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职“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发布时间:2022-11-02 09:20:05 来源:网友投稿

学习本专业具有较长时间的指导作用。

目前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计算机导论”课程,几乎都给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开设本课程。初衷都是想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事计算机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并对后期的专业课程设置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今后学习专业课奠定“以全局指导局部”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该课程进行分析,提出改革思路,并从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及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更好地实施该课程的教学。

一、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笔者发现各院校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因校因学生而异。

在一些工科类的本科院校,该课程用数学模型来描述计算机及计算的本质属性,它融抽象性与科学性于一体。对于刚入校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来说,该课程难度大、不易掌握。

在大多数的综合类院校,不管是本科还是高职,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开设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操作为主的入门教育,类似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学生容易掌握,但失去了“导论”课程的本质属性;二是浓缩了本专业各门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因课程内容广而散、概念多而杂、理论深而不透,所以,大部分学生也觉得很难理解和掌握。

我院是文科类的高职院校,针对我院及学生实际情况,将“计算机导论”课程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从事计算机应用岗位所需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针对这个目标,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对该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该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并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力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计算机学科的特点与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按照“以应用为目的,理论够用为度”的思路,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采用大量案例教学,同时根据计算机技术更新快的特点不断补充新知识。

我们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强化“导论”二字,实践侧重于上机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本着以培养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1+2”教学体系。“1”指的是“一个基础”——本专业所涉及的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由于本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入门专业基础课,为其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针对计算机各学科发展速度快、信息量大的特点,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必须是大量丰富的与当今计算机发展相吻合的、前沿的计算机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组成、Windows操作系统、各种应用软件、软件工程与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Internet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内容。其重点是在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强调应用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都以这种应用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2”指的是“两大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针对高职教育强调技能的特点,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两大关键能力,即从事计算机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主要讲授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组成、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使用、Internet的基本应用等内容,重点放在计算机操作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三、教学内容设计

因为“计算机导论”课的许多内容在后续专业课程中都要展开介绍,所以,通过学习该课程必须要让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概括如图所示。这个层次结构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具体来说,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裸机):作为计算机工作的物质基础,重点掌握其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2)常用软件:熟练掌握系统软件(主要是Windows)和应用软件(主要是文字编辑软件Word或Wps)的使用。(3)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及信息系统开发:了解数据库、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了解进行信息系统开发的有关系统和工具。(4)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了解各种计算机语言的基本知识、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5)多媒体技术概述:了解多媒体技术中的音频处理、视频处理和数据压缩技术,认识常用的多媒体软件。(6)Internet及应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局域网技术,掌握Internet的基本应用。(7)网络及信息安全概述:了解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必要性、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手段。

根据我们构建的“1+2”教学体系,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为30学时,内容包括:计算技术发展及计算机硬件知识;计算机软件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信息系统开发,软件工程及程序设计语言,多媒体技术概论,互联网应用基础、网络与信息安全。实践教学30学时,内容包括:中英文录入;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或WPS基本操作;VFP或Access数据库基本操作;多媒体技术基本操作;Internet基本操作。通过对这六个部分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对不同部分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般从计算机的历史发展沿革开始,通过介绍一些有趣的电脑故事如“ENIAC的诞生”“C语言与里奇”及“WWW的缔造者”来强调历史带给人们的启示,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构建知识架构来揭示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调学科本身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受教者是入学新生,所以,除了要教给学生不同于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对于“计算技术发展史”让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提供素材并做一些必要的引导和总结。对“计算机硬件知识”部分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教学,这些课件多采用视频形式,生动直观,并在期末有为期三天的微机硬件组装实训来加强学生对硬件部分的认识。其他内容纳入“计算机技术应用”部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CAI技术来展示其“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信息系统”部分的内容时,笔者首先介绍了实际生活中的许多MIS,如医院管理系统、超市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然后演示自己事先制作好的《校园银行模拟系统》,这样学生立刻对MIS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五、教材建设及考核模式改革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范本,是实施教学的基础。一本好的教材会对教学过程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所以,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对课程教学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面向高职高专教育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概论》(曹晓川主编)一书不管是从内容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还不错,但仍和我院实际有一定差距。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正在组织一线教师编写一套更适合我院学生特点的“计算机导论”校本教材,力求知识新、通俗简明,从而以优化的教材实施课程。

考试是一种有目的、有对象的考核和检测手段,其主要功能包括评价、督促、反馈和导向。其中,最基本的功能是评价功能。但是,目前在各学校普遍存在重评价轻导向的现象,还存在考试内容不合理、考试方式单一以及记分方法不科学等情况。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我们对该课程的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查和期末测试两个方面,而期末测试又分为笔试和上机两种方式,三者所占比例为3∶4∶3。

对应用性强及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内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大作业方式进行考查,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平时的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留足空间,并且能将教与学的效果体现在平时之中;在学期末,采用笔试方式测试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及识记内容的掌握程度,采用机试方式测试学生的基本上机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晓川.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原.计算机导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王玉龙.计算机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导论 高职 探索 计算机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