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详细阐述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评价等,并对照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方法,重点是加强职业教育研究,师资队伍培养,形成学校、社会、企业三方共同育人的氛围,以及创造适合技能型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研究 师资队伍 学生管理
在德国,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可以通过考试继续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或者进入大学及高等技术学院深造,成为高技能人才。而综合性大学及专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前也大都需要进入到职业学校接受培训。
一、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
德国教育是五级教育体系,即小学、中学、高级中学、高等院校或专业院校、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五个等级。多数学生从升入中学开始,就初步确定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中学毕业以后实行第二次选择,比如一般进入文理中学的学生今后大部分进入综合性大学学习,实验中学的学生大部分选择进入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学习,普通中学的学生大部分选择双元制培训或其他职业培训。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1.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一元”是指企业,“一元”是指学校。它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协作完成的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进入到双元制体系学习的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 30%。
双元制学生的选拔程序一般是实科中学的学生在毕业前申请某企业的培训位置,企业经过筛选,录取学生成为企业的学徒,进入双元制学习。双元制学生的角色是双重的:既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参加学习;又是企业的学徒工,享有一定数量的津贴和劳动合同保护。
2.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学组织
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在德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持久保持生命力,成为各国学习的典范,并作为一种软产品出口,是基于这种职业教育体制有深厚的物质和精神的教学准备以及特色鲜明的管理及考核制度。
一是职业教育的研究是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德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出现了很多职业教育专家,并指导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例如学者罗特(Roth)在1971年就提出了职业能力的概念,学者埃鹏贝(Erpenbeck)又在2003年发展了罗特的职业能力理论等等。这些研究决定了“学会从事一门职业”的德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形成。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职业教育研究的成果,也决定着职业教育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问题。
二是学生及学习环境的准备。德国教育体系非常发达,学生在进入新的教育阶段之时,都有很多种选择,又都没有切断和其他选择的联系。双元制毕业的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工作、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做技术师傅、进入职业高等学校及综合大学学习等,具有多种选择。在德国,每年约有54%的学生进入到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这样既保证了职业教育学生的素质和质量,也能够保证学生进入企业后,不仅能够成为好工人,还能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具有潜质。
德国的学校特别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尤其特别注重校园环境的设计与布置,走廊、教室、实习车间颜色丰富饱满,各种装饰品都非常具有艺术气息。这样的环境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三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德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在倡导教师角色的转变,认为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主持人和陪伴者,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决定完成任务的方式和途径。教师们已经完成了由教学旧模式(讲解、模仿、训练、检查)向新模式(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检查)的转变。
四是关注教学管理细节和多元的学生管理。德国的职业学校非常关注教学管理细节,在教务部门,很容易查到某个学生今天是应该在职业学校学习还是在培训车间学习。教学管理的最小单元是学生个体,而不是班级。对同一时间入校的学生,学习进度因为接受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安排。教学管理的安排真正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差异。这需要教学组织、教学检查、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高度的科学化、信息化。
在学生管理中,德国职业学校认为,应该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教师也会通过家访等方式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同时,学校还聘请了专门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学生管理,社会工作者站在中立的角度與学生聊天,帮助学校做好学生工作。另外对学生的处罚也有明文规定。例如,如果学生有3次不到职业学校学习,就要交一定的罚款。同时警察也会在学生逃课等方面协助学校工作。
五是关注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成果,技术工人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德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及评价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六个方面的能力,即信息、计划、采购、实施、检查、交付。其中信息是学生获取客户需求信息的过程;计划是学生根据客户订单制订实施计划的过程;采购主要由学生向厂家或市场购买所需的原材料,学生要自己学会成本控制;实施是学生动手加工、做出客户产品的过程;检查是学生自己检查产品是否满足客户需要的过程,其中对检查使用的工具学生要自己校准;交付是学生把产品提交的过程。其中,信息、采购和交付过程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社会能力,计划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方法能力,实施和检查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借鉴与思考
1.加强职业教育研究,为职业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研究,是探索和认识职业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对职业教育规律、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等问题的认识和探索,对职业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各级职业教育工作者直接接触学生,了解学习和教学规律,了解企业人才标准,有着职业教育研究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用科学的态度去发现和研究问题,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为职业教育提供可行的理论指导。
2.创造适合技能型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
德国的一所职业学校的校长介绍,他动员他的儿子通过双元制教育读职业学校。他介绍说,读职业学校,相比读高等教育,可以早上班,早挣钱,而到退休时,拿到的退休金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比,差距不大。这种社会制度设计也是推动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够。每年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和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有很大差距。研究证明,人的职业选择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观因素包括个性、能力、价值取向等。客观因素是指职业选择中环境因素的总和,比如职业的社会评价、经济利益等。这就需要从价值引导、薪酬制度、职业成长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促使合适的学生接受合适的教育,为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3.加强教师培训,为教师成长提供支持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很少是师范科班出身,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同时,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学校在教师企业实践、脱产学习方面的安排存在“有心无力”的情况。这些问题,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出政策,出方案,出行动,出效果。要制定一系列的保障制度,确保在新教师的入职适应期,给予充分培训指导;确保在教师的理念更新和专业提升上,给予政策上的规范和保障;确保一定时间的企业实践等等,为教师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4.营造学校、社会、企业共同育人的氛围
学生管理是我国职业学校至关重要的任务。有研究者将学生管理定义为: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但是,社会和舆论氛围对学校学生管理的时间和空间的校内外界限划分不明显。学校的责任常被扩大为“无限责任”,导致学校在按照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组织各类活动时,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保守”。同时,因为生源特点,学校、班主任和教师除了承担教育教学责任外,还承担了很多家庭和社会责任。而德国对于职业教育学生的管理,引入了社会的力量和行政力量来参与,企业也按照“准员工”的要求管理学生,形成了学校、企业、社会共同育人、共同管理的良性循环,这对我们探索适合学校特点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5.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笔者认为,校园的環境可以包括校园教学场所的设计风格、“墙壁文化”、教室布置等。与德国的校园环境布置相比,我们的学校在教学场所的设计和布置上,更注重实用性、耐用性,颜色单调,少有艺术装饰,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以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美术的精神”持续改进校园环境,提供美的教育和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辜东莲.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3.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北京市市政管理高级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