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中有很多书法爱好者,也是书法倡导者,他们的喜好往往影响一个时代的书法风格。有清一代,康熙拟董,乾隆学赵,嘉道以后临欧,清末则形成帖学、碑学两大阵营。入民国后,时事多变,思想活跃,书法的审美趣向已不再由“皇权”引领,书法家们承清末碑学之绪,集前贤之睿智,以势为尚,变古为新,南北兼收,碑帖互用,走上了自觉的发展阶段。
本文说的民国政要是指民国军政界的重要人员。他们经历复杂,结局不一,但都多多少少在民国政坛上留下了痕迹。从文化修养看,有的是前清状元、进士出身,有的曾留学海外,学成归国。他们既受到系统的封建文化教育,博通经史,又吸收了西方文化,部分人还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参与政治变革和新文化运动。他们的书法活动直接影响民国书坛取向,对民国书法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本文介绍一些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民国政要书法。
草书行草
草书在清代几成绝响,馆阁取士,学子多不谙草法,碑学诸家,其工在篆隶。至清末废科举,兴新学,书法已无仕途之诱,追古之风别开新境,因而草书能在民国时期得到复兴。或宗皇象、索靖,或法二王,别具新韵;或以二爨为基,另构新体;或以新出土之汉晋简牍为用,推陈出新。故民国时期草书大家辈出,逾元明而昭于汉晋,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江朝宗行草(图一)
释文:“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钤白文“江朝宗印”、朱文“宇澄”印。
此行草浓润圆熟,笔锋飘逸沉著。诗为中唐诗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表现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江朝宗(1861—1943),安徽旌德人,北洋军阀集团重要人物。1917年,出任代理总理。“七·七”事变后,任北平伪治安维持会会长、伪北平市长、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等职。病死于北平。
吴佩孚行草七言对(图二)
释文:“登泰山而小天下,莅中国以抚四夷”。上款:“子栽仁兄法正”,下款:“吴佩孚”。钤白文“吴佩孚印”、朱文“子玉”印。
吴氏行草用笔以圆为主,起止转折方笔,而结体多取方整之势,颇得古人“笔圆势方”之妙。给人以圆润秀丽,清雅遒健之美。
上联出自《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呈。下联出自《孟子·梁惠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四夷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清末秀才,投北洋军。1922年,成为北洋军阀的首要人物,操纵政局。1926年北伐战争起,吴部主力被歼,从此一蹶不振。“九·一八”事变后回到北平,主张“和内攘外”、“团结御倭”。“七七”事变后,严词拒绝日军出面组织伪政府的要求,克保晚节,为汉奸和日本特务害死。
陈独秀草书六言对(图三)
释文:“深山不知晦霜, 无言自有阳秋”。上款:“家升先生”,
下款:“独秀”。钤白文“陈独秀印”。
“阳秋”指《春秋》。《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的鲁国史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这幅草书联强劲奔放,格调雄奇,极富抒情性和表现力。
陈独秀 (1879—1942),安徽怀宁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被推为中央局书记。1927年被撤消总书记职务。1932年被国民党逮捕入狱,抗日战争爆发时获释。后去武汉、重庆、江津闲居。病殁于江津。
章士钊行草(图四)
释文:“柔肠已到九回时,丛桂风多起夜迟。璃琉窗外姮娥影,喘杀吴牛自不知”。落款:“和夫仁兄□大人鉴正,弟章士钊”。钤白文“章士钊印”、朱文“行严孤桐”印。
本诗选自冯班《无题》诗,冯班,明末清初“虞山诗派”诗人。诗宗晚唐,于李商隐用力尤深,有一些诗伤离念乱,有一定内容深度。此行草瘦劲修长,用笔方峭挺拔,结构疏朗,大小错落。
章士钊(1882—1973),字行严,号孤桐,湖南长沙人。清代秀才,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辛亥革命后曾历任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在段祺瑞执政府中任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曾任大学教授、大学校长、律师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隶书
隶书形成于秦代,汉代最为流行。早期隶书的形体与小篆相差不多。到了汉代,逐渐美化,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东汉以后,体式由细长化为扁平,笔画增加了波磔,形成“汉隶”的楷模。唐代隶书用笔点画圆润而有顿挫,且较多转侧而露锋芒,结体较汉隶加高,多数成正方形。宋朝书法家多不以隶书擅长。元代赵孟頫的隶书,从传世的五体千字文上看来,秀而弱。明代写隶书的书法家多学唐隶。清初到中叶,有两种隶书风格,一种是结体稍趋方扁,走笔沉着,不太讲究圆润,转折用方,波磔有力。另一种是学汉铜器上的所谓“分体”,结体略长,纯用中锋,笔画横平竖直,圆润中含有刚劲,篆意多于隶意,住收笔的波磔不甚明显。清中叶以后直到民国,跟随篆书风格的变化,隶书风格也有了变化。这一时期写隶书的书法家,打破了学唐隶的框框,对传世的汉魏隶书碑拓狠下临习工夫,不拘一体,多方追摹。出现了体势灵活多变的隶书。
杨度隶书五言对(图五)
释文:“明月双溪水,闲身一钓船”。钤白文“湘潭杨度”印
此隶书联,结体严整,隶笔楷意掺杂其间,既保留了汉魏隶书的特点,也展示了强烈的时代特征。上联选自唐诗人严维《送人入金华》:“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杨度(1875—1931),湖南湘潭人。清末留学日本,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爆发后,任袁世凯政府学部副大臣。1915年组成筹安会,策划恢复帝制,袁世凯死后曾被通缉。后结识李大钊等人,开始接触到共产主义学说。1929年移居上海,经周恩来批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病逝于上海。
张志潭隶书七言对(图六)
释文:“早识封侯有相在,未能明易如玄何”。上款:“右章大兄属隶”。钤朱文“张”、白文“志谭长寿”印。
此诗表现作者对时事、人生的无奈。其隶书有《景君碑》遗意,字形稍长,但结体又不如《景君碑》宽博;用笔更加清劲,波磔明显,带有金石气息。
张志潭(1883—1946),字远伯,河北丰润人。北洋时期历任内务次长、国务院秘书长、陆军次长、内务总长、交通总长等职。擅书法,好绘花卉,颇有逸致。
程潜隶书(图七)
释文:“崇德尚俭,以兴政化;和毓威恩,以移风俗;野无奸回,宿不命阍”。落款:“旦初仁兄正,程潜”。钤白文“程潜之鈢”
文摘自东汉繁阳令杨君碑(熹平三年三月):“迁繁阳令,崇德尚俭,以兴政化;和毓感恩,以移风俗;野无奸回,宿不命阍。教学吏士,精横侍者,常百余人,咸训典诲,帅导以(缺),邻远归怀”。
其隶法直取汉隶,结体宽博规整,运笔圆劲沉稳,风格浑朴古雅。
程 潜(1882—1968),湖南醴陵人。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从事反袁活动。后历任大本营军政部长、鄂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江西军总指挥。1949年率部起义,湖南宣告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工诗,与胡汉民称为一文一武诗人。
李济深隶书(图八)
释文:“多年大众苦沉沦,生活由来不是人。可佩泽东贤领导,一教着手便成春”。钤白文“李济深印”、朱文“任潮”印。
此幅应写于新中国成立后。隶书结体工整严谨,颇有遒润之姿。
李济深(1885—1959),字任潮,广西苍梧人。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黄埔军校副校长。1948年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等职。
楷书行楷
民国时期楷书隽秀而不失软媚,灵动而不失刚猛,碑帖兼融,既有南派文人书法的儒雅韵致,也有北派碑学书法的风神峻厉,推重韵度,起笔、行笔、收笔均有很浓的魏碑味。
刘春霖楷书(图九)
释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钤白文“刘春霖字润琴”、朱文“甲辰状元”印。
诗为唐代诗人韦应物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所写,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诗人用“独怜”寓意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这幅楷书既有馆阁体的端庄沉稳,又有魏碑体的笔势变化。
刘春霖(1872—1944),直隶(今河北)肃宁人,字润琴。光绪三十年(1904)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资政院议员、直隶高等学堂监督、大总统府内史秘书、甘肃省长。后赋闲北平,以鬻字自给。
傅增湘楷书七言对(图十)
释文:“小试竹炉烹雪乳,何当莎蒻跨虹鳞”。上款:“善斋仁兄雅属即正”,下款:“沅叔傅增湘”。钤白文“增湘长寿”、朱文“史馆编修”印。
以竹为炉,用以煮茶,是中国茶文化中极富文人色彩的一个特色。上句出自宋代方岳《次韵君用寄茶》:“茅舍生苔费梦思,竹炉烹雪复何时。北山怕有移文在,谨勿便令猿鹤知。”方岳(1199—1262),南宋理宗绍定五年进士。此楷书结体平正端庄,点画圆润浑厚,构成一种恬淡闲雅之美。
傅增湘(1872—1949),四川江安人。光绪二十四年进士。辛亥革命后,出席南北议和。“五四”运动中,因抵制政府罢免蔡元培命令,被牵连罢免教育总长。此后,专心从事收藏图书和版本目录学研究。1927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藏书逾二十万卷,多有宋、元、明精刊及名钞本。病重时,嘱其后人将所藏之书分捐与四川大学和北京图书馆。
梁启超楷书八言对(图十一)
释文:“清閟云林倪迂画阁,英光宝晋米老书斋”。钤白文“梁启超印”、朱文“任公”印。
梁氏书法兼采北碑南帖之长,融唐楷、汉隶笔意入魏碑,刚柔相济,劲健端凝。
此联是清代翁方纲诗句“倪迂清閟云林阁,米老英光宝晋斋”的另一种写法。其内容嵌入古代两位著名书画家的名号和斋室名,用典雅切。上联指元代画家倪瓒。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子等,人称倪迂,常州无锡人。其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家富厚,自建园林,筑“清閟阁”,书画文物皆藏于阁中。下联指宋代画家米芾。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晚号米老。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家藏晋帖甚富,辟为宝晋斋,后辑成《宝晋英光集》。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号任公。1890年起拜康有为为师。1898年积极参加“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宣传保皇立宪主张。民国初年与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晚年在清华研究院讲学。
行书
民国时期,书法进入纯艺术阶段,行书继宋明之后,经历了帖学糜弱、碑学严谨的曲折道路,以其便于抒情达意的特性成为艺术发展的亮点,称雄书坛。
徐世昌行书(图十二)
释文:“清风终日自开帘,凉月今宵肯挂檐。琴里若能知贺若,诗中定合爱陶潜”。落款:“鞠人”。钤“徐世昌”白文方印
诗为宋代文豪苏轼的《听武道士弹贺若》,虽道音乐,其清风凉月般的意境却与陶潜诗歌风格不谋而合。苏轼以陶渊明为至上,曾称“渊明吾所师”。
徐氏在书法上学苏轼,略变其体,结体疏密有致,用笔遒劲萧洒,字字不联而气脉相通,予人以轻松飞动之感。
徐世昌(1855—1939),天津人。清末成为袁的重要谋士。1918年,由安福国会选为总统。1922年被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赶下台。此后迁居天津租界,以编书、赋诗、写字作画遣兴。病殁于天津。
康有为行书五言对(图十三)
释文:“莲花秋剑发,桂叶晓旗开”。钤白文“康有为印”、朱文“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印。
诗句出自唐沈佺期《塞北二首》之二,原诗为:“胡骑犯边埃,风从丑上来。五原烽火急,六郡羽书催。 冰壮飞狐冷,霜浓候雁哀。将军朝授钺,战士夜衔枚。 紫塞金河里,葱山铁勒隈。莲花秋剑发,桂叶晓旗开。 秘略三军动,妖氛百战摧。何言投笔去,终作勒铭回”。
康有为学书,从馆阁体入手。昔时科举之士,习小楷字,以光、方、乌、大为登翰苑进身阶梯,学大小二欧。康有为把变法维新的失意,转向书法领域的排遣。他力斥当时书坛帖学萎靡之风,倡言学习六朝碑刻,给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提倡碑学,非自康有为始。乾嘉时期,金石考据之学大兴,历代流传碑以及新出土的秦砖汉瓦、残碑断碣,被一一考证,此时阮元为救书坛帖学之穷,提出从北碑中寻找创新途径,将唐宋以来之帖学回归到北朝碑版中去,创新与回归找到了契合点。接着,包世臣著《艺舟双楫》,举起碑学大旗,带动了一大批书法家加入碑学阵营,只是理论建树薄弱。康有为继起,全面系统阐述碑学。他把碑学看作是书法史上的一次维新,在回归北碑中创出书法的新意。其书体融唐楷、汉隶笔意入魏碑,有回归胎息,亦有新变氛围,创出了自己的独特体制“康体”。其特点是:在碑体开张、厚重的基础上又添篆籀用笔之盘桓,如万岁枯藤终老山林。
康有为(1859—1927,)广东南海人。 1895年赴京会试,时将签订《马关条约》,会同在京应试举人一千三百多名,上书要求拒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1898年促成百日维新,策划新政。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后组织保皇会。辛亥革命后,由日本回国,宣扬尊孔复辟。病逝于青岛。
袁世凯行书七言对(图十四)
释文:“里中奇石未经眼,海上晴云欲荡胸”。钤白文“袁世凯印”、朱文“慰亭”印。
袁氏书法中规中矩,很有功底,虽是行书,却带有魏碑风韵。
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河南项城人。清末累官至军机大臣,成为北洋军阀首领。武昌起义后,任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1916年1月1日,登上皇帝宝座,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3月22日,被迫消帝制。6月6日,病亡。
郑孝胥行书(图十五)
释文:“至纵横之世,史职犹存。秦并七王,而战国有策。盖录而弗叙,故即简而为名也”。 钤朱文“郑孝胥印”。
文字出自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刘勰《文心雕龙》,其意为:到了战国时期,修史的官职仍然存在。秦始皇统一七国,这个期间有许多策划谋略。因为只是对这些加以记录而未作系统编次,所以就用简策的“策”,名为《战国策》。
此书熔铸碑帖,承绪《石门铭》开张气势,横竖撇捺,纵笔奔驰,传统功底深厚。
郑孝胥(1860—1938),福建闽县人。清末官至湖南布政使。辛亥革命后至沪,鬻书卖文为生。1923年投奔清废帝溥仪。“九·一八”事变后,任伪满洲国务总理等职。1935年下台。死于长沙。
黎元洪行书七言对(图十六)
释文:“智者虚怀如水静,高人清品与山齐”。上款:“幼山经理”。
下钤朱文“黄陂黎氏”、白文“元洪之印”。
其书法以柳为根,参以颜法及气韵,用笔巧拙自如,行笔流畅而有法,结构开合而有度,中宫紧收茂密,四角舒展。
黎元洪(1864—1928),湖北黄陂人,人称黎黄陂。北洋水师学堂毕业。武昌起义时,出任军政府鄂军大都督。民国建立时当选为副总统。袁世凯死后,继任为大总统,张勋复辟被驱走。1922年复任总统,次年被驱逐。后死于天津。
于右任行书七言对(图十七)
释文:“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落款钤朱文“于”、“右任”印。
其行书以魏碑为基础,取舍变革,并参入篆、隶、草法,开拓了险劲峭拔的书势。
文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不出门》:“不出门来又数旬,将何销日与谁亲。鹤笼开处见君子,书卷展时逢古人。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能行便是真修道,何必降魔调伏身。” 习禅而体悟人生是中唐诗人的普遍现象,白居易在这种习禅的文化背景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了悟人生。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国民党元老。1906年赴日本,加入同盟会。曾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靖国总司令。1924年当选国民党第一届中委。后任国民政府常委、军委常委、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逝世于台湾。
谭延闿行书(图十八)
释文:“气压唐人折钗股,洗出徐熙落墨花”。上款:“亚平仁兄雅正”,下款:“祖庵谭延闿”。钤白文“谭延闿”、朱文“三十已后字无畏”印。
其字取法顔鲁公、钱沣,并接近翁同龢。用笔取势,雍容浑厚。行书不以甜媚取宠,而折笔遒劲有古法。
上句出自南宋诗人陆游《醉中作行草数纸》:“还家痛饮洗尘土,醉帖淋漓寄豪举。石池墨渖如海宽,玄云下垂黑蛟舞。太阴鬼神挟风雨,夜半马陵飞万弩。堂堂笔阵从天下,气压唐人折钗股。丈夫本意陋千古,残虏何足膏碪斧。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诗表现出陆游坚持抗金的壮志豪情。
下句出自苏轼《王晋叔所藏画跋尾五首·徐熙杏花》:“ 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徐熙是五代南唐著名画家。画花木用粗笔浓墨,草写枝叶,花蕊略施色彩,互不相掩,骨气过人,独创“落墨”法,为后世的“没骨法”开了先河。所绘的禽鸟、草虫,形骨清秀洒脱。时人将其与后蜀的黄筌并称“黄徐”,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评。
谭延闿(1880—1930),湖南茶陵人。辛亥革命时,被举为湖南军政府民政部长和参议院院长,后任都督。1912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后历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以脑溢血卒于南京。
汪精卫行书(图十九)
释文:“紫云英发水天红,馌妇耕夫笑语同。识得江南名物否?荷花浪浪醉春风。紫云英草可以肥田,农家粟种之,亦名荷花浪浪”。落款:“少青先生雅正,汪兆铭”。钤白文“汪兆铭印”、朱文“精卫”印。
其行书俊美流动,舒展自然,深得米、董三昧。
汪精卫(1883—1944),生于广东番禺。名兆铭,字季新,号精卫。早年参加同盟会。孙中山逝世后,任国民政府主席、军委主席等职。1938年12月,公开投降日本。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任主席。
郭则沄行书(图二十)
释文:“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落款:“节石庵临东坡诗草,茂林先生雅正”。
钤白文“郭则沄印”、朱文“芥北翰林篆馆第一”印。
诗为杜甫的《堂成》。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来到成都,在百花潭北、万里桥边营建一所草堂。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写草堂景物和定居草堂的心情,把自己历尽兵燹之后新居初定时的生活和心情,细致生动地表现出来。
此书法用笔纯熟,谨严而具骨力。
郭则沄(1886—1947),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北洋政府时期任栓叙局局长、国务院秘书长、侨务局总裁。1937年北平沦陷后,拒任伪职。
戴季陶行书(图二十一)
释文:“重门深锁甚厌厌,不似钿车,清后应觉聪明,无地托占我,蝉鱼身份。倚恨粘春,浓愁驻梦,惯泼闲,金粉寸情天厌。劝卿文字休近,拼得尊酒当歌,华年欢遣。郁郁,安能忍一眺,沉吟如我,倦百折芳心,难问病蟀凄嘘,凉蝉夕照,帘卷西风紧,也应惊急,有人同此幽园”。落款:“仰辰先生惠属,吴兴戴传贤书于绮贤馆之温故斋”。钤白文“戴传贤印”、朱文“季陶”印。
钿车,即用嵌金来装饰的车子;蝉鱼,是腹带红线,全身如金,千载难遇之奇物,固本培元的圣药。
此书运笔坚劲秀拔,意态潇洒,功力扎实,具有颜、柳骨力。
戴季陶(1890—1949),浙江吴兴人。1905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曾任孙中山秘书。1928年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兼考试院院长、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宣传部长、训练部长等职。长期担任蒋介石谋士。1949年2月,在广州自尽。
篆书
篆书形成得自于自然的艺术性,在经历了商、周、秦的无限辉煌后,在汉代除“摹印篆”中印章上有所发展外,其他篆体在日常应用中功能已逐渐被隶书所取代,汉代以后,篆书进入了其发展史上的停滞、迷惘时期。清代,文人学者热衷古文字、金石学研究,加上新出土的甲骨、陶文、竹简及铜器、碑版等不断增加,使他们的视野大大开阔,取法也随之丰富起来,这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篆书艺术的发展。 民国时期篆书基本上是清代篆书发展的延续,又在此基础上大跨进了一步,创造出不俗的业绩。
李准篆书十一言对(图二十二)
释文:“退之工文辞,学者从而师事;司马相中国,远人服其威名”。上款:“奇苕先生正篆”,下款:“丙辰二月李凖”。钤白文“李凖印信长寿”、朱文“直绳六十后书”印。
此书为玉筋篆,笔划匀称,结构整齐,字形美雅,作于1916年。文字来自俞樾集曹全碑字赠曾国藩联。退之即韩愈。俞樾(1821—1907),晚清著名学者,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李凖(1871—1939),四川邻水人。武昌起义后,兵谏两广总督张鸣岐宣布独立,迎胡汉民为广东军政府都督。后避居香港。1922年曾被北洋政府授为直威将军。再迁居天津,以鬻字为生。
袁克定篆书四言对(图二十三)
释文:“替郭邑有,追史乘龙”。上款:“君万公子嘉礼”,下款:“袁克定拜颂”。
此大篆联结体工稳,笔势精妙,古意盎然。
袁克定(1878—1958),袁世凯长子。袁世凯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袁克定鼓吹帝制,并发起组织筹安会。袁世凯死后,隐居天津、北京。抗战期间,拒绝与日本占领军合作。1949年后,出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朱深篆书八言对 (图二十四)
释文:“耀以声香虽远犹近,纳我镕范有实若虚”。上款:“绍予十兄大人属”,下款:“丁卯三月博润深”。钤白文“朱深之印”、朱文“博润”印。
此联原作者莫友芝(1811—1871)为清代名家,西南大儒,道光十一年举人,官知县。
此书作于1927年,书体非篆非隶,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瑰伟。取法三国吴《天发神谶碑》。
朱深(1879—1943),京兆(今河北)永清人,字博润。北洋时期历任京师高等检查长、内务总长、司法总长、京师警察厅总监等职。1937年后,任伪华北临时政府议政委员会常务委员、法制部部长、汪伪国民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王伯群篆书(图二十五)
释文:“无多形胜感兴亡,万里秋阴接点苍。石火季华催老大,海天愁思易悲凉。谈经旧扫阳明席,问字谁登叔重堂。野色江光连鬓影,武侯词外倚斜阳”。落款:“镜斋五一兄正字,壬午秋引子尹诗”。钤白文“王伯群印”。
此书法作于1942年,取法李阳冰玉筋篆,用笔坚挺而圆润,笔画纤细,盘屈缭绕,布局工整。
王伯群(1885—1944),贵州兴义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与章炳麟等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后任约法会议议员、贵州省长等职。1924年后,历任交通部长兼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大夏大学校长、国民党中执委、中美航空公司董事长等职。
民国时期,社会转型,时事多变,书法艺术精彩纷呈。唐宋法晋,明清法唐,宋元明法帖,清法碑,均是法古现象。进入民国,书法取法经卷甚至甲骨,呈多姿多彩的局面。民国政要人物的书法、手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在政坛纵横捭阖之外的人际交往、个人情趣。
(摄影:杨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