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艺苑里的两朵奇葩,反映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本文就《西厢记》、《牡丹亭》之创作过程、剧情及艺术表现形式和对后人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元杂剧《西厢记》 明剧《牡丹亭》 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080-01
1 《西厢记》、《牡丹亭》的创作过程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故事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地点在河中府的普救寺里。当时作品流传范围广泛,较有影响力,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将结局改变,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受到汉族同化,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良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最得意之作,四百余年来风行大江南北,常演常新。此剧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汤显祖的精心刻画,其寄情之深感动人心。有关学者多认为本剧的蓝本是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但汤显祖没有提及《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却提到关系不大的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的故事,徐朔方认为其原因是:“杜丽娘话本曾风行一时,以至于汤显祖在写作《题词》时,觉得没有必要记载它的篇名。‘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不言而喻,指的当然是这篇话本。”
《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剧都是写青年男女冲破层层阻碍追求爱情和婚姻的故事。《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通过我们仔细研读作品便不难发现,由于两剧产生的时代背景、人物生活环境的不同,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及主题上面都有着差异。《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现在看来这种不同,是作者所处时代局限性的差异造成的。
2 《西厢记》、《牡丹亭》表现手法各异但却都表现了女主人公渴望美好爱情的现实追求
《西厢记》是一部现实主义剧作,在塑造女主人公崔莺莺时,作者王实甫用写实主义的笔法,加以艺术的创造,给大家展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个活脱脱的青年女子形象。她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有忧有个性。她情窦初开,渴望爱情,但又不肯轻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涩;她不满包办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但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作者从人物爱情追求的真实感上下功夫,从热烈的爱情,犹豫的心理,勇敢的反抗等方面体现其现实性。
《牡丹亭》虽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剧作,但却也同样让读者感受到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作者汤显祖把故事放在虚构的梦境中发展,以人鬼幻化的浪漫过程中,表现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追求。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在梦中相合,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爱情理想。而女主人公杜丽娘却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这又凸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杜丽娘是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在这样一个灭绝情欲的世界里,正常的情欲得不到对象化,封建礼教的魔影吞噬了正常的感情。然而,她的生命意识是顽强的,不可战胜的,汤显祖用如椽神笔生动展示了杜丽娘对真挚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这种异乎寻常、出死入生的爱情,使全剧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爱情剧方面形成了新的独特的风格,是千万人想要冲破封建枷锁追求爱情理想的展现。
两部作品在当时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下都形成了新的独特的创作风格,是受压迫和思想禁锢的人们对追求爱情理想而奋战的表现。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强烈要求和个性解放的精神,重在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触角直抵当时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伦理道德,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西厢记》与《牡丹亭》比其他同时代的爱情剧有着更高、更深刻、更广泛的意义。
3 《西厢记》、《牡丹亭》女主人公人物性格之比较
在两部作品中崔莺莺和杜丽娘的形象都深入人心,写的活灵活现,但二者又有不同之处,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对二人进行分析。首先从她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入题,证实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其次,分析她们各自的形象,给读者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最后浅析她们形象的异同,分别从感情、追求和叛逆性格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分析,突出崔莺莺的内敛多情和杜丽娘深刻的人物形象意义。
崔莺莺和杜丽娘之比较。
3.1 相同点
首先,二者生长环境相似。崔莺莺是相国之女,杜丽娘是太守的独生女儿,家庭教育和贵族身份都使她们闭锁在闺中,其母是她们的约束者,她们所受的束缚正是整个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
其次,二者性格有相似之处。作为大家小姐,她们都是幽静、深沉、知书达礼、容貌美丽的少女,都有青春的苦闷,都有对爱情的向往,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都有反抗的精神。
第三,经历的结果相同。崔莺莺终于等得张生取得了功名,二人团聚;杜丽娘也化为鬼魂陪伴柳梦梅金榜题名,还魂成亲。 都是欢欢喜喜大团圆的结局。
3.2 不同点
作为产生于不同时代的作品,主人公的言行必然会反映出作者所处时代不同的思想、感情和创作倾向。
首先,杜丽娘所受束缚比崔莺莺更为严厉。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明,時间虽过了三百年,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更加厉害,妇女们的斗争更加艰苦。
其次,杜丽娘的抗争较崔莺莺更为艰苦、更为坚决。崔莺莺的胜利离不开红娘的大力帮助,可以说,没有热心助人的红娘,就没有这对青年男女的幸福爱情。但,杜丽娘的爱情是靠她个人“梦而死”、“死而生”的斗争获得的,她身边的丫环春香在剧中多半是推动情节发展,但作用绝比不上《西厢记》里的红娘。
第三,杜丽娘的性格较崔莺莺大胆、执著。在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中,崔莺莺的谨慎、矜持、软弱是很明显的,没有红娘的牵线,她可能不会有胆量与张生私定终身。而杜丽娘在无法实现美好愿望的时候,即使相思而亡,也要执著追求心上人。更为果敢,反抗意志更为坚决。
在戏剧冲突及思想内容方面,《西厢记》体裁突破了元杂剧每剧四折的体例,大大扩展了篇幅,结构严谨,场次洗练;文辞优美,诗意浓厚。《牡丹亭》构思奇特,人物心理刻画细腻,曲辞优美,文采缤纷。但全剧以皇帝出现调节、全家大团圆受封作结,既削弱了其反封建的主题,又未摆脱当时传奇旧套。王实甫《西厢记》与汤显祖《牡丹亭》都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名著,但由于作家艺术个性的差异,他们在主题、情节结构、女性意识。艺术特色上都有所不同。《西厢记》真实描绘了人物情感产生的过程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细致地揭示了人们的内心世界,抒情艺术带有鲜明的写实的倾向;《牡丹亭》创造了突破生死的戏剧境界,以表达不同寻常的激情,明显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艺苑里的两朵奇葩这是所有读者都公认的事实,感谢作者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两部影响深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