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学科,黎平县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但生态平衡十分脆弱。提出了应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提高生物产量,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能,以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黎平县林业应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路子。
关键词:生态学;观点;黎平林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1004105
1引言
林业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林业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它既是一项有益当代,造福子孙,平衡生态的宏大事业,又是一项周期长,见效缓,工作条件十分艰巨而目前又比较薄弱的事业。它怎样发展才能既为国计民生提供大量的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又为社会的继续发展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故结合黎平县的特点谈点几点的看法。
2黎平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自然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分析
黎平县位于清水江和都柳江的分水岭两侧,北纬25°44′~26°31′,东经108°37′~109°31′,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树种组成丰富,植物区系成分交叉荟萃。全县总面积为4441万hm2,林业用地3405万hm2,有林地面积2988万hm2,森林覆盖率为7051%。黎平是山区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5%,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征。低山面积较大,占全县总面积的55%,多为杉、松、阔等乔木生长地;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34%,多为常绿乔木及针阔叶混交林。全县年降雨量1200~1800mm,年蒸发量在1000mm以上,相对湿度为83%,年日照时数为1100~1400h,全年无霜期为280~300d,年积温5600~6100℃。这些条件对多种乔木生长发育极为有利。
在地球的南、北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气压的控制,雨水稀少,大部分地区沦为不毛之地,属干旱沙漠带。唯独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广大地区,虽然也处于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夏季湿润季风带来的丰富雨水,又有占土地面积50%的森林卫士保护,使之成为风调雨顺的大绿洲,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仅木本植物就有7000多种,其中乔木树种2800余种。而与我国纬度相似的美国只有乔木
收稿日期:20140828
作者简介:赵永贵(1961—),男,贵州黎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营造林技术与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工作。
Bot Rev,1977(43):449~528.870种,整个欧洲仅有250种。因此,世界公认我国长江以南是“亚热带的绿洲,树木的宝库”。黎平县恰好位于亚热带的轴心线上,南岭西端与雪峰山南端、苗岭山脉的交接区域,贵州高原向湘西山丘和广西盆地过渡地段之中,清水江与都柳江的分水岭两侧。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和境内有数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阻隔着西伯利亚寒流的袭击,而东南季风又可顺长江、珠江水系深入腹地,因而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量充沛。相对高温和多雨季节的一致,对植物生长发育特别有利,是一个从事林、农种植业的得天独厚的好地方。以低中山为主的群山地貌,海拔多为400~800m,优越的板岩和页岩地质结构和母质,宜林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黎平的林业资源优势,也决定了黎平林业发展的巨大潜力。黎平县的孟彦、罗里、敖市、高屯、德凤、坝寨、茅贡、九潮、岩洞、口江、双江、中潮、德顺、洪州、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地坪等乡镇,气候温和,雨水丰富,乔木树种生长快,再生能力强。群众有经营人工林的悠久历史。黎平的杉木和马尾松,早已驰名中外,别国已绝迹而我国独存的活化石树种水杉、银杏在黎平均有自然分布的合抱粗古树。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决定着占全县土地7%的平原和占4%的江河水库自然成为鱼米的重要生产基地。占55%的低山土地必然成为林业生产基地,责无旁贷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幸福提供众多的生物量。同时维护这片大绿洲的生物兴旺,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贡献。
然而,全县山地面积大(中、低山占65%、岩溶地占10%、丘陵占15%),坡度陡,降雨多(年降雨量为1200~1800mm)且相对集中(4~6月降水量占50%)。一旦土地失去植被保护,极易水土流失,造成水患灾害,生态平衡十分脆弱。据初步统计,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县总面积的18%,每年冲走表土100万t,黄泥水危害稻田近万亩。黎平的大部分区域属长江水系,部分为珠江水系,全县每年流入江河水库的泥沙量达100多万t,使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河流每年淤高2cm,长此下去,40、50年后,如双江电站、八舟电站等,水电站将不能发电,必须清除河底淤泥,这将耗费一笔巨大的资金。由于天然林逐年减少,水土流失加重,河床普遍提高,进一步抬高了洪水水位,减少坝内汛期的调蓄能力,使得沿河两岸的一些农田被水淹没,一遇大雨便泛滥成灾。一旦久晴,便出现旱灾,有的年份,不少地方连群众饮水都出现困难。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自然生态平衡,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我们的任务在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发展林业生产,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3深刻理解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性和协调性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决定着黎平发展高位芽植物生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而,林业怎样发展才能既为全县建设提供大量的生物量,将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能发挥森林在治理国土,改善生态条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效益?纵观世界各国林业的发展,大体上存在着3种方式。第一是木材经济效益方式。以生产最大限度的木材或林产品作为发展林业、经营林业的主要目的,用生产多少木材或多少林产品作为估量森林价值的主要依据。至今在许多国家仍采用这种方式。第二是生态效益方式。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由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植被破坏后大自然的报复接踵而来,森林的生态效益论便应运而生。他们主张发展林业经营森林的主要目的在于生态防护,以提供多少生态效益作为估量森林价值的主要依据,对森林的生态价值定量化。例如日本1972年对森林的生态效益估量为一年内涵养水源2300亿t,防止水土流失57亿m3,供给氧气5200万t,栖息鸟类8100万只,一年的森林生态效益高达128万亿日元,相当于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38%,农林渔业产值的2~6倍。1998年第二次评估中,加入了保健、疗养、保护野生动物、防治大气污染等,所有生态效益合计75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的国家预算总额。芬兰估量森林的环保价值相当于木材的三倍。瑞士已将全部人工林天然化,不求生产木材,只注重生态效益。显然,森林的生态效益远远超过直接的经济效益,这说明森林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第三是森林效益协同论方式,主张林业建设应为治理国土、维护人类美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服务。发展林业、经营森林应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它们协同一致。称之为森林效益协同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既是矛盾,又具有统一性,对于当今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正确认识到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由经济与环境所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中,坚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观点,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那么就一定能取得经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森林效益协同论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在逐步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协同论”方式内部现在已出现“最佳结合理论”、“多用途森林利用理论”、“木材培育理论”等林业发展模式。在宏观控制上以及在林业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对木材培育理论模式越来越容易接受。因为,在同一地段上既要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又要发挥森林的最佳经济效益,本身是矛盾的。在一般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大面积实施是困难的。如果在林业用地和现有森林中,划出一部分立地条件最好的地方发展木材生产,施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用少量的地生产出大部分木材。而其它的大部分林业用地和森林主要作为生态效益林,只生产少量木材,这样在具体地段上将生产木材和生态防护分离开来。在大范围内使生态效益和生产木材协同起来了,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木材生产。新西兰采用这种木材培育理论模式,只用了全国林业用地10%的土地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实行高度集约经营,生产出全国所需木材的80%以上。而将占林业用地80%以上的森林列为生态效益林,仅生产少量木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提出: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概念,为百姓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这些都是生态产品,都与林业发展息息相关。为此,必须加快扩大全县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生态保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发展承包经营、农户联营、公司加农户等多种造林组织形式,鼓励和引导广大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组织投入营造林之中,在指导思想及战略措施上为黎平县林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4黎平林业的振兴应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方向
黎平林业的发展应立足长远和未来,强化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的经济社会竞争力,构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功能完善、系统稳定、空间布局合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环境。深化林业改革,坚持科技兴林,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在加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机制建设,明晰产权,强化森林资源市场配置,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林业在山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同时要制定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严格控制木材采伐量,以保持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低于生长量。要大力开展科技兴林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发展“两茶”产业基地建设。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前做好战略规划和准备,全力以赴,精心组织,超前安排。
根据全县《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黎平林业的发展,既要凭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认真建设好速生丰产林基地、“两茶”产业基地、珍贵树种基地和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生产出大量木材和林副土特产品,将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让人民富裕起来。又要考虑黎平自然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在各大江河、水库的周围建设好生态防护林,发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环保功能。同时,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业,使黎平这颗位于贵州东南部的绿宝石,能为全省生物的繁荣,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发出更灿烂的光芒。所以,黎平林业应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路子,应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4.1借鉴木材培育理论,认真建设好速生丰产林基地
黎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乔木生产快,又是贵州省特有的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树种 杉木的中心产区,是发展速生丰产林的好地方。贵州省委、省政府已将黎平列为全省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的主产区之一,全县的杉木年产量约占全省的1/10。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是加速该县林业发展的重大工程,其目的在于尽快扩大森林资源,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缓和木材供需矛盾,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它是通过良种壮苗和集约化经营措施,定向为制浆、造纸、人造板等林产工业和建筑、家具、装修等行业提供原料或大径级用材的林分。速生丰产用材林与一般的人工林相比,在经营目标、资源投入和经营方式上有根本不同,它具有单位面积投入高、木材培育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要选择最好的立地条件和最适宜的优良树种,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实行定向培育、集约经营,缩短林木生长周期,提高单位面积的森林蓄积量和经济效益,建成可靠的商品林基地。速生丰产用材林原则上年蓄积生长量应达到15m3/hm2以上。从全县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情况看,1976~2010年35年间,该县共建成万亩以上基地林16片,千亩以上基地林105片。
“十二五”期间,黎平县将在建设好生态公益林的同时,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等商品林基地。实行定向培育,加大引进外资和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建设商品林基地的步伐,建设以杉木、马尾松等树种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按照该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总体布局,速生丰产商品用材林建设实行人工造林与培育相结合,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总规模2万hm2,其中:新建067万hm2,现有林培育133万hm2。安排重点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的乡镇有:孟彦、高屯、德凤、九潮、双江、中潮、德顺、洪州、水口等15个。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4.2加大“两茶”产业基地建设步伐促进林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黎平县加快了茶叶和油茶基地的建设速度,每年发展茶叶基地013万hm2,油茶基地01万hm2、油茶低改004万hm2。
4.2.1茶叶基地建设概况及发展规划
茶叶种植从1975年开始集中连片发展,到2013年全县有茶园面积16万hm2,其中:幼龄茶园071万hm2。主要品种为:福鼎大白茶群体、福鼎大白茶无性系、安吉白茶、铁观音、黄金桂、龙井43号、龙井长叶等。孟彦、高屯、德凤、茅贡、岩洞、洪州、雷洞等乡镇的土壤含硒(Se)量较高,土地肥沃、土层深厚、生态植被良好、无污染,是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和含硒茶开发的最适区。黎平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良,春茶上市时间早,名优茶外销市场空间大。按照高标准、规范化的要求,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叶生产基地。引进适宜发挥本地产品特色的无性系良种,重点推广福鼎大白茶、龙井系列等国家级良种,扩大本地特色良种种植规模。加快良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全面推进茶叶良种化和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种植工作。开展“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创建活动。由茶叶产业局和农业局专人负责,加强对农药、化肥和植物激素等投入品的管理,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建立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生产基地,并使这些基地成为区域产业带的核心和品牌依托、技术示范基地。预计到2020年,全县茶园种植面积将达到253万hm2。
4.2.2油茶基地建设概况及发展规划
油茶是黎平主要的食用木本油料树种,全县有油茶林近141万hm2,集中分布在南、北两个片区,北片区为高屯、敖市两个镇,东南片区为肇兴、水口、雷洞、龙额、地坪五个乡镇。北片区属丘陵,地势平缓,是培植和扩展油茶林的理想地带;东南片区属低山,气候温和,全县油茶林70%的面积集中在这个地区,增产潜力大,而且又是田少人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贫困乡村。近年来,黎平县高度重视油茶的发展,加强了对低产低效油茶林的改造和科技栽培示范基地建设的工作力度,有效地推动了油茶的良性发展。2000年随着天保、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科技支撑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的协助下,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科所油茶实验林场引进油茶优良品系:长林3号、4号、21号、26号、40号、53号、56号等13个品种,引进湖南省茶科所选育的优良品系和本省(地)的优良品种,已在全县推广栽培试验示范,栽培面积004万hm2。采穗圃也进入了采穗期,每年可提供优质穗条数百万支。2012年,在全县油茶林发展规划中,对低产油茶林改造,提高油茶产量进行了部署,并要求在此期间每年完成01万hm2的新建高产油茶林、004万hm2的油茶低产林改造。采取向国家申报立项、银行贷款、地方、个人、企业等多方筹措资金的方式实施。预计到2020年全县油茶林面积将发展到213万hm2(其中:新造129万hm2、低产低效林改造067万hm2)。
4.3加快珍贵树种发展是维护木材供应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
黎平县是“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境内自然分布的乔木树种共有87科近500种,其中珍贵树种有42种之多。由于珍贵树种其材质具有硬度高、密度大、颜色深和纹理美观的特点,木材材质优良、具有特殊用途、市场上稀有、经济价值高,可用于制作高档家具、高档乐器、高档工艺品等实木制品及高档装饰、装修材料。该县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林地广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无霜期长,植物生长快,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林木生长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2倍。适应人工栽培的珍贵树种有近百种,珍贵树种资源丰富,许多珍贵树种都有发展成大产业的潜力。从2001~2013年全县通过国家重点工程造林项目营造珍贵树种人工林总面积达033万hm2。与煤炭、石油等资源一样,珍贵用材树种资源也是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且珍贵木材是唯一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目前,黎平县珍贵用材树种的资源主要依靠采伐天然林,人工培育珍贵树种资源的工作从2001年才开始启动。人工栽培的主要珍贵树种有:楠木、荷木、香樟、含笑、红豆杉、黄柏、檀木、桂花、银杏、柳杉、厚朴等。珍贵树种是城镇绿化、村寨绿化、公路绿化及单位园区绿化的主要推荐树种。为提高全社会对珍贵树种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利用报刊、有线电视、各种会议等媒体开展宣传活动,并发放资料宣传珍贵树种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激发广大群众的栽培热情。通过宣传发动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户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珍贵树种,20、30年后经济效益一定相当可观,种植珍贵树种就是培育“绿色银行”、“藏富于林”。加快发展珍贵树种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帮助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大举措,要不断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抓好示范、循序渐进,积极鼓励种植珍贵树种。充分发动群众利用自留山、自留地或“四旁”地种植观赏价值、经济价值高的珍贵树种,带动产业发展。预计,到2020年全县的珍贵树种造林面积(含零星栽植按1500株折算1hm2统计)将达到053万hm2。
4.4加强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黎平的经济林建设,除调整巩固原有的茶叶、油茶、油桐、楠竹等基地外,要借鉴水果之乡从江、榕江等县的经验,既发展板栗、茅栗、核桃等干果类,又要发展柑桔、椪柑、杨梅、桃梨、葡萄、枣、柿、蓝莓等水果生产,使一年四季均有新鲜果品上市。尽可能地利用山区得天独厚的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发展五倍子、天麻、杜仲、茯苓、金银花、金钩藤、太子参、桔梗、百合及香菇、木耳、玉兰片等名、特、稀林产品,使山区的林农迅速地富裕起来。只有充分利用该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建设特色经济林产业,才能为实现绿色经济强县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资基础。该县绝大多数林农生活在山区半山区,靠山、吃山、养山,希望在山、致富在山,有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发展特色经济林是实现摆脱贫困,达到富裕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充分说明,只要开发和发展全县的经济植物资源,就可以尽快将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偏远山区的人民迅速实现脱贫致富。
4.5运用森林的次生演替规律,建设以天然林为主体的生态防护林
4.5.1大力恢复和营造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养林
水土保持林是为防止﹑减少水土流失而营建的防护林。是水土保持林业技术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表现在:调节降水和地表径流。通过林中乔﹑灌木林冠层对天然降水的截留﹐改变降落在林地上的降水形式﹐削弱降雨强度和其冲击地面的能量。黎平县处在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清水江(属长江水系)和都柳江(属株江水系)的分水岭两侧,雨水十分丰富。因此,应在育洞河、孟彦河、八舟河、亮江河、双江河、洪州河、南江河以及各大、中型水库的集水区,划出一定面积为水源涵养林,河流两岸的山坡应划为水土保持林。采用造、封、改、补等措施,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提高生态防护效益和林分质量,遏制水土流失,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打造河流两岸水资源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以防止水土流失及水源减少等现象,即建立完整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体系。
4.5.2建设好自然保护区,繁荣亚热带的生物种源
按森林生态系统的观点,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一种生物群落,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研究自然资源的重要场所,是人类认识自然、拯救和保存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基地。它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黎平地处典型的中亚热带,在僻远山区,还零星保留着一些常绿阔叶林的顶极群落或原始天然次生林。这些森林中的每一个生命类型,都经历了漫长的发生、发展和演替序列才形成了向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复杂和多样化的森林群落,并达到了与周围环境的相适应、相平衡的状态,它们的面积仅为全县山地面积的05%,却保存着数百种高等植物,几十种哺乳动物和几十种鸟类以及10来种古老孑遗植物,是国家资源中的宝贝,应列为保护区,严密地保护起来。它们是南泉山风景林、太平山楠竹林、乌嘎冲鹅掌楸天然林及弄相山原始森林等,都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原始天然次生林。现已列为全县的重点保护区,禁止砍柴、守猎,禁止挖坡种地。其目的就是为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4.5.3建设好生态防护林
生态防护林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为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分。它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黎平广大山区以木本植物为主要家用能源,森林资源消耗量大,然而,全县山区溪流峡谷,坡降大,具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是发展小水电的好地方,宜建立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代柴,以电促林的良性循环,改变山区的能源结构。生态防护林应以封山育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主,人工造林与天然更新相结合,尽量少动土或不动土。亚热带季风湿润地区树木生长快,生物再生能力强,只要健全封山育林制度,运用森林的次生演替规律,进行适当的人工促进,森林恢复是很快的。
4.6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早在退林还林工程实施初期,黎平县便开始着手森林复合经营模式的探索,并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大胆进行了“林-茶”、“林-竹”、“林-药”、“林-菜(森林蔬菜)”、“多树种混交”等5种复合经营模式的尝试,并获得成功,林地增效明显。这5种成功的造林模式,2004年被省林业厅录入《全省典型的退耕还林治理模式》一书,在全省进行推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对森林、林地的经营性、整体性、效益性和长远性的意识逐步增强。为提高单位面积林地产出,缩短林业经营周期,实现远近结合、以短养长的目标,部分具有一定市场经济观念、思想认识先进的农户开始积极主动探索立体、复合型林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部分种、养殖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户在项目、资金、技术上得到林业、农业、扶贫等部门的积极扶持,少数已成为发展林下种养殖经济的示范户和典型户,通过示范和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推动全县林下种养殖经济的整体发展。据2012年统计,全县共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近133万hm2,实现林下经济收入45亿元,带动农户受益近5万户。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区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认真做好全县林下种养殖经济的发展规划,积极引导林下种养殖经济向“一村一品种、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明确思路、确定目标,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种养殖经济的发展潜力。下一步主要规划在三个方面:一是林下养殖:利用黎平县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养家禽(鸡、鸭、鹅)、牲畜(猪、牛、羊、兔)、蜜蜂、蚯蚓、珍贵野生动物(野猪、蛇)等及其产品初级加工。林下养殖可重点推广“茶-鸡”模式,利用茶叶林面积103万hm2,油茶林面积12万hm2。通过茶叶、油茶与鸡共生关系,促进生态经济双丰收。计划从2013~2020年,每年发展规模60万只(头)。二是林下种植:利用林间空地和林下土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用林间空地发展种植中药材:百合、太子参和丹参等;发展林下薇菜、折耳根等野生疏菜种植;发展林下野生茶叶种植;发展林下香菇、平菇、木耳、松木菌等菌类栽培。计划从2013~2020年发展规模达到133万hm2。三是林下采集:开发利用县境内近067万hm2竹林资源,计划从 2013~2020年实现年采集竹笋3000t,并引进龙头企业加工带动,产值达1亿元。
4.7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黎平的旅游资源由自然山水风光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和历史人文旅游组成。全县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原始森林古木参天,苍劲挺拔,蓊郁茂密,人工林成行如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对发展旅游,尤其是森林生态旅游,可谓得天独厚。全县的旅游景观有: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跨度最长的天然石拱桥——高屯天生桥和风光旖旎的八舟河风景区;有被誉为原始林海和竹海的弄相山森林和太平山楠竹林等,楠竹蓄积量居全省第二位。人文景观有肇兴鼓楼群、黎平会议会址、堂安生态博物馆、东门翘街古建筑群等,还有被誉为东方艺术奇葩的侗族大歌、琵琶歌等,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文物古迹于一体,是贵州东线旅游精品线的重点地区。目前,全县有规模较大的11个森林旅游景观。其中:森林面积较大的有楠竹林场太平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东风林场国家森林公园景观、弄相山原始森林景观、平甫森林景观、石龙山和八舟河森林景观、天生桥森林景观等。计划2013~2020年用近8年的时间进行森林旅游景观打造,利用森林面积147万hm2,达到每年接待游客近33万人次,实现收入3亿元以上,解决劳动力就业5000余人。要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把林业的潜在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 东北林学院.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2] 何汉杏.从生态学的观点试论湖南林业发展的方向[M].株洲:中南林学院,1990.
[3] 黎平县林业局.黎平县林业志[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