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谈冯月庵的书法艺术

浅谈冯月庵的书法艺术

发布时间:2022-11-02 13:3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冯月庵作为一位诗人、书法家,书法博采众家所长,有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书法家,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探寻书法。他对书法的追求起源于内心深处的热爱,不受外界功利之心的干扰。本文从冯月庵的学书经历入手,通过他各时期的书法作品,以及他对书德的看法和独崇王羲之书法,从中探索其书法风格。

关键词:冯月庵   书法   艺术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029-02

一、学书经历

冯月庵,字霁光,辽宁沈阳人,祖父是清末副都统衙门官吏,其父是就读于高等警官学堂,毕业后曾从事税务、军政和医务工作。冯月庵自幼家教很严,五岁时父亲便教授的“字方”认识其七百余字并背诵《千家诗》多首。六岁入私塾学习《四书》《诗经》《唐诗》等,回家后仍然专心练习书法,初学临摹黄自元版本的《玄秘塔帖》,后又得到柳公权原帖,刻苦专研其字,至此日夜临摹,将书法作为自己的爱好。1923年,八岁的冯月庵被父亲送入公立学堂,去学习书本内容之外,又向冯谷岩先生学习诗词、古汉语和书法。冯月庵除了像老师学习柳体之外,又学习其它书体如颜、欧、郑文功等及其隶书,研习各种书体并且取得很大进步。

1927年,十二岁的冯月庵经历一场家庭变故,母亡父病,自己也大病一场。痊愈后,因顾及家庭条件,不能继续念书,只好考进沈阳师范学校。但是入学后由于年龄小,个子又不高被除名,庆幸的是冯月庵文章写得好,几位老师又很看好他,通过向校长的推荐,最终留了下来。从此以后,冯月庵发愤图强,四年期间各科的考试成绩都是第一,因此获得优等生,每月有官费相助。冯月庵在沈阳师范就读期间,日子虽然过得艰辛,但還是抽出闲暇时间向自己的老师南琴轩,清附生张振九讨教书法和文史类的知识。南琴轩老先生教授冯月庵书法技法,在行草书方面受益匪浅。

1931年,从沈阳师范学校毕业,实习期间的两个月,被自己的老师介绍到抚顺一所小学当任课老师,随后被教育局分配到城北造化屯任教员,仅工作两个月,因“九·一八”事变,丢失工作。回到家的冯月庵开始一边在家里干农活,一边学习书法、绘画及其篆刻。经父亲的好友介绍向萧子麟学习颜体和诗词歌赋,后来又在铁岭开原的税捐局任文书一职。冯月庵通过半工半读,期间向科员王梦安学习草书和诗词,奠定了后来的草书水平。

纵观冯月庵的学书经历,正如包世臣所说“每习一帖,必使笔法章法透入肝膈,每换后帖,又必使心中如无前帖。积力既久,习过诸家之形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1]冯月庵在书法上广泛学习,取法传统,推崇王羲之,但仍在其中保有自己的个性,熔铸成他独有的风格。冯月庵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虽然没有像古代书法大家那样接受过系统正规的训练和教育,但是他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而获得今天的成绩,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二、砥砺人品

冯月庵以人论书,极重人品。刘熙载书论中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又云:“贤者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2]书法不仅能反映出个人的性情风格,还能提高人的涵养和审美水平,从而影响对书法艺术的不断追求。书如其人,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的学识涵养影响其审美趣好,思想上的境界影响其艺术境界,精神上的气质影响书法上的气质。

在冯月庵看来一个人的学识修养非常重要,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不仅要具备天赋,还应该注重品德修养。董其昌曾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3],刘熙载提出的“书以士气为上”[4]。冯月庵也在自己写的《己巳岁首书怀》诗中提到“忘怀宠辱心常泰,无意营求品自高”,[5]强调学书应以品德为本。在《草书杂谈》一文中,谈到书法家要有书德,如“抛书德于不顾,其能善始善终者未之有也。必也虚怀若谷,兼收并蓄,博取众长,谦虚谨慎,而后实至名归,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者也。”[6]冯月庵讲究在追求书法艺术性的同时,也特别关注书法家的品德修养这一特点。

冯月庵的楷书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同样受其书德的影响。在古代许多成就极高的书法大家,大都会经历临摹古帖,在古人的基础上不断取得创新。冯月庵也是师从古人,其早年临习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深受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理论的影响。冯月庵从将在临摹和书法理论相结合,加以创造,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冯月庵在学书的过程中受柳公权书风的影响很大,《玄秘塔碑》是柳公权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书体端庄俊秀,结构严谨精密、左右对称明显。行笔顿挫有力,竖画挺拔舒长,捺画锐利且粗重,结字外拓内敛。翻看《冯月庵的楷书》这本楷书作品集,正是借鉴柳公权的楷书的奇特之处,使其书风给人一种端庄、凝重的感觉。柳公权的楷书,起笔方笔似欧,收笔多圆似颜,在转折的时候则方中带圆,从而使得字势不像“欧体”那样险绝,也不及颜体那般圆润。冯月庵就将柳公权这一“方圆用笔”的特点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其楷书在用笔上更加遒劲丰润,结字既中宫紧收,又四周疏放,正是所谓的外疏内密。

冯月庵代表的楷书作品《沧浪亭怀古》,其单字的竖画较为瘦挺,转折处多圆润,长画多瘦,短画多肥,结字轻重有致。横折多圆劲,故显得变化多端,既筋骨挺拔,又血肉充实。在墨色处理上喜用润墨,整体上章法看其排列并不算整齐,但上下字之间疏密、大小关系处理的非常恰当,使得整幅作品的章法变化特别丰富。

三、独崇王羲之

冯月庵十分喜爱王羲之书法,把大王的书法捧到了极高的地位。他引用孙过庭《书谱》中所论“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和《书概》云:“羲之之器量见于欷公求婿时,东床坦腹,读若不闻,宜其书之静而多妙也,经纶见于规谢公以虚谈废物,浮文妨要时,宜其书之实事求是”。[6]王羲之性情上的恬淡、与世无争、为人低调、不刻意追求与冯月庵的有很多暗合之处,更能够深入体会到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吸收其精华。冯月庵的许多作品都借鉴大王的使转,从而使其行草书颇有魏晋风韵。

冯月庵在学习行书时,最初是临摹王羲之的《兴福寺半截碑》《集王书圣教序》。冯月庵虽然独崇王羲之,但他并不是一味的模仿古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的去开阔自己的眼界,在不破坏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创新。冯月庵特别强调书法艺术需要自然情感的流露,用心去追求,这样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能将技法丰富的表现。

王羲之在《书论》道:“夫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或大或小,或长或短。”[2]冯月庵的行书作品很好地诠释这一特点。其书法给人的感觉比较厚实,起笔时采用方圆入笔,形态比较丰富,在行笔时将笔抬起,收笔还略有向下连带的笔意,使其线条凝重且流畅,结构严正且巧变,章法上自然见错落。观察其行书作品,前后的笔调之间虽有些不協调,但结字、用笔上的变化使得作品整体不单调,彰显其生动意趣,充满高贵典雅的气息。

《咏乐山》这幅行书作品,笔法较为洒脱,风格秀逸。中锋用笔,挺拔有力,点画之间相互呼应,上下字的连贯性也尤为自然。结字上左低右高,呈倾斜之势,突出强调字在空间上的形体变化,从而保留了王義之结字的体势。他又通过增加点画粗细之间的对比,章法上的布局也连贯顺畅且匀和来增强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让人感觉轻松自然,更具晋人神韵风采。

冯月庵的书法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其成就也是别人无法取代的。虽然身逢乱世,但历经坎坷,仍然自强不息,其书法作品也广为流传,成为辽宁现当代书坛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在书法创作上,他主张风格不应单一,应追求多元化发展。冯月庵的学书经历、书法艺术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本文通过对冯月庵书法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辽宁现当代的书法文化,同时,对自身学习书法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陈方既.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

[3]伍蠡甫.名家画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4]陈方既.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

[5]辽宁省诗词学会编.辽海诗词[M].沈阳:辽宁省诗词学会,1991.

[6]沈延毅.沈阳文史研究第三辑[M].1988.

推荐访问:浅谈 书法艺术 冯月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