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6篇浅析新时代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农业教育,2020-1,l:12.17HigherA鲥culturalEducation,2020-l,1:12一17DOI:1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新时代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浅析新时代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农业教育,2020-1,l:12.17Higher A鲥cultural Education,2020-l,1:12一17DOI:10.13839/j.cnl【i.hae.2020.1.003学科与专业融合促进园艺本科一流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李 贺,李晓明,冯 辉,齐红岩,李天来(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l10866)摘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沈阳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依托学科优势,以培养一流人才为核心,在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中从凝练培养目标和特色、将科研成果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师资队伍和学科梯队建设协同发展、院系设置紧密联系科研团队、促进科研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构建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园艺;一流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98l(2020)0l-0012-06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交汇,国家发展迫切需要人才,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内涵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是我国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手段。高等农业院校是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向社会输送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还远远不够,表现在基础薄、整体差距大、核心创新力弱、过分强调在高档次期刊上发论文、育人功能被轻视、产业服务不足等方面⋯。在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战略指导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林高校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促进特色专业建设,培养农业一流人才,促进和引领农业产业发展,在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一、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及主要问题(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科是在一定研究领域内形成的相对独立的专门知识体系,由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及相关设施组成,进行该领域深层问题的研究探索与创造。高校学科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平台,也是开展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学科建设包含学校和学科两个层面,在高校层面上是指对各个学科发展及其结构的规划调整、对学术队伍结构的优化、对学术资源的整合与完善的过程心1;在学科层面上是指凝练学术方向、培养学科队伍、进行科研创新、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平台与教学科研基地建设等。专业是学科的细化,并通过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从事某一职业的人才口J。专业建设是指为保障教学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师资队伍与教学名师培养、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研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学科与专业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知识分类的产物,是知识体系构建的结果;不同点在于学科体现着一个研究领域,而专业则体现人才培养;学科指向科研而专业指向教学;教师隶属于学科而学生就学于专业【4 J。在高校体系中,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学科以专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2069、3157216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u1708232);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咨询专项(2017一zCQ一7);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8—344);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8一18;2018—73)收稿日期:2019-05-10作者简介:李贺(1978一),园艺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果树遗传育种,教育教学管理。通讯作者:李天来(1955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施园艺,高等农业教育。■教育发展研究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万方数据总319期 李 贺等 学科与专业融合促进园艺本科一流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3·业为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组合形成课程,一系列相关的课程构成专业,学科与专业通过课程联系在一起‘51。(二)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较之科研院所、产业部门等机构,在学科门类、教学体系、人才梯队等方面更具优势和潜力,因而在开展科研工作中显示出巨大活力,其科研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然而,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以来,在社会外部的压力下,各种以科研为导向的排行榜盛行,科研项目、论文、成果等逐渐成为了衡量办学的硬性指标,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专业建设与本科教育被挤压,加上严进宽出的培养风格,严重影响了本科教育整体质量。这种现象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呼吁高校要重拾高等教育初心哺],国家层面适时提出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三)我国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探索园艺产业是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功能。目前,全国有54所本科院校开设园艺专业,每年为社会输出大批毕业生。调查发现,高校园艺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选择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距离,园艺人才培养体系尚存一些本专业特有的问题,包括因行业特点和传统认知所致第一志愿录取比例低、学生缺乏专业自信,专业核心能力欠缺,对口就业率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趋同、教师教学热情与实践能力不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实践创新能力不强等¨J。各涉农高校在努力促进园艺学科建设的同时,一直在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出路,如浙江大学采取大类招生的办法,将园艺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共同列为提前招生专业,以此来达到提高生源质量的目的。中国农业大学通过学团战线管理者及专业教授指引做好学业发展规划及职业定向,引导学生热爱专业,提升专业自信和专业素养。安徽农业大学等通过发挥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在实践教学技能培养方面的作用,引导教师专于教学。华南农业大学瞄准行业需求,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华中农业大学坚持“四个聚焦”,实施了一系列园艺学一流人才培养改革措施,高度重视专业实践教育,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实习基地,此外积极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建设校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全面推进学研产协同育人模式,显著提升了农科学生实践能力一一o|。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发展战略导向下,高校既肩负着提升学科综合竞争力的使命,也承担着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职责。在推进优势学科建设过程中,如何将科研产出和知识创造等方面的成果转换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从而推进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是高校面临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趋势。二、学科与专业融合互促的园艺本科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科始建于1952年,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多年来在力争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紧抓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致力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一体化发展,探索一条融合学科优势的园艺本科一流人才培养之路。(一)凝练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结合思政教育制定培养方案建校以来,沈阳农业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总体模式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面向专业阶段,持续时间最长,特点是以专业为培养单元,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强调专业对口;面向学科阶段,提出“厚基础、宽口径”的总体思路,纠正本科培养过于专业、知识面窄、适应性差等问题;创新能力培养阶段,在专业教育中本着通才与专才并重、知识与技能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层面上确定了“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样化、创新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特征[11|。在学校总体培养框架下,园艺学科一直坚持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为战略目标,紧跟社会需求,结合思政教育制定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入学教育、成功典范引领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树立知农、学农、爱农的思想;帮助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及职业定向,明确学习生活的主要方向及目标;为研究型学生打通“本一硕一博”培养通路,对应用型学生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等,从学科全局视角做好学科和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规划制定及顶层设计工作。(二)融入科研成果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以课程为纽带,促进学科建设资源和专业建设资源的相互转化。以专业必修课《设施园艺学》为例,自2000年以来,●教育发展研究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万方数据
·14·高等农业教育 第l期经过4次较大的结构和内容调整,先后增添了设施覆盖材料、设施规划设计与建设、设施果树和花卉栽培等内容,2003年分为《设施园艺学I一园艺设施与环境调控》与《设施园艺学Ⅱ一设施园艺作物栽培技术》两部分,增加了工厂化育苗内容。2010年以后,学科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包括率先完整创建日光温室“合理采光、蓄热和保温”节能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制出我国第一、二、三、四代节能日光温室及果菜类周年生产模式,首次在最低气温一15℃至一28℃地区实现了日光温室冬春季不加温生产果菜,为日光温室由辽宁发展到全国,彻底解决我国北方地区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问题等,以3000多幅图片和小视频、100余种教具模型的形式,呈现在教学课件和课堂上。该门课程成为融科研成果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典范。此外《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技术》等系列专业课,内容全部实现“优化更新、先进适用”,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技含量,同时又会激发教师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截止2018年底,已经陆续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I、_】,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11门,校级一类课14门。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9部,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1部。这批课程成为实现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的切入点,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和专业建设。(三)促进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梯队建设协同发展教师队伍的结构、层次对学科和专业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师而言,如果不能紧跟科学前沿,知识结构就会老化。反之,如果片面追求科研产出而不重视教学,那么投入了大量社会资源、凝结了大量劳动的科研成果就无法变成知识体系得到有效传播,失去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园艺学科在现有师资学历层次普遍较高的基础上,通过促进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梯队建设协同发展,建立了一支科研有方向、专业知识面宽、创新素质强、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队伍。1.培养青年教师,形成科研教学梯队。强化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坚持采用“送出去”与“请进来”的办法拓展整个学科的科研框架,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单位参加学习培训和交流,每年选派3—5位教师到国外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访学及合作研究。大力引进名校及海外留学归来的优质师资,构建合理的科研梯队;敦促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定期组织咨询、培训和考核;搭建各种平台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用信息科学和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专业,促使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拥有一支以高学历和高职称人员为主,学源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学科现有专业技术成员91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87人,具有国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人员52人。教师队伍实力空前增强,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提供师资保障。2.实行“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方法,注重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和方法的传承与创新;激发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热情,鼓励在教学中融纳学科前沿、专业动态、产业动向、创新创业案例等方面的内容;鼓励申报各级教学研究课题、总结教学方法和技巧,建设一类课、精品课,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各项教育教学技能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各类知识、技能大赛等。以考评教师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与教师评优、晋职、晋升密切相关;实施专业和课程教授责任制,教授为本科开课率达到100%;副教授以上带实验实习,不得低于50%。3.培养教学名师,打造教学团队。现任学科和学术带头人中,有1位全国模范教师,7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5位辽宁省特聘教授,36人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各种层次人才工程荣誉称号。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中华农业科技优秀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学术创新团队4个,校学术创新团队4个。园艺学院获评201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四)院系设置紧密联系科研团队,学科专业齐抓共管1.在学科建制上,以研究目标与研究手段为依据,凝练了5个大方向,包括设施园艺作物栽培与逆境生理、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园艺作物栽培生理与生态、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在大方向内下设1个至几个研究团队,每个团队都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重点攻关的目标与方向,一切科研学术活动以方向或团队为单位开展。科研团队带头人由在该研究领域学术造诣精深、富于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意识的教授担任,负责把握团队研究发展方向、整合学术资源并率领团队实现共同的学术目标。各科研团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分别在园艺作物设施栽培技术、十字花科蔬菜雄性不育系选育利用及小孢子培养、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蔬菜逆境生育障碍等方面积累了丰硕成果。这些特色成果能够■教育发展研究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万方数据
总319期 李 贺等 学科与专业融合促进园艺本科一流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5·快速转化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渗入到课...
篇二:浅析新时代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2019 年 11 月第 47 期Nov. 2019NO.47“3+1”人才培养模式下植物保护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收稿日期:2019-06-18基金项目: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植物生产类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KA17050HH)”;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翻转课堂在重要农业害虫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KA1905722)”作者简介:韩群鑫,女,博士,教授,从事植物保护学的教学和研究。通讯作者:谢振文,研究员,从事农学类的教学和科研。一、前言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求他们具备创新实践和实际开发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一懂两爱”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我校植物保护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前三年让学生在学校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完成三年的跟植物保护专业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在第四年,学生在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和答辩,即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二、 “3+1”人才培养模式下植物保护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社会需要的特定培养目标和基本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完整过程的总和。高等院校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保障人才通过高等院校四年的培养,尽快适应和更好地融入本专业的社会服务工作。植物保护学是研究植物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并加以综合治理的学科,培养具有一定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深厚的生物和农业科学知识,具备植物有害生物的识别、发生规律及安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技能,适应农业、林业、园艺园林等行业的需求,能从事植物有害生物相关的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开发、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校植物保护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3”课程体系,主要是在校内完成化学、数学、现代农业科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学等的学习,具备植物有害生物诊断、监测预警和可持续性综合治理的能力。专业实践课程育人体系贯穿于本科教学全过程,包括植物学教学实习、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普通昆虫学教学实习、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教学实习、植物保护综合技能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提高服务社会、自主择业的能力,“3+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1”要求大学生在大学最后1学年里在相关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和答辩,是实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3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综合运用。三、 “3+1”人才培养模式下植物保护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组织与实施1. 根据专业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随着“3+1”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须根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教学管理等主要环节进行建设与改革,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在此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数的分配。要求学生在前3年完成除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以外的课程学韩群鑫,谢振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摘要:“3+1”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大学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缩短了大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磨合的时间。文章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实际情况,从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方面组织和实施“3+1”人才培养。关键词:
“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植物保护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7-0161-03161 - -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2019 年 11 月第 47 期Nov. 2019NO.47习,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习,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通过教学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论文等方式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真实问题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2.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当前我国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3+1”人才培养模式下,前3年的实践课程在校内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与先前的实践教学差异不大,最大的差异在于大学生要在大四整整1学年里在相关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和答辩,这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为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建设。首先,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学校、学院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本科生3+1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规范”,从实习目的、要求、安排、成绩评定、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指出毕业实习分为就业型实习、创业型实习和创新型实习,并对每种实习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有力地保障了毕业实习的顺利进行。其次,依托行业企业、地方优势,学校开展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等形式多样的人才协同培养计划。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开设“现代农业创新班”,组建协同育人团队,构建了大农科类专业“行业认知—生产体验—技能训练—创新实践”的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实施实践育人新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再次,在校外实习阶段,通过推荐、考察和论证,学校与企业签订和建立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在大三下学期期末,学院组织“实习招聘企业宣讲会”,帮助同学们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如2019年6月,邀请了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嘉美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企事业单位举行了宣讲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使人才培养更好地与市场需求接轨。最后,成立实习指导小组,建立实习微信群和QQ群,加强与实习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实习动态,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个实习点明确校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不定时到实习点进行检查,实习结束后,学生进行实习汇报,提供实习鉴定表、提交实习日志和实习总结,以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监督和指导。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1”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能胜任植物保护“3+1”人才培养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还要具有深厚的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的实践能力。植物保护专业往往是涉农高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我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任教师(包括实验员)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80%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90%,青年教师全有博士学位。近年来,我校出台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措施有:在校内教师队伍培养方面:一是组建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活动,以老带新,每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由一位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带领,指导新进教师全面成长。二是鼓励教师到企业和社会中去,为企业、社会服务,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利用课程实习、综合技能训练等项目派遣校内专业教师到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农科院(所)、植物保护研究单位、农药生产部门、农资推广部门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培训,使教师了解所从事专业的技术、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知识和新方法,同时专业教师也可参与到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生产中,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形成一支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能将科研新动态和新技能融入教学中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引进或聘请植物保护领域的专家、企事业单位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走进课堂,介绍植物保护行业的发展现状、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让学生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增强专业认同感,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专长与乡村振兴等社会需求相结合,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最后1学年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在实习单位完成的学生,学校可聘请实习单位相关专业人员为合作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四、 “3+1”人才培养模式下植物保护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第四年的创新实践实习,可以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事业单位、社会对植物保护专业的需求情况,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3”夯实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 “1”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同时我们也必须重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出现的新问题,积极加以解决,以保障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1.有关学生安全的问题。安全是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方式愈趋复杂,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也随之增加。由于“3+1”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大四学生要在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在外实习的大学生遇到的安全问题随之增加,因此必须加强安全教育,使学生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购买保险,在学校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顺利毕业。2.有关毕业论文的问题。毕业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一般安排在学业的最后一学年进行。根据毕业实习目标的不同,毕业论文可提前到大三进行,并在毕业实习前完成,或者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商讨合作,大学生在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论文后回校答辩。对于创新型的实习,可安排大学生162 - -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2019 年 11 月第 47 期Nov. 2019NO.47The Construction of Plant Protection Practical System Based on the "3+1" Talent Training ModeHAN Qun-xin,XIE Zhen-wen(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 510225,China)Abstract: The"3+1" talent training model breaks the traditional university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theoreticaleducation,shortening the tim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work with society after graduation.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of plant protection,talent training program,practical teaching management,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existing problemsand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3+1" talent training mode were organized and implement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3+1"talent training mode;practical teaching;plant protection在校内重点实验室实习,但要求这部分学生每人发表1篇相关的科研论文。3.有关实践环节监管的问题。对最后一年的教学环节安排是“3+1”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组织不利有可能出现“放羊”的现象。最后一年不是没课,而是围绕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重视实习过程,成立实习指导小组,加强对毕业实习环节的教育,加强实践环节的监管。在最后1年的校外实习环节,由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管理、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保证学生了解行业动态、熟悉植物病虫害及防治工作,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做到植物保护理论知识和生产活动实践良好结合。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国际上形成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美国的“工读交替”模式、俄罗斯“基地企业”、澳大利亚的“TAFE”等几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的模式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的模式, “3+1”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大学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升了人才质量,缩短了大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磨合的时间,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增强,择业目标更加明确。同时也可以促进植物保护专业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推动教师科研、教学和服务企事业单位的结合,使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师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必须重视“3+1”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出现的新问题,大胆改革实践,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参考文献:[1]卞少辉. “3+1”教学模式给高校带来的思考及启迪[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93-94.[2]彭和平,彭碧薇. “3+1”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11-13.[3]吴卫元,张喜春.都市型高等农林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 — 以北京农学院为例 [J]. 高等农业教育,2016,(4):74-78.[4]张艳艳,高秀芝,黄漫青,等. “3+1”教学模式下的微生物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67-168.[5]向梅梅.农科教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6,(4):10-13.[6]任菊香. “3+1”教学模式产生的新问题与对策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4,(292):36-37,51.[7]Joy.国外校企合作的亮点[J].职业,2015,(34):40-41.163 - -
篇三:浅析新时代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农业大学园林、风景园林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孙晓刚 杨立红 周旭丹 赵春丽 姜大崴马铁明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长春130118摘要:文章通过国家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论述了园林与风景园林两个学科专业的关系,它们是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两个名称,其内涵一致,外延有所不同。
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吉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两个专业的培养模式, 明确了以培养“ 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为目标,在保证专业知识完整体系的前提下,两个专业人才培养各有侧重,发挥农业学校特色,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园林; 风景园林;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万方数据
@ @
[ 1]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2012) [ Z] .2012.@ @
[ 2]教育部.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Z].2011.@ @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09- 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 M ]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3-5.
@ @
[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增设风景园林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 ].中国园林,2011,27( 5): 4-8.@ @
[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0: 276-277; 294- 295.@ @
[ 6]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小组.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讨论稿)[ Z].2012,5.@ @
[ 1] A HELO
FS
conference
Agenda
[ DB/O L] . http: //w w w . oecd.org/si te/ahel o/.2013 - 12@ @
[ 2] 廖青. 经合组织国际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价项目——AH ELO 解析.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 3).@ @
[ 3] O EC D ( 2011) ,
"A
Tuni ng- AHELO
Conceptual
Fram ew ork of Expect ed Desired/Learni ng Outcom es i n Engineering", O ECD Educati on W orki ng
Papers, No. 60, O ECD
Publ ishing
[DB/OL] .
htt p: / /dx. doi /10.1787/5kghtch8m bn- en@ @
[ 4] O ECD( 2011) , "Tuni ng- AHELO Conceptual Fram ew ork of
Expected and D esi red Learning Outcom es i n Econom i cs",OECD Educat ion W orking Papers, NO. 59,OECD
Publ ishi ng
[ D B/O L].
ht tp://dx.doi. org/10.1787/5kghtchw b3nn-en@ @
[ 5] 杨倩. 从N SSE- CHIN A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现代教育管理,2012(11).万方数据
篇四:浅析新时代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010 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 精品课程申报表 ( 高职高专)课程名 称
园林植物保护
所属专业大类名 称
农林牧渔大类
所属专业类名 称
林业技术类
所属专业名 称
园林技术
课程负责人
陈建军
所属学校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申报日 期
2010 年 1 月
江苏省教育厅制 二○○九年十二月
填 写 要 求
一、
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 词第一次出现时, 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 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其他说明” 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 根据课程实际情况, 填写 1~ 4 名 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 未涵盖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 请在“其他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 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陈建军 性别男 出生 年月
1965. 11 最终 学历 本科 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电 话 0513-81050523学 位 硕士 职业资格证书高校教师 传 真 0513-81050666所在 院系 南通农院生物工程系 E-mailCjj0513@sina. com 通信地址( 邮编)
南通市青年东路 148 号
226007 教学与技术专长 植物保护 工作简历( 含在行业、 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1990. 7—1997. 2
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植保室从事科研工作。
1997. 2—今
南通农院生物工程系, 从事植保教学、 科研与管理工作, 系主任。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课程( 含课程名 称、 周学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含课题名 称、 来源、 年限, 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 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含题目 、 刊物名 称、 时间, 不超过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不超过五项)
一、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 园林植物保护
5
5
980 2、 农业害虫防治技术
4
2
120 3、 植物保护
4
3
150 4、 微生物
3
2
85
二、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江苏省教育厅教改立项课题
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07-2009
三、 作为第一署名 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职业教育研究》 2010 年第 5 期
四、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十一五” 期间农业职业教育科研课题二等奖:
高职院校校内 实验( 训)中心建设的研究/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09. 5/第 3
2、 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教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 会/2009. 5/第 5 3、
“十一五” 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研课题成果二等奖: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生命科学类课程教学内 容的整合与改革/2009. 5/第 3 4、 南通农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 10/第 1 5、“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江苏省教育厅/2008. 10/第 2 1-3 技术 服务 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 培训)
项目 及效果( 含项目 /培训名 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专业技术论文( 含题目 、 刊物名 称、 署名 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表彰/奖励或获得的专利( 含奖项名 称、 授予单位、 署名 次序、 时间, 不超过五项)
一、 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 培训)
项目 及效果 1、 南通市科技平台 项 目 “南通市特色蔬菜加工技术服务中 心” /主持/ 2008-2010 ;
2、 南通市科技局“主要出 口 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 研究与应用 ” / 参加/2004-2006;
3、“江苏省农民创业培训重点班” /负 责授课计划制订、 主讲/2005-2009;
4、 银杏果外种皮有效成分利用 与生物农药研制/负 责生物农药试验与推广,2009. 12 通过成果鉴定/排名第 1;
5、 西兰花分子育种与高效栽培、 加工技术研究及推广/负 责栽培技术、 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2009. 12 月 通过成果鉴定/排名第 5。
二、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部分论文 1. 转基因抗虫棉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浙江农业科学》 2006. 1 2. 棉农采用 转基因抗虫棉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科技通讯》 2007( 4)
3.
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9 4.
江苏沿江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策略与思考
《江苏农业科学》 2009. 12
5、 双甘膦工艺废水对水稻安全性的实验室研究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09. 12
三、 获得的表彰/奖励或获得的专利 1、 出口 蔬菜、 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奖/2007. 10/第 5 2、 西兰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发/江苏省 2007-2008 年度厂会协作一等奖/江苏省科协、 经贸委、 发改委/2009. 1/第 4;
3、“南通市 226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2007. 12;4、“2003—2007 年度南通市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先进工作者” /2007. 12/ 南通市科技局;
5、“送科技下乡 促农民增收” 活动优秀科技特派员 /江苏省委农工办、 科技厅、 财政厅、 农委/2009. 11。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2⑴-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郑兴国 性 别 男 出生 年月
1964. 4 最终 学历 本科 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电 话0513-81050515 学 位 学士 职业资格证书高校教师 传 真 所在 单位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E-mail ntacpzxg@163. com 通信地址( 邮编)
南通市青年东路 148 号
226007 教学与技术专长 作物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 工作简历( 含在行业、 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
1985. 7~ 2001. 2
在南通农校植保组进行专业教学 1991. 3~ 1992. 10 在如皋县九华乡 蹲点进行技术扶贫 2001. 3~ 现在
先后在南通农院教科室、 科技处、 高教所, 从事科研管理、 教研管理、校刊( 学报)
编辑、 教学、 科研等工作 2⑴-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课程( 含课程名 称、 周学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含课题名 称、 来源、 年限, 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 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含题目 、 刊物名 称、 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不超过五项)
一、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 园林植物保护
5
3
450 2、 农业害虫防治
4
2
120 3、 病虫测报
3
5
210 二、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工作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持/2006~ 2009 2、 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和管理及评估研究/江苏省教育厅/第二主持/2005~ 2008
三、 作为第一署名 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 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重点内 容分析/《职教通讯》 /2006. 11 2、 对加快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教育与职业》 /2009. 3
四、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 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教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 会/2009. 5/第 2 2、“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江苏省教育厅/2008. 10/第 4 2⑴-3 技术 服务 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 培训)
项目 及效果( 含项目 /培训名 称、 来源、 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专业技术论文( 含题目 、刊物名 称、 署名 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表彰/奖励或获得的专利( 含奖项名 称、授予单位、 署名 次序、 时间, 不超过五项)
一、 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 培训)
项目 及效果 1、“江苏省农民创业培训重点班” /主讲教师/2005-2009;
2、 农药营销人员 培训/南通市农药学会/主讲教师/2007. 1 二、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部分论文 酢浆草如叶螨研究概述 郑兴国《昆虫知识》
2007 年 9 月
植物表面的表对螨类的影响及其生防启示郑兴国《昆虫知识》
2009 年 3 月
三、 获得的表彰/奖励或获得的专利 1、“226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南通市委市政府/2007 年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⑷-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周小林 性 别 男
出生 年月
1970. 6 最终 学历 本科 专业技术职务讲师 电 话 81050523 学 位 硕士 职业资格证书高校教师 传 真
所在 单位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E-mailZxl700621@sina. com 通信地址( 邮编)
南通市青年东路 148 号
226007 教学与技术专长 植保 工作简历( 含在行业、 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
1993. 8-今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从事植保教学、 科研, 任植保教研室主任 1996-1998
如皋九华乡 科技副乡 长挂职
2⑷-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课程 ( 含课程名 称、 周学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含课题名 称、 来源、 年限, 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 人在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含题目 、 刊物名 称、 时间, 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不超过五项)
一、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 园林植物保护
5
5
550 2、 植物病害防治
4
4
158 3、 植物保护
4
4
140 4、 微生物
3
5
330
二、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 设施栽培甜瓜枯萎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市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第一名/2007 2⑷-3 技术 服务 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 培训)
项目 及效果( 含项目 /培训名 称、 来源、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专业技术论文( 含题目 、 刊物名 称、 署名 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表彰/奖励或获得的专利( 含奖项名 称、 授予单位、 署名 次序、 时间, 不超过五项)
一、 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 培训)
项目 及效果 “江苏省农民创业培训重点班” /主讲/2005-2009;
二、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1、 甜瓜枯萎病药剂防治试验/《上海蔬菜》 /2007, 6: 105-107 2、 厚皮甜瓜嫁接防治枯萎病试验研究/《中国瓜菜》 /2007, 2: 11-13 3、 甜瓜枯萎病专化型的研究/《植物保护》 /2008, 6 三、 获得的表彰/奖励或获得的专利 1、“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江苏省教育厅/2008. 10/参加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⑵-1 基本 姓 名
蔡银杰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 8 最终 学历 本科 专业技 术职务 教授 电 话 81050513 学 位 学士 职业资 格证书 高校教师 传 真
信息 所在 单位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E-mail Ntcyj8780@sina. com. cn 通信地址( 邮编)
南通市青年东路 148 号
226007 教学与技术专长 植物病理 工作简历( 含在行业、 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
1985. 7~ 2006. 6
在南通农校植保组进行专业教学、 系主任 2006. 6~ 2007. 10 在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所长助理进行挂职 2007. 10~ 现在
先后在南通农院高教所、 科技处负 责全面工作, 从事科研管理、 教研管理、 教学、 科研等工作 2⑵-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课程( 含课程名 称、 周学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 ;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含课题名 称、 来源、 年限, 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 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含题目 、 刊物名 称、 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不超过五项)
一、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1、 园林植物保护
5
3
450 2、 微生物
3
3
120 二、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江苏省教育厅/主持/2009-2011
三、 作为第一署名 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 试议江苏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中 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农业科技/2007. 11
四、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植物保护学》
江苏省教育厅; 高校精品教材, 排名第 1 2、“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江苏省教育厅/2008. 10/第 3 2⑵-3 技术 服务 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 培训)
项目 及效果( 含项目 /培训名 称、 来源、 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专业技术论文( 含题目 、刊物名 称、 署名 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表彰/奖励或获得的...
篇五:浅析新时代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 第 1 期高校建设新时代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何与何为?越长林,黄春平,韩丽华(聊 城 大 学 高 等 教 育 研 宄 院 , 山 东 聊 城 252059)摘 要 :文明的传承、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人才,高校的基础性职能在人才培养。青年人对知识的追求是中世纪现代大学诞生的原初动因,近现代以来,虽然高校的功能在不断扩展,但人才培养居于高校工作的核心地位。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政府、高校、社会建立起有助于一流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生态,高校内部建构起具有现代大学制度特征的内部治理结构,才能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以一流人才培养助推高等教育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世界高教强国。关键词 :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G 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217(2019)01-0117-06收 稿 日 期 :2018-11-25基金项目 :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5 Z 032):地方综合性大学应用型人才‘分类管理,分类培养"实现机制研究与实践。作 者 简 介 :
赵 长 林 (1969-),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黄 春 平 (1972-), 男,江西九江人,聊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讲师。韩 丽 华 (1986-), 女,山东济宁人,聊城大学教务处教研科科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 一流大学”, “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① 2018 年 5 月 2 日,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又强调指出:
“目前,我国大学硬件都有很大改善,有的学校的 硬件同世界一流大学比没有太大差别了,关键是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说明,高校人才培 养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离党中央的要求,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还有差距。高校理论 与实践工作者迫切需要研宄、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重要论述,从更高的站位,在思想 认识、使命担当、理论研宄、改革创新、工作落实上做好功课。一、为什么要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构 建的教育教学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是髙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培养规格、毕业要求、质 量标准将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经费、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学生群体、制度体系等相关要素进行科学设计、 有机整合形成的有机整体。只有构建起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有高效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应 与科学配置,确保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 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培养出对社① 吴晶、胡洁: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 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24期,第5 页。②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人 民日报》2018年 5 月3 日01版。117
会有用的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一)
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国家现代化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整体现代化,需要高水平的国民公众素养、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要依 靠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和人力支撑,建设髙水平人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是高校支撑国家现代化 建设的社会责任和新时代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髙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 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更为迫切” ®,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②(二)
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规律性要求现代大学自欧洲中世纪诞生以来,其初始属性是人才培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功能不断扩展, 拥有了科学研宄、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新功能。从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 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每一次扩展,都伴随着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和所在国家世界影响力的变迁。中世纪的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最早一批现代大学相继诞生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这三个欧洲国家在12-19世纪是世界高教强国和综合国力强国。1809年,柏林洪堡大学诞生,洪堡提出“学 术立国”的理念,把高等学校从教会、社团、学 者 的 “行会性”组织演变成国家机构,以学术研宄统领大 学发展,德国成为世界高教强国和综合国力强国。20世纪初,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把服务社会功能发 展为大学第三功能, “以威斯康星理念为代表的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得以与传统的教学和科研职能并列”® , 美国在二十世纪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和超级大国。我们从以上历史梳理,容易得出一个虚假的表象性推论:大学新衍生的职能是最重要、最有生命力、 最能支撑大学和国家强盛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这一初始的职能被边缘化。但这种观念和世界高等教育发 展历史轨迹是不符合的,洪堡不是站在“教学”与 “科研”割裂的二元论基础上而是“教学科研相统一” 的一元论哲学上阐释他的大学理念的,并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习明纳”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开展科学探 索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的教学过程,教学与科研成为一个内在统一的过程,加 上 “宁静与自由”的原则,洪 堡大学的治学理念让德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新中心。威斯康星大学不是单向度依靠“大学的服务功能”才 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 “在实践过程中,威斯康星理念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是威斯康星大学应该服务于 州的各项需要;其次则是本州要为大学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 ,通过社会服务,大学争取到社会资金、政 策支持,找到关键技术研发突破点,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平台,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增加研宄资源, 促进研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研宄经历” © ,才使其走向世界一流大学。无论大学如 何发展,人才培养这个初心不会改变,否则在高校越来越追求脱离教学的“纯科研团队”建设境域里,中 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何主动建设成大学?大学的政治地位、资金来源来自科技创新能力,但大学 的社会声誉、可持续发展力则来自人才培养质量,无论是学术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衡量其发展水平的 根本标准、第一标准是能否培养出一流的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高校只有①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人 民日报》2018年 5 月3 日01版。②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 《人民日报》2018年 9 月11日第01版。③④⑤王志强:
《传承与超越:威斯康星理念的百年流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第60-62页,第 60-62 页,第 60-62 页。118
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 。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解决本科教育办学治校的理念思路跟不上时代步伐,领导精力投入不到位、 教师精力投入不到位、学生精力投入不到位、资源投入不到位,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没有充分体现立德树 人的成效等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能力问题的客观要求。二、建设什么样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水平的标准就是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是否到位,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 是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德育为首,用思想政治教育统 领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 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 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论述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的, 是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来要求的, 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内涵因时代而变迁,其与人才培养体系的逻辑关系应是高度契合基础上的互感动关系, 如下图所示。(一)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决定培养的人才对国家是否“有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加 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把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 会主义办学方向等“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建设高水平的思想政 治工作体系,学校党委要总抓人才培养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统领高校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不能形成思想 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政工队伍建设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二道劲”,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和专 业 教 育 “并行”的关系,而 是 “并轨”的工作,每一位政工教师都应是优秀的专业教师,每一位专业教师 都应是优秀的德育工作者,需要重构教师考核体系,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度去等效考核政工队伍和专业 教师队伍,避免形成政策向一侧倾斜的问题。(二)
学科体系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基础衡量学科体系建设水平要坚持以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为唯一标准,从学科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 支撑度、契合度、实现度来衡量,对不同类型高校分类评价。对 于 国 家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其人 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立足于拔尖创新人才,其学科水平应立足世界一流,科研成果定位于原始创新、学科前沿。①②③《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人民日报》2018年 5 月3 日01版。119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其学科水平应体现为产教融合的深度,对区域行业产业关键技术需求的满足度, 对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度。(三)
教学体系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教学体系应该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教师与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体系。
就我国高校而言,制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要坚持培养具有“中国人民的特质”,富 有 “创造精神、奋 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 、满 足 “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 人” @ 。
“双一流”高校,应在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对接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认证标准,培养具有国 际视野和世界领导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地方本科高校,应在学生的知识、能力、 素质培养方面对接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着力培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社会和用人 单位满意度高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师资在数量和结构上要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在师德师风上,每位教师要做到“敬 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已、为人师表”,争 做 “有理念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的好教师,形成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教师要热爱本科教育,将精力 投入本科教育,回归潜心教书育人本分。教学资源保障主要包括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专业设置与人才培 养方案、课程资源、社会资源等。教学质量保障与持续改革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组织、制度,教学质量保障 模式和运行机制,教学质量管理队伍,自我和社会第三方评估方式、教学质量信息分析与反馈机制,教学 质量持续改进途径与方法,教学质量绩效考评应用等。质量标准、教师和教学资源、教学质量保障构成一 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要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形成闭环系统。(四)
教材体系是建设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载体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文化载体,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 针落实和教育目标实现。高校要针对教材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教材建设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够、组 织领导有待强化、教材编审质量参差不齐、极个别教材的内容存在政治错误、教材研宄较为薄弱和教材编写、 审查、推广、使用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从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分类制订课程标准、整体设计教材 建设规划、强化教材思想性建设、精心组织编写高水平教材、严格教材审查、及时更新教材、规范教材选用、 严格引进教材管理、鼓励教师从事教材研宄、完善教材建设保障机制等11个方面,加强教材体系建设。(五)
管理体系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保障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建设应从制度体系、组织体系、管理队伍体系、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五个子系统着 力。制度体系建设要分国家、地方、高校、院系四个层次,把各管理层级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职责任务、 管理边界明晰化、制度化、具体化,不能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目标、内容、措施仅仅落在纸上、停在口...
篇六:浅析新时代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与种苗,Horticulture & Seed 2021,41(10):91- 92,94 doi:10.16530/j.cnki.cn21- 1574/s.2021.10.040作者简介:刘春妍( 1989- ),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人事管理和玉米遗传育种工作。* 通讯作者,郝楠,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人事管理工作。收稿日期:
2021-05-25青年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农业科技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科研单位开展人才梯队建设,保障科技创新队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才兴农”的重要举措 [1] 。1 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主要问题1.1 人才引进1.1.1 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农业科研单位在高水平、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引进方面普遍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从行业整体收入角度,农业领域从业者相较于其他领域薪酬待遇偏低。农业科研单位多以全额补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为主,受单位性质制约,可灵活支配资金有限,引进高层次人才所能提供的待遇同涉农企业和农业院校相比普遍偏低,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竞争力偏弱。从地理位置角度,为方便开展试验,农业科研单位地理位置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区,或县、区以下地区,试验田、科研基地等实际工作场所地理位置多远离经济和文化中心,工作条件相对艰苦。1.1.2 人岗相适性不高。①农业科研单位为应对日益激烈的人才大战,普遍存在“唯高层次”的引人现象,盲目追求引人层次,忽略岗位实际需求,造成“博士不爱干,硕士不想招”的人岗不相适现象。②为畅通人才引进渠道,部分省鼓励事业通过面向“双一流”院校开展校园招聘引进人才,现场考核,提高人岗相适性。但面向综合类“双一流”高校开展校园招聘,农业领域整体竞争力偏弱,农林专业院校可招聘范围较小,且用人单位和高校缺少有效沟通,招聘信息和毕业生源信息互通不畅,校园招聘引人成效不显著。③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引进仍然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硕士及以下人员为主,采用笔试加面试的考核形式择优选人。笔试考核内容多以行政能力测试为主,无法体现专业水平;为确保考核的公平公正性面试形式多采取结构化形式考核,但无法实现对考生的深度了解和全面考核,引进人才人岗相适性无法得到保障。1.2 培养方式单一1.2.1 培养形式单一。农业科研青年人才的培养多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由所在单位和团队按照学科和工作需求进行培养。此种方式虽能让青年人才尽快融入团刘春妍,郝 楠* ,焦银珠(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摘 要:
青年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农业科技持续发展的驱动力,该文结合现阶段农业科研单位青年人才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加强人才引进、建立多元化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引入轮岗交流机制、健全青年人才激励政策、关注青年人才心理健康等方面提出农业科研单位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
农业科研;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96(2021)10- 091- 02LIU Chun-yan et al.(Liaon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enyang,Liaoning 110161)Abstract Young people were the new for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drivingfor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situationand the prominent problem of young talent team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units,the improvement planswere provided from strengthening talent introduction,establishing a diversified youth talent training system,introducing the exchange mechanism of job rotation,improving policies to encourage young professionals,andpaying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talents.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Young talents;Construction of team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Construction of Young Talents in AgriculturalResearch Institute浅谈农业科研单位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问题及对策
园艺与种苗 2021 年(下转第 94 页)队、适应工作,但单从学科角度培养,缺少了学科间的横向交流培养。同时,青年人才之间跨学科交流的机会少,应对综合性农业问题时难以形成青年人才合力。1.2.2 培养方向单一。青年人才科研和管理两条培养轨迹泾渭分明,青年科研人员将全部重心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产出,不关注政策法规,缺少规范化工作思维和大局观;青年管理人员对科研一线实际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管理服务与现实脱节,工作成效不高。1.3 激励机制效果不明显农业科研单位激励机制效果不明显,青年人才创新活力难激活和人才流失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一是待遇偏低、激励政策少,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新入职人员薪酬水平普遍偏低,部分省市针对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出台了生活补贴和租房补贴的政策,但辐射的受众群体较小;二是初期科研支持力度不足,青年科技人才职业发展初期独立牵头申请项目的难度较大,科研创新性得不到发挥;三是人才政策可操作性有待提高,政策的系统性和操作性还不够强,推动青年人才激励政策落地措施有待加强 [2] 。1.4 心态和心理健康问题农业科研人员收入水平相对偏低、日常任务重、工作环境艰苦、科研竞争强、成果产出周期长,同时青年群体还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各方的压力,关注农业科研人才心理健康,是人才队伍建设不容忽视的新课题 [3] 。2 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2.1 加强人才引进2.1.1 科学规划人才引进。结合单位团队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方案。既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又要具备前瞻性,培养具有发展和培养潜力的青年科研骨干 [4] 。“高层次”和“接地气”相结合,既要引进从事基础创新研究高层次人才,也要结合实际,为推广和成果转化人才队伍补充后备力量。按岗选人,按需引人,实现“不唯层次唯需求”的人才引进风气。2.1.2 多渠道引进人才。结合引进人才的岗位和需求,在原有人才引进方式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灵活人才引进渠道。一是发挥博士后工作站优势,结合博士后工作站建立高层次引进人才储备库;二是加大力度重点开展校园现场招聘。加强与对口农林高校间的沟通联络,加大宣传力度,与高校建立用人需求和优秀毕业生推荐双向宣传渠道,建立围绕学术背景、科研水平、综合素质、职业发展规划的校园招聘综合考评体系,结合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提高引进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和岗位契合度;三是促进高水平青年人才在科研院所之间流动,引进有经验、有能力的高层次、高水平青年骨干。2.2 建立多元化青年人才培养体系2.2.1 发挥入职培训作用。发挥入职培训作用,上好“岗前培训”第一节课。通过单位历史沿革和农业行业课程培训,让青年新职工对本单位和农业行业有全面系统的了解,通过相关工作制度、规定和工作流程的培训,便于其快速融入单位工作氛围,明确个人发展目标。促进新员工彼此熟识,减少入职初期紧张情绪,同时,通过培训进一步评估青年新职工,发掘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5] 。2.2.2 丰富培养形式。一是思想政治培训与业务培训相结合,以党建促进中心工作,增强农业青年人才立身农业、服务三农的家国情怀;二是加大业务培训支持力度,鼓励青年人才开展短期定向业务培训补短板;三是鼓励青年人才参加国内外脱产学习提升,与单位签订协议,为将来进一步承担业务工作奠定基础;四是选派青年干部到乡镇基层挂职锻炼,通过基层实践培养人才;五是建立青年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青年人才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增进学科间交流。2.3 引入轮岗交流机制2.3.1 在关键管理部门之间轮岗。可选派青年科研管理人员到 1~2 个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其他部门进行轮岗学习,每个岗位轮岗半年至一年。多岗位学习锻炼能够提升自身知识储备,丰富管理服务理念,促进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2.3.2 在科研单位之间轮岗。可选派青年科技干部到其他相关科研单位轮岗学习,可全职轮岗半年至一年,或结合项目进行兼职轮岗。通过轮岗增加青年科研人才的知识广度,促进学科间互通互融,共享科研技术和理念。2.3.3 科研岗位和管理岗位之间双向轮岗。选派科研单位青年人才到机关管理岗位轮岗锻炼,特别是在入职初期,通过机关锻炼提高其对政策的解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其规范化工作意识。选派机关管理岗位青年人才到研究所轮岗锻炼,让机关青年干部能对科研工作有所了解,通过深入基层学会换位思考,增强服务意识;也能使制度政策更贴合实际,提高服务水平。2.4 健全青年人才激励政策一是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科研、推广和管理服务等各类青年人才;二是畅通职称评聘渠道,打破职称评聘论资排辈壁垒,尊重青年人才的业绩和付出;三是设立内部青年人才专项基金,鼓励青年人才自主选题,开展创新研究;四是用好各类人才政策,细化人才政策实施方案,服务人才;五是建立青年人才考核体系,引入能上能下、末位淘汰的良性竞争机制,反向倒逼,激发活力。2.5 关注青年人才心理健康营造积极充满正能量的工作氛围和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推进心理健康培训和压力疏导常态化,加强谈心谈话,及时疏导和缓解青年人才面对工作矛盾、家庭压力、92
园艺与种苗 2021 年!!!!!!!!!!!!!!!!!!!!!!!!!!!!!!!!!!!!!!!!!!!!!(上接第 92 页)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的负面情绪。配备专业的人才队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让青年人才以积极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面对工作和生活。3 小结立足农业科研单位实际,加强人才引进,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方案,多渠道引进人才,提高引进人才的人岗相适性,丰富青年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建立多元化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青年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健全激励政策,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农业青年人才队伍,保障农业科技创新队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 于大伟. 农业科研单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例[J].理论观察,2019,162(12):89- 91.[3]欧亚峰. 健康管理视角下农业科研单位新进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浅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4):92- 95.[4]田爱民. 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引进战略的探索与实践—— — 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8(1):48- 51.[5]郝楠.农业科研单位岗前培训工作探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7(4):73- 75.(责任编辑 戚佳妮)制,大大地减缓了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中人才的成长速度,加之开展和组织相关的业务培训较少,导致人才断层现象出现。由于科研管理人员多数时间忙于日常事务性行政工作,与科研人员交流较少,无法了解科研的全过程,无法形成有效交流,不能很好地把控国家及各省的新兴科技发展趋势及方向,不能提出具有预见性的有关科研工作的思路,使得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服务功能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1.3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科研管理人员大都没有机会从事专业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职称晋升、评定方面面临着较大压力,直接导致了省级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在参与职称评聘晋升过程中处于劣势,影响了有关人员工作的积极性。2 科研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与思考2.1 抛弃陈旧观念,重铸科研管理的重要性科研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科研过程,管理作为一种资源,具有高效整合性,其必要性显而易见 [3] 。应多给予科研管理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课题申报工作、课题立项工作的机会,使科研管理人员在整个科研工作中发挥主导管理、组织协调、检察监督、出谋划策等各项重要作用,要抛弃陈旧观念,重铸科研管理的重要性。2.2 设立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在科研管理方面,新时代的科研管理要求有关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以及科研管理领域更新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以便跟上科研工作的步伐,更好的为科研工作及科研人员服务。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岗位培训,从而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并与此同时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为科研工作提供越来越好,质量越高的服务。科研管理人员应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成长,争取逐渐成为政治素质高,理论修养好,业务素质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完备的复合型人才,以便能够适应新时期科研管理工作方面的需要。2.3 健全鼓励机制,调动积极性科研管理工作中,应充分考虑科研管理与科研工作在性质方面的差异性,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提倡使用不同标准进行考核,实现考核制度的高效引导性的目的 [6] 。在进行职称评定时,评定标准应符合相应的工作性质,与此同时,对科研管理人员中表现出色的人员进行物质鼓励,以便更好的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小结科研管理工作非小事、易事,需要专业人做专业事,才能进一步提高科研效率,也可以更好地利用人才资源以及物质资源,早日实现高效科研管理。参考文献[1]朱海燕,王奎山.新时期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8(3):22- 25.[2]姚景珍,董哲生.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科研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05(S):79- 80.[3] 王晓东.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J].山东化工,2007,36(11):27- 29.[4]张昊鹏.关于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素质的探讨[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30- 33.[5]吴滟,刘伟娜,徐跑.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及培养[J].农业科技管理,2016,10(5):84- 86.[6] 杜霖春.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4):259- 260.(责任编辑 戚佳妮)94
推荐访问:浅析新时代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浅析 人才培养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