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之本,村为国之源。在渝北前进的道路上,“三农”发展一直备受重视。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为目标,渝北区紧扣“调结构、转方式、推改革、提质效”四大任务,以特色高效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转型调优,以创新驱动发展为重点着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农村工作收效良好。其中,产业结构、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三张“牌”,为发展锦上添花。
产业结构优化牌
发力供给侧
特色高效农业形成产业集群
青山环绕、绿水长流的明月山上,大盛镇的万亩中药材基地长势喜人,排排整齐的大棚内种植着一种被称为“软黄金”的药材——石斛。从亩产约1000元的玉米到每亩45万元产值的石斛,历经产业蜕变的大盛,正走在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上。
“过去种玉米,现在种仿野生石斛、铁皮石斛,通过先进的智能化大棚进行无土栽培、自动管控、温度调节等,每棚只需配备1名工作人员,真正做到特色、高效、生态。‘企业+科研+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还能带动农民共同增收。”基地负责人介绍。目前,铁皮石斛的市场价为600—1500元/公斤,按照亩产不少于300公斤计算,每亩最高价值达45万元。用石斛加工而成的“铁皮枫斗”,每公斤售价更是高达10000—20000元。
亩产论英雄!依据“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产业集群”的思路,渝北区着力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瞄准亩均产值和利润高的特色产品,现已集中连片建成万亩蓝莓、万亩葡萄、万亩外嘴李等十大“万亩现代特色高效产业基地”。除成功选育“仙桃一号”、歪嘴李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还积极引入柑橘、牡丹、百合等85个新品种。今年,“梨橙”、“歪嘴李”喜获中国果品区域价值品牌奖。
连通物联网
农业种植“听懂”遥控指挥
随着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实行科学精细的管理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渝北,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一块9平方米的大屏幕让难题迎刃而解。
据悉,配合传感器、360°高清摄像头、气象站等设备,农业基地的实时情况一目了然,基地主人还能通过屏幕与专家隔空“对话”,享受指挥调度、远程诊断、技术指导等在线服务——这就是渝北率先在全市建成的智慧农业总平台。集现代农业物联网病情、灾情、墒情信息管理、决策指挥调度、成果展示和农业综合服务等功能为一体,该平台已与放牛坪梨子基地等8个农业基地建立连通,蓝莓、食用菌等18家物联网企业将在年底全部接入。届时,使用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足不出户就能让数百亩农业基地“听懂”你的指令。
玉峰山提香农庄的500亩葡萄园首先尝到“甜头”。安装果园水肥一体精量灌溉控制系统后,过去约30人用时3—7天的灌水、施肥工作,如今只需1人操作系统、24小时内即可完成。不仅节约90%以上的人工成本,还大大提高水利用率,实现精准灌溉。果园监控生长病虫害诊测系统,让专家在线就能进行诊断,免去以前因奔波而延误诊治的烦恼。
另外,渔业渔船GPS定位、动物屠宰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功能均已融入总平台,为智慧执法、智慧监督、智慧决策提供保障。
乡村旅游振兴牌
玩转“水、陆、空”
唱响乡村旅游四季歌
随着天气逐渐寒冷,温泉又开始大热。在渝北统景镇,坐落着全国最大的生态温泉浴场、重庆人心中“水质最好”的温泉度假胜地,“硫酸钙型温泉”与“重碳酸钙型冷泉”为一体的冷热双泉声名远扬。不过,统景的金字招牌可不止于此——3月,满山遍野的李花如雪如霜;7月,香脆可口的歪嘴李供不應求;11月,“中华名果”梨橙个大皮薄、汁甜可口……到这里,一年四季的耍事让人流连忘返。
大湾镇的“桂禾·花仙谷”则是另一番趣味。竞相绽放的桂花十里飘香,20多种花卉组成壮观的“林下花海”,长280米、落差50米的高空溜索惊险刺激,还可以在水田里摸鱼、在金沙沟戏水……玩转“水、陆、空”的趣事尽在渝北。
类似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在渝北还有很多。今年以来,包括大湾“桂禾·花仙谷”、木耳“七彩大庄园”、龙兴“七彩铜锣”等在内的8个乡村旅游基地全新亮相,茨竹十里荷花走廊、木耳白云桃花等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放牛坪梨花基地成功创建国家3A级乡村旅游景区。区内一个个“养在闺中无人识”的自然资源被盘活,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火了起来,实现人气与商气双丰收。
以农为媒
向“都市农业+乡村旅游”要效益
“这一系列发展还要得益于‘都市农业+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模式!”渝北区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秘诀”。
根植于地方特色,渝北区有效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把都市农业融入旅游发展,“一镇一品、一村一景”的大旅游格局多点开花,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双双跃上新台阶。对此,家住古路的村民们可谓感同身受。
依托丰富的本土文化,古路的慈孝主题公园、盛世花都、古路红枫林、周家山摄影基地等景点,年均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次。与此同时,仙桃李的引入让都市农业发挥效益。乌牛村基地、银花家晟基地等形成规模化种植,参与种植的农户年均可增收2万多元。不少村民还首次体验“触网”,把自己的仙桃李搬上奇易网等电商平台,足不出户就能销遍全国。“来看风景、摘李子的游客多了,我们古路也越来越有名气!”大伙儿纷纷感叹。
有特色、有亮点、有人气——在渝北区旅游局的助推下,多个“渝北原创”的旅游节庆活动吸睛无数。大盛樱花节、兴隆杨梅节、茨竹荷花节等贯穿四季,涵盖果蔬采摘、休闲观光、种植养殖等多方面。为方便游客,渝北区不仅在绕城高速、渝邻高速等交通干线和沿途所有景区设置300多块交通导示牌,还在全市率先启动智慧旅游工作,重庆江北机场、龙头寺火车站等重要交通口岸和旅游景区设立8块智慧旅游大屏,出行指南、景点信息、吃喝玩乐等一网打尽。
美丽乡村建设牌
六大工程提档升级
率先试点美丽乡村社区化
白云山下,一排排白墙尖顶的独栋小楼格外显眼,周边是整洁的环境、宽敞的道路、葱郁的绿树,一墙之隔还有占地千余亩的七彩大庄园。这里就是渝北区木耳镇金刚村的农民聚居区,预计
明年3月,300多户居民可入住其中。“根据‘村民为主、政府引导’的模式,聚居区将首先吸纳在木耳就业的居民入住,为他们提供便利。我们还计划成立村民自治委员会进行管理,像城里的小区一样配备自己的‘物管’。”渝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作为渝北区美丽乡村社区化建设的首个试点,木耳正在深入推進人居环境提升工程,这里也成为全区实施农村社区提档升级的缩影。“一方面,打造干净、整洁、便捷的居住环境,让村民居有所乐;另一方面,我们还在尝试小区化、智能化管理,让农民居民也能充分享受现代城市文明。”渝北区农委负责人表示,围绕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公共服务、文明风尚、法治建设和社区治理六大提升工程,渝北将按照整村推进、逐年实施的思路推进。
截至2020年,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将在渝北全面亮相。在此基础上,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将全面提升,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发展的人居环境基本形成,农村基层综合服务管理体系实现基本健全。
强基础、重特色
农民聚居区建设有序推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盖楼造房、场镇打造等“硬件”上的提升,更需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切实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对此,渝北区提出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治理民主和谐美的“五美”标准,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民聚居区建设。
“我们将优先抓好城边村、产业项目聚焦点、撤场并镇旧址的改造建设,力争在2020年建成100个就业充分、交通便捷、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科学、乡风和谐的农民聚居区。”渝北区农委负责人表示,建设中将依据“都市农业+乡村旅游+农民聚居区”的三联动建设模式,突出差异化、特色化,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真正建成生产、生活、生态高效整合的特色村庄。
以此为载体,一系列基础设施改造已在渝北拉开帷幕。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建成村社硬化便道89.84公里,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25%,明年计划再建120公里。通过“自来水村村通”工程,新建146处供水工程。在缩小“数字鸿沟”行动中,场镇4G通信网络和30个行政村光纤实现全覆盖,并将继续推行宽带“村村通”。目前,渝北已建成古路草坪、石船石壁等38个农民聚居区,并完成127个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
文/王彩艳 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