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12年国产电视剧的产量和质量

2012年国产电视剧的产量和质量

发布时间:2022-11-01 13:45: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电视剧受众面广、传播媒介便捷,不仅能够对观众的价值观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还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已经形成的电视剧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布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2012年,电视剧产量达到新高、各种大成本制作层出不穷,但巨大影响力的精品缺席。产量不断上涨、粗制滥造以及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使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掣肘难开。面对困境,很多制作机构开始减产并投入生产更多样化的类型和题材,未来几年电视剧产量趋于减缓应该还是电视剧生产的大趋势。 电视剧产业只有拨开乱象,回归有序,才能走出低谷与瓶颈,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电视剧;减产;同质化;收视率

2012年,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似乎走入了低谷与瓶颈,步履维艰、问题重重。电视剧市场在政策、市场、资金等一系列宏观压力下,终于没有逃出电视剧“小年”的宿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疲态。电视剧产量达到新高、各种大成本制作层出不穷,但形成巨大影响力的电视剧几乎成为绝响。

产量惯性上涨,减产是大趋势

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日常性、消费性、市场性等特征决定了它必须以批量生产的方式来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我国一直是电视剧生产大国,电视剧生产的规模化程度逐年加大。

根据广电总局网站平台提供的数据来看,2012年一到十二月份,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申报公示的剧目共1 515部、49 600集;同意公示的剧目1 099部、36 068集。2012年全年全国电视剧制作机构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506部17 703集。年产 177万集的数字,已经超越了被业界称为电视剧井喷之年的2011年的 469部14 942集。

2012年产能的持续高增长,是前几年电视剧热潮下产生的惯性。尽管业内专家纷纷指出电视剧产业正在步入困局,很多中小公司难以为继,关门歇业,但大公司的示范效应仍在带动行业外资本的涌入。市场的不确定性,让热钱继续涌入电视剧行业。但从全局来看,虽然减产的趋势并未在2012年有所体现,未来几年电视剧产量趋于减缓应该还是电视剧生产的大趋势。促使电视剧产量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电视剧生产成本激增,视频网站联合压低剧价。近两年来,电视剧市场的繁荣让很多制片公司尝到了甜头,华谊、华策、光线等多家影视机构成功上市,令很多影视制作公司看到了光明的前景。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为上市,纷纷加大产量,很多项目同时上马;另一方面,电视台收视率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对明星的影响力越发依赖。各种因素推动了演员片酬的飞涨,从而造成了电视剧成本的大比重上升。高额成本使得版权费也持续走高,让各视频网站不堪重压,视频巨头开始联合起来抱团压低电视剧的购买价格。质量不高的电视剧越来越难以出手,这势必会让制片公司暂缓新戏盲目上马。

2.电视剧库存积压,电视台买剧持保守态度。电视剧市场的火热,每年超出播出量几倍的产量,使电视剧产能严重过剩。前几年市场囤积的电视剧数量已经超过3万集,加上近两年电视剧的逐年上升的产量,使电视剧生产就像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每年全国电视台黄金时段加起来能消化的电视剧也只有3 000多集,加上非黄金时段最多也不超过6 000集。电视剧的除了几大卫视之外,其他的频道的购剧能力都在下滑,许多电视台电视剧库存已经排到了一年后,而现在播放的片子很多也都是前两年的库存。因此电视台对于电视剧的购买持保守的态度,对电视剧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中小影视公司的电视剧不能被市场消化,资金难以回笼,导致歇业停产。少数资金雄厚的大公司虽然还在坚持,但是囤积的电视剧也带来了经营上的压力,电视剧的生产势必会放缓。

3.政策性引导初见成效。政策引导对电视剧的生产产生的影响已初步显现。尽管限娱令加大了电视台对电视剧的依赖,但限广令的实施,让电视台广告收入降低,导致电视台选择电视剧的标准更高了。同时,上级领导部门对于电视剧题材的各种建议,也令制片方持审慎的观望态度,减少宫斗、穿越等题材的拍摄,将资源转移到现实题材上来,也会对产量产生一些影响。

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倾向明显

在电视剧生产数量上,我国是当之无愧的电视剧大国。但是在庞大的数字产量背后,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却十分匮乏。2012年,尽管电视剧每年达到17 000多集,但是市场因素导致了题材类型主要集中于热播的家庭题材和抗战题材,而题材厚重、阵容强大、能够产生轰动效应的作品却鲜少出现。市场需求趋向热播题材,导致类型日趋单一化,为产业的发展形成桎梏。总体而言,2012年除个别剧集表现突出,电视剧市场整体呈现疲软态势,同质化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如下:

1.政策对题材的限制。广电总局对题材类型的监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电视剧有舆论导向的功能,如果不及时监管,会影响道德建设与价值观的树立,甚至涉及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另一方面,对于题材范围的过度监管,也会造成制片方和播出方的担忧,放弃“危险”题材,投向政策鼓励的题材,从而造成题材的同质化。2011年12月9日广电总局在深圳举办的“全国卫视综合频道电视剧播出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对各省级卫视加大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播出比重的要求,包括2012年开始将逐步增加现代剧在电视台特别是黄金档的播出比例,到2013年将这一比例提升到40%以上,同时严控宫廷剧、穿越剧的数量和播出时段等。①2012年,播出平台全力向现实题材倾斜,据统计,在东方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中,家庭伦理剧比例达到了32%,北京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家庭伦理剧的比例高达40%。②各制作机构也根据政策导向,纷纷将主要资源用于现代题材的开发,其结果是“全年广电总局立项公示的名录中现代题材超过50%”③。然而,现代题材可开发的空间毕竟有限,同类型的电视剧扎堆出现其结果必然是同质化带来的审美疲劳。说到底,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必不可少,但也要遵循市场规律,通过政策与市场的双向调节,保障电视剧产业的有序发展。

2.电视剧需求量大制约创造力。目前我国电视剧生产处于“下游决定上游”“商业决定创作”④的生产模式。很多不成熟制作公司急功近利,看什么题材有利于成本回收就要求编剧创作什么题材,造成了大量的同题材抄袭和随意拼凑。这种对于相同题材的过度开发,制约了编剧的创新力,导致电视剧市场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2012年的电视荧屏上,随处可见情节大同小异的家庭剧与制作粗糙的抗战剧。家庭剧的内容无外乎婆婆妈妈岳母丈母娘、“80后”小情侣小夫妻车子房子结婚离婚,雷同的情节和人物设置已经让观众不厌其烦。而抗战剧则出现了一批完全不顾历史和逻辑的胡编乱造的作品,甚至出现了“凌波微步”“手撕鬼子”等夸张的情节,让观众不忍目睹。雷同的情节加上粗糙的制作,更不可能出现什么精品了。

3.资金分配不均衡。目前我国电视剧投资金额越来越高,但并不意味着电视剧质量也随之提高,决定一部电视剧质量的是真正用于制作的资金比率。在电视剧产业发达的美国,演员片酬占只总投资1/4的份额,也就意味着有近3/4的金额会用于制作。而我国,一部电视剧投资成本的70%左右被用于演员片酬,真正用于制作的部分连30%都不到。资金分配的严重不均衡,意味着电视剧的质量也无法控制。国产电视剧演员片酬问题已经成为电视剧产业的顽疾,演员片酬超高,制片人只能靠压缩拍摄周期、挤压制作费和其他专业人员酬劳来维持拍摄。有的剧组为了节约开支,在灯光、道具等环节只聘请一两个专业人员担任组长,其余则雇用农民工来完成,可以想见这样拍出来的作品必然是粗制滥造,漏洞百出。

4.评估方式依然是唯收视率论。很多时候判断一部电视剧的好坏,通常最直观的方法是看收视率。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即收视率=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⑤

随着我国电视台和电视频道数量的不断增长,电视收视率成为反映电视观众收视行为和收视偏好的主要指标,是电视台和制片公司衡量电视节目的重要参数,也是对节目播出效果重要的反馈和评估。收视率作为一项可以量化的指标,制作方需要参照收视率的数据调整制作方向,播出方需要参照收视率的统计调整播出策略,广告主也需要收视率判断广告投放量,所以收视率渐渐被各方放置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不仅将收视率作为评估节目的手段,还成为播出平台的终极目标。这就导致了唯收视率论,收视率成为评价节目质量的惟一标准。很多质量上乘、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因为收视率不尽如人意,被电视台拒之门外。而迎合大众口味的狗血“宫斗”“家斗”、抗战剧却因为收视率高而轮番出现在荧屏上,使得以低俗、庸俗、媚俗为卖点的电视剧愈演愈烈。

唯收视率论带来的结果是,制片方、播出方为了提升收视率不择手段。不断造成了演员片酬高涨、制片费用飙升、节目质量粗糙,甚至出现了收视率造假的丑闻。

收视率当然可以作为评价评判电视剧的重要参数,却不是判断电视剧质量的惟一标准。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编的《2010年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中就指出:“以健康程度、启迪程度、口味程度和娱悦程度四个方面作为标准的欣赏指数评价体系,突破了单一的收视率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电视栏目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品质”⑥。

以电视剧《圣天门口》和《新女婿时代》为例,《圣天门口》作为一部根据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改编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制作精致,色调讲究,人物刻画细腻,叙事充满文学性,在电视剧创作领域上具有突破性和实验性,在业内颇受肯定与好评,但在卫视播放的情况却如人们所预料始终低迷,尽管《圣天门口》出自著名导演张黎之手,另有颇具号召力的段奕宏、小宋佳、黄志忠、柯蓝等演技派明星加盟,但是剧中时常穿插出现的魔幻主义、意识流的段落以及耐人寻味人物性格令普通观众很难理解;与之同期播出的都市生活剧《新女婿时代》,则以轻松幽默的风格、贴近生活的情节和人物获得了良好的收视表现。究其原因,无外乎家长里短、热点话题加上当红的明星。 两部电视剧虽然题材风格迥异,在业内都有较好的口碑,但是收视率却相差甚远。如果只以唯收视率论的论调来评判,否定《圣天门口》这样注重艺术表达、追求艺术价值的电视剧,追捧《新女婿时代》这样的生活剧,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更加严重的同质化,和越来越多无处消化的粗糙的跟风之作。

在收视率真实有效的前提下,如果我们试着将业内美誉度、观众满意度、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比等条件进行多元综合评估,鼓励有价值的艺术创新,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圣天门口》这样“曲高和寡”的电视剧在发行和播出时就不会如此艰难。也只有端正对收视率的态度,改变以收视率为核心的竞争机制,给收视率一个合理的定位,我国的电视剧产业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大道。

提高电视剧的质量,不仅要提升电视剧自身艺术水准,还要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和艺术品味,只有受众的欣赏口味提高了,对精品的需求增多了,创作者才可能生产出更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质电视剧作品。

注释:

① 《广电总局严禁宫廷剧上黄金档 要求现代戏需超40%》,http:///yl/2011/12-13/3528463.shtml。

② 《2012年电视剧题材过度开发 引发观众审美疲劳》,http://ent.qq.com/a/20121229/000161.htm。

③ 《2012电视年终盘点:整体疲软面临洗牌》,http:///2012/12-24/431452343353678.html。

④ 《电视剧本创作遭遇“原创荒”》,http:///2012-10/12/c_113354114.htm。

⑤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5.htm。

⑥ 《国产电视剧遭遇市场尴尬 要娱乐更要寓教于乐》,http://roll.sohu.com/20130107/n362627212.shtml。

[作者简介] 王乙涵(1977—),女,吉林长春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专业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电视剧研究。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