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为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突破了其局限性,使广播电视在产业结构上得到优化整合。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广播电视行业以往的运作、盈利等模式根本无法适应,那么就需要积极地进行转型和创新,这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 广播电视工作 转型与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工作发展现状
(一)广播电视受众群体分流严重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并且随着智能化设备的广泛普及,人们从原有的休闲娱乐方式中抽离出来,将更多时间花费在移动设备上。而新媒体技术多以互联网为中心进行相关的开发与应用,那么传统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就很容易被分流出去,以至于发生用户流失现象。
(二)广播电视广告效益减少
在新媒体的逐步扩大影响的形势下,广播电视行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广播电视全年的总体收入近年來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对于这种负增长的现象必须引起广播电视行业的高度重视,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体应该积极地推进转型,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三)广播电视专业性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近些年,传统广播电视专业人才流失速度越来越快,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广播电视人才流向新媒体营销企业,这些企业的待遇比较优厚,企业文化也相对自由,对专业人才极具吸引力;二是专业人才在体制内部由县市级逐渐流向省级广播电视单位。
二、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工作转型与创新的相关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把握时代脉搏,引导主流舆论
传统媒体具有引导舆论和把控舆论的功效,作为传统媒体的主要形式之一——广播电视,也应该在新的时代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为了加快广播电视工作的转型与创新,必须加强与功效相关的理论学习。这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编辑人员的自身素养必须加强。广播电视行业要进行转型与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与编辑人员有关,所以编辑人员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提升自身素养的意识。如需要密切关注时代的发展、国家政策实施等,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进行切合实际的宣传。另一方面,坚守主流舆论地位,使其所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将网络舆论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平台逐渐变成大众表达各自想法、诉求的主要媒介,但在此过程中,有些背离主流思想的舆论容易使他人受到误导。这时,广播电视媒体就要发挥其权威性,使主流舆论得到不断的强化,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主流舆论的覆盖面更加广泛,才能让具有消极、悲观等的思想和言论在网络上无容身之处。
(二)以受众群体为主,不断提高体验度
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广播电视媒体在实现转型与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从用户、内容着手。对内容的输出方式、服务意识等进行积极的转变,与受众群体建立有效的互动,充分考虑客户需求,为其订制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一方面,对大数据加以充分的利用,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创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对不同用户类型进行分组,从而构建不同维度的用户画像;利用融媒体,可以对广大受众的真实需求有更深入的掌控,整理出来的相关数据,为服务的优化提供了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在内容输出的品质上要进行全面整体的提高,增加与用户的黏合度;在内容的制作、输出方式上以互联网思维进行充分的优化整合,与用户建立密切的互动。对于高品质的节目来说,它所具有的市场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其不仅能够吸引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来关注,建立良好的互动,还能够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和宣传,并形成相关产业链等。这些都在内容价值深度挖掘、加强用户黏合度、扩大影响力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跨媒体准确分销节目产品,创新盈利方式
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等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大众的娱乐消遣方式发生了改变,以观看短视频或是小视频为主。虽然有些平台正在开发新的资源,但在体量和内容导向方面却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对此类平台来说,还是需要创作更多的、具有高品质、原创性的优质资源。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向各个新旧媒体平台,将节目资源进行精准化的分销,从而获取更大的收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对视频进行跨媒体分发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将视频广告植入其中。例如在视频的开头加入冠名广告等,使得内容的原创性不被影响。另外,广播电视行业还可以同其他行业建立合作关系,不仅可以使市场范围得到不断的扩展,还可以让受众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促进盈利方式的改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背景之下,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转型和创新,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晓.以新媒体语境为基准探讨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J].现代交际,2016(02).
[2]孙亚飞,冀丽.新媒体语境下如何进行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及监管[J].科技风,2014(18).
[3]高宇.关于广播电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6(07).
(作者简介:贾翀,女,本科,长春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中级,研究方向:新媒体)(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