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22-10-28 12:5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高等学校要用科学发展现统领高等教育工作全局,科学定位,特色强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努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李智干,集美大学学校办公室党委秘书,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福建厦门361021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3-0188-04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前国务委员、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曾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工作全局,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切实加强管理,努力办出特色。”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必然趋势。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定位,特色强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高校发展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发展目标趋同、学科结构趋同。如何引导各个高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明确优势、突出特色,如何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以特色强校,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准确合理科学定位。高校的发展定位是一所高校制定发展战略、实行有效管理、实现自身特色的基础和先导,是高校全体成员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规格的制定。准确、合理、科学的定位,对高校的发展方向、办学理念、建设方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尤其是领导班子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学校建设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还有利于激励和团结全体师生员工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共同奋斗。高校的发展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类型、层次、学科、特色、功能、区域、规模等因素,尽量避免办学指导思想和学科的同构化,实现办学定位多样化和个性化。要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发掘利用所具有的办学资源,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恰如其分地找准自己的位置,设定自己的发展空间,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为发展国家或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和终身教育做出特殊的贡献;要具有超前意识,遵循科学发展方向,体察社会未来需求;要切合实际,为社会解决急需的建设、改革和发展课题;要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高等学校的整体分布,确定自己的服务面向、专业侧重、学校类型、办学层次等基本方向,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治学精神、校园风貌和管理制度,形成独具社会品牌效应的发展模式。

(二)努力突出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力和前进动力所在。实践证明,突出办学特色、形成办学优势是高校加快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教育创新;有利于克服学校发展中的某些弊端,扬长避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满足社会多元化需要。突出办学特色,就要在观念上强化意识,在认识上有所深化,在实践上有所作为,在发展中有所创新,在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层次普遍得到提升的背景下,一些高校依然存在着贪大求全、盲目攀比的心态。作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和实践者,高校领导必须直面高校办学特色迷失的问题,科学认识大学办学特色建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强调树立特色意识,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取胜。要从自身发展的历史、现实以及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出发,突出学校自身潜在的优势,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配置,使学校能够可持续的发展。要充分发掘利用地方特有的办学资源,紧密联系地方实际,紧跟市场需求,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理念,为办学特色的形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总之,确立和实践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强校之路,应当成为高校发展的本质追求和必然选择。

二、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把发展重心由规模扩大和外延扩张转移到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道路上来,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自觉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学校建设发展的思路和各项措施中去,切实把发展思路和重点放到质量和效益上来,强调学校要以“质量”取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着力于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机构的优化,深入挖掘并形成学校内部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制,追求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推动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十七大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部署。在2008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切实从量的扩张转到质的提高,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高校要始终抓住教育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始终突出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要紧紧抓住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一中心工作,使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要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为重点,推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要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管理机制和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强化教学督导,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管理,引导社会、企业、学生、教师的共同参与,确保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落到实处,并形成长效机制。要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营造关注教学质量、研究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氛围,把全校的思想、精力和行动都统一到提高质量上来。

(二)积极抓好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与专业是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主要指标。要充分发挥学科与专业建设在连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上的纽带作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切实推动学科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注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我们的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下一阶段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及宏观调控有机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

应各行各业的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有更强的发展基础、潜力”。因此,必须遵循学科与专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符合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中有所侧重,争取先在一二个学科与专业领域取得突破,逐步形成有特色的优势学科与专业;要以学科与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科研、教学团队培养为根本,以科研项目为平台,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逐步形成方向明确、队伍稳定、基地完善的学科群和学科点,构建与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全面提升学校的学科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要以培养创新人才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大力加强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增强科研原创力,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和规范科技产业发展。

(三)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高校第一资源,是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没有稳定的、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无以保障,内涵发展无从谈起。无论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还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大学,都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和高效务实的管理干部队伍。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战略规划的统筹制定要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并能够及时调整和改革。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高校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切实把人才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不断创新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和载体。要按照全面建设、整体优化、重点突出、精简高效的原则,处理好人才队伍与学校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的适应关系,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关系,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关系,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要建立鼓励竞争、激发活力的人才使用机制,营造尊重知识、依靠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要着力构建以党的组织体系为主线,以各学院党委为依托,以教师党支部为着力点的师德建设组织体系,为师德建设的落实提供组织保障。制定和完善师德建设的相关制度和措施,探索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大力提倡奉献精神。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引导教师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以培育人才、繁荣知识、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

三、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保障

管理是科学,也是生产力,管理出质量,管理上水平。必须充分用好有限的投入增长,真正把学校管理当成一项事业来做,认真规划,精心操作,就能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和学校的良性运行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是促进学校深层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转变三个方面的管理理念。加强和改进高校管理,必须首先从管理意识和理念人手,根据内涵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策略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内涵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要求管理部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全局的高度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统筹考虑、统一安排。然而,目前高校管理多是停留在策略或战术的层面,关注点往往是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这种情况必须尽早改变,高校领导要进一步强化战略管理意识,明确战略目标,完善战略规划,认真做好战略的实施、监控和评估等方面的工作。这样,高校才能大有作为。二是从重视量的管理向重视质的管理转变。内涵发展应当重视发展的质量,然而目前的政策导向多是倾向于数量和规模,高校对教师进行评价考核、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是完成的论文数和申请到的经费数等。资源配置的依据也是一些可以量化的东西。这显然与内涵发展的实质相悖,必须在管理上要有大的突破,光靠数量和指标推不出一流水平。三是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高校管理工作中靠经验、凭感觉办事的色彩非常浓厚。如何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规范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如何加强过程管理、过程控制等都有待深入研究,高校管理工作亟须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二)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各项制度。我国处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时期,经济体制正在转型过程中,外部环境还有许多不确定性。高校要真正实现内涵发展,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遵循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必须加强管理制度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一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完善管理职能。要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着力构建服务管理体系,关注教学中心工作,关注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教学、科研工作排忧解难。二是革新管理组织结构。必须改变传统的分工细,管理幅度小、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的垂直组织结构,通过责、权、利的合理分配,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潜能,使其拥有更大的发展和创造空间。进而增强管理组织的活力。三是强化管理制度。要构建比较完备的校内管理制度体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各种有关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以教育教学制度、人事分配制度为重点的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构建管理制度的落实机制,确保管理制度高效实施。四是提高管理效益,实现从“维持学校”向“经营学校”转变。要通过多种方式、途径有效争取资源,更要合理配置资源,规范资源使用方式,保证重点,优化整合,力求资源共享,提高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最大办学效益。

(三)建设和谐校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和谐是稳定的最高境界,只有以和谐为核心,才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同时,和谐不是一团和气,更不是停滞不前,只有发展才能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各种问题,只有发展才能赢得真正的、持久的和谐局面。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形成师生员工积极向上、和谐相处,制度健全、管理有序、安全稳定,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得益彰,有利于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努力为师生员工才能和潜力的发挥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要坚持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着力突破束缚学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以改革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协调好校内各单位、各部门的利益关系;协调好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公众的关系;协调好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三支队伍的关系;协调好校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要大力加强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坚持“勤俭办学,厉行节约”,坚持“自主创新,依法治校”,通过推进和加强学校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办学规范、管理有序、监督有效、保障安全的学校管理新制度,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益。要进一步加强校风建设,抓好教风和学风,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精于教学、科学育人、热情为学生服务的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良好风气,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文明、安全、节约、和谐”的校园,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总而言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责任重大;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任重道远。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工作,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个中心、办出特色这个目标、加强管理这个关键,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大学,以学校的和谐、全面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陈梅云]

推荐访问:高等教育 可持续发展 若干 思考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