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从社会需求反思音乐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从社会需求反思音乐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2-11-02 17:5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对音乐类人才的社会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音乐教育这一主要就业方向入手,对音乐类人才社会需求进行对比和分析,相关高校应当从招生、课程设置、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方面,着手寻找有专业特色的道路,使音乐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音乐类人才。

关键词:社会需求;音乐类人才;人才培养;艺术实践;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7-0177-02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人才供需不平衡。音乐类专业学生(音乐类专业包括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作曲与作曲经验技术理论等),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公布了“2015年度红黄绿牌”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均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布的本科院校7个红牌专业里,音乐表演专业位列其中[1]。这就需要从变化的社会需求出发,反思高校音乐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使高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音乐类毕业生社会需求的新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出迅速变化的态势。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对音乐类人才的社会需求也出现了新变化。笔者从音乐教育方向入手,对音乐类人才社会需求进行对比和分析。(因为根据多所高校就业统计数据,音乐教育是音乐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社会音乐培训机构教师、家庭音乐教师等。 )从就业方向入手,较能反映社会需求的新变化。

(一)素质教育对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提出新要求

一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虽然迫于升学、考试压力,音乐课不可能与语、数、英等主科相提并论,但是素质教育的导向已经对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音乐课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音乐课打开了改革之门。由于以前应试教育模式的惯性,忽视了美学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声乐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但现在中小学音乐课上,大多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老师示范,学生跟唱,学生不理解歌曲内涵,缺乏音乐欣赏能力,不懂得用适合自己的音色去歌唱,更不懂得用歌唱表达情感。很多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音乐课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成为可有可无的边缘学科。西方中小学音乐教育注重的是“人本音乐”,快乐学音乐的理念蕴含其中。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在教学形式上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在音乐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入更利于“人本音乐”教学法的课程,使培养出的音乐教师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起到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作用。

二是工作内容的提升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校园文化日益丰富和成熟,音乐教师作为学校的文艺专业骨干,往往身兼多职。除了音乐课程的正常教学外,还需要担负学校合唱队、舞蹈队、乐团等文艺团队的组织和指导工作,有时还需要策划组织文艺晚会、文艺比赛等大型活动。反观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多比较缺乏合唱和乐团排练及组织、策划和统筹大型活动的能力及经验,有些学校甚至需要借助校外力量来承办活动,因此音乐教师工作内容需要增加和提升,这是素质教育使然,以音乐为载体的多元化活动能充分发挥音乐对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

(二)社会音乐培训为音乐教师提供新空间

相对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设置,社会音乐培训机构的发展空间更广阔。社会音乐培训机构灵活度更大,课程内容和形式更丰富,学生覆盖面和层次也更广,市场发展潜力更大。

一是青少年音乐特长培训持续蓬勃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课外兴趣班盛行,家长大多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都会为孩子发展一两项特长,音乐培训是很多家长的选择。所以现在的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培训对象以青少年为主,培训目的是考级或培养特长,功利性色彩和商业气息较浓。教学时往往只注重弹奏技巧,忽视乐感教育,很多有多年器乐学习经验和考级经验的学生,只能对着乐谱弹奏,抛开乐谱不能弹奏一首耳熟能详的乐曲,欠缺音乐应用能力。这一状况已受到了不少家长和学生的关注和反思,以兴趣为导向的青少年音乐特长培训正在逐渐重回主流。

二是业余音乐爱好者培训异军突起。在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充裕的年代,音乐培训属于高消费领域,不少成年人在少儿时期喜欢音乐,但没有条件接受音乐培训。在精神文化追求逐渐提高的今天,有自主消费能力后,成年人希望学习音乐,特别是近十年音乐选秀节目的热播,更加带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对音乐的热情,成年人音乐培训市场前景广阔。声乐以低门槛的特点成为业余音乐爱好者的首选。除此以外,出于方便弹唱的考虑,成年人业余音乐爱好者学习器乐,最多人选择的是入门较容易的吉他。近几年,销售尤克里里的乐器店越来越多,销售时还赠送入门课程。尤克里里被称为世界上最容易学的乐器,成为商家向业余音乐爱好者大力推广的乐器。“乐器之王”钢琴也大受追捧。例如,“应用钢琴”课程的面世,解决了业余音乐爱好者入门难的问题。应用钢琴包括即兴伴奏、创作、弹唱、应用和声、流行歌曲编配等多项内容,对钢琴弹奏技巧要求不高,注重音乐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开发学习者音乐思维[2]。普及大众对应用钢琴的认识,推广应用钢琴教学,能激发音乐积极性,是社会音乐培训的新需求,也是音乐教师发展的新空间。

二、对高校音乐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的反思与启发

以上分析的社会需求新变化,是设立音乐类专业的相关高校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及时反思和调整高校对音乐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尤为重要。

(一)合理控制招生数量和提高生源质量

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音乐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也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考中,有1.2万人报考音乐类,比2011年增加了1 000多人。随着音乐类专业招生数量增多,有些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不好,转而高考前突击学音乐,考上音乐类专业。但音乐基础差,大学期间难以有质的提升,毕业时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这在近几年的毕业生中已经显现出来了。招生时应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定招生人数,以免降低门槛,以牺牲生源质量的代价来换取生源数量。近三年音乐类考生人数稍有所下降,2014年、2015年音乐类考生人数基本保持在8 000多人的水平,2016年下降到了7 000多人。2016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对艺术类专业考生文化素质要求要逐步提高,录取期间各省(区、市)和高校不得为了完成招生计划而降低初次划定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数据和文件都明确地显示着合理控制招生数量和提高生源质量的必要性。

(二)课程设置体现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导向

在音乐必修课程上,可借鉴西方音乐教育理念,除了技巧的培养,还要注重乐感和音乐启发性的培养,除了掌握一门器乐,还要对其他器乐有所了解,培养音乐综合素质。例如,对钢琴水平要求不高的专业,“应用钢琴”可代替“钢琴基础”,以降低弹奏技巧的教学要求,加强和声编配、移调练习等,训练学生对音乐的灵活把握度和综合理解能力。通过应用钢琴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应用钢琴的学习方法,也利于学生毕业后开设应用钢琴课程,传授灵活学钢琴的趣味方法。在音乐专业课里体现“一专”,在音乐基础课、选修课和辅修、双专业里体现“多能”,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例如,音乐编辑、音乐策划、音乐经营与管理、合唱组织与指挥、乐队组织与指挥、播音与主持、写作等。

(三)走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融合的道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习理论课、技能课的同时,要加强艺术实践。例如,组织音乐演出、音乐比赛,鼓励学生参加校外专业比赛,锻炼舞台适应性和表现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大部分高校在艺术实践方面做得比较好,部分高校也在探索加强社会实践的途径,如:简历大赛、模拟创业项目等。然而更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是如何把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融合化,这最能体现音乐类毕业生独具的能力和优势。把艺术实践从学校的小舞台转移到社会的大舞台,在文化下乡、文化下基层的国家号召下,让学生到社会的大舞台去锻炼,甚至设置社会实习课程,集中人力物力出精品。一方面亲身体验实际工作中的能力需求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真实了解文艺市场的人才需求后,可以帮助看清就业形势,增强就业竞争力。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去思考,这样融合化的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也便于用人单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降低选人成本,提高选人效率。

(四)就业指导坚持有专业特色的方向

面向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应当在教材、教学资源和指导方法上多下功夫,毕竟职业选择是个体化的行为,专业不同,职业选择必然大相径庭。目前,国内开始出现按专业编写的就业指导教材,并把音乐类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列入系列教材的编写名录。因此,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必须有针对性地配合使用音乐类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源,例如:真实案例、相关音像资料等。由于音乐类专业的从业人员具有较明显的圈子化倾向,因此善于利用校友资源,开展岗位实习、工作坊等配套教学实践环节,将有效吸引和帮助音乐类毕业生实现专业对口就业,不至于学无所用。另外,一直以来音乐类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不低,所以在就业指导方面更应该多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设有音乐产业基地、音乐产业园,对创业企业有扶持鼓励政策,一些二三线城市的音乐需求开始兴旺,基层音乐培训机构大有可为。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鉴于音乐类毕业生高创业率的特点,音乐类高校在这方面应该敢为人先,创造便利条件,让有条件、有想法、有创意的学生,敢于自主创业。

综上所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必须注重社会需求的新变化,走有专业特色的道路,开辟音乐类毕业生的人生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EB/OL].[2015-07-20].http///jyb-xwfb/s5147/201507/

t20150720-194510.html.

[2]辛笛.星海音乐学院音教系的教学改革思考[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3).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类专业 反思 需求 社会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