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情感分析的叙述学理论和建立情感模态的新尝试

情感分析的叙述学理论和建立情感模态的新尝试

发布时间:2022-11-03 15:0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情感并非人生的最高目的,而是一个为实现自我保护而存在的中介或功能,具有符号的特征。建立情感模态,是为了呈现情感在意识中的存在方式和模型。格雷马斯为情感建立模态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把情感模态描述得比较复杂。情感模态的分析基础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叙述理论。以连接模态的“肯定”“否定”、主体模态的“在”和“做”、他者模态的“在”和“做”为基本单位,可以大致为人类情感的主要类别建立简单的情感模型,为情感分析提供思路。

关键词:情感研究;情感模态;情感符号学;情感现象学;激情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9)04-0167-10

作者简介:谭光辉,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 成都 610068)

一、情感是人生意义的中介还是目的?

情感本为保护自我而存在。一方面,情感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促使人做出某种反应和行动以应对。另一方面,情感是人获得存在感的途径。情感的意义是保护人的存在和存在感。由于情感是人获取存在感的重要通道,久了,情感本身也就被当作了一种意义,似乎人只需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情感,不需再向前追问其他。在很多情况下,情感的中介功能被忘记,它被当作了最高意义,比如亚里士多德就把幸福看作人的目的。不过,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幸福与快乐等其他情感放在一个层次上看,他认为,“我们选择每种事物都是为着某种别的东西,只有幸福除外,因为它就是那个目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似乎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不是肉体的快乐和消遣,而是“在于合德性的实现活动”。然而他又认为“幸福中必定包含快乐”,而且,“合于努斯的生活对于人是最好、最愉悦的”,“这种生活也是最幸福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33-337页。因此,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仍然是一种情感,而且这种情感是人存在的最高意义,也是人存在的目的。跟他一样,很多学者都认为情感有低级和高级之分,比如鲁枢元认为“具备审美性、宗教性的情感,心理学上叫‘高级情感’或‘存在意义’的情感”。鲁枢元:《创作心理研究》,河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357页。即有些高级情感是指向存在意义的,而有些“低级情感”对存在意义的指向至少不明显。有人认为某些情感就是人类的最高意义追求,情感的作用和意义被看得很高。卢梭认为情感是语言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言语的最初发明应归功于激情而不是需要”,“需要造就了第一句手语,激情逼出了第一句言语。”他的理由是,人的第一需要(生存需要)迫使人们彼此逃避,而激情促使人们联合,因此,“最古老的语言像诗歌一样,饱含激情。”\[法\]让-雅克·卢梭:《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摹仿》,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5页。卢梭的说法太富诗意想象,但至少反映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情感很容易被视为与“生存”几乎同样重要的一种需要,语言在进行编码的时候,情感意义可能已经被考虑在内。或许受卢梭影响,卡西尔认为:“我们的普通词汇不仅是意义符号,它们也充满了形象和特定的情感。它们不仅作用于我们的理智,也作用于我们的情感和想象。”\[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4页。

语言的最初起源到底是因为生存还是因为情感,可能确实已经很难考证。我们有时很难明白,动物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到底是为了生存需要还是为了表达情感,也是因为忘记了情感是为了生存需要而具有的一种能力。从基因受益的角度看,即便是“爱”这种利他的情感,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基因生存受益。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认为:“爱”这种情感,“激发了使被爱者受益的行为,如抚育、喂养和保护”,这在生物学上叫“亲属选择”,“当利他行为得以演化,因为利他者与受益者相关,从而使导致利他行为的基因令自己受益”,所以,“人们帮助亲戚等同于在基因上帮助自己”。\[美\]史蒂芬·平克:《心智探奇:人類心智的起源与进化》,郝耀伟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06页。所以,哪怕再高级无私的情感,也有一个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这个目的。幸福之所以被亚里士多德视为最高目的,也是因为给人带来幸福的状态是最有利于人生存的状态。

虽然情感容易被看作一种关于人的比较高的目的,但也有不少哲学思想在抵制这种看法。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视为程朱理学核心思想、被误解很深的“存天理,灭人欲”,其中意思之一是不要把“欲”及与之相关的情感看得太重要,背后支配着“欲”的那个“理”才是根本。也可以说,人生意义的实现,要存天理,就是要“强调张扬人的社会性,让人们在社会竞争中按规则出牌”,也要灭人欲,就是要“强调抵制人的动物性,让人们在社会竞争中不要不按规则出牌”。白平:《儒学洗冤录》,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34页。实现个人的欲望和情感需要成了最高目的,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大乘佛教的修行要求,就是发“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无量心”事实上都是关于情感的修炼,排除日常、世俗的情感对思想的影响,实现精神上的“了悟”,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不迷、不执、不妄、不滞。由这种精神的彻悟方能领略到‘极乐’,实际这恰恰也是无乐。”何新:《哲学思考》,万卷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208页。“无乐”也就是没有世俗情感的干扰和影响,做到不悲不喜,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也才能“消除人的浮躁之气”,“在世俗中寻求到一份安宁”。山湘居士:《糊涂的智慧》,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01页。这类观点不把日常情感视为人的目的,而是将其视为社会或人生的负担,因而需要加以克制,要“养心”“寡欲”。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情感本身都不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人活着并非为了情感的实现,情感只是实现更高目的的一个中间环节。如果本末倒置,就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之所以有些理论认为实现“幸福”“极乐”等情感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实际上是因为如果达到了最高的那个人生目的,必然给人带来幸福的情感体验。“幸福”“极乐”等概念包含的意思,并非人的单纯情感体验,而是一种从身体到灵魂、从物质到精神、从小我到天地宇宙的完美和谐的状态。通常意义上个人的“快乐”“满足”等,则被视为贪欲。另一方面,情感多种多样,有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之分,人追求正面情感的实现,拒绝负面情感过多,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天、地、人的和谐。和谐之中,既包含个人各种情感目的的实现,也包括自然天地目的的实现。这也说明,人的情感,是现象而非本质,是中介而非目的。

推荐访问:情感 叙述 尝试 建立 分析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