字, 就可以具备基本阅读能力。
当然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蒙学读物有几百种,“三百千千” 与《弟子规》 是其中最常用的教材,《三字经》 还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儿童推荐的一种启蒙教育教材。在小学教育阶段, 音韵学的主要教材是《声律启蒙》 与《笠翁对韵》 , 为学生对对联、 做诗、 填词、 写赋与作文打好基础; 训诂学的主要教材是《说文解字》与你雅》 , 系统学习六书②、 汉字演化过程与基本字义; 书法教材为了与蒙学相衔接, 最好选用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仨字经》 《百家姓》 与《千字文》 作为书法教材, 可以取得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大学教育阶段的主要教材有《孝经》 、 四书( 伏学》《论渤与( 锰子》 )、 五经( 锵鳓解L 谚《:
周易》 与《春鳓)、 以( 铑子》 桩子》 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典籍与以《史记》 为代表的历史典籍。《中庸》《尚书》但是在中小学推广传统文化教育, 还是以蒙学与小学课程为主, 适当选择大学阶段的少量典籍进行学习即①把文字学叫做“小学” , 这是西汉人定的。②六书是指象形、 会意、 转注、 指事、 假借与象声六种造字法。 万方数据
中国教育学刊20 0 7 年可。
因为即使在古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或国子监, 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深入学习其中一两部经典。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国际性的教蒙学、 小学与大学三阶段的教育包括“知” 与“行” 两个方面, 上面的课程主要属于“知” 的方面——以文字与经典的学习为主, 另外还有“行” 的课程。
关于“行” 的课程, 在蒙学阶段以养成规矩——良好生活习惯为主, 以《弟子规》 为主要教材。
在小学阶段以基本礼仪教育与技艺教育为主, 礼仪教育是为了训练学生养成以洒扫、 进退与应对为代表的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 主要教材有朱熹( 宋)的纠、学》 与《童蒙须知》 、 真德秀( 宋)的《家塾常仪》 与屠羲英( 明)的《童子礼》 等, 此外还要学习琴、 棋、书、 画、 武术、 女红4 等技艺课程。
在大学阶段, “行”的主要教育内容则是“自我修身” 的个人实践与“学以致用” 的社会实践。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系统, 每个学校既可以独立自主地开发基于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 也可以在外部专家指导下, 选择合乎本校具体情况的教材, 开设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课程。三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要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我们根据蒙学、 小学与大学这3个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不同阶段来设置课程, 选择相关教材之后, 还要进一步了解主要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因为中小学教育还属于基础教育, 因为我们只对蒙学与小学的教学原则与方法进行主要介绍, 对大学阶段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只作简单介绍。l_ - )蒙学、 小学与大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整体在仨字经》 中, 宋代著名学者王应麟就对蒙学、小学与大学的教育次第进行了明确规定, 首先是蒙学与小学:
“首孝弟②,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 [ 5]7 。
9 这里的小学, 既可解作朱熹的著作《, J、 学》 , 又可解作小学阶段的教育, 然后进入到大学。
“小学终, 至四书。
……《孝经》 通, 四书熟, 如六经③, 始可读。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始终。
……” [ 5]” 。从以孝悌与识字为主的蒙学教育开始, 中间是学习训诂、 句读与纠、 学》 等内容的小学教育阶段, 最后进入大学教育阶段。
即使在大学阶段, 也要遵循一《孝经》 、二四书、 三六经、 四诸子、 五历史的顺序, 四书中也分( 伏渤娩渤与( 锰子》 的先后学习顺序。王应麟强调“为学者, 必有初” 就是指传统文化教育必《中庸》须从蒙学开始, 因为不经过蒙学与小学阶段的学习, 大学阶段的学习就缺乏良好的基础。
因此, 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最好从“三百千千” 《弟子规》 与《唐诗三百首》 等蒙学教材开始安排教学, 严格遵循蒙学、小学与大学的教育程序。
如果在中学开展蒙学教育, 教学速度可以适当加快, 但是不能跳过蒙学直接学习小学教育阶段与大学教育阶段的有关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徐梓教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专家, 他指出:“以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为划分小学和大学的标准, 才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 [ 6 妇蒙学、 小学与大学不能以年龄为标准来进行划分, 即使是成年人学习传统文化, 也要从以孝悌与识字为主的蒙学教育开始, 经过小学教育再进人大学教育阶段的学习。在以“行” 为主的学习上, 也要遵循从蒙学、 小学与大学的次第, 从梯子规》 开始学习, 然后学习洒扫、 应对与进退的基本礼仪, 同时进行琴、 棋、 书、画、 武术、 女红等技艺教育, 最后开展“修身、 齐家、治国与平天下” 的大学修身教育。
如果缺乏蒙学阶段“孝悌” 教育的基础, 小学的礼仪教育与技艺教育以及大学修身教育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二)蒙学教学原则清代学者王筠在《教童子法》 中指出:“蒙养之时,识字为先, 不必遽读书。
……能识二千字, 乃可读书……。
” [ 6]1…” 王筠所说的“识字为先” 应该是中国传统蒙学教学的首要原则。
蒙学中主要有3种识字法:
读诵法、 字卡法与实物标字法。
读诵仨字经》仟字蓟《千家诗》( 或《:
l葺诗三百首》 )与娣子坳等蒙学教材是最重要的高效识字教学法, 通过老师领读、( 佰家姓》学生跟读与学生指读( 用手指指字而读)等方式, 读到一定程度, 学生就可以背诵这些文章, 基本掌握其中汉字的字音与字形, 达到识字的目的。
我们不能简单把这种方法指责为“死记硬背” , 因为这是适合这个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
因为蒙学教材都是简短的韵文, 琅琅上口, 容易读诵, 适合三岁到七八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 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 但是视听觉能力已经形成, 对他们而言, 读诵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学习方法。
第二种识字方法是通过正体字做成的无图汉字卡来识字, 以两三个汉字为一组, 以五十个汉字为...
篇四:传统文化教育怎么落实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 xx 思想,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创新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形式和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和文化娱乐活动、经典诵读和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动员和吸引干部职工参与,营造欢乐喜庆、祥和文明的节日氛围,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全局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努力把“我们的节日”办成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仁爱节和传承节,唱响主旋律,凝聚精气神,谱写新篇章,为持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富美新__做出积极贡献。二、活动安排 (一)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内涵,广泛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利用局办公场所、LED 显示屏、政务公开栏等工作生活场所,选取诗词、书法、剪纸等传统文化形式的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时代价值,在浓厚的氛围中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二)深化“互联网+我们的节日”的有机结合,多维度推介传统佳节。
通过我局的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开展互动栏目,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深化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积极组织我局志愿者,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在走访慰问、扶危济困等领域针对结对扶贫困难群众、孤寡老人等群体,开展以欢度节日慰问帮扶的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好人好报的价值取向,传递互助友爱的精神。
(四)深化群众性文化活动内涵,保持传统节日的生机和活力。
要在多元化的节日形式中,注重“固本培元”,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的节日”的主旋律和音。要把党员干部作为重点,深入开展经典诵读、社会实践等活动,使他们在节日文化熏陶中接受传统美德教育。
(五)深化“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促进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根据节日特点,设计策划“讲文明、树新风”公益活动,大力倡导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家庭、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服务、文明经营、文明执法等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三下乡”活动、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让“讲文明、树新风”浸润到全体干部职工的节日生活。
三、活动内容 “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重点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期间,深化“互联网+”模式,弘扬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开展文体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推动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在常态化、群众化的活动中起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效应。
(一)春节、元宵节期间,以“辞旧迎新、喜庆和谐”为主题开展活动。
以挂钩扶贫的困难群众、本局困难干部职工等为重点,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发动干部职工参与节日期间各类节日民俗活动,培育健康向上的节日文化;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三下乡”活动以及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引导人们在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节日氛围中,培育优良家风,涵养家风文化。
(二)清明节期间,以“纪念故人、缅怀先烈”为主题开展活动。
通过开展宣传讲述革命先烈事迹、网上祭奠等活动表达对英烈的感恩和敬仰,引导人们慎终追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开展移风易俗、文明祭扫活动,引导干部职工用鲜花、植树等文明生态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组织我局志愿者开展植树绿化、沐春踏青等活动,引导人们亲近自然、关爱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端午节期间,以“粽香传情,爱国端午”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
举办讲传统美德故事比赛活动,弘扬传统爱国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端午节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围绕插柳枝艾叶、包粽子、划龙舟等传统习俗,组织开展包粽子比赛,让干部职工在参与中亲身体验节日习俗;开展端午节食品监管和慰问干部等文化活动。
(四)七夕节期间,以“爱情忠贞、家庭幸福”为主题开展活动。
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最美家庭”等家庭美德建设宣传活动;鼓励和支持青年干部参加鹊桥会、集体婚礼等活动,引导人们追求爱情美满、家庭和睦的幸福生活。
(五)中秋节期间,以“感恩、团圆、庆丰收”为主题开展活动。
组织开展灯迷竞猜、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广大干部职工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中秋节食品监管等志愿服务活动。
(六)重阳节期间,以“尊老敬老、厚德仁爱”为主题开展活动。
开展以孝敬老人、尊重老人为内容的道德模范事迹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慰问退休老干部,积极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要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紧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群众,不断创新节庆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按照局里制定的具体活动方案,并组织党员和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每一个节日主题,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二)营造舆论氛围。
办公室要利用微博、微信、__市场监管公众号和文明网站等渠道,及时报道我局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情况 (三)主动创造创新。
各单位要提前策划各种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纪念日的活动,把握关键,找准着力点和落脚点,使教、学、宣传相结合,创新活动内容、方法、载体,使活动不断出新、出彩。
(四)做好总结工作。
活动各牵头负责单位要注重活动进程资料收集和新闻宣传报道,在节日活动结束后,将信息报道、实景图片、成效反馈及总结材料及时报送区局办公室。
篇五:传统文化教育怎么落实
屯镇黄坡小学 开设《古诗文诵读》 课程的实施方案2010. 9
姜屯镇黄坡小学关于开设 《传统文化》 课程的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 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 它博大精深, 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 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民族精神, 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了 解历史名 人、 名 胜古迹、 科技发明、 艺术创造( 如建筑、 绘画、 书法、 戏曲)
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 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 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 信心和自 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保障课程的正常实施, 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 课程目 标 ( 一)
、 总目 标 1. 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 初步感悟、 了 解传统文化的精神、 审美理想、 审美情趣等, 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增强民族自 信心和自 豪感。
2.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不断提高自 己的文化品位, 不断丰富自 己的精神世界。
3. 初步了 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自 觉拓展学习视野, 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4. 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 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5. 学习传统文明礼仪, 提高个人修养。
6.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培养合作意识。
( 二)
、 阶段目 标 第一学段( 1 至 2 年级)
1. 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 40 首( 篇或段)
, 能大体了 解其意思。
2. 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诵读等活动, 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 了 解中华传统节日 、 民俗风情, 培养自 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 初步了 解绘画、 书法、 建筑等艺术形式, 提高自 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 了 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 人、 名 胜古迹等, 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6. 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7. 了 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 生活中讲文明, 讲礼貌。
8. 能自 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初步具有诚实守信、 关心他人的意识。
第二学段( 3 至 6 年级)
1. 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 120 首( 篇或段)
, 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 能够尝试表达自 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3. 继续了 解绘画、 书法、 建筑等艺术, 进一步提高自 己的审美情趣。
4. 初步了 解古代戏曲、 对联、 谜语等民族文化。
5. 了 解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文化名 人、 文化名 胜、 重大的科技发明等,并能熟练诵读相关作品。
6.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能够与同学合作, 尝试进行文化名 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等活动。
7. 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8. 学习传统文明礼仪, 规范自 己的言行。
9. 通过传统文化学习, 不断增强民族自 信心和民族自 豪感。
二、
实施建议 ( 一)
、 教学建议 根据传统文化课程的特点, 建议由语文教师兼任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
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正确把握本课程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努力提高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实效。
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 主学习情境,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 己的学习方式, 引 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 重视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活动性学习, 使学生在诵读、 感悟、 讨论、 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如诗歌朗诵、 书法比赛、 艺术节等, 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古迹、 寻访历史文化名 人、 参与传统节日 活动等, 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4. 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组织学习活动, 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从小养成喜欢读书、 认真书写、 勤于思考、 踊跃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5. 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 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体现教学要求的层次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循序渐进, 得以发展提高, 不可盲目 拔高教学要求。
6. 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
通过品味经典之韵、 感受志士之魂、 领略山水之美、 参与艺术之乐, 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力求以情动人、 以情启智、 以情养德, 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7.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初步的鉴别意识 传统文化因历史的局限, 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
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辨别和鉴赏能力,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具有初步的鉴别意识。
8.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 己的文化素养, 提高自 己的教学能力 传统文化是一门新课程, 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与研究, 不断丰富自 己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自 己的教学能力。
9.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 要建立开放的课程资源网络, 充分利用农村、 社区等本地文化教育资源,并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 选择不同的教育活动方式和类型, 对学生进行教育。
10. 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既有自 己的独特性, 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 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 应注意与语文、 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 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 二)
、 评价建议 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要贯彻激励性为主的原则, 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1. 把握评价的目 的 传统文化课程要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为评价目 的, 突出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2. 重视激励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及时表扬, 及时鼓励,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发展的动力。
3. 重视过程性评价 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态度和情绪, 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体验; 关注学生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的拓展; 关注学生把握和内化传统文化精神、 形成自 己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内涵的过程。
4. 评价主体多元化 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 相互评价, 甚至可以请学生家长参与评价, 使评价成为学校、 教师、学生、 同学、 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5. 评价内容多元化 对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 也要关注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 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 评价尺度多样化 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的学生, 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 要考虑到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 城乡 文化差异、 思维个性差异等因素, 考虑学生的不同起点,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010.9
篇六:传统文化教育怎么落实
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案 XX 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挖掘传承 XX 地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品质高贵、情感丰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现就有关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优秀传统美德为重点,着力培育广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深入开展,增进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活动内容 (一)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结合《中小学生守则》,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
合一的礼仪规范。
(二)重视传统节日教育。利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教师节等重要节日,开展关爱师长的道德实践活动。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普及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故事,积极挖掘德育元素,培育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以儿童节、清明节、青年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等为契机,引导广大师生缅怀先烈,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三)抓好传统经典诵读教育。构建国学经典诵读体系,按照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分学段学习国学精粹,搭建国学经典诵读平台,开展“诵经典、写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展经典”等活动,广泛开展书法、篆刻、剪纸、戏曲等富含中华传统元素的教育活动,促进国学经典教育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
(四)开展地方名人民俗教育。加强地域性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将地方传统名人名事、文化遗迹、艺术、传播媒介等资源有效整合,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利用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重大纪念活动、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陈列馆、非遗传承基地(传承人)等载体,培育有 XX 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开展武术、民乐、戏曲、剪纸、皮影等非遗文化进校园,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培养孩子们强烈的爱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要求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坚持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既体现继承、发扬的要求,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形成学校特色。
(二)坚持因时因地制宜原则。继续坚持因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要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各地各校要打造“一校(园)一特色”、“一校(园)一精品”的传统文化品牌,让师生全面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极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奠定和谐的人生基础。
(三)坚持课程改革同步推进。继续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注重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基础性课程中做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教育人群“三个全覆盖”,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开发开设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有效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和体验。
(四)坚持结合文明校园创建。继续坚持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文明校园创建相结合。积极总结几年来我市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将传承优秀文化与打造办学特色相结合。在文明校园建设中通过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教育氛围,让师生在审美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从而
走近传统文化,建设内容更多、品位更高、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学生乐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各学校要成立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中小学活动的推进协调、检查,定期组织交流和相关研讨活动,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组织协调活动的实施。
(二)强化队伍建设。积极整合班主任、团队辅导员、艺术科教师等师资力量,组建切合本校实际的适合传统文化教学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师资水平。积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家长以及宣传、文化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聘请一批相关社会人士,帮助与指导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
(三)健全管理机制。精选教材资源,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指导力度。各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发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教材。各地还可以结合“城乡学校少年宫”工程,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开展教育活动。
(四)加强信息交流。加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宣传工作,各地各校要将开展活动的信息、典型的做法和经验、先进人物给予宣传报道。注重传统文化活动优秀成果展示工作,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征文比赛、国学经典诵读大赛与诵、写、唱、演经典文艺汇演等活动。
(五)加强督导评估。各县市区要制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实施方案和评估考核细则,有计划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督查检查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将把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列入对县市区、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县市区、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
篇七:传统文化教育怎么落实
021 年 16 期┆111 教法研究 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孙付国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小学阶段,正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极好时期。目前,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现状有待改善。明晰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是深入推进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着力点。
关键词: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之中遗留下来的精神文明以及物化遗存。从小学生开始,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弘扬传承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培育新时代青少年的根本要求。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着小学生的心田,规范着他们的言行,助推青少年和谐幸福成长。
一、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偏颇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匀 近年来,在小学教学之中,不难发现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中,大部分的教学都有语文教师承担。这些教师的语文素养或许非常充足,但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却存在不足,甚至在一些时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上成了语文课,并不能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目的。
(二)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虽然近年来一直在强调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大多数学校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都没有明确的主题、明确的体系,导致很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都缺乏相应的理解,对于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缺乏理性的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仍然停留在表面。
(三)缺少完善的评价体系 在现阶段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并未纳入到相应的评价体系之中,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缺乏科学的实施评价体系,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仍然没有落到实处。
二、在小学阶段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专业师资建设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入贯彻和谐、进取、民本、崇善精神,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需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一批具有专业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明确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和礼仪规范,并且辐射到学生群体之中。例如,在学校人才招聘之中,将传统文化的专业素养纳入招聘标准,聘请专业的教师。而国家也要注重在高校中开设传统文化的专业教育培训,增强教育学院对于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视,为传统文化教学培养专业的人才。
(二)推进家庭教育的参与 家庭教育一直是中华民族所重视的,也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家庭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之中,要充分发挥家校联合的作用,家长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发挥家长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从小就开始为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的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例如,在山东文艺出版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教学之中,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做长远打算。在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运用生活中的小事启发学生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充分做好家庭启蒙的工作,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
(三)完善校园教育体系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完善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在现阶段,可以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便利,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教育平台的共同建设,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真实内涵和现实意义。例如,在山东文艺出版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教学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之外,还要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它的内在含义。教师在课堂之中可以通过“童年”这首歌来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体会歌词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内涵,并且通过多媒体展示珍惜时间的小品,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之中感受时间的重要性。
(四)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学校和家庭是教育的两个核心所在,学校要积极的营造教与学的氛围,健全评价体系,发挥学校与家庭的合力作用,让家长和教师都参与到评价之中,并且通过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激励学生,鼓励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例如,《不迁怒,不贰过》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校园的职责和担当。时刻关注学生的日常变化,帮助学生化解不良情绪,纠正不良行为。并且让家长和同学都参与到日常监督工作之中,将学生的表现加入到课程期末总评以及日常评价之中,让学生及时的反思自己,增强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之中要深度挖掘其内涵,搭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桥梁,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知行统一,增强自己的核心内涵。
参考文献:
[1]朱培祯,徐岩.浅谈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宁夏教育科研,2019(1):23-24. [2]付细霞.传统文化嵌入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教育旬刊,2019. (作者单位:平度市东阁街道胜利路小学)
。
。. .。
。
推荐访问:传统文化教育怎么落实 文化教育 落实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