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青城山道教建筑装饰符号的传承与运用

青城山道教建筑装饰符号的传承与运用

发布时间:2022-10-28 09:30:04 来源:网友投稿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备受各界推崇,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中国热”。对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的保护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特别是重大历史遗留下来的官式建筑和观庙建筑。本文从青城山现存的道教宫观建筑入手,挖掘道教建筑装饰符号,并进行普查和归类,以求探索出科学的、持续有效的保护方法,从而为中国道教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青城山道教建筑装饰符号的历史文化价值

青城山具有悠久的建城历史和独特地域文化,在历史徐徐向前的过程中,巴蜀人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灿烂的人类文明,其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青城山经过历代道教文化传承,比较完整地保存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道教宫观建筑和建筑装饰符号,从考古的角度可以发现其文化传承的延续性。青城山道教建筑装饰符号从东汉留存至今,具有深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对于研究社会历史和道教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和文化价值。青城山道教建筑伴随着山岳崇拜、神仙信仰的发展,是道教文化重要载体,无论是道教教义以“道生万物”,道的“有、无”,倡导“天人合一”,还是其选址、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建筑装饰、园林植物栽种等,均体现了道教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集道教义理和“道统万天”价值取向,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体系的构建做了重要补充。

二、青城山道教建筑装饰符号的建筑艺术价值

青城山道教建筑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受到巴蜀地域文化和移民文化的浸润,集宗教教义、营造艺术、绘画艺术、雕塑、历史文化于一身。以巴蜀建筑文化和民俗习惯为灵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系和装饰符号体系。青城山道教建筑充分体现了道教追求素雅、娴静的生活方式和特有的审美情趣,集众家之言,纳多种建筑文化于一身,其优美而富变化的建筑造型、精湛的雕刻技艺无不让人惊叹;其精美丰富和繁而不腻的细部装饰、朴素典雅的材质色彩恰恰与道教的“朴实无华,心细致远”的精神内涵相契合。建筑装饰中吊瓜装饰和太极八卦图等符号元素的运用,体现了鲜明的巴蜀地域文化和道教文化宗旨,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青城山道教宫观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体,采用穿斗式梁架结构穿插于山墙为建筑形式的中国古典建筑。其建筑类构件主要有梁、坊、柱石、斗拱、雀替、门、窗、台基、石雕、砖瓦等,建筑外围以石兽、炉鼎、古树名花等为建筑装饰,常运用“四合院式”和抬高重檐的建筑群组方式,营造“直冲云霄”的情感气息。青城山道教宫观建筑的屋顶是其形势变化最为有特色的地方,几乎涵盖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人们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造了具有道教特殊符号的屋顶装饰形式,如宝瓶、葫芦、蝙蝠、草龙、仙鹤等符号。建筑之间依地势而建,形成高低起伏的屋顶轮廓形式,加之有周围幽静的茂林相衬,宛如仙境。

在建筑图案、纹样装饰上充分考虑道教教义内涵,具有宣扬与教化意义。利用传统人物故事、动植物纹样、自然风光、文字图形等图形符号内容来装饰墙面、柱体、栏杆、地面等。人们可以从这些图案的应用和分布来探究其深刻内涵和象征意义,为今后道教建筑及其他古典建筑修缮、重修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建筑用材方面,青城山地处茂密幽林,其道教建筑在兴建过程中除特殊用材外,一般就地取材。建筑墙面类型较多,有竹编墙、木板墙、片石墙、土筑墙等,屋顶除常见的小青瓦、灰筒瓦之外,还有树皮屋面等多种形式,屋面整体装饰比较素雅。就地取材的建筑有强烈的地域指示性。朝阳洞依石山凿洞而建,左右延伸,辅以木材做窗,追求道家清修的心境。

三、具有道教风貌的当代特色建筑

青城山地处成都平原和邛崃山山脉东支之间,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城邑出现,为长江上游文化起源中心。青城山除具有道教特色的传统古建筑外,还有很多受道教影响修建的具有道教风貌的当代特色建筑。其营造特点鲜明,与周围环境相适应。青城山民居以川西地域特色的穿斗式构建方式进行营造,通过对道教建筑装饰符号元素的提炼和归纳,人们可以将其十分恰当地应用在当代建筑上。这些新修的建筑依然可以看到道教建筑的精美屋顶,屋顶上的脊饰和神兽造像装饰、八边形(八卦)的窗户、撑拱、垂瓜柱,如青城山脚下的青城天谷酒店和青城山庄。

基于现代养生旅游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多地方建筑和当地特色结合起来。道教追求天人合一、清新静雅的养生方式,其以符号化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发展青城山旅游业,人们不断地探索与当地道教特色相适应,先后打造出青城山温泉酒店和以道教文化为主题的道教文化主题公园。笔者调查发现,这些建筑及旅游设施都被冠以道教符号和道教文化主题。为了突出道教文化主题,人们主要以太极阴阳八卦、十二生肖、葫芦、桃子为元素进行装饰设计。

四、青城山道教建筑装饰符号的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青城山历史悠久,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城邑,是古蜀文化的起源中心地。《成都宗教志》等文献资料显示,东汉末年,张陵于蜀郡创天师道“二十四治”。两晋时期陆续兴建,隋唐时期是青城山道观建筑发展的顶峰时期,诏令天下诸州皆置道观,青城山除原有宫观修缮增饰和扩建外,大量兴建道教宫观,其中青城山前山道观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由于历史、弃修和自然灾害等原因,青城山部分道观建筑逐渐消失,建筑装饰符号也随之消失。据调研,现仅有20%的道观古建筑被完整保存下来,大部分是民国以后重建或兴建的。笔者实地走访调查、查阅文献后进行归纳总结,认为青城山道教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市化发展和道教宫观建筑保护的矛盾

随着城乡用地减少以及人口的激增,古建筑保护与城镇规划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保护意义,部分道观建筑被无情拆除。由此可以看出,在城镇规划建设和建筑使用过程中,有些道教建筑被迫拆除或被改变使用性质。例如,青城山长生宫地处青城山入山处,因城镇规划的建设需要,被改建为青城山制药厂,现为鹤翔山庄。

(二)部分的道教宫观建筑被占用,装饰符号被破坏

由于历史原因,部分道教建筑被遗弃,当地农民居住和占用了一些小型道观。例如,青城山尖峰顶山麓的白云观,亦称清虚观,存殿三间,长期被当地农民居住占用。有的道观虽被录为文物保护单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修缮,任凭垮塌,逐渐被废弃,如青城县西北二里的老君观,后改建为职业中学。观内建筑构件、石刻、楹联、匾额等文物被遗弃、毁坏,千年古迹,毁于一旦。笔者走访发现,青城山山下原有道教建筑很多现今都变为当地居民居住区,建筑装饰符号难以得到传承。

(三)道教功能的弱化

道教活动功能的弱化是很多道教宫观建筑装饰符号难以传承和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文化的持续发展,人们对道教的信仰有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务实性和科学性上。

五、结语

作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青城山可以延续都江堰作为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城市脉络。其道教建筑作为道教文化的载体,向世人诉说着青城山的過去和将来。因此,青城山道教建筑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特别是对道教建筑装饰符号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城镇化发展和文物保护不得力,加上其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常年雨水较多,山体容易垮塌,青城山道教建筑装饰符号的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并不乐观。

推荐访问:青城山 道教 建筑装饰 传承 符号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