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事关航空服务专业队伍建设,是事关民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高职院校在培养空中乘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更新对人才培养的认识,转变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并着力构建符合学生现有素质基础及发展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高职院校应用型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概述、改革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应用型;空中乘务专业
一、应用型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概述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民航出现航空运输自由化和航空企业联盟化。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建设在航空发达地区启动,亚太地区将是航空运输增长最快的地区。国务院以国发〔2012〕24号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促进民航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政策措施。这是建国以来国务院发布的第一部指导民航业发展的重要文件。这既显示了航空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也表明了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体系中民航业的重要性。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到2020年旅客运输量7.2亿人次,“十三五”时期,运输机场总数达到260个左右,通用机场将达到500个以上,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架以上。伴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对民航人才产生了强烈需求。民航资源网招聘事业部在民航传播峰会上发布了《2015年民航人力指数报告》。报告显示:客运航空的招聘需求指数占整个民航业招聘需求指数第一位,达到74.25%,岗位的人员需求量也基本反映客运航空公司对人员的需求情况。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
以空中乘务专业培养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为依据,结合区域行业企业特点,重点航空服务岗位(群)的实际工作需求,分析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确定行动领域,系统设计学习领域,根据“逆向分解、整合重构、正向实施、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完成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课程内容的重构,形成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指导,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依据学院的办学理念:按照“立足交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服务為宗旨,已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服务交通,面向社会,走产学研之路,重点培养西南地区民航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一)保留任务型课程
课程体系新构的中心在于课程的结构,应用型课程的结构应该遵循于工作过程,与应用知识紧密相关。对基础类型的服务,可根据典型工作过程或比赛中环节来设定具体的课程。如航前准备、舱内设备使用、沟通及安全服务、客舱广播等小任务都可设立独立的课程,也可覆盖空乘职业仪态、心里素养等方面,用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等基本素养。教师在带有任务的前提下,以工作过程或比赛环节为主线,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再将知识运用回实践中,强调并引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达到“知行合一”的培养目标。
(二)整合相近型课程
依照工作内容或服务类型,归纳出工作领域,以此将相近的课程进行合并,用以强化培养学生的空乘专项技能,以满足空乘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例如,《航空餐饮服务》、《特殊旅客服务》、《迎送客服务》、《民航服务案例》等几项内容均是满足乘客基本需求的服务,故而能整合为《民航客舱服务》囊括各项服务。整合后《民航客舱服务》《民航基础知识》《民航英语》等课程将成为空乘专业主体课程,其更加突出了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而非仅仅是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拓展特色型课程
为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使学生适应地方民俗需求,遵从民族风俗禁忌,对少数民族或特殊民族地区乘客需求要有最基本的了解,如广西地区高校可开设《壮族地区乘客服务》、《少数民族乘客服务技巧》等相近课程;使学生适应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要求,可开设《“一带一路”语言文化》、等专题公共课程;使学生适应特殊情况应急防身或保障乘客安全,可开设《空乘防身》、《空乘体能训练》等相关课程;使学生适应国际反恐形势的需要,可着力研究暴力人员的心理与攻心术等,可增开《反恐心理学》等课程,来帮助空乘人员在应对突发暴恐事件时能够延缓恐怖人员心理,为营救或安全防护赢得宝贵时间。
结语
在生活品质与生活要求不断提升的当前民航服务领域,培养合格甚至优秀的空中乘务人才已经成为民航服务最为迫切的关键所在。应用型空中乘务专业课程改革需要立足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强化学员实践技能,让学生由“让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力争通过课程的改革指向作用,调动教育培养重心,使得高职院校空乘专业教育走上更为科学化、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