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发布时间:2022-11-01 17:0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坏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与地理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包容,且相互重合。鉴于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环境意识,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用适当的方法处理与环境相关的事情,是地理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入手,对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进行了探究,希望籍此为初中地理教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环保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每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共同关注和关心的问题。我们实际教学中,可以从结合课文;进行实践教学;开设专题讲座;渗透环保理念,引发危机感这几方面渗透环保教育。以下结合我的实际教学经验,分别进行介绍。

一、环保

环保全称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以及潜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我们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总称。环境保护包含三个层面意思:第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包括青山、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主要是指不乱采乱伐、不乱排污水、不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第二,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玩多方面,既要符合科学、卫生、健康、绿水等要求,又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法规操作);第三,对地球生物保护(包括对濒临灭绝生物的特别、特殊保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栖息地的扩大,人类与生物的和谐共处,不欺负其他物种等等)

二、结合课文。渗透环保教育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京津翼每年春天、冬天雾霾越来越严重,凸显出我国雾霾的严重性。地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环境的自然科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适当的将环保理念融入其中与之相结合。例如在教学天气与气候这章节时,为了使学生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上课之初,我借助PPT软件为学生们播放因为人为造成天气恶劣的照片,并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当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原因。通过一些列引导,学生们懂得了空气污染严重雾霾的出现是因为工业生产排放烟尘,冬季取暖燃烧排放烟尘,饮食业油烟排放,车辆尾气排放,建筑施工的扬尘,农业秸秆焚烧烟尘,垃圾焚烧排放烟尘等。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将文本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还丰富了教学内容,进而向学生们渗透环保意识。

三、进行实践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基础,但地理本身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要想学生学好地理这门学科就需要对其进行环保教育。详细来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感悟我国现在地理环境现状。当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一些问题,如:“我国的工业超标情况怎么样?”“我国的空气污染环境怎么样?”“我国的水资源现今是什么情况?”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去生活中找答案。这样明确的问题,不仅贴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还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渗透了环保教育。

四、开设专题讲座,渗透环保教育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常常只是单纯的借助课本内容为学生进行枯燥讲解,学生在台下进行机械式的听、记工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无法向学生们渗透地理环保教育。鉴于此,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地理专家,为学生宣传一些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报告。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提出一些问题,组织他们开展一些专题辩论会,将传统的“要学生学”变为“我要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举办一些“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班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定计划,最后得出方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还能掌握一些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五、渗透环保理念。引发危机感

环境保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不仅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们了解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体验到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给我们生存与发展带来的危害,以激发其危机感。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如身边常遇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应采取何种措施保护我们的家园等,让其充分感受到环境问题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已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此外,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如各地频发的滑坡、泥石流现象,并深入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是人类的乱砍滥伐导致的,从而给予学生心灵启示,让其能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进而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并付诸与实际行动中,如在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不浪费食物、多植树等。

结语

总之,地理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们渗透環保教育,就需要坚持不懈,努力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惟有如此,才能将环保教育的渗透发挥的淋漓尽致。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