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参考课程体系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参考课程体系

发布时间:2022-11-02 09:20:05 来源:网友投稿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20-0066-04

摘 要:本文针对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一种参考课程体系模型,分为基础层、专业基础层和应用层,同时给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三个专业的参考课程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目前,全国共有独立学院三百余所,在校生186.6万人,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3.4%;其中,独立学院本科在校生165.7万人,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88.7%,目前承担着全国本科人才培养的三分之一之重。几乎每个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而且学生人数相对其他专业来说是比较多的。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开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

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文献[1]提出2种培养模式:A类模式和B类模式。其中A类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科优秀人才,使他们未来成为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教授和学者。而B类模式则着眼于学生将来成为专业技术熟练的、优秀的软硬件生产、开发、经营、维护工程师,以及专业技术管理工程师和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不管是哪种培养模式,都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工程素养。

现在许多的独立学院都在强调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甚至二、三本高校和民办高校也都强调此观点。我们认为其实就是B类培养模式,即,重点培养学生的开发、维护、应用、技术服务和技术管理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首先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开发、维护、应用、服务和管理人才,其次才是创新人才。

1 参考课程体系模型

结合在公司从事软件开发的实践和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经验,我们提出的独立学院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参考课程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2]。在参考课程体系模型中,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层、专业基础层和应用层三层。

图1 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参考课程体系模型

在基础层,先进行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紧接着讲授数据结构。在专业基础层主要讲解计算机内部的工作原理。在应用层,主要掌握主流的开发工具和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上应当要重两头、轻中间,即重视基础层和应用层,而轻专业基础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间的课程不需要讲授,只是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大胆进行适当裁剪,力求突出最基本的知识和思想,着眼于知识结构的贯通,而不要局限于局部的知识点。另外,这三层之间的关系要遵循“抓基础,重实际运用;抓实践,重思想方法”十六字方针。

2 参考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是以专业为基本单位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过专业来培养本科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山学院成立于1986年,2002年改制为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在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与发展上已经经历了6个年头。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技术的进步与市场的需求等,在以上提出的参考课程体系模型和参考文献[3]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如下的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参考课程体系。

2.1 设计思想

整个课程体系,所有专业突出以软件开发为主(嵌入式软件开发、游戏软件开发、信息终端软件开发、多媒体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程序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WEB应用程序开发等),再加上网络管理与软件测试,辅以基本的硬件设计能力。

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专业公共选修课4类。许多高校都将专业基础课定在前4个学期并且所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都相同,第5、6学期一般是专业方向必修课,而第7、8学期则是专业方向选修课。在我们提出的课程体系中,将完全相同的专业基础课只放在前3个学期,同时也突出了专业基础课的不同,并且将专业基础课延伸至第6个学期。专业方向必修课则提前至第4个学期,集中在第5、6个学期。专业方向选修课提前至第5个学期,集中在第6、7个学期。而专业公共选修课则放在第6、7个学期。

2.2 专业基础课

前3个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的参考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要着重抓基础课程(如C++、JAVA、数据结构等),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灵活运用,并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对于这些知识的考核,应当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轻笔试,重上机、实验、程序设计或者课程设计等。要他们参与到高年级同学的实践或者虚拟/实际的项目中,解决特定而具体的问题。

在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要轻语法,重设计与应用。另外,语言的讲授,知识点不一定就要面面俱到,如C语言中的位移操作、文件操作等内容可在后续的嵌入式开发的课程中予以加强;如C++中的模板、ATL及函数指针等内容可在后续的游戏开发的课程中予以加强;而C#中的委托、事件、集合、泛型及类型元数据可在后续的“基于.Net Framework程序设计”课程中予以加强。

有了语言的功底,尤其是运用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学习数据结构就会事半功倍,加上算法设计与分析,就会相得益彰,为程序设计或者是软件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在大一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I、II”,让学生有程序设计和使用.NET平台的基础,在大二开设“基于.Net Framework程序设计”,让学生有应用.NET平台的基础,这样为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及以后学年的技术分流打下基础。如对嵌入式感兴趣,可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走;如对游戏开发及软件测试感兴趣,可往软件工程专业走;如对网络开发及网络管理感兴趣,可往网络工程专业走。

2.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含嵌入式软件开发、终端软件开发等方向)的参考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所有专业的第4、5个学期的专业基础课都相同,在第6个学期,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数字图像处理)与网络工程专业不同。在第4个学期引入专业方向必修课单片机及其应用开发。第7个学期的专业公共选修课所有专业基本相同。

2.4 软件工程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含游戏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数字媒体等方向)的参考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在第6个学期,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数字图像处理”,这与网络工程专业不同。在第4个学期引入专业方向必修课“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第5个学期的美术基础是为游戏软件开发方向准备的。第6个学期的J2EE平台应用与开发是为学生技术兴趣分流准备的。其中手机游戏程序设计中包含JAVA程序设计的介绍。

2.5 网络工程专业

网络工程专业(含网络软件开发、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方向)的参考课程体系如图5所示。

注:宋体表示专业基础课、黑体表示专业方向必修课、隶书表示专业方向选修课、楷体表示专业公共选修课,课程名称旁边的数字表示周学时(下同)。

在第6个学期,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数字通信基础”,与其他专业不同。在第4个学期引入专业方向必修课“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

所有专业的选修课程总学分控制在15~20学分之间,每个学期的周学时在24课时左右,其中第1学期和第4学期可以适当少一些,因为第1学期是新生入学,而第4学期大部分学生需要过CET-4或CET-6。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可以通过修改专业方向选修课的方法来保持专业方向的持续发展和与时俱进,而其他方面的课程则相对稳定。

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尤其是对课程的教学大纲,应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剪修、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另外在排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强课程团队、教学团队的建设。

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上机、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25%。鼓励对主干课程不仅要进行课内的上机或实验,着重要学生进行课外的课程设计并占总成绩的较大比例。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网络实践、电装实习和专业实践等内容。不同专业的专业实践也各不相同,如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实践可以是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嵌入式应用系统设计、手机应用开发、PDA应用开发、DSP应用开发等;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可以是软件开发实践,如游戏程序设计、数据库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等及其小组软件过程等;对于网络工程专业,可以是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管理与防范等。

第7个学期的专业选修课一般较少,可以集中在前半个学期修完,同时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工作,后半个学期完成毕业设计(对于考研的学生可以适当推迟),而在第8个学期撰写毕业论文、实习和找工作。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要加强过程监督,提高水平与质量。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现、培养优秀学生,把他们吸纳到教学、科研和项目中来,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式的良好影响。

4 进一步讨论

独立学院不要一味去强调与其他类型的学校如高职院校,一、二本公办院校的区别,也不要陷于自己是“另类”学校的泥潭。任何高校在本质上都是培育高等人才的摇篮,关键在于找好自身学校师生、管理团队的定位。我认为独立学院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指导思想,即以教研为中心,以课堂、实验两个为基本点。以教改促教研,以教研指导教改;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而教研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专业方向、课程建设和科研等方面。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学生、适应市场、适应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建设一支具备应用型、工程型、教研型的教师队伍,一支善于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教师队伍。

5 致谢

本文提出的参考课程体系,是计算机工程系傅瑜教授、李文生副教授和计算机教研室所有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2] 周艳明,傅瑜.浅淡大学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C].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2007:205-208.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