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劳动生产率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劳动生产率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4 12:35:05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摘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业态,在全球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其发展仍然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为切入点,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找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剖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战略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劳动生产率 北京市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高渗透性、高附加值性以及知识密集性的新兴业态,在全球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也再次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北京市更是早在2005年即明确提出要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发展。

北京城市的发展需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具备发展的条件和资源。但目前北京的创意产业发展时间较短,与世界很多国家和城市有着不小的差距,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表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瓶颈,并且将严重制约其未来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率的基本情况、制约其发展的原因及改进方法作为阐述的主要内容。

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通过对劳动生产率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与分类,可以将影响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成了两大类:行业内部自身条件及行业外部环境条件。

(一)行业内部自身条件

1.行业集聚程度。集聚程度是某一行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各生产要素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Dekle(2002)通过检验集聚的动态外部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认为集聚给服务业带来的收益比制造业更多。童馨乐(2009)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指出服务业集聚促进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刘丹鹭(2012)也通过实证发现,“需求”在服务业集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拉动服务业的集聚,以及引发的外溢效应刺激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主要因素。

2.创新能力。创新一直被认为是促进行业利润增长以及提升效率的源泉。Cainelli等(2006)通过实证研究了服务业创新和企业生产率的互动关系。他们认为这两者有一种双向的影响关系:创新受到企业过去效率的作用,而创新又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刘丹鹭(2012)也通过我国数据分析得出,创新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生产率有显著正面影响。

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个体拥有的一种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这种能力能够使个人或企业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产出的增加。各类教育、健康护理和企业对员工的在职培训是提高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于忠江等,2008)。

4.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的结构会对单一企业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公司治理涉及到跟公司利益相关的人员、组织的权利和责任分配问题。从直观的比较来看,多数国有或集体企业的效率可能比私有制企业的效率要低。产权划分更清晰、监督比较完善、管理更加国际化的企业,劳动生产率要更高。

(二)行业外部环境条件

行业外部环境条件包括行业管制及基础设施建设程度。

1.行业管制。Poschke(2010)指出,管制增加了企业的进入成本,削弱了市场竞争,而进入成本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建立异质性企业模型,他发现进入成本解释了 1/3的生产率差距。

2.基础设施与保障建设。基础设施与保障,既包括物质方面的硬件条件,更包含保障行业健康运行的法律和制度等软件条件。在基础设施与保障不足的地方,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财富的积累都会变得缓慢,因为基础设施的缺乏会构成经济增长的“瓶颈”,阻碍经济体中其他部门的健康发展。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

(一)总体快速发展且集聚度高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增长,集聚度高。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业增加值823.2亿元,占GDP比重为10.1%;到2012年产业增加值是2006年的2.7倍,攀升到2205.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2.3%,远高于国内其他城市。产业就业人数增长十分迅速。2012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达到152.9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45.9万人,平均增长率达到10.7%。

但是,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问题。其统计劳动生产率显著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也略低于上海的水平(见表1)。

(二)各细分行业总量及成长性相差较大

北京市将文化创意产业细分为九大类。从总量和成长性来看,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占比最大且增速较快;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广告会展均有较高的增加值。呈现出细分行业间差距较大的现象。

(三)劳动生产率呈现先快速上升而后急剧放缓的特征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及细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大,且数值较低。从表2和图1中可以看出,2006-2008年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升,但2008年后增速明显放缓,有的行业甚至出现负增长。2006-2012年,生产率最高的细分行业均为广播、电视、电影业为298058.8元/人,最低均为旅游、休闲娱乐业为74859.1元/人。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一)劳动生产率在北京市各服务业中处于一般水平

从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各行业生产率比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仅为144227.7元/人。比第三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163242.2元还要低。与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高劳动生产率产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也表明产业尚没有进入良性、稳定的发展路径中。

(二)劳动生产率持续低于上海且总体优势逐步缩小

近年来,上海也将经济发展的动力指向了文化产业。从总体情况来看,2006-2011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一直高于上海市,但2012年上海首次在总量上超过北京。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业人数以及就业人数方面,北京一直高于上海,但差距在逐步缩小。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2012年上海市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75732元/人,高于北京。2007年为109618.16元/人,也高于北京(见图2)。

(三)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依旧较大

英国是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早、发展成熟的国家。统计数据表明,1997-2007年,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翻了一番,从297亿英镑增加至599亿英镑;而从业人员只增长了26.1%,可见其产业增长的来源主要来自于生产率的增加。2009年,其总体的劳动生产率约为269526.6元/人,远高于北京2012年的生产率(见表3)。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原因分析

纵观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近六年,劳动生产率从大幅提升到逐渐放缓,表明北京在行业发展中遇到了瓶颈。导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率较低的原因总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不同地区统计范围的差异等,但这并不能对劳动生产率起到决定性影响。真正影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劳动身产率的还是北京自身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客观原因分析

1.统计范围的差异。由于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标准,各地区在划分各自的标准时可能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地区可能并没有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与文化相关的生产性行业纳入体系,这可能会对不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有所影响。

2.区域内企业性质。由于公司治理结构将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而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事业单位、中央直属单位最集中的地区。事业单位和中央直属单位的集聚,使得单位在运营上目标并不定位在利润的赚取,而更偏重于公益性的服务,从而使得产值不高,也有可能影响了区域内的劳动生产率。

(二)实际问题的存在

1.北京市创意人才缺乏,导致“创意”不足。北京市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行业均为更偏重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而设计服务、文化艺术等更加依靠“创意”的服务则生产率较低,这直接体现出了创意不足的劣势。而人力资本作为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因素,其直接决定产业核心“创意”的质量与水平。

根据2008年经济普查结果,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高学历人员占比重为56.28%,高技术人员占24.9%。在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艺术业中,中高职称比例达到了20%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娱乐业、广告业、软件业的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依旧很低。

2.产业间发展不均衡现象严重,非公有制经济潜力尚需激发。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九大细分行业间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相距较大。2012年,劳动生产率最高的行业是最低的近4倍,并且这种现象持续存在。同时,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以中央单位、总部经济为主,部分细分行业非公经济的进入门槛较高,竞争力仍显不足,这就导致各细分行业间差距扩大,并拉低了整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

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也显示,在文化艺术和新闻出版两个行业中,中央单位数量均在本行业中所占比重超过50%。其中文化艺术业中央单位数量占60.1%,资产总额占65.1%,收入占70.8%;新闻出版数量占53.2%,资产总额占75.3%,收入占70.4%;广播电影电视和设计服务两个行业虽然中央单位数量不到50%,但资产和收入均超过50%。这一方面反映了首都经济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上述行业非公经济的进入门槛仍然较高。

3.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然较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是维持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制度保障之一,版权保护措施是保护“创意”的最基本保障。而现阶段北京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比较薄弱,盗版、假冒等侵权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创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尤其是伴随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由于复制的简便性和成本的低廉性,使得盗版更易发生,这也对我国制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战略选择

针对以上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根据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要素,可以从市场需求及结构、人力资本、政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相应问题。

(一)需求导向战略:挖掘产业市场潜力

“需求”在服务业集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拉动服务业的集聚,以及引发的外溢效应刺激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了解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各领域的基本需求,也有利于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这就需要各行业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与预测分析,政府应当积极鼓励相应做法,并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阶段与特征,给予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和资源分配。

(二)人才吸引战略:大力发掘、培养并吸纳创意人才

人才是创新、创意活动的主体,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持续繁荣的关键。在吸引人才方面,需要市场在运用传统手段进行招聘的同时,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场招聘会等特殊手段,使供需更加透明。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方面,可以在更多高校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专业,并鼓励企业与大学联合,建立一批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激励方面,应当设立相应领域、不同层次的表彰体系,奖励对产业有重大贡献的个人和企业。在企业层面,要了解创意人才的目标与想法,最大程度地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

(三)激活民企战略: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针对部分行业市场化不足的问题,应进一步顺应“383”改革方案的思路,让市场“看不见的手”发挥主动作用,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通过政策杠杆,为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由空间。可以通过搭建面向影视、游戏、音乐建筑等数字内容制作企业的共享平台,帮助起步的小微企业降低风险、共享信息。同时,政府还应通过政策扶持、税费减免等各种手段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小微企业的起步与发展。鼓励商业银行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为中小民营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四)政策导向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与西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上百年历史不同,我国从1985年实施专利法至今,建立知识产权体系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各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根据行业的分类及特点,出台针对特定行业的法律与制度,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保护。同时,在立法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实行监督的作用,使得法律法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五)创意遍在战略:促进创意遍在化

文化创意产业是遍在的,有学者认为只要在传统的产业中添加了文化创意的因素,就可以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同时,研究表明,创意阶层和高学历、高技术人群并不完全重合,因此国外有学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整个城市的,是整个市民的(Florida,2002)。

但总体而言,上述观点都表明取决于具有创意的人和环境,取决于整个创意文化的氛围,促进创意的遍在化发展十分重要。深圳市多年前已经通过了《全民创意行动纲领》,北京市也迫切需要这样的推动,使得北京市的创意可以在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广泛的产生。

参考文献:

1.Robert Dekle.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 Evidence from the Prefectur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2,84(2)

2.童馨乐.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分析:基于劳动生产率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09(6)

3.刘丹鹭.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2

4.G.Cainelli, R.Evangelista, M. Savona.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services: a firm-level analysi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 30(3)

5.于忠江,郭广珍.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因素[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

6.M. Poschke.The Regulation of Entry and Aggregate Productivity[J].The Economic Journal,2010,120(549)

7.骆许蓓.基础设施投资分布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J].世界经济文汇,2004(2)

8.Richard 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推荐访问:劳动生产率 创意 产业发展 视角 研究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