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职教育中新管理主义的选择与运用

高职教育中新管理主义的选择与运用

发布时间:2022-11-01 11:4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主要从教育理念、机构设置、学校管理、工学结合和教学模式变革五个方面简单描述了新管理主义对高职教育的渗透。新管理主义为高职教育的管理改革带来了新的改变。把新管理主义运用于高职教育时要坚持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主旨;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公正作为衡量高职教育效益的重要参考系数。

关键词:高职教育;新管理主义;企业化

作者简介:何杨勇(1977-),男,浙江诸暨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浙江大学在读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6-0024-04

一、概念

新管理主义取自英文(new managerialism)的译名,对新管理主义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根据Rosemary Deem和KevianJ.Brehony认为,新管理主义等同于新公共管理(new management),主旨是反对公共机关里科层职权(bureau-professional power)高于其应当提供的服务。新管理主义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取消科层规定中的流程;强调活动中管理的重要性;对员工实行业绩监控(或者鼓励自我监控);达成经济或者其他目标;采用公开的服务质量核查方式和准市场的方式来促进服务。我国学者总结了新管理主义理念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以市场导航型政府代替了操桨型政府。二是以市场代替了管制,出现了解制,从政府部门解制交给市场。三是用授能型政府代替了服务型政府,除让公众选择外,还要帮助他们得到可以选择的东西。四是以消费者导向代替官僚导向,政府要激发创新能力,与市场消费导向互动和回应。五是以赚钱代替花钱。六是危机管理上要用防御式管理代替治愈式管理,在危机发生前做好预防准备,而不是危机后单纯的加以治疗。七是以参与式管理代替层级式管理。

本文分析新管理主义在我国高职学院教育管理中的渗透,重点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企业化”变革倾向。

二、现状描述

如Deem所述,新管理主义并非是一个新事物,在英国上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也已有形无形地涉入了新管理主义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具体情形简单描述如下:

1.教育理念。卢乃桂指出:“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由于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因此而改变的劳动力构成,导致这样一种情形: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是能带来新价值的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的,是能使其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文凭,至于这种文凭能否使其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并在劳动力市场具有竞争力,则要看其中凝聚了多少有‘交换价值’的知识。”对知识使用价值的重视,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理性逻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为经济发展服务”,“面向市场办学”不止一次在针对职业教育的政府文件中出现{1}。相关文件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一再强调,高职教育评估把就业率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说明政府把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于经济,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合理性依据和衡量标准之一,同时也作为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需要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同时,为市场和经济服务,也已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知识价值的重要性的增强,必然需要高职教育管理中一些新的特征的出现。

2.机构设置。美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2}一书中总结出“创业型”大学的五个要素,其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是,“建立专门从事知识转化、工业联合、发展知识产权的专业性办公室。此外,大学甚至会建立一些跨学科、项目取向的研究中心。”一些高职院校已经设立了产学办公室,因为学校的历史和行政布局的差异,产学办公室的职能也会有所不同,但其在从事与校外企业联合,促进学院和企业人员的流动,协调学校与企业资金、设备的分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产学办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一些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新管理主义”渗透高职教育管理的必然结果,学校有必要从学院层面去开拓校企联合的渠道,仔细核算合作的成本和收益,讲求办学的成本和收益。

3.学校管理。高职院校在管理当中在不同程度借鉴了企业和市场的利润、绩效考核和成本计算等手段。例如,高职院校积极地寻求“创收”途径,比较常见的是依托行业、企业和名校,承办各类培训班。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出租、置换,利用学院现有的设备,从事生产性的活动,获取利润;学院对于教师的考核,强调“技术化”、“规范化”和“统一化”。有的高职院校为了有效降低成本,一方面对教师工作量作了限定(一周多少课时),另一方面,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把两个班甚至三个班合在一起,从单方面看,教师工作时间减少了,学校成本降低了,但是教师的工作负荷增加了,教学质量下降了。

4.工学结合。从内涵上分析,工学结合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企业的学院化”,即积极挖掘企业的育人功能。积极引导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为高职生的培训提供相应的师资设备,甚至直接把企业的生产车间放到学院当中,作为学生实践基地等等;另一方面是“学院的企业化”即力求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尽量使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无论是“企业的学院化”还是“学院的企业化”都面临困难③。“企业学院化”比“学院企业化”更为艰难,原因是后者高职院校还掌握着较多主动权,而企业则是“利润第一”,倘若“利润”和“育人”发生矛盾,企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润”。“企业的学院化”和“学院的企业化”两者有所差异,不同的职业学院有不同的选择,然而高职院校试图以企业的运作逻辑来改造原来所谓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一点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5.教学模式变革。“学院企业化”,以企业的模式来改造教育,使教学从企业中汲取灵感,创造新的培养模式,改造旧的教学方式。试举两例:一是“项目驱动式”。“‘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双赢为前提……。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完成教学培养工作,最后达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的。”这是从企业管理中的“项目管理”借鉴而来。有的学院已做得比较精致,使项目能够较好发挥培养学生的任务,有的做得比较粗糙,并没有对项目作多少转化。虽然项目完成了,经济效益取得了,可是学生收获甚小;二是“订单式”培养。“所谓订单教育,就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 ‘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实中“订单教育”并不一定满足上面所述的所有条件。无论采用何种“订单教育”,学生类似于企业中的“商品”,企业是“顾客”,学校是“生产商”这一特征是所有“订单教育”所共同具有的。“项目驱动式”和“订单教育”等教育模式借鉴“企业化”的改革,都说明高职院校力图把企业的运行逻辑和方式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融通。

三、分析与总结

无论是否承认,新管理主义正改变着高职教育的理念,不只是管理技术上的革新而已。对于新管理主义有两种比较典型的看法:一种是对新管理主义持排斥的态度。激进如MacIntyre认为,新管理主义只是维护了统治阶级(管理阶层)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管理阶层)统治(管理)被统治阶级(被管理阶层)的手段。的确,虽然新管理主义未必一定和阶级统治一致,但其确有弊端存在。在新管理主义的指引下,有的高职院校为了利润,不惜违规操作,赚取利润;日常教育管理中重视科研,忽视教学,重视学院与企业的利益,忽视学生利益的维护等等。另一种是对新管理主义持支持的态度。其理由是无论高等教育是否愿意,新管理主义在高等院校内的发展和存在已经是实际情况,其也的确有一些好处。如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中对五所“创业型(运用新管理主义)”并取得成功的大学经验作了全面的介绍和总结。比如在高职教育中,通过“项目管理”,对教师进行业绩考核,引入竞争机制,促动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这对于改变过去平均主义和资格主义,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改进。如有学者认为,“由政府分配的发展性经费,在分配中没有引入市场机制,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参与竞争政府拨付的发展性经费的机会。”并建议,“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应支持教育质量的保障和评估体系的建设,将经费拨款和学校规模、质量、效益挂钩,鼓励高职院校通过提升学生的能力等方面,提高经费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更好地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表面上看,一种观点排斥新管理主义,一种观点赞成新管理主义,而实际上,两者讲述的是同一个问题:即新管理主义进入高等教育,既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效率”,也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那么在高职教育中如何恰当地把握其“效率”,克服其消极影响呢?我们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中心。高职院校和市场的连接,大体如图1所示。作为高职院校,可能重点更在于左侧的通过知识的传递,为国家、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培养出色的劳动者,从而实现“效益”。当然,右侧通过教师和学生研究成果的转化,从而为学校带来经济效益,也是高等教育一直倡导和鼓励的。然高职教育的主旨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无论是国家的财政投资,还是“学院企业化”和“企业学院化”,还是引进“项目课程”和“订单式教育”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套用新管理主义的话来说,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利润体现和效益点。对学生发展产生恶劣影响的校企结合,以牺牲学生发展为代价的利润等等,虽然可能短时间内能取得一定经济效益,但是与高职教育宗旨相违背,因而是不足取的。

说明:图中箭头方向表示影响或作用关系,没有箭头的连线表示平行或包含关系。

2.新管理主义的限度。高等教育中,新管理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较明显的是,“试图量化事实上在大学内不可量化、不应量化的东西,例如试图以金融货币术语而不是从定性的角度表达价值问题或内容。”根据伯顿·R·克拉克的观点,高等教育机构目的的模糊性是自然的,历史上众多试图改变目的模糊性的努力,最后均以失败告终。高等教育目的的简单化,会产生不良后果。“对目的和目标,本质和实质所作的概述未能对现实作出全面合理的说明,因此以此作为指导现实的可能选择是不恰当的。”因为教育结果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其是众多合力影响的结果。教育目的的能否实现,也受制于多重的因素影响,在没有对教育活动的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简单地用数量关系来实行管理,会导致一系列的弊端。在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把学生网上评教的结果作为对教师考评的重要依据,而不顾及事实上,学生对教育理念的把握,课程的性质的不同,班级规模的大小,师生利益的权衡等等,都对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简单地把评价结果与教师业绩对应,一方面打击了一些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的责任性,另一方面,在那种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下,教师失去了必要的人文关怀和发展动力。再比如,在学生管理上,有的学院为了便于管理,把学生的德育考评简化为参加活动的成绩和参加活动的次数,固然从表面上鼓励了大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品德评价处于表面化,强化了学生的功利之心,淡化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总之,教育活动不简单地等同于商业活动,其有自身的一些发展规律,其效益和业绩的算计,并不完全和经济活动的利润计算相一致。仅仅用权力和金钱为媒介进行可量化的教育管理,忽视教育中本身的价值约定和影响力,简化教育管理,可能会是新管理主义在高职教育中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原因。

3.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公共性的特征,虽然我们强调高职教育的生存逻辑是为经济发展服务,以就业为主导,但即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注重对学生个体道德的培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资本”,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对于高职教育,公平应放在第一位的,或者说,公平虽然不是衡量高职教育效益的全部,但肯定要作为效益的重要参考系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讲述了两个原则或许可以给我们有所启示,“第一个正义原则: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平等自由原则)。第二个正义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这也就是,为什么浙江省在教育财政拨款体制上采用“加权学生人数×生均成本×财政补助比例”拨款,并且与高校建立“奖、贷、助、补、减”结合的助学制度;设立勤工俭学制度等;为什么伯顿·克拉克描绘的五所“创业型(运用新管理主义)大学”,对一切都精打细算,但是对于学生的教学,有的只求“不亏不盈”,对于一些基础学科,不但不让其去盈利,还给与补贴。一些能够创收的系对于不能完全创收的系进行补助。“大家公认,能够创收的那些系应该支持那些完全不能创收的系(交叉补助),这对大学是有利的。”如果效益失去了公平作为支撑,只能是暂时的,或者最终走向灭亡。面对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眼前的竞争,放弃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训的责任和使命,德国工会主席Michael Sommer深有感触地说:“这直接导致有些行业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经济界最终是在自己损害自己的利益。”

注释:

①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②伯顿·克拉克的《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英文原文为,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也有学者译作《创造企业化大学》或《创造企业化大学:变革的组织途径》。前者见张丽英,“全球化”所引发的“新管理主义”、“学术资本化”和“大学企业化”思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76;后者见温正胞,以企业精神改造高等教育企业化大学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5。的确英文Entrepreneurial有“企业”之含义。伯顿·克拉克的《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中也对创业作过解释:“创业的态度实际上能够在每一个系找到;……所有的系都是‘成本中心’甚至‘赢利中心’,在这些中心当中,漫不经心的行政工作或者不愿意创收,将成为自我毁灭的行为。”详细参见该书66页。

③何杨勇曾对企业在培养高职生的缺失做过较为精细的描述,原因在于一是企业中的低技术均衡;二是经济逻辑过多涉入教育,乃至指挥教育。具体参见何杨勇,高职院校产学研实践的再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99-102。

参考文献

[1]Rosemary Deem;Kevin J. Brehony, Management as ideology: the case of ‘new managemerialism’ in higher education[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vol.31,No.2,June 2005,pp220.

[2]詹中原.公共行政的哲学基础及全球发展,北大讲坛网,2002-5-21;转引自陈华栋等,新公共管理理及实践模式分析[J],求索,2005(7):43.

[3]卢乃桂,罗云.西方高等教育的企业化进程[J].高等教育研究,2005(7):97.

[4]童富勇.当前高职教师队伍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2004,(3):48.

[5]章剑林.江锦祥.高职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项目驱动式”培养模式[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38.

[6]常小勇.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及选择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5(7):41.

[7]Rosemary Deem;Kevin J. Brehony, Management as ideology: the case of ‘new managemerialism’ in higher education[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vol.31,No.2,June 2005,pp226.

[8]韦进,教育财政政策的优化选择——以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6(9A):32-33.

[9]潘发勤.学术自由面对的挑战:从教会、政府到市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5.

[10][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2

[11]何怀宏.一个精致的正义论体系──《正义论》译者前言,http:///personal/hehh/fyzz/zyll/zyl.htm,2000-4-27/2007-7-3).

[12]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6.

[13]俞可.德国职业教育“双轨制”:面临解体[J].职业技术教育,2004,(36):64.

推荐访问:中新 主义 选择 高职教育 管理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