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俄航天为历史还债

俄航天为历史还债

发布时间:2022-11-03 19:00:05 来源:网友投稿

发言称:“我警告你们,政权回来了!”

2011年俄通过了一份被媒体称为“为战争而非为商业而准备的”2012~2014年预算。其中,国防和军工采购费用大幅提升,而教育、卫生、住房交通等拨款却面临缩水。因在北约表现强硬而颇受普京青睐的罗戈津,回归后负责的正是包括航天产业在内的国防和军工领域。所以可以预见,罗戈津高调宣示“政权回来了”的底气来自普京对航天的财政支持。这对于自苏联末期就从未“吃饱”的俄航天产业来说确实是最为急需的。

10多年的“饥饿状态”

苏联解体时,圣彼得堡只剩下了3天口粮,时任市长的索布恰克(普京日后政治导师)被迫向中央求救。1992年,盖达尔任俄罗斯总理后,由于资金紧缺,顾不上航天产业,曾试图通过一项法案,禁止各银行向航天业发放贷款。法案虽被俄共阻止,但国家对航天业仍基本“断供”。此后,经济改革失败,油气价格疲软,想活下去就只能自力更生。就像“苏霍伊”战机设计局的设计师西蒙诺夫费尽心力向中国出口苏-27战机救活了这家传奇企业一样,俄航天也将目光瞄向了国外。

向俄航天人伸来橄榄枝的是美国人。1990年,建造国际空间站的计划被证明非美国可独力承担。1993年6月,美国国会因一票之差未能阻止国际空间站的建造计划。随后,俄美迅速走近,签署了两个航天大国联合其他多国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协议,俄航天因为美方资金的注入而得以延续生命。

自此,俄航天开始吃老本,赚外汇。它同全球10多个国家合作,承揽发射项目。从1992~2005年,俄仅向该产业投入43亿美元,而国际业务却为其带回了55亿美元。但是,用俄《航天新闻》杂志专家伊戈尔·利索夫的话说,这10几年俄航天一直处于“饥饿状态”,可以糊口,却无力搞开发。以即将广泛投入使用的“格洛纳斯”全球定位系统为例,其第一颗卫星在1982年进入轨道,按计划1995年就应该实现全球覆盖,但财政的糟糕让该计划一推再推。虽然2011年末俄罗斯人已经可以买到装有“格洛纳斯”信号接收模块的iPhone 4S手机,但该模块的出现已经晚了16年。

2000年,为了糊口,一幅巨型“必胜客”比萨广告被挂到俄火箭上,在众目睽睽下升入太空。2002年,俄航天几乎“断粮”,甚至国际空间站项目都无法维持,最后勉强依靠送两名富豪进太空旅游赚来的钱度过难关。尝到甜头的俄航天署欲扩大太空旅游规模,他们趁着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爆炸造成俄垄断通往国际空间站线路之机,提出航天员在空间站驻守时间由6个月延长至1年的建议,这样可让俄方每年多发射一次飞船,将更多的游客送入太空。但美方以在失重情况下待的时间太长会造成肌肉萎缩为由拒绝了这一提议。眼下,俄方已将太空旅游船票价格从2000万美元升至6000万,自是应者寥寥。

2004年小布什宣布结束航天飞机计划,垄断地位巩固的俄方先后8次对美方加价。如今,美国通过俄“联盟号”飞船运送一名航天员的费用已经涨至4000多万美元。

全面衰落

从2004年开始,普京治下的俄罗斯开始将大笔的石油美元投向航天领域。普京秉持苏式经济理念,喜欢使用略带民粹色彩的政治手段,而航天产业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支持率。此外,航天产业带来的利润也被他看重。如今,国际太空经济总规模超过2765亿美元,但俄在其中只占3%。意欲在此间大赚一笔的普京这些年持续增加对航空业的拨款,即便当经济危机来袭后,对航空业的倾斜也在持续。

但是持续了10多年的“饥饿状态”不可能不留下后遗症。2011年“进步”号飞船坠毁后,航天署署长波波夫金被请到杜马,向全体议员解释航天业的衰落。他称,现在俄100多家航天企业只有33%能接到订单,他们的设备急需升级却没有足够的资金,而剩下的企业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此外,航天业25万从业人员中90%要么超过60岁,要么低于30岁,年富力强者极少。由于工资太低,很难吸引尖端人才。以产业龙头“能源”集团为例,那里平均工资仅不到1000美元。利索夫评论称,如果航天业开出的工资仍然比不上手机开发商,那么俄将继续造手机而不造卫星火箭。

多年来,俄每年航天发射次数占全球总数的40%以上,却只能占到太空经济份额的3%,主要原因在于俄无力承担技术上更复杂的项目,比如地球探测、气象研究、全球定位、灾难预警和通讯等。10多年的“饥饿状态”让俄无力搞技术上的探索与开发,不进则退,落后是必然的。英国路透社给出分析,俄在发射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那是因为1990年代当美国卫星可以持续在太空待上10年时,俄罗斯卫星却只能运行半年。为此他们不得不频繁更换卫星,其发射次数便冠绝全球了。俄目前的技术可以保证“格洛纳斯”这类地球卫星项目,但当进行深空研究时,其技术力量便遭到质疑。中俄捆绑发射火星探测器的项目是俄时隔10多年后再一次向火星发起冲击,却遭到尴尬失败。这些都凸显了俄技术领域的尴尬。

2010年12月3颗“格洛纳斯”卫星发射失败、2011年8月“进步”号太空船坠毁,问题都出在运载火箭身上。而承载它们的“质子”号和“联盟”号火箭却都已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其设计断无问题。如此一来,问题便只能出在火箭制造上,这便又牵出了俄制造业的落后。就像佩尔米诺夫所言,航天业是整个国家制造业的塔尖。如今,俄罗斯制造业的衰落有目共睹,长期投资不足,加上油气经济所引起的“荷兰病”的挤压,致使俄连拖拉机都要进口,火箭制造问题频出就更不足为奇了。

资金、时间,一个都不能少

资金缺口、人才短缺、技术落后,俄航天业面临的这些问题都与俄军队面临的问题极为相像。资金的短缺让俄军长期以来只能坚持单纯依靠战略武器保卫国家安全的方针,一场“5日战争”让普京终于痛下决心进行军事改革,但俄军工却已经造不出满意的战舰,而不得不从法国人手里买舰船和技术。在被俄各界称为“第4++”代战机的苏-35上,电子系统均采购自法国。被俄寄予厚望的第五代战机T-50目前尚未装上电子系统,估计它们也将进口。

迟来一步,这成了普京治下许多产业所面临的大问题。1990年代的混乱所耽误的俄航天业革新进程,仍需要巨量投资和时间来补课(前苏联航天员格列齐科认为最起码需要10年)。以普京对航天业的持续投入以及派心腹集中解决问题的做法来看,俄航天业暂时可以不必担忧财政和国家意志问题。

只是,俄现在对航天业的高投入建立在油气价格稳定的基础上,倘稍有闪失,财政倾斜能否持续便不得而知。说到底,俄众多产业的前景是与这个尚处迷茫的国家的改革方向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方向选择不当,难保不再现衰落与动荡。

推荐访问:还债 航天 历史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