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又称为学生党建,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高校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党建成员的重要构成主体,作为推进新时代发展的有生力量,其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成败。因此,研究高校大学生党员主体及特点、作用发挥,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关含义界定
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是基于多种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在研究主体构成、特点及作用发挥之前,首先了解与其相关的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該理论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高校大学生党员党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两部分。
(一)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所谓高校党建工作是指始终坚持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院(系)部党委书记(副书记)主要负责,组织部门(学管办)、共青团、教务等部门协同配合的前提下,以“两学一做”为基本内容,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党支部为依托,教育、培养、发展、管理党员,促使党组织和党员个人作用充分发挥的工作与活动。
(二)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根据我国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其一,组织领导方面: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基于学生党支部设置的基础上,健全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强化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其二,教育培养方面:严格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选拔推优工作,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载体方式,强化预备党员教育以及党员的继续教育。
其三,发展党员方面:在坚持入党自愿和个别吸收的原则基础上,严格按照培养、预审、公示、谈话等发展程序,发展提高队伍质量。
其四,党员管理方面:党内组织生活日常化,管理常态化,充分保障党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其五,作用发挥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学生党员为推动优良党风、校风、学风做贡献。
其六,制定完善大学生党员各项教育管理制度,经费保障落实到位,进一步搭建学生信息共享平台。
高校学生党建主体构成
高校学生党建主体不仅包括入党积极分子,还包括预备党员和中共党员。也就是说,学生党建主体不是单一的,由三部分构成。根据学生党建标准来看,不同的学生党建主体所对应下的标准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党建主体在推动学生党建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分析学生党建主体构成、特点及其作用发挥是有必要的。
(一)学生党建主体。学生党建主体由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中共党员三部分构成。
首先,入党积极分子是学生团员中的先进分子,不仅体现在学习上,工作上,还体现在生活等其他方面,能够起到先锋表率的作用;
其次,预备党员是入党积极分子的进一步升华,从积极分子中进一步脱颖而出并通过正式考核的优秀学生代表;
最后,中共党员是预备党员转正最终形式。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学生党建主体特点。在高校学生党建过程中,每个学生党员主体所呈现的特点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受教育程度来看,首先,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和培养,多停留在大一或大二时间段,在这一阶段上,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刚刚形成,尚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呈现的特点是:价值多元、偏执单一、可塑性较强;其次,预备党员和党员阶段多处在大三和大四时间段,此时,学生所呈现的特点是:三观形成,能够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解决事物的能力。
学生党员主体不同,所呈现的特点也存在差异,在学生党建工作中,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党员主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学生党建主体作用发挥
学生党员主体不同,特点不同所对应的主体作用发挥也不同。根据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阶段来看.每个阶段下,所对应的主体作用发挥表现为:
一是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培养阶段:高校可以有效利用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培养过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此调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良好学风、班风、舍风的形成。
二是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阶段:预备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略有不同,预备党员经过前期的思想培训,其基本的三观意识已经形成,初步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预备党员主体的作用发挥上,高校及其教育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表率性,凝聚班级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是党员的继续教育阶段:教育并不是随着角色的形成而终止,反而是随着角色的改变进一步深入和升华。作为高校中的学生党员而言,除了受到高校的影响之外,还应具备或必须具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也就是说,高校可通过激发、提升学生党员能力,促使其模范先锋带头作用的更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