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机关干部如何用心做事(全文),供大家参考。
机关干部如何用心做事?
尊敬的X部长、各位同志,
今天的业务学习,我想结合自己这些年的工作,特别是到部里工作以后的感受,谈一点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谈的题目是:如何用心做事。
前些年,我到青岛啤酒厂参观,青啤老总金志国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办好”。金志国从青啤一个洗酒瓶的工人做起,一步一步干到当老总,这句话对他起了重要影响。回来后,我一直琢磨这句话,我理解,在青啤集团的理念和追求中,要求的不仅是“把事做对”,更为重要的是要“把事做好”。因为“把事做对”,那是对工作最起码的要求,而“把事做好”,这个层次就高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与“认真做事”相比,“用心做事”主动性更强,创造性更强,标准更高,境界更高。今年3月份,X部长在组织部全体干部会上,与大家集体谈心,提出要营造和形成学习、研究、落实、创新“四种风气”。那么,如何浓厚“四种风气”,如何发挥“四种风气”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我感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每个同志都能用心做事。
其实,用心做事,这句话大家都很耳熟,类似的话也很多。比如,领导交待个什么事的时候,会顺便嘱咐一下,用点心;
有时候,别人求你帮个什么忙,会客气地说,叫你费心了,等等。相反,如果谁事没办好,就会说,他心思不在这儿、心不在焉,等等。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做到用心做事呢?我感到,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爱岗敬业,把工作当成一种需要
一个人做事用不用心,和他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程度有很大关系。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不管什么事情、什么工作,只要想去做、喜欢做,就会很投入、很用心,想尽一切办法把它办成、办好。相反,要是压根就不想做,或勉强去做,自然就很难去尽心尽力了,本来能办好的事可能也办不好。关于爱岗敬业问题,可以说从参加工作那一天开始,我们就一直接受这方面的教育,让谁来讲都能讲一大堆道理,从不同角度也会有不同看法。我觉得,对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去看:一方面,工作要由人来干,我们党的事业、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更需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同志去具体落实;
另一方面,就个人而言,就社会意义来说,有个职业、有份工作,这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下岗失业的日子,无所事事的日子,对任何一个正常人、一个有追求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种观念:工作需要人,但人更需要工作;
都应该有这样一个态度,把工作当作一种需要,当作一种事业,而不能把工作当作一种负担。有了这种观念,有了这种态度,不用别人去讲,不用别人去说,自己就会发自内心的热爱工作,干起工作来自然就会用心了。具体到工作实践中,应该记住三句话:
第一句话,每个岗位都是舞台,要好好珍惜。社会分工产生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理论上讲,每种职业、每个岗位,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值得敬重的。由于受不同的价值观、利益观影响,有的工作、有的岗位,更让人羡慕,而有的工作和岗位则不被人看好;
由于单位的性质任务不同,有的工作在这里是中心、是重点,受到的关注程度更高一些,而有的事情可能引不起领导的重视,进入不了大家的视线。因此,每个人都想从事自己喜欢和受人尊敬的职业,想到重要岗位上去工作。想法是好的,但也是很难实现的。现实生活中,大多人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甚至被安排到并不十分喜欢的岗位上,而又无法改变自己的位置。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有所作为,关键看个人对待岗位的态度。态度积极的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凡的业绩,会越来越有成就感,越来越有劲头。如果态度消极,敷衍应付,不仅干不出什么名堂,时间长了连自己都会感到很没意思。事实上,绝大多数成功人士,也都是从平凡的岗位做起,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我们暂且不谈领导人的经历,就是看一看这几年宣传的大连海事大学讲师曲建武、天津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河南“伏牛山里好教师”张玉滚,今年各大媒体报道的“守岛英雄”王继才等先进典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这说明,社会和单位都非常需要这种安心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价值的人。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学习这种职业精神,那就是,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干之,既干之则成之,既然在这个位置上,就要好好学、好好干,学出本事、干出成绩。
第二句话,每种专业都有学问,要潜心钻研。想干事、干成事,需要有相应的能力素质作支撑,否则,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常讲,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把学习当成一种需要、一种追求,基本都是出于这种认识和考虑。一讲能力素质建设,有的就提出要提高几个能力,这能力、那能力讲一大通;
一讲学习,就说既要学这又要学那,列出一长串清单。从道理上讲,这都是对的,但不能泛泛而谈,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知识信息是无穷的,不能漫无目的、四处撒网。因此,抓学习,抓能力素质建设,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攻方向。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对这一重要战略思想,XX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上,XXX讲了三点认识,首先就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核心能力。我理解,之所以这么强调,就是要让各级明确,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科技创新能力永远都是核心能力。由此我想,作为我们个人,抓学习、抓能力建设,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然后再紧紧围绕提高核心能力来展开。我们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这应该由职责来定,做到能力与职责要求相一致。也就是说,我们加强能力素质建设,首先要着眼职责需要、岗位需要,从学习掌握应知应会的专业知识抓起,干一行钻一行,干一行精一行。其实,任何学科都有其特殊的规律,也有与其它学科相通的普遍规律,学得深了、研究透了,很多事情就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只要学得好、用的活,知识和经验是不会浪费的。有句谚语说得好,“聪明人接触各种知识,他便以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
第三句话,每项任务都是机遇,要认真对待。一个人能取得多大成功、能有多大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有三个:能力、政绩、机遇。“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一次好的机遇,可能会改变人的一生,一步赶的好,步步走的顺,所以人人都希望能有好的机遇。但机遇可遇而不可求,不是谁想得到就能得到的,我们能做和应该做的,就是时刻准备着,在机遇来临的时候,敏锐地发现它,牢牢地抓住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机遇往往青睐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怎么才算有准备,怎么去做准备?我觉得,把平时该干的干好,尽心尽力完成每一项工作,就是最好的准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很多机遇就在工作任务当中,在看似偶然其实想一想又在必然之中。参与一项工作、完成一项任务,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锻炼机会,如果用心的话,就能积累经验、丰富阅历、增长本领;
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是展示个人才能的过程,人才被发现,干部得到领导的赏识,很多都是因为某一次任务完成的比较出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记住了名字。前年的时候,《百家讲坛》播过一个《二战风云人物》系列讲座,是国防大学的马骏博士讲的。有一个细节比较有意思,说二战时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有个黑色笔记本,上面记着他对军官的评价,能上这个黑色笔记本的,都是给他印象比较深刻的人,大多都能得到提拔和重用,艾森豪威尔就是其中一个。在二战之前,特别是诺曼底登陆之前,艾森豪威尔在美军并没有什么名气,他能当上盟军统帅,是马歇尔力荐的结果。而他能在马歇尔那里挂上号,就是源于一次例行性演习。1941年夏天,艾森豪威尔担任第3集团军参谋长期间,制定了一个大规模的演习计划。这次演习最突出的特点是后勤协调得好,后勤保障及时有力。这个问题在当时是一个大难题。马歇尔看了后认为,后勤保障牵涉面极广,能协调得如此好,得益于事先计划的周密。于是,从此开始,艾森豪威尔就不断受到马歇尔的关注和提携。这也启发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工作任务,不管分内分外好好地干,机遇可能就会更多一些。有人说机遇像鞋子,个人的准备就像脚,有了鞋子没有脚,那是最可悲的。
二、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把寂寞当作一种境界
关于“寂寞”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孤单冷清,再一个是清静、寂静。人们平时使用它的时候,主要表达的是孤单冷清的主观感受,除了一些文学作品,一般不大用来描绘清静、寂静的客观环境。孤单冷清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没有哪个人愿意过那种孤单、孤独的日子,所以不管是探讨修身养性之道,还是探索为学治事之路,很多人都讲,要“耐得住寂寞”。对这个问题,我有一个看法,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不能一提“耐得住寂寞”,就联想到孤独、清苦,或非要把它们硬绑在一块,甚至夸大那种难受的感觉。我理解,“耐得住寂寞”的最终目的,是保持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该学习的时候就静下心来学习,该工作的时候就集中精力工作,该放松的时候就好好休息。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不是非要离群索居、深居简出,不是非要过那种不食人间烟火、苦行僧式的日子。所以,我觉得,从抓学习、干工作的角度看,寂寞应该是一种境界,一种心平气和、沉稳冷静的境界,有了这种境界,不管外部环境怎样,都能把握住自己、调整好心态,能够清醒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能够集中心思和精力自觉做好。说是一种境界,其实只要努力,多数人都能做到。
一要注意克服浮躁情绪。“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他在《诫子书》中,还专门针对学习问题说过一句类似的话,“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他说的这个“静”,用通俗的说法就是,要静得下心来、坐得住,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干工作,要想有点成就的话,确实需要这种精神状态。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是研究国家安全战略方面的专家,有的同志可能听过他的课,“军人生来为打赢”就是他率先提出的,在军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评论栏目有个叫《一南军事论坛》,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但他46岁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图书馆馆员。他能出类拔萃、大器晚成,靠的是他的学术造诣,但这背后,我觉得更可贵的是,他有一种宁静以致远的精神。在国防大学,在北京,一个图书馆馆员不算什么,要是没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就不可能静下心来做学问。有人说,在现代社会,并不缺少有灵气、有才气的人,但缺少有静气、有傻气的人。的确如此,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都存有浮躁之风、浮躁现象,炒作、作秀、作假,都与浮躁有关。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基础好、有本事的人,为什么拿不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政绩,我觉得这不是能力问题,主要是心态问题,与浮躁有关。浮躁是做人做事的一个大忌,如果心浮气躁,就很难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事,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防止浮躁情绪,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做好该做的事,不能清蜓点水、浮于表面。我们在政治机关工作更应如此。开国上将陈伯钧,17岁跟随毛主席参加秋收起义,26岁任红军军团长,是一位能征善战的骁将,又是一名具有知识分子气质的儒将。延安整风时期,为了检查自己、激励将来,他曾写信给毛主席寻求指示,毛主席回复说:“以不浮、不露、不躁三字为戒”。这里的“不浮、不露、不躁”,和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务必努力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都是对我们的告诫和要求,大家在做人做事中都要始终牢记在心。
二要学会排除外界干扰。平时在分析形势的时候,人们常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灯红酒绿面前,人的思想受到什么什么冲击、面临什么什么考验;
在反思失败的原因时,一些人常说,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由于受腐朽思想文化影响,自己怎么怎么误入歧途。人不是钢铁打的、不是草木长的,置身社会和人群之中,思想观念、心态情绪、行为方式,肯定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事在人为、境由心造,是受到积极因素的影响,还是受到消极因素的左右,完全在个人。古人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也就是说,既要承认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作用,更要承认个人的主导作用,尤其在遇到外界干扰时,自己要有定力,要沉得住气、稳得住神。比如,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容易进入状态,也比较出活,可白天在办公室里,一会来个电话,一会有人叫你干这干那。在这个时候,要学会进行自我调节,能让自己很快地平静下来,否则的话,等接完电话、忙完其他的事,半天静不下来,肯定影响工作效率。再比如,有的人本来很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干起来得心应手、顺心顺手,加个班、熬个夜也没感觉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与一些亲朋好友聊天的时候,和其他一些部门的同志接触的时候,当听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闲话的时候,看到一些这样那样差别的时候,就容易心神不定。碰到这种事,头脑要清醒,要有主心骨,否则的话,就容易见异思迁,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厌烦情绪、不满情绪。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干扰因素很多,有一些干扰因素的诱惑力、渗透力更大,容易造成心态失衡、心烦意乱,让人分心走神,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因此,提高排除干扰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是我们迎接考验、处乱不惊的重要保证。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我们多次看到,有的运动员拿到奖牌后,非常兴奋,近似疯狂地大喊大叫,可在比赛过程中,任凭观众怎么鼓掌叫好,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他们表现的都异常冷静、非常专注,如入无人之境,好像外边发生的一切都与其无关。特别是射击、跳水等项目的运动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自己和自己比,比的就是心理和抗干扰能力。歌德有句话说得好,“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你没有好处和对你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我们讲排除干扰、甘于寂寞,就是要集中精力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话又说回来,如果能把主要的心思精力用在学习工作上,那些所谓的诱惑、干扰也就左右不了你,哪怕一个人学习、工作到深更半夜,也不会感到孤独寂寞。
三要善于留出思考时间。有人把做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用手做事,第二个层次是用脑做事,最高层次是用心做事,说手脑并用是用心做事的应有之义。这种划分也不一定准确,因为很多事情都不是片面孤立的,很难截然分开。不过,这也启示我们,做事要用心思考、多动脑子,既要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的层次质量。这是个常识性问题,很好理解,谁都明白。但作为一项脑力劳动,搞研究、作思考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想琢磨出来有价值的东西就更难了,费时、费心又费力,要坚持下来并不容易。所以我觉得,要讲甘于寂寞,关键是思想要刻苦,坐得住冷板凳,潜心下来研究问题、思考问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而没有成就呢?老师说,如果书读的多就行,那么世界上有两种人将成为大师级人物,一个是出版社的校对员,一个是电台的播音员。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经思考、简单行事是不行的,容易出现学而无获、劳而无功的后果,甚至南辕北辙、出力不讨好。现实中,类似的现象并不少。有的人整天只知道忙于具体事务,不注意思考;
有的思想懒惰,喜欢干一些跑跑颠颠的事、干一些能够立竿见影的事,懒动脑,钻不进去,不愿意思考;
有的总结工作、分析问题,浮于表面、就事论事,不深入思考。为什么有的人工作了很长时间、干了很多活、读了不少书,结果素质提高不明显,工作总不上层次,主要还是思考问题太少,学习工作浅尝辄止、缺乏深度。其实,只要用心思考、细心琢磨,就会有新的突破。日本狮王牙刷公司有个员工叫加藤信三,有一次,他为了赶上班时间,刷牙时急急忙忙,伤了牙龈,牙龈就出血了,当时很是恼火。火气消了之后,他就开始琢磨怎么解决刷牙容易伤及牙龈的问题,经过和几个同事一起研究实验,发现一般牙刷的刷毛,头都是四方形的,容易划破牙龈。于是,他就给公司提议,把牙刷毛从方的变成圆的。改进后的狮王牌牙刷,销路很好,销量直线上升,加藤也因此从普通员工晋升为科长,后来当上了公司的董事长。牙刷不好用,在平常人看来是小事,不会太留意,而加藤发现了这个小问题后,就抓住不放、一直研究,为公司赢得了利润,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古人说的好:处处留心皆学问。要作一个有心人,多发现问题,多思考解决问题是个好办法。
三、要增强主动性,把执行当作一种创造
从一定意义上讲,用心做事最主要的特点,或者说本质要求,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机关是党委首长的办事机构,执行上级的决策意图、指示要求,要坚决有力、不折不扣,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执行也有主动执行与被动执行之分。同样一件事,交给不同的人去办,效果可能就不同,有的能完整地理解把握首长意图,把领导没想到或者考虑还不成熟的问题都给解决好了。而有的就不行,领导交待什么就做什么,一步交待不到就不知道去做。表面看,执行中也没有走样,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国学大师季羡林,讲过一个让他终身受益的教训。他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要写一篇毕业论文,于是翻看大量书籍和资料,作了大量的笔记,经过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写成了一篇很长的论文,然后交给了教授。隔了大约一个星期,教授把文章退还给季先生。打开稿子一看,没有任何改动。只是在第一行第一个字前面加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后面加了一个后括号。整篇文章就让一个括号括了起来。教授告诉他,你的文章费劲很大,引书不少。但是,根本没有自己的创见,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毫无价值。你重复别人的话,又不完整准确,建议你统统删掉。时隔多年,季羡林对此事仍记忆犹新,他说,“我感激这一次教训,它使我终生头脑能够比较清醒。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写文章需要有创见,做工作、执行任务同样也需要有创造性。
一是不等不靠。XX部上个月召开的党委扩大会,我们都参加了。会上,X部长讲评了XXXX任务完成情况,对涉及到的各单位,都一一进行了点评。在讲到政治工作时,有句话我印象比较深,说我们的工作很主动,很多事情都想在前面、做在前面。在这种重大突发性事件面前,在这种特殊敏感的关节眼上,能做到想在前、做在前,体现的是政治敏锐性和快速反应能力,这一点,对于领率机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经历整个XXXX的过程,有的同志到了前线,有的同志直接参与了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对XX首长、XX部首长,特别是X主任,在敏感时期怎样把握局势发展,怎样考虑问题,怎样谋划部署工作,可以说都有很深的体会。要总结XXXX中的政治工作经验,我认为这应作为首要一条。我们平时的工作,也要朝着这个高度努力,主动想事,主动作为。反之,如果事事都要等着领导交待,凡事都依赖领导,这是最轻松、最省心的做法,但也是工作不主动的表现,特别容易造成工作被动。
二是不讲条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话前些年叫的比较响,像“两弹一星”的研制,大庆油田的建设,大家都很清楚。虽然,现在讲的比较少了,但那种迎难而上的精神,永远都不过时。几年前有一本小书很畅销,叫《致加西亚的信》。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以后,美国急需与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加西亚隐藏在古巴的崇山峻岭中,无人知晓其确切地点,可又必须将信送给他。正当美国总统犯难的时候,有人推荐了罗文上尉,说他能找到加西亚。罗文拿到美国总统的信后,并没有问加西亚在什么地方,长什么样子,而是不讲任何条件,二话没说就出发了。三周后,罗文历经艰险完成了使命,并带回了宝贵的军事情报。这个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就是罗文那种受领任务后不讲条件、全力以赴的精神感动了世人,也说明现实社会太需要这种精神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万事俱备”为什么经常和“只欠东风”连在一起用?因为,客观环境往往都不是理想状态,不可能提供所有条件。有的时候,上级部署个任务,领导交办什么事,只是告诉你去做什么,不一定告诉你具体怎么去做,有的问题协调难度很大,还要去求人。在这些情况下,能不能把事情办好、把任务完成好,很多时候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我这里所说的办事不讲条件,不是那种脱离实际的蛮干,主要指的是一种拼劲、一种积极态度,有了这股劲、这种态度,就能主动为领导分忧,让领导少操心。
三是不找借口。不管做什么事,谁都想把它办好、办圆满,但没有哪个人能把所有的事都办得很成功。这就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出现失误、遇到失败时怎么办?在对待功过的态度上,有人用窗户与镜子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有一类人,在成功的时候,总是看到窗子,把成功的因素归于别人,归于自己的合作者,或者归于运气;
而在失败的时候,面前就像摆了一面小镜子,把原因归于自身。另一类人则恰恰相反,成功时在自己面前放置一面小镜子,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别人;
在失败的时候,则把眼光放到窗外,一切错误都归于别人,归于运气或环境,使劲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责任。前者推功揽过,后者揽功诿过,我们都知道第一类人是值得尊敬的。这里暂且抛开人品道德问题不讲,我想说的是,在失败面前,勇于承担责任,不为自己找借口,既体现了一种积极态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智慧。因为,不为自己找借口的人,总能在失败之后认真反思教训,也会在做事的时候多长个记性,力争把事办好,尽量不犯错误、少犯错误,而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的人,是不会深刻查找自己原因的,也就不会汲取教训、改进自己。所以经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那些勇于承担、常思己过的人,办事都很慎重、很尽力,成功的机率也比较高,那些遇事就为自己找借口的人,往往是失误比较多的人。
四、要坚持高标准,把优秀当作一种习惯
凡事都有个标准问题,有了标准才能看出好坏优劣。达标,这是做事的最低要求,只等于考试及格了。我们都当过学生,参加过很多次的考试,谁都知道,每次考试过后,能让人记住的有两种人,要么是名列前茅的尖子生,要么是为数不多的不及格生,因为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太多了,所以不会被人记住。我们看奥运会比赛也是这样,引人注目的是拿金牌的人,是菲尔普斯、博尔特这种创造奇迹的人,或者就是埃蒙斯这种败得很离奇的人,其他的选手估计没多少人能记住。考试无处不在,比赛无处不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平时做工作,就是在参加考试和比赛,就是在接受检阅,和别的单位比、和别人比、和自己比。尽管我们做工作不是为了出名挂号、让别人记住,但那种争第一、夺金牌的精神永远都要有,只有这样,才能有发展、有进步。如果满足于达标、满足于及格,就会甘于平庸、停滞不前。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优秀是一种习惯。”英国前首相,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的经历,就很好地佐证了这句话。从小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就要求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为了让这种精神变为她的追求,成为她的习惯,甚至在坐公共汽车的时候,都要求她只能坐在前排。撒切尔夫人上大学的时候,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学校要求用五年时间学习的拉丁文课程,全部学完了,在结业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不仅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在体育、音乐、演讲等其它领域,也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大学校长在她的毕业鉴定上,给了她很高的赞誉,说她是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十分出色。她后来能够当选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执政长达11年之久,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习惯,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把优秀当作一种习惯,不是说永远都要做第一,而是说要始终向着一流的标准去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一要“知不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有一个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他是中国腹部外科和普通外科的开拓者,中国器官移植的先行者和权威,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名满天下,但他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果,不懈工作,不断进取,先后改进了20多种普通外科手术,直到91岁还在工作,还在带研究生。“做事知不足”,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所在。成功是有限制的,优秀是无止境的。因为能否成功,要受客观条件制约,而优秀则是一种主观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完全在自己。做事知不足,就会看到发展进步的空间和尚待发掘的潜力,就会确立新目标、谋求新发展,就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就不会沾沾自喜、裹足不前。事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管任何时候,做任何工作,都要保持一种进取精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要重细节。做事的标准高不高,从细节问题上最能体现出来。事情成败与否,很多时候就在细节问题上。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一次激战前夕,苏军的一位侦察兵被派往前沿阵地侦察敌情。这名士兵用望远镜观察一片树林的动静时,发现了可疑的情景:当风吹过时,树林中多数树木都向一边倒,唯独有一棵树与众不同,不是顺风倾斜,而是逆风而动。这引起了他的注意和警惕。他思考片刻就做出了判断:树林中很可能埋伏着德军。于是,他迅速地向指挥部作了报告,提出炮击树林的请求。苏军指挥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在他的引导下准确无误地炮击了树林。事后,苏军果然在树林里发现了一批德军的尸体,并俘虏了一些受伤的德军官兵。从俘虏的口供中得知,这是一批精锐的德军特种兵。他们潜伏在苏军阵地前的树林里,目的是伺机发起对苏军前线指挥部的偷袭,活捉前来视察的苏军将领。可在潜伏过程中,有一个德军士兵感到十分疲劳,就把身上的枪和水壶解下来,挂在了身旁的树枝上。同一个细节问题,一个士兵从中获得了重要情报,一个士兵因此暴露了目标,可以说是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人们从无数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有本书就专门以此名字。细节决定成败,能影响一次战斗的胜负,也能影响一份文电的质量。有时候,费了很大劲写一份材料,思想观点、内容结构都很好,而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就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甚至闹出笑话、成为笑柄。因小失大,确实很不值得。因此,我们办事、办文、办会,都要养成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尽量少犯低级错误。
三要出精品。要么不干,干就干好。这种信念可以成就一个人,成就一件事,成就一个单位。相反,如果对什么事都无所谓,到头来肯定是无所作为。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海尔发展初期,砸了76台有问题的冰箱这个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海尔集团能够在家电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赢得市场、发展壮大,靠得就是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海尔有句口号就叫“追求卓越”。“出精品”,各级领导讲过很多,我就不多说了。我说一句话,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有强有弱,本事有大有小,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大拿和高手,也不可能要求把每件事都做成为精品和第一,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精品意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用心做事,不仅是工作和事业的要求,更是提高思维层次和能力素质的需要。这里,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目的是与大家共勉。最后,我衷心希望每个同志都用心做事,努力把自己历炼成一名全面过硬的优秀机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