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吴越儒警

吴越儒警

发布时间:2022-11-03 14:55:06 来源:网友投稿

吴越山水,钟灵毓秀,自古多才子。数十年来,众多才子、才女走进警营,被大熔炉锻造成文武兼备的儒警。他们的足迹遍布警营的各个角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公安事业作出非凡的贡献。他们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才子、才女走进警营,成为新一代的儒警。

最近,笔者走近他们,与不同年龄层次和岗位的儒警们作了面对面的交流。

张跃进,男,江苏无锡市人,1958年生。现任无锡市公安局局长,他酷爱思维科学,业余时间还兼着江苏省逻辑学会副会长、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等职。近年来,他先后主编出版了《警察思维素质》、《民本思维及其应用研究》、《邓小平理论逻辑研究》、《公安参谋与助手》等学术著作。目前,由他主编的《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一书行将付梓出版。张跃进十分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逻辑学在各行各业应用的研究,他是名副其实的——

警营“思想者”

眼前不时地晃动着法国艺术大师罗丹的雕塑名作《思想者》。渐渐地,凝神沉思着的“思想者”鲜活起来,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

联想,源于一次采访。

早就听说张跃进局长很善于运用理性思考破解公安工作难题,遂慕名前往无锡,就此专题与张局长作了一番深谈。

张跃进,中等个儿,身板结实硬朗,脸上永远挂着和善的笑容,在他的身上很难看到公安局长的威严。记者据他的名字猜想,他很可能生于1958年大跃进年代。一问,果真如此!笔者不由得暗叹造化之弄人:在失去理智、发高烧的大跃进年代,偏偏诞生了这么一位最讲理性思考、稳健而儒雅的公安局长!

谈到理性思考这一话题,这位始终奋战在公安一线的指挥员说:公安机关尽责履职,一刻也离不开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指导。他一连讲了几件事,以佐证他的观点。

数年前,无锡市因市政工程多,动迁量大,涉及的群众利益面广,群体上访事件接踵而至,有关部门应接不暇,每天都有好几拨人到市政府门口闹访,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市委领导要求公安局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警方来说,按照常规的做法,无非是驱赶或者抓人。这么做既简单又省心。但无锡警方没有这样做。时任副局长(分管治安等条线)的张跃进认为:在逐渐步入法治社会的今天,解决此类问题,不能靠动用武力,必须换一种思路去面对。他说:当人群已经聚集到门口了,再去应对已经晚了,应该超前预警,在事件发生之前就设法将种种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唯如此,方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防暴队转而成了信息队。人员全部分散到各地,每天滚动收集可能诱发不稳定因素的信息。哪些地方将要动迁,哪些单位(部门)即将改制,信息队总会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市局规定:每逢周五,所有信息都必须汇总上报;每逢周日下午,市局领导召集相关部门开信息研判会,讨论、制定应对措施。市信访办闻讯,也主动派员参加研判会。

信息队同时也是工作队。他们深入基层,配合有关部门对群众做说服教育劝导工作,了解群众的合理诉求,告诉他们反映情况的具体渠道,真心诚意地帮助部分群众纠正不良心态,促使他们走出“大闹大得,小闹小得,不闹不得”的怪圈……

警方未雨绸缪,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超前做工作,消除了群众的对立情绪。2006年,无锡市动拆迁量大增,是苏州、常州两市的总和,而群体性上访事件却较2005年锐减了40%,既维护了社会政治的稳定,又避免了动用大批警力。

思维方式的转变,带来的是全新的工作思路和事业的拓展。在谈到农民工问题时,张局长感慨万千:“过去,我们总是站在方便自己管理的立场上开展工作,只强调‘管’,没有或者很少考虑‘服务’。社会财富大幅增长,有农民工兄弟的一份功劳,却没有考虑让他们一起分享,这是不公平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反思,无锡警方自2003年起就提出了“民本化管理思维”,对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予以真诚的关爱,先后在各公安派出所建立了“新市民亲情理事会”,帮助他们维权,真心诚意为他们提供各类服务保障。在全国范围内,无锡是第一个将农民工称为“新市民”的城市。“民本化管理”、亲情服务激发了“新市民”建设“第二故乡”的热情。“负面因素”变为积极因素,“城市治安问题的麻烦制造者”转化为建设“平安无锡”的积极分子。“民本化管理”破解了流动人口管理的“世界性难题”……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理性思考”、“创新思维”渗透于张跃进的全部工作之中。在他的带动下,全局上下好学成风。学习,已成为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

在无锡市公安局,研究思维科学成了众多民警的业余爱好,有80多位民警成了市逻辑学会会员,在他们的头脑中,充满着“概念”、“判断”、“推理”……他们自觉地将思维科学运用于公安实战之中,每年都收获新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无锡警方自创了一种新的学习载体:“五长论坛”——派出所所长、刑侦支队长、治安支队长、国保支队长和巡警支队长们轮番登上讲坛发表演说。2至3个月确定一个学习专题,“五长”们围绕专题开展调研、小组讨论、大会发言,从不同角度对该专题进行探讨。主持人“轮流坐庄”,发言时不看稿子,练口才,练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领导才干。张泾派出所年轻的所长钱磊过去最害怕上台讲话,现在上台讲话流畅而富有条理,最近,他领导的派出所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十大“三基标兵单位”之一……

无锡市公安局已成为一个学习型团队。“让每个民警都成为文武兼备的儒警”,这是张跃进带队伍的理念。

与张局长谈着谈着,笔者仿佛看到罗丹的“思想者”正笑眯眯地朝我们走来……

警营,多么需要思想者,笔者渴望自己成为“罗丹”,用手中的笔,刻画出一个又一个警营“思想者”!

周松一,男,浙江丽水市青田县人,生于1969年,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丽水市松阳县委常委、公安局局长。周松一于1998年开始公安文学创作,先后在中央及本省各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余篇,累计字数近200万,其中多篇作品获奖,主要作品有纪实文学集《较量》,短篇小说集《血染夕阳》及中篇小说《致命的鱼网》等。周松一从警18年,屡次立功受奖,堪称警坛上文武兼备的人物。在他的诸多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

警察,在他的字里行间跃动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浙江大踏步地朝“文学大省”迈进。但在省内,相对于绍兴、宁波、嘉兴一带,丽水地区的文学创作比较滞后,这一地区的青年作家仿佛处在群体“休眠”状态。他们偏居浙江西南一隅,似乎对涌动着的浙江文学潮汐显得有些麻木与迟钝。然而,到了2003年,丽水文坛的一批年轻作者就像一群蓄势已久的雄狮,集体奔向全国文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硕果。在此以前,丽水的年轻小说作者没有在全国级,尤其是在全国重量级文学刊物上亮过相。而这一年,他们在省级以上的文学刊物上连续发表了15个中短篇小说,有的作品还在国内文学杂志中处于龙头地位的《收获》、《人民文学》上刊出,显得身手不凡,其中一位就是周松一。

通常情况下,公安系统需要宣传,往往都是联合作家,由公安提供必要的素材,作家深入采访,完成写作任务。而这样产生的作品,有时难免会出现言不达意,隔靴搔痒的感觉,读者或观众是不会满意的。而周松一所处的位置,可谓尽得天时地利人和。他一手拿枪,一手执笔,把警察的智勇,犯罪分子的狡诈、凶残,案件的前因后果,侦破的过程一一写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周松一的老家青田县是著名的侨乡,这样一个小城竟有20万人旅居世界各地。而且,这些年来,每年都有2万多人在申请出国护照。为了到海外淘金,其中有些人通过蛇头采取非法手段出国,这就难免滋生阴暗的毒菌——海外黑帮组织。蛇头与青田的黑帮团伙构成了互为寄生的特殊关系,海外黑帮组织的一些成员甚至主要骨干往往就是以前在青田负案潜逃的犯罪分子,他们与青田的黑帮团伙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蛇头带人偷渡海外又不得不依靠这些黑势力,有的蛇头本身就是黑帮组织的头目。为了彼此的利益,海外的黑帮组织往往出钱资助青田的黑帮团伙,铲平在青田的障碍。这样,黑社会团伙之间难免就要发生矛盾与冲突,以至于发展到火拼与杀戮,给侨乡带来骚乱与不安……

这样的背景,给青田警方的破案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惑与紧迫感,因为案件发生后,稍有疏忽,犯罪分子就有可能在海外黑社会组织的帮助下潜逃海外。周松一的纪实文学集中的《较量》、《侨乡大追逃》等篇章就是讲述公安人员与负案潜逃的犯罪分子的一次次较量。《侨乡大追逃》是讲述青田公安机关与已经负案潜逃海外的犯罪分子之间的决战;《较量》则是青田公安机关同正欲潜逃海外的黑帮团伙间的艰难而智慧的一次次较量:三个黑帮团伙在青田香港楼前的大街上公然杀戮,发生血案后,立即逃往北京、沈阳等地,准备逃往国外。而警方缜密、神速、大智大勇,逮犯罪分子于国门之内。在这篇长文中,作者将公安人员破案与黑帮团伙犯罪两条线交织起来写,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写得极为传神,颇具吸引力。他的作品处处跃动着正义力量的化身——公安民警的身影。

作者在写这些作品时,是青田县公安局办公室主任。所记之事都真实地发生在丽水的土地上。他既是警官,又喜为文,这就使得他的笔触明显地与众不同。 “文章合为时事著”,周松一的纪实作品继承了中国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优良传统。他写的一个个故事,虽无夸张的激情奔涌,细致的情节刻画,但有的是翔实的第一手素材,全景式的过程的描述。无论是罪犯的心路历程,还是破案的艰难曲折,莫不如此。读周松一的作品,最大的感受是真实。

除了真实,周松一的作品给人们的另一个强烈感受是:他无论是作为警察或是作为作家,都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心。因为社会责任心,他不仅写犯罪,更写打击犯罪;既写过程,更写成因,即从深层次上探讨社会问题,使人读后获得思考与启迪;因为责任心,所以他在行文中不渲染、不铺张,而对假丑恶的鞭挞和对真善美的赞扬都处处显现。

在周松一的作品里,我们能不断地感受到作者的这份社会责任感:《暴戾的小太阳》等篇中提出了家庭对于子女成长的影响问题;《黔女泣血归》、《喋血买妻路》揭示了被拐卖妇女的生存状况;《离婚,她付出的不止一只肾》提出了家庭暴力问题;《母戮亲子为哪般》展示了道德与法律的矛盾;《一个艾滋病患者的不复忏悔》反映亲情之于艾滋病患者的重要性……作者没有将这些案子写成专门刺激人之感官、投人窥欲满足和哗众取宠的小道文章,也没有将这些犯罪分子全写成十恶不赦的恶人,众多的篇章揭示了一个个扭曲的人性。有些人虽为罪犯,但他同时又是令人同情的弱势群体与受害者,正如作者所说,他在不断地创作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犯罪与反犯罪的意识已不是单纯的受害者与施暴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警察与小偷之间的关系。笔者想,周松一在对案件的深入调查与不断的创作中已经深切体会到众多的刑事案件背后存在着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消除犯罪,仅靠公安部门只能是治标,要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解决存在着的深层社会问题更为重要。

另外,周松一作品的一个可贵特点是文字流畅,浅显易懂。用他给自己制定的评判标准来说就是:“文章要写到小学文化程度的人都能看得懂的才算好。《知音》杂志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她的通俗、直白、流畅和故事情节的委婉、曲折动人。”所以,周松一的作品很受大众的喜爱。《较量》在新华书店门口签名售书那天,连黄包车夫都挤着去买。青田每年都出许多书,但还没有谁的书能有这样的盛况。

周松一用自己的笔触和工作,在侨乡建立了侨乡警察文化中的内核,并把它带到欧洲的华人社会。他的《较量》在《欧洲时报》上连载后,有多位读者向青田的侨乡报社写去读后感,那赞扬的语言仿佛看到了侨乡的希望!其中有些读者是“文革”期间出国的,那动乱的旧印象因周松一的书而得到了洗涤,他们在读后感中说要回家看看“清平的故乡”。

周松一还很年轻,但警察生涯已毫不留情地在他的肩头压下各色各样的考验。担任县公安局副政委不久,他写作的体裁就因自己身份的“特殊”而不得不有所改变。在此以前,他想写谁就写谁,想写哪个单位就写哪个单位,但当了领导以后,就不得不有所顾虑。写了谁,就会被人认为领导对某人有所“好”,但丢了这支笔他又不甘心,便由写纪实作品改写小说。他认为写小说也好,既能避免人们“对号入座”,也实现了个人在文学上的大跨越,又能深刻地展现公安一线的艰辛。他在即将出版的小说《致命的鱼网》“后记”中写道:每当我看到我的兄弟、我的战友忘我、执著、无悔地奔波在大江南北、天涯海角,与犯罪分子作着殊死的斗争,最后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身影,特别是当我的战友们为了公平和正义流泪、滴血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痛楚,总会引起我内心的冲动,一种写作的欲望……而漫长的警察生涯又使他拥有很多无人可比的丰富的“矿藏资源”,所以,他可以很轻松地演绎一个又一个曲折离奇而动人的故事。

不过,无论是纪实也好,小说也好,周松一都用独特的文字串连起接二连三的警察故事。他直面人生,直面血泪,像一个老兵,忠实地履行天职,并从中得到无尽的乐趣。时时处处,周松一都像是“箭在弦上”,随时准备投入战斗。作为公安机关的一名领导干部,周松一的头脑始终很清醒。他对记者说:当了领导,有不少光环照着你,你说的每句话,每件事都会得到赞扬,社会上有不少人会主动把你的8小时以外“安排好”,只要你“赔得起”!他认为,作为一名官员,除了工作以外,还得为社会做点什么。所以,他把他的8小时以外全部用作体察人性。学习、思考,写作……他要写出人性之中的东西来,弘扬警察文化。他不仅要指挥打仗,而且要学会用中肯的、鲜明的语言,清醒的头脑、丰富的笔触,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他知道,唯如此,方能领导群众一起作战,这样,社会才能更好、更安定、防线更长,也更有力量。

吕金铃,女,祖籍浙江宁波,1967年生于上海。父亲工作在部队,幼时随军到江苏无锡。199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即进入江苏省公安厅宣传处工作,任《警方》(原名《江苏公安》)杂志编辑、记者。后提任编辑部主任(科长)、副主编(副处长)。在此期间,看似纤巧、柔弱的吕金铃以“金草帽”为笔名,纵横公安文坛,撰写了数以百万字的新闻、纪实文学、影视剧等各种样式的公安文学、影视作品,既高产又高质,是名闻江苏乃至全国警界的“快枪手”。

2004年初,吕金铃转任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处、外事处副处长之职,离开了宣传岗位,但她仍笔耕不辍,在工作之余,施展特长,接连写出多部公安题材影视剧,均被拍摄成电视剧,热播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其中她早期创作的、由著名演员王姬、陶泽如主演的《捕蛇行动》在江苏省“老百姓喜欢的电视剧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她的主要影视剧作品有:《罪恶终结》(20集)、《生死线》(22集)、《捕蛇行动》(26集)、《中国刑警系列剧》(12集,与他人合作完成),日前,26集的讴歌新时代法医的《鉴证英雄》已经完成后期制作,即将献映。

草帽本是朴素无华之物,当有阳光照耀时,就会有金光闪耀。吕金铃喜爱这样的“草帽”,故自己取笔名为:“金草帽”,她永远都在——

追寻那束点亮生命的光

十九世纪的瑞士哲学家阿米埃尔说过:“知识、爱情、事业,三者相加就是完整的生命。”吕金铃毕生追求的就是这三者,三者合起来就是那束点亮她生命的光。

按说,读书读了整整19年,拿到了硕士学位,吕金铃该满足了,但她对知识的渴求从未停止过。从警15年来,她一直都孜孜不倦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懈地泛舟在无涯的学海之中。她撰写的剧本多取材于真实的案例。她深知,破案,就是让证据说话,用科学的证据给罪犯定案。为了精心刻划好一群法医,在剧本中真实地再现法医们一个个战斗场景,她特地买了许多专业书籍,一本本地“啃”,钻研昆虫学、法医技术、犯罪心理学及种种高科技破案手段。听说国外有表现同类题材的片子,便找来碟片观摩,细细品味其中的展现的艺术手法、人格魅力和人道主义精神。她认为,尽管国情不同,采用的手段不同,但艺术无国界,有许多精华可以吸取;人性是相通的,有好多东西是相似的。

写作,尤其是剧本创作,不但需要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更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吕金铃公务十分繁忙,在家里又得尽妻责、尽母心。写作,只有在业余时间里“挤”。吕金铃是一个美丽而正当盛年的女人,同许多年轻的女人一样,她也有一颗爱美之心,以她的经济条件完全允许把自己打扮得更靓丽些,但她缺少的是时间,仅有的一点“边角料”业余时间不可能用于衣着打扮和玩乐。从警十多年来,她从未上过美容院,也很少逛街,耗时费力挑选化妆品,采购时尚服装。见她进进出出穿的总是几件色彩单调的衣服,有人大为不解。对此,吕金铃只得自我解嘲道:“反正不长个儿了,衣服买多了也没啥用。”

吕金铃酷爱写作,但她更钟情于自己担当的“社会角色”——她的工作岗位。

影视圈内有人见她终日忙得脚不点地,便劝她道:“你干脆辞职算了,做个专业编剧,这样,就可以专心致志地搞创作,也能有充裕的时间寻找合作伙伴,减少‘中间环节’,多赚钱……”殊不知,在吕金铃的眼里始终是“事业第一,写作第二”。她永远不会离开火热的战斗生活,离开了,就如鱼离开了水,生命之源就会干涸。她要坚守在岗位上,不断用心体验生活,享受奋斗的乐趣。从警十多年,她已离不开这个她挚爱的大集体。她要用笔讴歌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

现在,她在出入境管理处分管“出国审批”业务,她觉得,她担当的这一“社会角色”能更直接地为社会做事,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

比如,江苏是劳务输出大省,出国务工人数名列全国第一。省里也提倡“走出去”,但一定要合法地通过正常渠道出去,吕金铃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为把好这个渠道做点贡献。她深知,用假护照等非法手段出国,不但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还会有损于江苏的信誉,乃至国家的形象。为此,吕金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事业是那束点亮自己生命的光源之一。

吕金铃是幸运的,她不但拥有丰富的知识、卓越的才干和自己钟爱的事业,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孩子已经读小学三年级了,是个很阳光的小男孩,挺优秀,去年被评为南京市的“梅花小天使”,参加国际梅花节活动,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言人之一。丈夫也是一位警察。当初,就是受丈夫的影响,她这位女研究生才毅然加入到公安队伍中来。

吕金铃的丈夫是搞经侦工作的,公务繁忙,接办案子多,出差多,少有时间顾家。但只要在家,就会把家中的事包揽下来。因为他理解、支持妻子的事业。在吕金铃的眼里,丈夫无任何不良的嗜好,为人厚道,工作勤勉,爱家、顾家,是一个“安静的人”、“干净的人”。夫妇俩相濡以沫、取长补短。吕金铃虽是写作高手,也是个警察,但长时间坐机关,缺乏一线实战经验,平时采访,得到的素材也多是间接的,鲜有临场参战机会,所以进行公安文学创作时,对一些办案细节的描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每当这时候,身为“老侦探”的丈夫就会给她以极大的帮助。从办案程序、手段等方面给予详尽的解说,指点迷津。

吕金铃是一个很懂得维护爱情的女人。她告诉笔者,她的婚姻之所以能始终保持美满的“秘诀”,用上海话来说,就是三个字:“不要作”!她随遇而安,她知足常乐,对丈夫温柔、体贴。这使笔者想起日本作家井上靖的一句话:“在漫长的一生中,相亲相爱地活下去,那还需要留下什么呢?只要两人静静地厮守在一起,就心满意足,无所企求啦!”我们的金陵才女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爱情,她得到了,心满意足了。

拥有知识、爱情、事业的吕金铃,生命的阳光永远照耀着她,她的心永远晴朗……

徐薛明,男,笔名薛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5年生于江苏南通一个薛姓小村落,自幼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1978年参加公安工作,当过侦查员、公安分局秘书科长。期间,发表过多部文学作品,并屡屡获奖。其中小说《黑谷魂》编入公安文学大系。从1992年起,徐薛明担任金华市金盾实业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徐薛明是个实打实的“文痴”,无论在公安哪个岗位,仍痴心不改,从未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出版了《清水芙蓉》、《女人殇》、《黑谷魂》三部小说集,第四部已经付梓,目前正在赶写第五部,他是警界少有的——

亦警亦文的奇人

薛萌的人生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艰难困苦、跌宕起伏。

他的童年是在江苏南通乡村度过的。上小学的第二个学期,他家的茅屋突然起火,没来得及扑救就成了一堆灰烬。实在没法过下去了,母亲就带着他去了当时在浙江开化县工作的父亲那里。母亲长时间找不到工作,靠父亲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十岁不到的他只好一边读书一边帮人挑石头、拉车。在大冷天,他穿着单衣到酒厂洗空酒坛。小小年纪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薛萌小时候极爱看连环画,稍大一点时又迷上了小说。上小学三年级时,恰逢“文革”大乱,老师都停课外出串联去了,没了书读的薛萌“饥渴难忍”,于是想到了学校的图书室。一天晚上,平时见到生人就腼腆的小薛萌竟壮着胆子撬开了图书室的窗户。孰料,室内已经有两个高他一个年级的学生在里面用麻袋装书了。见到薛萌,他们心照不宣,慷慨地给了这个小同学一麻袋的书,里面有诗歌,也有小说。小薛萌背回家后饥不择食,一口气读了个遍,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创业史》、《雁飞塞北》和《青春之歌》。读了其中的几本诗集后,他竟跃跃欲试,学着写起诗歌来了。但写了好多,没一首得到发表。直到插队落户后,他的第一篇诗作《我的路》才在《江西日报》发表,并得到了报社寄给的稿酬:一枚毛主席像章。

少年时代终于在贫困中熬过。临高中毕业时,机遇似乎从天而降:他有幸被学校推荐参加了浙江省高考“摸底考试”,总成绩名列第12名。眼见得曙光在前,有望步入高等学府深造时,却因出了个“白卷先生”张铁生,“大学梦”被彻底击碎。随后,他与众多考生一起被赶到农村插队。

当时的工分值很低,一个男全劳力一天的工分只值一角三分,薛萌和他的同学们辛辛苦苦劳动一天的分值只一角钱,连自己的口粮都挣不到。到了开春季节,知青们饿得心发慌,大家就苦撑着,到农田里偷摘尚未成熟的“春玉米”吃。后来被生产队发现,大队支书就召集全大队的人开会批判他们。会上,当许多农民说到这些春玉米是大队用来度春荒的“救命粮”时,知青们与农民们哭成了一片……这件事对薛萌震动很大,他为此一连几个晚上没睡好觉。从此,平时沉默寡言的他,只是埋头苦干,话更少了。不久,他当起了全大队没人肯干的植保员(很容易慢性农药中毒),他要用这种方式洗刷内心的愧疚。

在饥饿中苦度了三个春秋后,薛萌被招进县电力厂工作,生活出现了转机。1978年夏,因其工作勤勉和扎实的文字功底,被选调至县公安局工作。埋在泥土里的金子终于有了放光的机会。1984年,薛萌为妻子调到了金华市公安局,到金华后,他先是参加了“蒋特”案件的侦破工作,后来又为破获某个贩毒集团作“卧底”,历尽艰险,终于破了案,一举缴获毒品8公斤,当时是浙江省解放以来破获的最大一起毒品案。

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尤爱读劳伦斯和茨威格的作品,并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不久,他的第一篇小说《立夏》在《文学青年》杂志上发表。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接连发表了许多法制题材小说。由于外国作品的影响,加上幼时贫寒家境在心里留下的烙印难以抹去,他所写的作品注重心理描写,读来总令人有种压抑感。他的作品引起文坛的注目,金华市作协专门对他的作品组织过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和思考后,薛萌又在《中国作家》、《江南》、《东海》等文学期刊发表了小说《孤渡》、《月蚀》、《黑谷魂》、《一九四五年的苦难》以及报告文学《太阳与人》、《失去土地后的骚动》、《走出山坳的女人们》等作品,这些作品一改压抑气氛,颇具明朗色彩,获得好评。其中对《黑谷魂》的评论尤多,后被编入公安文学大系。

1991年下半年,薛萌被选送进中国人民警官大学举办的第二期公安作家创作班学习,文学理论与写作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此后,开始阅读爱伦坡、江户川乱和森村诚一的作品,并对推理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连写了《死网》、《扮演魔鬼的人》、《地窖惨案与它的幽灵》、《伪证》等中短篇小说。

正当薛萌的创作进入旺季阶段,他生活中的又一个重大转折来临。1992年底,组织上将他安排到一个他完全陌生的领域:任命他为金华市金盾实业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虽然身份还是警察,但工作内容完全变了。公司没有一分钱的启动资金,手下也没有一个“兵”,自己又没有丝毫的从商经验,一切都靠他自己开拓。横亘在他面前的困难是巨大的,但生性倔强的他没有退缩。他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十多年,硬是为一个分文不名的公司挣下了数千万元资产,员工由他一个“光杆司令”发展到今天的800多名,公司下辖文化公司等多个子公司。

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使薛萌有了许多的见识与感悟,使他对不少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把自己的感悟与看法通过手中的笔抒发出来,在《人民警察》、《东方剑》等杂志上陆续发表了《远山的呼唤》、《黑色魔方》、《女人殇》、《黑色的陷阱》等许多纪实作品。在这些作品里,他倾诉了自己的全部情感,极力地把笔触探进人物的心灵,以此折射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让读者不知不觉地融进他营造的氛围中去——关注人物的命运,关注故事的发展。这就是薛萌的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历经沧桑,亦警亦文,集两种“角色”于一身的薛萌还有一桩心愿尚未了却:他要大力发展局的警察文化活动中心、为文化育警作出贡献。

发稿编辑/耿一东

篇名书法/张晓明

推荐访问:吴越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