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于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旅游学科核心体系的思考

基于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旅游学科核心体系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11-04 18:3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旅游学科发展至今,国际和国内旅游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公认的学科核心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目前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导向色彩,忽视了环境和社会方面的研究,其片面性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的构建需要将环境、社会问题纳入框架的核心。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审视,基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从发生学、系统观视角来讨论旅游学的核心,尝试建立旅游学科的框架体系。从发生学角度看,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其中,既包括旅游者活动,也包括旅游供给方的各项活动,可将其归纳为旅游经济系统、旅游环境系统和旅游社会系统。与此对应,以旅游活动为核心的旅游学科体系也应该以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社会学三者并重的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不仅应考虑旅游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社会关系和环境影响,也应考虑把其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研究对其他子系统的影响。

关键词 旅游学基础理论;旅游学核心;旅游学科体系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09)08—0017—07

一、问题的提出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旅游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等国家的旅游学者在旅游研究中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马里奥蒂(Mariotti)1927年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作了系统的剖析和论证,但至今旅游研究依然众说纷纭,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旅游理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吴必虎等学者通过对国际旅游学界权威学术刊物《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在1973—2003年间的《主题词索引》(subjeet Index)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对旅游学理论……的研究已有相当的论著,但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尤其是旅游学基础理论,在很多问题上,譬如本文正在考察的旅游学科体系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从国内来看,虽然学术界对旅游学科体系、基本理论框架等方面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旅游学理论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旅游学仍非常年轻。受到我国旅游发展经济利益导向的影响,我国旅游学研究的功利性色彩十分浓厚,旨在解决旅游发展中具体问题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比较多的成果,而旅游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却非常欠缺,至今在旅游研究对象、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等基本问题上都尚未形成共识。

总的说来,我国旅游学科框架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六要素说”是较有代表性的,即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从活动角度界定的“食、宿、行、游、娱、购”六大要素。目前有学者以六要素为核心建立了旅游体系结构,并认为“旅游六要素不仅是旅游产业结构的主体,而且在旅游学科体系中也居于基础性的地位。旅游六要素有自己的概念和原理体系,使旅游学具有应用学科性质”。笔者认为,以“六要素说”来认识旅游业,带有明显的功能导向或者实践导向的色彩。以旅游者的活动为研究的轴线,优点在于有助于建立旅游者导向的旅游发展观念,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这一观念尤为重要。但仅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认识旅游,不可避免地将旅游供给方(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排除在分析框架体系之外,使得分析结果不够完整。同时,以“六要素”理论来分析旅游学科框架也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如旅游人类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行业管理等方面无法进行分类,使分析结果不够清晰。

另一种影响较大的理论是“三体说”,即将旅游学科框架理解为主体、客体和介体(也称媒体)。有的学者认为,旅游学是以这3个要素为核心,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在这一点上笔者同意谢彦君的观点,“把旅游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定义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太过于一般化,而没有体现旅游现象的特殊性。因为任何人为的行动,乃至任何生命活动,似乎都离不开行为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另外,“三体说”还存在一个理论上的硬伤,就是关于旅游介体的认识。有些学者认为旅游介体是指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连接起来的旅游交通,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其是指旅游业。前者虽然也有一定道理,但却失之片面,须知促使旅游活动发生的绝非仅仅是旅游交通,旅游业不仅通过营销刺激了其产生,也通过各个部门的协作使得旅游活动能正常的进行;正是因为旅游业的存在,大众旅游的出现才成为可能。而后者认为旅游介体就是旅游业,产生了一个逻辑上的混乱,即旅游资源的归属问题。在“三体说”中,旅游资源应该作为旅游活动的对象归为旅游客体,但同时,旅游资源以景点景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又不得不归于旅游介体之下。总之,“三体说”搭建了一种学科体系的框架,对从整体上把握旅游学科体系是有意义的,但也存在着缺陷。

系统论的思想引入到旅游研究之后,立刻成为学者们研究旅游体系的工具。国外学者们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分别从结构一功能的角度、系统的混沌性和复杂性角度,以及空间结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旅游系统模型。在国内近年来以吴必虎为代表的系统论的观点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即将旅游活动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旅游系统构架包括四个部分,即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这一理论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了旅游学研究的范畴及其涉及的范围,尤其是支持和保障系统的提出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在用来描述和解释旅游现象是有力的,但在作为旅游学科体系的框架时,则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即旅游学科体系是否存在一个理论核心。如果不存在理论核心,则旅游系统也与前面所述的“三体说”一样,仅可作为旅游学科框架的一种视角,强调对旅游现象的描述,而前瞻性和指导性则不足。

以上仅是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中受到较为广泛认可的3种观点。旅游研究的框架虽然经过了30年的构建,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看法。各种理论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或因不够全面,或因非旅游业所特有,或因重描述轻概括而未能形成旅游学科独特的研究体系框架。

二、认识旅游系统需注意的问题

要认识旅游学科研究体系,需要坚持以下的认识:首先,对理论的探索必须坚持与实践相结合。旅游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来源于实践,并将用于指导实践,离开旅游发展的实践空谈理论是没有出路的。对旅游学科研究框架的认识首先来自对旅游发展实践的总结和规律的归纳。另外,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研究旅游现象要放到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考察,探索它的起源,借以知道了事物的过去,可以明白它的现在,从而推断它的未来”。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

按照旅游发生发展的顺序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图1)。可以看出,起初是个体旅游需要的产生,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是旅游心理学、旅游人类学的内

容。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注意到旅游的存在时首先注意到了其经济功能,旅游学科的形成也通常以旅游经济学为起点,研究旅游现象所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旅游成为社会现象,带来了旅游业的出现和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并很快出现了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和旅游资源的毁损,随之引起了对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地理、旅游影响、旅游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由于过度竞争和资源毁损问题的出现,政府对其进行宏观管理。在图1中,各方面的研究均以旅游经济学为出发点,这是因为当时旅游学科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带有经济导向的色彩,如对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始于市场营销的需要,对旅游地理学的关注是始于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规划和开发。

从旅游实践发展的角度来总结旅游学科的框架,必须注意旅游学科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系统性。从实践的发展来看,单纯以旅游经济学为核心,忽视环境和社会方面的研究,其片面性已经得到了证实。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和谐、健康发展,学术界在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的构建过程中就需要将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社会学纳入框架的核心,以纠正学者们已经观察到的“偏枯现象”。

第二,必须注意区分旅游的框架和旅游学科框架。旅游活动是旅游学科研究的对象,因此双方的框架必定有相似之处,但由于理论在来源于实践的同时还必须高于实践,二者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一差异主要表现在旅游学科框架带有概括性、指导性和前瞻性。仅仅对旅游现象进行描述而不是对其进行抽象和概括,必然会被旅游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迷惑,从而难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升华,难以从中提炼出旅游学科内在的逻辑。旅游学科框架的建立要与实践相结合,更要站在科学哲学的高度,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丰富多彩的旅游现象以及旅游学科的核心框架。因此,对理论的研究必须抓住核心。旅游现象看上去包罗万象,如果仅仅就事论事地去分析旅游的框架,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对旅游学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旅游的核心与本质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

第三,对理论的研究必须坚持发展的眼光。假如仅仅是就已有的事实进行总结和归纳,那么理论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用于指导实践。认识旅游学科框架,不仅要认识旅游中现有的现象,还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指出将来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旅游学科框架将会做出的相应的调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国旅游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也会越来越重,旅游学科体系中也应该反映出这一变化,加强对旅游的社会功能与环境功能的描述和研究。

三、旅游学科框架的核心

旅游的核心是旅游者的活动,这一点似乎没什么疑问。但有趣的是,在传统的认识中,旅游活动却并没有天然地成为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关于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有两种认识,第一是传统的旅游经济说,第二种是谢彦君近年提出的旅游体验说。

在我国目前的学科体系中,旅游经济学处在核心的位置上。其原因有三:首先是旅游活动引起人们的关注是从旅游所带来的经济现象开始的,经济学也因此成为最早涉足旅游学研究的学科,这使得不论国外还是国内的旅游研究都或多或少受到经济学的影响。其次,我国旅游业在其发展的初期就承担了为国家创造外汇的任务,因此,政府和企业界都特别关注旅游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这种思想自然也影响到了学术界,以至于我国旅游专业名称初期称为旅游经济。再次,经济学发展比较成熟,有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和方法。由于这三点原因,人们产生了旅游的内涵属于经济属性这种带有普遍性的认识,而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地理学、管理学的介入,在规模和深度上都相当有限。甚至在目前我国的学科分类上,旅游也分在了管理学之下。

据图1可构建出目前的旅游学科框架,到目前为止,围绕旅游现象这一核心产生了一系列的学科(图2),但各学科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旅游经济学至今仍然是认识和研究旅游学科最常用的体系和思维方法。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企业管理等学科也处于重要的地位。正如申葆嘉先生所说的,“人们常常把旅游现象作为经济性质的活动来考虑,就这一点来说,就出现了一个突破旅游现象的经济外壳才能接触到它的文化内涵实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成为旅游学方法论在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时需要考虑的难题。在这里‘从经济进去,由文化出来’就成为旅游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方法论的重要考虑。其认为旅游学基础理论研究,不可能立即接触到旅游现象的文化实质,需要先从研究旅游者和旅游服务诸行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引导出来的与社会各部门的关系和现象,才能进入旅游现象的文化内涵实质”。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旅游带来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由此,以经济学为核心的旅游学科体系也受到了挑战。学者们认识到,旅游的经济功能仅仅是其诸多功能的一种,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旅游对社会中的诸多方面都会造成影响。当创汇、平衡国际收支、回笼货币等任务不那么紧迫的时候,更应该回归到旅游活动发生的机制上来审视旅游的本质和旅游的核心。

在这一背景下,谢彦君提出了旅游体验说,即认为旅游学科体系核心是旅游体验。“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事实上构成了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旅游体验说对传统的旅游经济说是一个突破和挑战,目前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如有些学者认为“‘旅游体验’这个基本陈述,体现了旅游的本质属性,揭示了旅游系统形成和演变的内核,是对旅游学研究对象的科学抽象,应当而且可以成为旅游学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旅游学正是以旅游体验为核心,研究不同的时空状态下旅游体验的性质及其形成过程、形态结构、运动规律以及由它所产生和引发的各种关系和影响,以推动人类个体、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科学”。旅游体验说比起旅游经济说,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它抛却了旅游的经济表象,去探索旅游现象的产生过程,理解旅游的本质和特征,并以旅游体验为核心构建了旅游学科体系。但这一理论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如该理论认为,旅游学要以旅游活动所展示的矛盾为核心。“所谓旅游活动,既包括旅游者活动,也包括旅游产业活动,而这两种活动恰好构成了旅游现象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由此衍生出旅游期望与旅游感受、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旅游流量与旅游容量等一系列的矛盾形式和矛盾运动”。这一精彩论述确实令人信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既然旅游学要以旅游活动所展示的矛盾为核心,那么所谓“矛盾”应该包括至少两方面的内容,而“旅游体验”这一说法显然仅仅着眼于旅游者,虽然其中包括的旅游观赏、旅游交往和旅游消费都涉及旅游接待地,但其显然并未包括在“体验”这个词的涵义之内。

目前旅游学科中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应该说是历史的产物,带有很强的阶段性和狭隘性,

但同时又是必然的,这是因为实践的特征和学者自身的因素。首先,“从科学研究的过程上看,实践的地方性、时间性和机会性因素都是在实际上发生作用的。”因此,如果想要为旅游学科建立一种大一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体系,是不可能的,实践总是比理论所能抽象和概括得更加丰富多彩。其次,学者自身的因素也导致了目前旅游学基础理论的“战国”现象。因为纷繁复杂的旅游现象在进入不同学者视野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原有学术背景的影响,学者们带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观察和思考旅游现象时都带着主观色彩;另一方面,学者们在思考问题时总会努力地调整自己的研究目标,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不存在完全独立和客观的研究。由于这两个原因的存在,旅游学科研究的路径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的学者利用混沌理论来研究旅游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旅游学混沌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旅游学‘前科学时期’的混沌态,体现了旅游学的不成熟性;二是指由旅游学‘内在随机性’而产生的混沌态,体现了旅游学自身固有的混沌性,它决定了旅游学科的多学科、交叉性和多维度等特点。”

在当前的认知条件下来讨论旅游学科体系的建立,既要看到现存现象的合理性,不能脱离当前的大环境来空谈建立一个排他的、绝对正确的学科体系,又要尊重实践和科研之中的多元化,注意体系的完整性和包容性。和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旅游学科的研究也总是处于某种地方性、阶段性的情境之中,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场合而存在。因此,在对旅游体验说继承和思考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其中包括旅游者的活动和旅游接待方的活动。旅游体验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和“六要素”一样都是对旅游者活动的描述;旅游活动的其他方面也同样重要,那就是旅游接待方的活动,包括旅游接待地政府、相关旅游企业,旅游接待地社区和当地居民,以及当地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旅游地理等一系列内容,后者不仅是旅游活动的对象,也构成了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舞台。

基于对旅游核心的思考,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也是旅游活动,需要研究的是旅游活动中的人(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接待地区的管理者、居民)、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活动既是这些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这些矛盾的对立统一。

以旅游活动为旅游体系和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其意义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对旅游的关注和研究不应仅仅注意其对接待地区方面的作用,旅游经济说之所以不够全面,正在于此;而仅从发生学的角度去关注旅游的产生、发展,将旅游体验作为旅游研究的核心,或者仅关注旅游对接待地的环境影响也同样失之偏颇。旅游学科框架能否建立的关键是要找准对旅游学科研究路径的初始位置,目前的各个学科之间的研究能否融合起来,对这个“初值”的依赖性很大,有时会达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程度。而这个“初值”就应该反映出学术界对旅游所涉及的问题的全面关注。

其次,以旅游活动为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体现出社会发展与管理范式的深刻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其实质就是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范式,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诉求,规约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目标。这与目前旅游发展的需要完全吻合,巴特勒(Buder)认为,理想的可持续旅游是要在3个层面上都达到可持续性,即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而不是单指其中的某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用统筹兼顾的思想去思考旅游学科体系的问题,就必须将旅游者、接待地区社区和居民、旅游环境、旅游经济现象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去考虑,而只有旅游活动能将它们统一起来。

四、对旅游学科框架的认识

围绕着旅游活动这一核心,借鉴以上提到的“三体说”、“六要素说”和“系统说”,可以就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在上文的讨论中已经明确了旅游活动是旅游所涉及的各种现象和活动的核心,同时也是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的核心,由此,可以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研究旅游活动发生的机制,为进一步得出旅游学科的框架体系做好准备。

图3表示的是旅游活动的发生机制。旅游者方面的旅游活动开始于对信息的需要,之后才是旅游动机的产生、旅游体验的发生和旅游后的反馈。其中,对信息的需要和信息搜索的结果构成了对旅游的推动力。旅游活动的提供方认为旅游活动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大部分,实际上还有旅游市场营销这一部分,由此构成了旅游拉力。旅游推动力和旅游拉力共同组成了旅游动力系统。旅游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即旅游者方的旅游动机、旅游需要和旅游体验,以及旅游供给方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在旅游活动进行之后,旅游者会对本次旅游活动进行评价,这一评价将影响其下一次的旅游动力。同时,旅游活动的进行也会对旅游接待方产生影响,这个影响也会作用于下一次的市场营销活动。这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支持保障系统。

图3中,旅游接待方的活动实际上包括旅游环境和旅游经济两个部分。旅游环境之中包括旅游资源、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旅游地理、气候等因素;而旅游经济则包括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旅游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内容。

在对旅游活动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并由此探索旅游学科体系时,必须认识到旅游学术界正在进行的一种转变,即从注重旅游的经济功能转为重视旅游的社会功能。这也反映了我国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动机正在逐步转变为经济和社会双重动机,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的社会功能必定会大大加强。正如目前欧洲一些国家那样,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动机首先是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其次才是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创造就业等经济动机。学者也注意到,“旅游业具有很强的社会事业性质”。另一方面,在和谐发展观的指导下,旅游活动需要实现的不仅是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还有环境功能。由于大众旅游和盲目的旅游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对旅游环境的关注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早已成为学术界,特别是国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大都仅仅停留在被动的保护上。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和经济的发展,积极主动地促进环境的保护,这不仅是在和谐发展观指导下的一个必然的课题,也是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中不能回避的问题。通过旅游来促进环境的积极保护,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实践情况来看,许多宗教或考古建筑之所以从濒临毁坏的境地中被保护起来,更多的是由于旅游的发展,而不是由于它们在当地民众看来所具有的价值。因此,旅游学科体系中环境的这一部分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应该占到重要的位置。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推动文化遗产和自然保护的社会力量。

根据图3,如果将旅游者和旅游接待地区居民都归为旅游活动中的“人”,并用旅游社会学来进行解释,并且将旅游接待方的活动分为旅游环境和旅游经济两部分,那么在总结旅游学科体系的时候,就

可以概括性地归结为旅游社会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经济学3个方面。

如前所述,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人、环境、社会、经济等现象和关系的和谐统一,借助谢彦君的思想,学科的核心是矛盾,那么旅游现象中就充满了这三方面的矛盾,旅游者需要的满足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旅游者期望的满足与旅游业发展的矛盾。这些矛盾贯穿着旅游研究的始终。同时,这3个方面中的每两项之间都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及其表现、发展、变化,才构成了目前多姿多彩的旅游现象和多学科的旅游研究内容,如果摒弃其中一个而将另外两项列为旅游现象中的基本矛盾,则难免失之偏颇。

因此,如图4所示,围绕着旅游现象这一核心,旅游学科体系需要从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社会学3个角度对这些矛盾的发生机制等进行研究,这就形成了旅游学科体系的三足鼎立模型,这3种学科分别借鉴了较为成熟的经济学、环境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研究旅游现象及其规律。在此,笔者将旅游文化学归入旅游社会学之中。

目前旅游研究中出现的各学科的研究方法都可以统一在这个模型之中,如历史、语言、跨文化交际等领域,都可以归于旅游社会学的框架之下;旅游企业管理,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可以划为旅游经济学的范畴之内;而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等则可以归人旅游环境学之下。由于3种学科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叠,如旅游消费者行为从传统上来看属于心理学范畴,但现在地理学家也从旅游流的角度进行研究,故其只能用虚线进行分隔。

在这一模型中,旅游活动是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旅游社会学、旅游经济学和旅游环境学3门学科各自承担了不同的功能。旅游社会学着眼于个体的旅游者体验及作为社会行为的旅游现象,是从旅游主体角度进行的研究;旅游经济学侧重于由作为社会现象的旅游活动引致产生的经济现象和关系,即旅游最明显的外在表现,这是从旅游接待地角度进行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最具实用性,对于促进旅游接待地的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环境学也从旅游接待地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旅游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双方和谐关系的创造,这一角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旅游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旅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在这一学科体系中,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角度的研究在功能方面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统一体,强调旅游中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统一与和谐。

五、结论

从时间序列来看,旅游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其研究方法正在由多学科向跨学科转变,由对众多学科理论的盲目引进转变为有选择、有重点的吸收、转化和整合,由零散、片面的理论向有理论、有方法的完整体系转变。旅游学科正在经历着这样一个其他成熟学科已经经历过的过程。建立旅游学科体系的关键问题在于找到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其中,既包括旅游者的活动,也包括旅游供给方的各项活动。与此相对应,以旅游活动为核心的旅游学科体系也应该以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社会学三者并重的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王玉洁

推荐访问:社会环境 和谐发展 学科 核心 体系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