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说梦与社会变迁带来的机缘
30年前的今天,我是一个满手老茧的农家汉子。
自1968年小学毕业后,我就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春耕秋收、挑泥挖河,从一天3工分的小工做起,10年磨砺,这时已是壮劳力,一天可拿12分以上的工分了。虽然1工分到年终分配时才值三四分钱,但在“百万人民总动员,拼命建成大寨县”、“大干苦干拼命干,完成任务庆元旦”之类口号的鼓舞下,我们青年突击队总是大旗一扛,事事在前。
后来当了村团支书,参加了县电台主办的通讯员培训班,偶尔也发奇想:天天学报纸听广播,哪天我要是当个记者多好!
1977年冬,恢复高考喜讯传来,我借辆破自行车从几十里外的外县水利工地上回乡报名。我说,我报个名,文科大专。老师说,你才小学毕业,高了考不上,报个中专吧。
我盘算,大专考5门课,我丢1门数学,其他几门还可攒一攒;中专考3门,我数学肯定零分,仅靠两门得分,不行。一转身,我连夜回了工地。
当年,许多青年才俊接到了大中专录取通知书。
第二年,不甘心不死心的我,还是大着胆子厚着脸皮参加了高考。
数学为零分。这些年边挣养命的工分边乱翻书,文科知识多少有了一点,数学却没沾边。但天遂人愿,总分达到了国家统一制定的大专录取分数线300分以上。
到填写入学志愿表时,我东翻西找,才知道,武汉、湖北,根本就没有什么新闻专业!听说全国,也仅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寥寥几所大学新闻系招收学生,且名额极少。
于是,我哲学、文学、政治、法律填了一大串。
没曾想,拨乱反正、百废俱兴之际,湖北新闻界记者编辑青黄不接,亟需培养新人。在省委宣传部主导下,湖北日报社、省广播电视局通过省教育部门,专门招收50人,开设了一个新闻大专班,没有校址,就“戴帽”附设在以中专教育为主的湖北省广播电视学校。授课教师,遍请武大、华工、华师等重点院校的名师和湖北新闻界的佼佼者。
社会变迁给无数人带来了机缘。本班同学中,有上山下乡的、有扛枪站岗的、有进了工厂的,也有当孩子王的。原学历,除了我是小学生,现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社长、总编辑蒋亚平等三四人,也只是初中生。
1982年,我们毕业了。
30年后的今天,本班同学均获得高级职称。除英年早逝的鄂州日报副总编辑吴映文、黄石日报副总编辑方先忠外,大多数同学仍活跃在省内外新闻战线上,担当着省市媒体的总编辑、台长等职,先后有近十人获得“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奖”等荣誉。
令人感慨的是,当我们受聘成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信息与传播学院的研究员、教授时,我们欣喜地看到,武汉、湖北,已成为全国新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基地!据统计,湖北现在不仅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江汉大学等23所高校开办有新闻学院或专业,还有18所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兴办有新闻专业。在校的博士生、硕士生数以百计,本科生更是数以千计。武汉大学的新闻学、对外传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财经新闻、政法新闻,华中科技大学的科技新闻、新闻评论,湖北大学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南民族大学的民族新闻等专业,各具特色,蔚为大观。
蓬勃兴盛的新闻教育,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也提供了先进的理论学术支撑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亲身经历湖北从一报独大到报刊大省的演进
当年毕业分配进省报,我是幸运的。
新闻大专班50人,20人分配进省报,20人在省广电系统,还有10人分到了省市县宣传部门。
当年,党报是一报独大一枝独秀。湖北地区,广电处在兴起阶段,老牌的,主要的是省、地市两级党报。
刚从“小报抄大报”中解放出来,省报开始积极进行新闻改革,新、短、快、活、强的要求不断被强调。可是一张报纸4个版,毕竟天地有限。新参加工作,一年采写三四十篇稿件,笃定就是个“先进”。
想当年的省报,刚被财政拨款“断奶”不久,举步维艰。年发行量几十万份,年经营收入不到千万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涌动,随着新闻改革步伐加快,随着报纸走向市场,湖北日报社,完成了从一份报纸到多媒体、多门类、复合型现代传媒集团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集团的嬗变。
2001年,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报刊期发行总量达到170万份,年销售收入4亿多元。
2007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挂牌成立,集团下辖6报9刊2网站。其中,楚天都市报日发行量110多万份,《特别关注》期发行量230多万份,在全国省报集团中首创报纸、期刊“双过百万”。现在,集团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年实现利润1亿多元。数字的背后,是体制机制改革、管理理念更新、经营领域拓展、经营方式转变、人才素质提升的深刻变化。
同城的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也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齐头并进比翼齐飞。2003年底,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这是继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之后,由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两家报社合并组成的全国第4家传媒强强联合体。据有关数据显示,新成立的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已初步形成办报、印务、发行、广告、实业、物业等较为完整的媒体产业链,年营业额近5亿元。
地处中部、非改革特区或前沿的湖北,政治上算不上风起潮头之处,经济发展也非令人瞩目之地。但这里的新闻同人,却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在竞争中加快发展壮大了新闻出版事业,打造出一个“报刊大省”。
报纸方面,仅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长江商报,就在同区域日发行近200万份。
湖北期刊,更是广布全国,深有影响。月出版发行总量在1000万册以上。
眼下,兼作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期刊中心的总监,我对本集团的期刊方阵可谓偏爱有加。以“成熟男士的读者文摘”为主旨的《特别关注》,“激扬人生智慧,抚慰读者心灵”,以家事、国事、天下事、开心事、史事、男人的事……事事相关为主打栏目,一匹黑马由衔枚而出到呼啸奔腾,创刊6年多,2008年6月最新一期发行量已是280万份。它的“伴侣”、去年创刊的《爱你》,以“优雅女士的心灵读本”为目标,站在女性角度,以爱情、亲情、世情、异国情、心情、旧情、风情……情情相牵为主打栏目,涉及女性读者心理需求的方方面面,首期即发行到50多万份,此后稳健发展。着力打造“阳光青年心灵读本”的青年文摘类杂志《可乐》,于2007年6月改版后,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以纯真年代、浪漫青春、流行童话、心灵阳光、情感天空、成功道路等主打栏目,直指青年心理需求,迅速赢得读者认可,近期每期发行量攀升2万多份。还有以“新品位新知音”为宗旨的原创纪实类杂志《前卫》,以“医生请到家,健康千万家”为宗旨的《家庭保健》等等,大抵自创办之日起,就自觉追求以崇高的精神、高尚的思想、智慧的理念、先进的文化、科学的知识等等,绵绵不绝汇成一期一期,点点滴滴沁入读者心灵。这些期刊,努力在细分的市场中寻找到广阔的发展空间,力争在自己所拥有的分众领域做到最大化。目前,它们已成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走向全国报刊市场的生力军。
在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相距不到1公里的区域内,《今古传奇》、《知音》两大期刊,也是并驾齐驱,纵横驰骋于全国市场。
《知音》于1985年创办,以3万元起家。早年即风生水起,读者遍九州。发展到现在,集团下属8种期刊(月发行总量达800余万份)、2份子报、4个公司、1个网站、1所学院,产业由期刊出版延伸到网络媒体、广告经营、书刊发行、印刷制版、物业开发、高等职业教育等领域,形成了多元化、规模化的格局。核心产业《知音》杂志月发行量达到636万份。2006年集团实现经营收入3亿多元,利润1亿多元。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为国有独资、企业性质的知音传媒集团。
《今古传奇》杂志由湖北省文联创办,像雪球一般滚大,期发行量达到151万份,年经营收入过亿元,年实现利税1200多万元。去年12月,该杂志社正式注册为湖北今古传奇传媒有限公司。
由湖北省社科联主办的《爱情婚姻家庭》杂志,也力求不断超越自己。
期刊大省如何尽早转化为期刊强省?这是我们目前面对的也必须以实际行动作出解答的课题。
新闻事业在与时代共振、与社会共变、与人民同行中向前、向前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我们的心田沉浸在泪水中。我与湖北日报出版部的同事们天天上夜班,新华社电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滚动节目、本报记者的前线来稿,时时冲击着我们的心。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全国大救援、全国大赈灾。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新闻大开放。真相,走在了谣言的前面。事实,产生出巨大的能量。全国上下一心,全球舆论为之声援,胜过境内外反华者的一切阴谋诡计。人们从这一次的汶川地震报道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人民对灾区群众的无限关怀,感受到地震灾区广大军民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感受到社会主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巨大优越性,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更加坚定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夺取抗震救灾斗争最后胜利的信心。正值改革开放30年,汶川地震报道又一次实践了新闻改革大突破。
典型报道、社会问题社会热点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突发性事件报道,历来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四大件”。而舆论监督报道、突发性事件报道,又历来都是新闻改革的难点。
道路坎坷,步履蹒跚,但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停,新闻事业在与时代共振、与社会共变、与人民同行中向前、向前——这就是我对30年新闻事业发展的总体评判。
记得早在我刚参加新闻工作不久,湖北日报社创刊的第一份市场小报《楚风》,因涉及批评“领导干部子女侵占教师楼分房指标”被责令停办。
记得后起的江汉早报,又因“鼓吹”农业生产责任制、农产品自主经营等,再次停刊。
可是,当我作为常务副总编辑,与身患鼻咽癌的总编辑杨卫平等人一起创办楚天都市报时,就真正是应时而生、应运而生了。1997年元旦正式创刊的这份报纸,一开始就定位于“市民生活报”,决心以“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为宗旨,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办出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服务性强、尖锐泼辣的特色。
创刊当年,我们就组织实施了“拆除东湖水上餐船”的报道。东湖,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水面33平方公里,一顷碧波,静卧在喧嚣闹腾的特大城市中,何等曼妙!可是,一股建船风刮起,一个个强权部门在湖水上建起一艘艘餐船,造价由几万元、几十万元发展到几百万元、上千万元——而且,打算步其后尘的“业主”为数更多!以历史的胸怀思考,以全局的眼光审视,拆除东湖水上餐船势在必行。否则,东湖可能成为一口硕大的“臭水塘”,苦了市民百姓,害了子孙后代。楚天都市报主动配合政府行动,争取全体市民舆论支持,天天在报纸上表扬做得好的、批评做得差的、督促犹豫观望的,88天时间内,23艘水上餐船拆除干净,还了东湖一片洁净。还有,中南一路脏乱差整治,武昌车站广场秩序整治、江城科技骗子揭露……楚天都市报都站在风口浪尖上鼓与呼。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读者,强化舆论监督的政治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开展舆论监督,注重干预性报道的“成功率”,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道德水准,讲究舆论引导艺术,这一切,使楚天都市报虎虎生威。批评酒后仗势欺人、殴打女老板的派出所副所长的报道,获得湖北新闻奖一等奖;披露检察官冲卡闯关并殴打到场采访的新华社记者的照片,获得中国新闻奖……“楚天都市报,丑事天天报”,时常有人以此来揶揄、攻讦我们,但都市报赢得了党和政府的支持、群众的广泛喜爱,当年日发行量即超过18万份。此后,楚天都市报的市场逐步达到43万份直到80万份,到2000年10月,就在杨卫平总编辑离我们而去的日子里,楚天都市报日发行量突破100万份(当年,杨卫平获韬奋新闻奖)。到2001年秋季,再攀上134万份的高峰,全年平均日销量为120多万份,位居当年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全球日报发行量百强”第37位,跻身全国晚报(都市报)最具竞争力20强。
在全国都市报、省级晚报总编辑会议上,我不止一次讲到,如果没有全社会的进步,就没有全国蓬勃发展的这一代都市类报纸;如果没有政治开明思想解放,锋芒毕露大胆作为的都市报,可能一出世就被掐死在摇篮中了。
不封锁、不堵塞、不封闭,第一时间传播灾区信息,忠实报道事实真相,深入、持久地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广泛影响国际舆论——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汶川地震报道凸显的新闻改革大突破的实践鼓舞着我们。向前走,新闻事业的前景更辉煌。
(作者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