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坚守底线思维,加强作风建设

坚守底线思维,加强作风建设

发布时间:2022-11-02 09:4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党的作风体现出党的形象和行为特征,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下,党的作风建设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党事业发展的兴衰。面对作风建设的新常态、新要求,我们一定要牢牢守住政治、法律和道德底线,从细处入手,认真完成高校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

关键词:作风建设;底线思维;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

党的作风体现出党的形象和行为特征,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下,党的作风建设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党事业发展的兴衰。古语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有备才能无患。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面对作风建设的新常态、新要求,我们一定要牢牢守住政治、法律和道德底线,从细处入手,认真完成高校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

底线思维是一种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小风险、最少损失和最大认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以此为决策的基线。“底线思维”体现了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积极心态,能够提供继续前进时所必须的那份坦然。它要求做最坏的打算,追求最好的结果。为什么要强调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重视底线思维,是基于忧患意识分析客观实际的结果。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说,“从主观上看,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至深传统,也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当今中国增强忧患意识显得极为紧要,将忧患意识加以具体化就形成底线,忧患意识的逻辑延展就是底线思维。从形势分析来看,提出底线思维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基于对已存在和潜在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分析。”的确,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如何管控风险、守住底线,在国际领域如何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以及中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看准、看清、看透国内外不可测因素,是决定各项工作成败的前提。面对内外诸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面对诸多利益冲突,树立底线思维的重要性凸显。将维护核心利益和推进改革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划出红线、亮明底线,才能准确判断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及时采取应对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底线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注重效果的思维,即积极争取好的效果,避免坏的效果,为避免坏的结果而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同时还意味着,不能因为可能会有坏的结果,我们就不积极作为。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只有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才能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动权,有效化解风险挑战、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底线思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应对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推动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治理智慧。

党的作风建设是指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性质,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影响着社会风气,决定着党的命运,是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作风鲜明地体现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黨,党风不仅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党风成为党的建设更加重要的问题。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由于经济利益、就业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特别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党风问题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正如陈云指出的那样:“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都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再一次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切实改进党的作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的重要论述,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守住政治底线,提高加强作风建设的认识。作为一名党员首先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损害党的利益的行为,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政治底线是根本。中国人讲究思行合一,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这不仅是一份社会责任,更应该是高校教师的根本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教师是第一责任人。守住政治底线,首先思想上要加强对政治时局变化的把握与认知能力,加强对政治问题与重大社会事件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增强政治意识,要敢于应对变化与挑战,同时也要努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为加强作风建设做好坚实的思想后盾;其次工作上要始终坚持先进性和人民性,全心全意为师生谋利益,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紧密结合,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切实履行人民赋予的职责,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还要努力提高对国情、校情、舆情深刻把握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加强作风建设落下实践的步伐;再次生活上自觉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从自身做起,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加强作风建设。

守住法律底线,自觉加强作风养成。法律底线是基本。四中全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法治中国的语境下,高校教师承担着守法、普法、弘法的责任。自觉遵纪守法,在法治维度内自由言行,是高校教师履责尽职的基本要求。为师生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无论是党纪还是国法,都不容许以公权谋私利的行径。党员干部必须清楚,什么是不该做也不能做的,即使不为理想和信仰,为了个人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也应当在工作岗位上自觉坚守心中的“法律底线”。然而,党员干部仅仅做到守法,是远远不够的。共产党员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时刻都应以高尚的出发点和方式进行工作和生活。在工作中依法办事,对破坏法治和社会公平的权力滥用永不妥协;在生活上远离“黄赌毒”,纠正错误的“面子观”、“人脉观”,把党章中的规定和党组织的要求作为自己的作风标准,时常对比反省,让“正气”充满党员干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守住法律底线,守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终目的就是让作风建设灌注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去。

守住道德底线,增强作风建设能力素质。道德底线是标本,对于人才的评价,中国人历来讲究“德才兼备”,且“德”为“才”之首。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道德星空澄明与否,直接关系到“行为教育”的达成度。正因为“言传不如身教”,2014年10月9日,教育部公布《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对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并建立问责机制。“红七条”包含三大层面:国家利益、学生权益等法律政治问题,学术不端和科研腐败问题,性骚扰学生等作风问题。作风体现素质,反映能力,反映效率,关系形象。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道德底线,需要做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上的“钙”,增强自身涵养和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能力,深入群众添底气,远离喧嚣戒俗气,不为物役、不被利诱,不为私心杂念所困,不被个人名利所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用对党绝对忠诚的决心增强党的作风建设能力素质。

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实践证明,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牢牢守住政治、法律和道德底线,党风建设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新常态孕育新希望,新挑战激发新动力。新常态下作风建设要求更加严格,从严从实抓作风,锲而不舍抓落实,坚守底线思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杨东广:浅谈习近平的作风建设思想.新视野.2015年05期.

[2]蒋成会:论党的作风建设“新常态”.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5年01期.

[3]黄昭委:领导干部要善于树立“底线意识”.西藏发展论坛.2015年02期.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