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五世纪随着雅典城邦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希波战争的胜利,希腊尤其是以雅典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民族优越感日益膨胀,他们不仅将异邦人视为蛮族。而且对其敌视态度愈演愈烈。然而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史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却一直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叙述异邦人的历史及风俗,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据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希罗多德自身因素以及“希腊人”、“外邦人”概念界定来探究和分析希罗多德对异邦人态度迥异的原因。
关键词:希罗多德、异邦人、希腊人、态度
希罗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其所创作的《历史》更誉为西方最早的一部历史学著作。他作为该时期最具世界性眼光的大家,不仅记叙了希腊人的历史,而且涉及波斯人、埃及人、腓尼基人、巴比伦人等异邦人的风俗、地理及文化。在此,希罗多德对异邦人的态度一直备受争议,基本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希罗多德对异邦人采取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许多异邦人先进的文化和风俗大加赞赏,例如:他称赞波斯人的教育方式、巴比伦的婚嫁习俗和求医方法等;另一派则主张希罗多德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其对异邦人一致持排斥态度。这些学者认为希罗多德本身是一个希腊人,他在游历过程中一致以希腊人的角度看待异邦人的历史,把有别于希腊人的习俗成为奇风异俗,这便是一种潜意识的、根本上的对立。两种观点各执一词。在这里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却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就希罗多德本身來看,其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影响颇大。希罗多德出生在小亚细亚西南海滨的希腊人殖民城市哈利卡尔那索斯城,从地理位置上看,该地与希腊人聚居之地尤其是像雅典一样典型的希腊城邦分别处于爱琴海的东西两侧,在地理位置的限制下,希腊的经济结构局限在岛屿范围之内,而且在埃及和东方精英伦理思想的影响下,是个体和社会不能紧密结合,希腊各城邦处于割据状态,难以实现统一,加之希罗多德出生的城市哈利卡尔那索斯仅仅是希腊众多殖民地之一,且该时期殖民地和母邦之间的关系并非如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管控与服从的关系,它不受母邦的政治法律束缚,二者是一种独立平等关系。希罗多德在大约三十岁的时候便开始在各地进行游历,其足迹北至黑海北岸、南至埃及最南端、东至两河流域下流一带、西抵意大利和西西里半岛,他在旅行过程中也对各地的风俗人情、历史古迹、地理环境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成就了他独到性的世界眼光,因而其思维方式、价值模式极大地突破了希腊人,因而能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异邦人。其次,对希腊人和异邦人概念的界定是研究希罗多德对异邦人态度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在一本书、一段话、一个词中往往最令人费解的便是一个词,如:我们现在所广泛接触的“文化”“民主”等词,当今学术界对其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虽然这充分体现了当今学术多元化的特色,但是也对我们关于这些词的定义和理解带来很大很大困难。如“蛮族”一词,在最初仅仅是指那些不会说希腊语而只能够发出“巴巴”噪音的人。因此,定义“希腊人”、“外邦人”这两个词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探究希罗多德对异邦人态度关键因素。徐岩松在《希罗多德History诸问题刍议》中曾对希罗多德《历史》中的希腊人和波斯人进行分类。其中,他将“希腊人”分为四类,即原始的希腊人、本土的希腊人、世界各地的希腊人以及用以特指某地区某方言甚至某一位希腊人;同时他也将“波斯人”进行相应地分为波斯的波斯人、波斯帝国的波斯人、泛义的波斯人以及用以特指某地区、某城市甚至某地区、某城市甚至某一位波斯人。并指出希腊人和异邦人的冲突主要指本土的希腊人和泛义的波斯人之间的冲突,而这些泛义的波斯人中也包括许多希腊人。这便打破了我们对“希腊人”和“异邦人”两个概念的固定认识,即希腊人和异邦人是完全对立的。早在“黑暗时代”,希腊为解决人口、经济等问题便开始了殖民运动,这便使希腊人与地中海、黑海的所有国家形成联系,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邦。由于希腊并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因而希腊人不会受到严格的疆域国界限制,他们的自由流动性较强。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曾记录到“许多希腊人都到近东各地区游历”,与此同时,许多希腊人如无业游民可以加入军队作为雇佣军替他国出战,例如在色诺芬的《长征记》中便记载小居鲁士为争夺波斯王位,曾雇佣希腊万人军对其哥哥波斯王阿尔塔泽西斯二世进行远征;在波斯入侵希腊的同时,也有许多希腊人也投靠到波斯一方,例如:希腊联军在普拉提亚与波斯军队交战时,波斯军中至少有数万希腊人。因此,这场希波战争并非是严格意义上所讲的希腊人与异邦人之间的战争,因为这里的异邦人之中又包括部分希腊人。综上所述,“希腊人”和“异邦人”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某特定的内涵,我们不能对其一就而论,一致以偏概全,从而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正确含义。
历史人物的思维观念及价值选择是身处某一时段背景下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希罗多德对异邦人的态度除以上两方面外,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因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希罗多德虽然身为希腊人,但却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叙述和评判异邦人的历史。这边充分体现了其能够坚持身为史家所必须保持的客观求实、秉笔直书的道德立场,这对身处当时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去赞赏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徐松岩.《希罗多德Historia诸问题刍议》[J].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3期.
[2]张淑娟.《古典时代希腊人的蛮族观与民族认同》[J].硕士论文,2013年.
[32]基托.《希腊人》[J].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
贺路平,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世界史。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