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页岩气革命”能否复制?
美国“页岩气革命”也激发了全球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强烈兴趣。但美国的开发模式能否复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首先,需要发达的管道基础设施。美国有210条天然气管道,超过48万公里,覆盖每一个主要市场和页岩气区,这减少了开发的前期投入,是页岩气开发具备效益的直接基础。相比之下,欧洲和中国的管道里程和密度远少于美国,中国的里程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
其次,技术要求非常高。页岩气开发是一个系统、庞杂的工程,美国页岩气开发技术包含了钻井、测井、录井、完井、压裂、酸化以及提高采收率系统等技术。经过十几年的摸索,美国的技术体系才趋于成熟,使打一口页岩气井的成本低于其他国家数倍,而单井产量大幅提升。
第三,环境因素制约。开采页岩气所需的水力压裂技术会产生一些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水中。因此,欧洲人对页岩气开采明显更为犹豫,法国等多数欧洲国家就一直禁止水力压裂技术。即使在美国,页岩气开采主要集中在人口密度很低的地区,以防开采对周边居民健康带来损害。
第四,需要完善市场机制。美国能源市场体系较为成熟,政府为鼓励开发页岩气降低了准入门槛,使大量中小企业进行页岩气开发勘探,政府的减税措施更激发了它们投资及技术研发热情,众多企业的技术进步,加之管网对页岩气供应商的无歧视准入,最终使页岩气开采实现了经济性基础。
业内众多专家认为,忽视页岩气开发对美国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影响,是莫大的错误,但也不应过分拔高页岩气开发作用。其是否足以促使美国工业复兴、美国开发模式能否全球复制,以及其开发能否进一步减小环境污染,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回答。
美国欲打破中国稀土垄断
美国五角大楼和日本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正试图打破中国稀土开采的全球垄断地位。稀土被用于制造军用无人机和电动汽车。
美国国防部和亚洲最大汽车制造企业正在与加拿大尤科尔稀有金属公司和马塔梅克勘探公司开展合作。这两家公司正在开发北美稀土矿。这将增加所谓的重稀土的供应。重稀土是17种化学性质相似的化学元素中存量较少的元素。这17种化学元素对于生产从风涡轮机到高性能磁铁等用于汽车和武器的众多产品至关重要。
在中国于2010年大幅减少稀土出口后,外国买家被迫寻找其他稀土生产国。中国这样做的部分原因是为本国工业保留这种材料。此前,中国供应的稀土满足了全球95%的需求,其市场份额是1990年的3倍。这为新一代风涡轮机和环保照明技术的外国生产商带来了风险。
马塔梅克勘探公司首席执行官安德烈·高蒂尔说:“这场竞赛的关键在于哪一片矿藏会最先开采完。”
丰田集团的贸易部门丰田通商株式会社持有与马塔梅克勘探公司的合资公司49%的股份,并且正在为魁北克基帕瓦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提供资金。高蒂尔说,丰田将从这个矿中获得镝,而同一个矿的其他矿藏也有可能会被开发。
全球能源图景将重塑中东90%石油出口流向亚洲
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总电力产量的三分之一。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将降低技术成本、提高化石燃料及碳的价格。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美国对原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依赖程度越来越低,一些国家核电供应能力的削减、风力发电和太阳能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非常规天然气生产的全球化趋势等,都有可能进一步重塑全球能源的未来图景。
这份题为《世界能源展望2012》的报告预测,到2035年世界人口将增加18亿达到创纪录的86亿,由此带动的国际能源需求将超过9900万桶/日,因此国际油价仍将面临压力。在国际能源署实施新政策方案的情况下,预计2035年的平均名义油价和实际油价将分别达到215美元/桶和125美元/桶。如果在发展可替代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限,那么20多年后的名义油价和实际油价将有可能分别突破250美元/桶和145美元/桶,几乎与4年前的峰值相当。
报告预测,到2017年美国将超越沙特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到2035年美国将基本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在之前的报告中,国际能源署曾表示,在2035年之前沙特都将保持全球第一大石油生产国的地位,然而最新的报告彻底转变了之前报告的观点。
数据显示,美国目前的能源进口量大约占其需求总量的20%,按净值计算几乎已经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预计未来的进口量将持续减少。到2030年,北美将成为石油净出口地区。国际能源署预计美国2015年和2020年的石油产量将分别上升到1000万桶/日和1110万桶/日。然而到2035年,预计美国的石油产量将回落至920万桶/日。与此同时,沙特的石油产量在2015年、2020年和2035年将分别达到1090万桶/日、1060万桶/日和1230万桶/日。
国际能源署在这份年度报告中也特别表示,美国能源发展较快,其影响已超出北美地区本身以及能源领域的范畴。能源产量提高带动的天然气和电价走低有利于加强美国工业竞争力,促进其经济发展。此外,美国石油产量激增将加速国际石油贸易方向的转变,预计到2035年中东地区90%的石油出口将流向亚洲市场。
记者/王俊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