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也有78岁的退休老人。
据北京发明协会理事长曹凤国介绍,本届参赛人数超过历届,也是五届大赛中项目最多的一届。参赛人群及范围不断扩大,大赛社会影响力、号召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从参赛地区看,共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及地区参赛,除北京之外,还有西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参赛项目。个人参赛者中有刚满8岁的小学生,也有78岁的退休老人;有具高级职称的专家教授,也有初出茅庐的中学生、大学生;有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也有初中文化水平的退休工人。其中女性发明人占个人参赛者的11.20%;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发明人占个人参赛者的25.19%;具有博士学位的发明人占个人参赛者的10.11%,大专学历以上的发明人占个人参赛者的57.39%。
在众多获奖项目中,一项名为“老人身体状态监测装置”的发明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该装置针对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逐渐增多的现象,设计了一种小巧的装置随身佩带在老人身上。它里面有一个三轴的加速度传感器,根据不同身体状态在三个相互正交的轴上所产生电压值的不同,监测获得老人不同身体运动状态的数据,并将监测所得数据用Zigbee网络传送到电脑控制端,通过软件可以直观地看到老人当时的身体运动状态。若老人发生“摔倒”等危险动作或老人通过随身佩带装置的紧急按钮发送求救信号,电脑控制端就会自动提示。来自北京人大附中的刘雨盈同学凭借该发明获得了本届大赛的铜奖。她说,“非常感谢这次大赛,能够给我们青少年展示自己空间的舞台,利用自己的创新去服务社会。”
民间发明人的知识产权意识更强,且专利的投入产出比更高。
在组织管理方面,本届大赛首次全面采用网上报名的形式,实现数据库管理,使大赛组织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提高了大赛的管理水平。曹凤国表示,“本届大赛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民间发明人的知识产权意识更强,且专利的投入产出比更高。”本届大赛专利项目占参赛项目的 47.4%,有专利项目492项,其中发明专利223项。个人参赛项目中的专利有340项,占个人参赛项目的52.5%,个人寻求专利保护的意识有所增强。另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投入科技经费4600亿元,形成专利3万多项(相当于1500万元形成1项专利),而大赛中非职务发明的发明人在基本没有国家投入的情况下,自掏腰包投入约8千多万元经费,就形成340项专利(相当于25万元形成1项专利),可以说,民间发明的投入产出比是相当高的。
本届大赛除了项目评选以外,更重视通过科普活动调动公众积极性,将科学技术和人文创新精神更好地结合、弘扬和发展。为此,组委会特别安排了“三进两促”系列科普活动进入社区、校园以及企业。以普及科学创新理论为主题,开展了各类专题讲座。大赛期间,还配合开展了其他科普活动,例如青少年科普夏令营、发明故事交流会以及参赛者与媒体见面交流会等,受到参赛者及社会各界一致肯定。
尽力为大赛成果的转化搭桥,使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由于本届大赛的评选结果由专家评审和网友投票来决定,所以,大赛也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积极响应。在评选过程中,有效投票达300万次。来自海南、浙江、河北等全国15个省市的网友,通过网络对大赛发来留言:上海网友留言说“发明协会办了件好事”;江西网友遗憾自己没参赛,留言说“早知道我也参加了”;北京网友留言说“大家一起做起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好的成果”。从这些热情洋溢的留言中,可以看出广大网友对大赛的支持和赞扬。
本届大赛紧抓倡导低碳生活的有利契机,以“发明创新畅想绿色未来”为主题。在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发明协会的指导下,由北京发明协会和北京市职工技术协会联合主办。大赛围绕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科技发展热点,“以赛为主,活动并举”,与首都各类创新活动相互配合,吸引了社会各行业领域创新发明者参与大赛,与全社会一同见证来自公众的自主创新成果,诠释绿色科技的创新智慧,品味以巧制胜的发明乐趣。
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在肯定大赛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发明大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为更好地推进这项公益性事业,北京发明协会要努力开拓进取,以创新思想办好大赛;坚持大赛的公益性,为全社会服务;尽力为大赛成果的转化搭桥,使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