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08年中国啤酒业的四大压力与挑战

2008年中国啤酒业的四大压力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2-11-01 16:45:04 来源:网友投稿

2008年对中国啤酒企业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困难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面对种种困难、挑战与危机,正是啤酒企业未雨绸缪深谋远虑的时候。

时下,我国啤酒行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成长机遇期。

然而面对重大机遇的同时,2007年以来,对国内啤酒企业来说,可称得是多事之秋,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国内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上涨、通胀压力加大、房地产价格猛涨、美国贷按危机恶化……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使得今明两年国家宏观调控压力加大,决策的复杂性增加。反映在政策上,就是政策的变动加剧,对市场的干预加大。这种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对啤酒企业来说就是一种很大的潜在压力和风险。

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与挑战在2008年还会延续吗?从现在的形势看,可能性相当大。那么2008年我国啤酒企业面临哪些重大困难、压力与挑战?啤酒企业如何正视、应对?

两税合一,

啤酒业喜忧参半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改变了过去内外资企业税率差异化的做法,用一部新的法律取代过去的两部所得税法律法规,外资企业不再享受“超国民待遇”,在税率、税基等方面做到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内、外资企业法定税率统一为25%。

应该说,两税合并给酒类行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酒类行业大部分企业税率33%,是市场上执行税率比较高的行业之一,高档白酒生产企业例如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等现在名义税率都是33%。两税合并使众多酒类企业从名义税率下降中受益。目前沪深股市中,酒类股份企业执行名义税率33%的公司16家,平均实际税率36.2%,合并后所得税率25%,降了11个百分点,对这些公司而言,两税合并将属重大利好。从受益于税率降低的公司来看,特别是高档白酒如泸州老窖、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净利润增长幅度将超过10%,张裕A的净利润增长在9%左右。

然而对啤酒企业可不是一样,喜忧参半利弊相生。目前在国内上海、深圳证券市场上市的包括青啤、燕京、重啤等6家啤酒股份公司享受的所得税名义税率是15%,平均实际税率22.0%,2008年两税合并后所得税是25%,反而对这几家上市啤酒企业是个不利的消息,2008年经营压力和挑战将增大。虽说有五年继续享受优惠税率的过渡期,但每年也要增幅2%,直到五年优惠期满。

长期以来,我国对啤酒业实行了高税赋政策,除征收17%的增值税、3%的营业税外,还从量定额地对每吨啤酒征收220元的消费税以及33%的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都是全国统一不变,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为促进招商引资、扶持特定企业,国内所得税弹性一直较大,各地执行政策不一,可能会因企业性质、规模、地区等原因在15%~33%调节浮动。比如为了鼓励啤酒企业上市,一些啤酒股份公司执行税率比较低,但多数啤酒企业所得税仍然按33%执行,情况较为复杂。因此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母公司虽执行33%所得税税率,但其子公司有可能享受税收优惠,执行15%所得税税率;而母公司享受15%税收优惠,不代表其全部合并报表利润都是这个税率,可能部分子公司实行33%税率。

因此新所得税法对占领国内60%市场、享受优惠的大型股份制啤酒企业可能是一个利空的消息,对企业整体利润会造成冲击,对只占40%的大多数中小啤酒企业是利好的消息,可谓喜忧参半利弊相生。国内啤酒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应对。

但有一点必须肯定的是,两税合并总体上提高了国内民族啤酒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和外资企业属于竞争性关系的内资啤酒企业而言,新税法很明显地增加了这类企业的抗争力。

正如燕京啤酒董事长李福成所说的“对于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总体来说,两税合一的政策对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非常有益。”

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

拉紧了啤酒业资金链

2007年12月3~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年以来首次确定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国家将采取的调控政策有信贷规模控制、利率提高以及发行国债等回收货币业务。于是央行2007年12月25日罕见地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4.5%,12月26日央行又年内第6次调高利率。这些可被视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的重大信号。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分析指出,2008年预计在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下,央行紧缩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未来可能结合市场化手段与行政手段,陆续出台一系列货币紧缩措施—严格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银行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上调,而央行未来使用特别国债、央票进行对冲的力度也会比2007年加大。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最主要的是银行可贷资金的减少,产生了惜贷现象,企业融资、贷款出现困难,融资能力较差的企业,可能会发生资金链的中断。而在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同时,企业贷款利率相对会比较高,这就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难免受到更大的冲击,造成效率低下、企业亏损甚至破产。专家指出,紧缩货币政策几乎是目前世界各国抵御经济过热的重要手段,而每紧缩一次,中小企业就会经历一次“阵痛”。

因此“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未来的融资环境又是一次考验,尤其是对资金密集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急需资金发展的多数啤酒企业尤其是中小啤酒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融资环境,面临又一次的“大考”。

持续上涨的物价指数考验

着啤酒业的管理力

统计显示,2007年1~11月份的单月CPI同比涨幅分别为:2.2%、2.7%、3.3%、3%、3.4%、4.4%、5.6%、6.5%、4.5%、6.5%、6.9%,特别是11月份CPI同比更是高涨了6.9%,连续几个月创出新高,增幅也创近11年来的新高。

无论是处于上游的原材料、能源、动力购进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还是处于下游的居民消费价格,2007年均处于连续上涨态势,而原材料、能源、动力等的逼涨,直接后果就是加剧资源的抢夺、紧张,乃至全线短缺。

厦门青岛啤酒一位负责人表示:“在啤酒生产涉及的原料、辅料、能源、运输等环节,今明年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目前我国啤酒行业所用大麦50%以上都依靠进口。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前10个月,澳洲进口啤麦价格飙升,成交价已经从300美元/吨涨至400美元/吨,以年产20万千升的酒啤厂为例,光此项成本每年将增加3000万元以上。而2008年上半年啤酒原辅材料价格还将惯性上冲,累积起来,国内啤酒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骤升。

我国啤酒行业的利润水平严重偏低。去年中国白酒生产400万吨,利润超过100亿元;而啤酒生产3600万吨,利润还不足50亿元。2008年啤酒涨价似乎势在必行。但涨价是把双刃剑,如何涨,如何成功化解成本压力,这对啤酒企业是个重大的考验。

原辅材料上涨,生产成本的日益上涨,资源的紧张匮缺,造成企业利润的不断降低,挤压着企业的生存空间。对于资本并不充裕的中小啤酒企业来说,这种挤压将会导致致命的窒息:国内中小啤企的生产能力不强,市场规模不大,经营利润低,资金链脆弱。而国内CPI长时间狂飙,已经跨越了严重通货膨胀的警戒线—在这个时候,中小啤企如不能积极应对,渡过难关,则必然引起企业利润持续下滑,造成亏损乃至倒闭。

这些都深深拷问国内每个啤酒企业应急应难机制—我们应难机制在哪里?如何强化优化企业的应对危机机制?企业未来战略如何正确抉择?

新《劳动合同法》骤升了

啤酒业的人力管理成本

新《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法的出台,无疑会对企业的管理和人力资源现有操作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影响到实施多年的劳动合同条例所确定的劳动关系模式。

从新法的意义来说,无疑将大大提高对劳动者的保护,长远意义则在于构建企业和劳动者和谐的关系,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短期来看,则无疑会使很多目前在用工制度方面有待完善的企业增加许多人力成本。

受《劳动合同法》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中小企业。据悉,国内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多数没为工人缴纳相关的保险和公积金,有的也比例很少。但是在法律的重压下,将迫使企业依法办事。不少中小企业都表示,这部分开支将会把现有企业的人力成本再提高30%以上。

而且《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而且到时如果辞退工人就将支付补偿性工资,每年工龄等于1个月的补偿性工资,这种对劳动者的保护,反过来就意味着企业巨大的成本增加。

“如果新《劳动合同法》真的非常严格地得到执行,那么我们的用工成本将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福建一家啤酒企业有关人员表示说,“因为现在基本上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上对车间一线短期普通工人都尽可能节俭,如果给所有工人都提供‘四金’,那么必定会提高劳动力成本,这部分成本最后还是会被反映在产品上,我们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弱。”

尽管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大型企业都已经和工人签订了完善的劳动合同,但是其他相关的成本可能也会增加。“《劳动合同法》对我们的影响主要不只是表现在成本上。”福建泉州一家啤酒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新法律将会加大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因为现在的工人非常反感加班,而且他们现在不只是要求增加工资,还要求增加福利和其他待遇,这也对我们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该负责人担心,在新的《劳动合同法》框架下,一旦企业和员工发生纠纷,会让企业的处境更加尴尬。

外资啤酒企业也将面临同样的成本上升问题,他们表示:“现在企业要确保稳定的劳动队伍已经非常困难,综合来看,我预计新《劳动合同法》将会让企业的用工和管理成本翻一番。”厦门青岛啤酒一位负责人表示:由于明年实行新的《劳动合同法》,企业在人力成本方面的支出将更大,这对劳动密集型的啤酒行业来说挑战巨大。”

因此作为啤酒企业的掌舵人,企业如何把握、适应因各种变化而带来的挑战和困惑,将是2008年啤酒企业的又一重大课题。

2008年对中国啤酒企业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困难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面对以上种种困难、挑战与危机,现在是啤酒企业未雨绸缪深谋远虑的时候,必须对未来持久战战略作出正确抉择。国内啤酒企业如能依靠有限的自身资源,以最小的资源、环境和资金的代价有效化解货币紧缩、通货膨胀、资源匮乏、人力资源等多重压力、困难,将能屹立于市场而不败,并继续壮大。

推荐访问:年中 压力 挑战 啤酒业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