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心理健康教师,但不是心理咨询做得最多的教师,也不是团队辅导活动组织得最热闹的教师。回顾我的专业发展之路,或许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聚焦七种能力提升,是我有所进步、有所发展的“密钥”。
一、以学习力的提升促进知识更新和认知优化
我不是一个很“专业”的教师。我所学的“学校教育”专业并不专,教育学、心理学、哲学、英语等多门学科,什么都学,什么都只学了一点点;我所从事14年的教师教育工作也不专,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到哲学、美学、统计学等,什么学科都教,什么学科都教不长。因此,很难说我是哪门学科的教师。从2003年我调到普通高中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15个年头,但还是不“专”,涉及的工作很多:心理课的教学、学校教学管理、教师培养、招生、科研管理、学生辅导等。工作变化是常态,学习才是适应工作的必修课。
我的学习基本不出校门、不出苏州市,现实不允许我外出参加专题培训。我的学习,也不是特“专业”的,尽管心理教学、心理咨询专业性很强,除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外,我很少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只能针对手头的工作,进行零碎的即时学习。这既是应付工作变动的无奈之举,也是我自主自愿的选择,是包容性的参阅。如,我在吴县市教师进修学校(后改名为苏州市吴中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期间,曾利用空闲时间看遍阅览室的所有期刊,有好几种专业期刊,我會反复看。记得学校阅览室订有《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现代中小学教育》《教育研究》等,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教育》等。因为我反复看,所以有些资料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能做到快速告知同事哪篇文章在哪个期刊的哪一期的哪一页上。
二、以谋划力的提升做好工作策划,明确工作目标
我先是在科研管理部门工作,后到教师进修学校,再到普通高中,现在又回到科研管理部门。工作性质变化很大,从科研管理的辅助岗位到教师教育岗位,再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岗位上,我被评为特级教师,并晋升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变是常态,不变的是每到一个新的岗位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思考和策划。
我所涉足岗位的共同特点是岗位新、同行少,需要自己开拓与谋划。记得2003年到普通高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无人、无专用教室、无教材、无辅导场地、无辅助设施、无参考资料。我边学、边实践、边规划、边建设,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活动设计,到心理辅导室设计和建设、心理辅导报编排、心理社团活动规划和组织、心理拓展训练,事事都是创新、事事需要学习、事事需要谋划。我在谋划中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践中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谋划力、策划力的提升,活动开展越来越熟练,教育教学的效果越来越好,我对工作越来越有方向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信心也越来越足。
三、以课程力的提升实现对课程的理解,完善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做教育首先就是做课程,不同的课程理解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影响教师的课程行为和课程效能,这是课程能力提升的先决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如何构建心育课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和规划。我们在建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候,为了提升课程力,加大了学习相关课程理论的力度。我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积累,根据学习心得,精心研究和设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们构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核心的整体性心理教育体系。该体系既有核心课程,又有外围课程;既有显性课程,又有隐形课程。核心课程是每两周一节的心理辅导课,内容主要包括:入学辅导、学习辅导、自我探索、智力开发、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自我管理辅导、生涯辅导八个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自我修养与调整的方法,培养处理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此外还有选修课程,内容包括:心理阅读选修课程、心理小课题探索选修课程、心理拓展选修课程、心理社团活动课程等。当然,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科课程资源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建设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读物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地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等方面。
课程的落地靠的是一堂一堂的课,上好课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最核心的素养。区别于一般的学科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是以心理素质发展为根本目的,而不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任务,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帮助学生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解决学习、交往和生活中的一般问题。在落实课程的单个主题选择上,我通过调查选择学生所需的课题;在教学设计上,我精心准备,尽可能采用适合主题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兼顾预设和生成,以学生的现场变化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评价上,尽量把发展放在首位,把教学引向课外和未来。
课程的落地还需要借助课业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业比较特殊,它不是每堂课上的作业,而是平时的素质训练。我们通过心理阅读延伸、心理小课题研究、心理健康周活动、心理社团锻炼、心理拓展训练、沙盘训练等引导学生开展心理训练、进行心理探索,以进一步了解自我、改变自我、发展自我。
通过课程的规划、建设和实施,提升了我的课程力,也达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
四、以钻研力的提升梳理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
虽然从教近三十年,但我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始于2003年任专职心理教师。所以我不能算是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界的“资深者”,充其量只是一个边实践、边工作的“半路出家者”。我之所以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风格和学术思想,主要得益于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分析和反思可以说是我不断前行的“两条腿”。多年来,我主持开展了“交互式心理沟通平台的建构与研究”“‘为人生’整体教育观指导下的学校心理教育探索”“心理视野的生命教育探索”等多项心理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分析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教育的“人为”和“为人”之间的分裂问题、心理教育的范式建构与创新问题、教育教学工作如何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理层面来展开的问题、心理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融合问题。我是苏州市第一个提出整体性心理教育主张的人,同时我的教育主张和实践已不限于心理教育,我对其他基础教育问题也很感兴趣。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教师也唯有不断了解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接纳学生,教育影响学生。所以钻研力理应包括了解学生的能力、调查力和分析力等。近年来,我调查研究了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高三学生的心理教育需求、中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中学生的生命现状、中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中学生手机使用情况、中学生营养健康状况、中学生课桌椅使用情况等,调查研究成为我了解学生、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抓手。调查研究让我掌握了很多第一手资料,同时让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选题越来越有针对性,举例更贴近学生实际,方法更受学生欢迎。
五、以表述力的提升优化成果表达,确立整体思维优势
一个成熟的教师,不仅应擅长科研,能消化教育理论、梳理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还应善于表达,精于成果的总结、提炼与分享。遗憾的是,我缺乏语言的表述力,从小我就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尤其是后者,这曾一度让我十分难堪,工作十分被动。记得工作初碰到文字一类的工作,我都会绕开,或尽量往后拖。一次被一位同事狠狠说了一通,让我觉得脸面无光。自那以后,我就不再推辞,而是接过来慢慢写,不行重写,通不过就继续修改。一段时间后,文字通顺了,用词恰当了;几年后,主题凸显了,行文逻辑性强了。工作第五年时,我正式在公开刊物发表了第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此后,多做、多写、多投稿,投中的机会越来越大,热情也越来越高了。我感觉表述力的提升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不会做不可怕,多做了就会熟练。
随着表述力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我逐渐建立了整体思维优势、逻辑思维优势,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越来越多,为专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六、以陪伴力的提升做好学生服务工作,促进学生发展
对我来说,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掌握的心理理论、心理咨询技术十分有限,不能确信咨询的效果有多好,所以与其说学生的改变、学生的进步是我辅导的结果,不如说是我陪伴的结果。
学生的成长需要陪伴。通过陪伴,可以建立良好的互動关系;通过陪伴,可以消解和稳定学生情绪;通过陪伴,可以缓解学生的“症状”,改变学生的负面状况。每天晚上和每个星期六、星期天,我都会守在学校,静候学生的到来,不是为消除“隐患”,只为陪伴学生。
借助沙盘游戏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最常用的陪伴方式。沙盘游戏的关键在于有心理咨询师的陪伴和包容,来访者通过手的操作,让自身存在的内在能量得以成形——“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学生或玩沙子,或将沙子做成山川、池湖,或摆弄各类沙具,通过沙具了解周围的世界、了解自己,宣泄情绪,训练想象力、思维力、审美能力,提升心理能力,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愈的效果。
七、以坚持力的提升实现做一事而成一事的初衷
除了有心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肯吃苦、肯钻研,愿意把时间交给学生,并谋划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专业发展目标外,发展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点是坚持。
我认为我不是智者,不计时间、不计成本的练习和投入是我成功的秘诀,持之以恒更是我成功的法宝。正是科学的计划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力帮助我完成了在别人看来几乎无法完成的大量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甚至很多不会做的事也在我的坚持下慢慢做成了。
总之,我做教师心思很单一,没有因心理健康教师工作杂、孤单、边缘化而自怨自艾。我只是一门心思做我的事,做好我的事。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副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健康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