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目标、内容、功能,是依据高职教育理念,提高《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客观要求。课程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有机统一是课程整合的依据;根据教学功能提炼教学目标是课程内容整合的前提;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是课程整合的关键。
关键词:课程整合;内容模块;课程目标;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
高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学受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影响。在一般性本科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自我需求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动力。这些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更注重科学化、系统性、政策性研究,教学主体注重双向性交流,教学方法倾向于共同探讨。高职高专《概论》课程教学因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学生综合素质、所享有的教育资源等原因,与本科院校存在很大差异。就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需求,是学生专业选择和学习的主要驱动力。他们关注毕业以后就业问题、职业技能及职业能力问题、工资待遇等问题,对于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主体自觉需求并不强烈,普遍存在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这就决定了高职高专政治思想教育教学必须更多关注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必须对《概论》课程的目标、内容、功能进行适合高职特点的整合。
一、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有机统一是课程整合的依据
《概论》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根据国家教育部、宣传部的相关要求,《概论》课程的功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课程的社会性功能,二是课程的个体化功能。社会性功能是指《概论》课程教学对国家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客观作用,而个体性功能则是《概论》课程教学对大学生个体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和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包括《概论》课设置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政策理解能力、政策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形成对民族、国家、社会制度坚强的信念和高度的爱国主义凝聚力。同时,这一社会性功能必须以大学生自身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为前提,这是《概论》课程教学的个体性功能。
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社会性功能是个体性功能发挥的基础,社会性功能必须通过个体性功能的发挥而得到实现。例如,《概论》课程教育教学具有为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改革和完善服务的政治功能。但这种政治功能不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塑造一个个具备对现存政治体制的理解和协同能力,具备良好的理性思考与批判能力,并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大学生个体,由这些大学生个体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而间接得到实现的。学生通过将国家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目标内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内涵、行为准则,升华个人的思想、愿望、信念,获得人生的意义、责任、价值,从而达到服务社会目的。其他的社会性功能,如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的实现也同样如此。因此,离开个体性功能的发挥,根本无从谈起《概论》课程教学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个体性功能实现就意味学生有能力在国家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所以,《概论》课程内容、功能、目标整合过程中,必须遵循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的有机统一原则,尤其要突出《概论》课程教学的个体性功能。功能是课程具体目标制定和内容组织的依据。
作为高职高专,《概论》课程教学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统一最主要体现在学生未来职业生活的核心职业能力和素养中。一般说来,作为一个职业人,应当具备三种能力:岗位能力、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而核心职业能力是学生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应当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外语应用、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与人交流几个方面。学生个人具备核心职业素养和能力,才能立足社会、贡献社会。换句话说,学生的未来生活中的角色需要和职业需要应当是《概论》课程整合的出发点。
二、根据教学功能提炼教学目标是课程内容整合的前提
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教学目标设定直接关系到《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与功能实现。以往教学目标研究和实践,主要倾向于对《概论》课程理论体系的知识性、系统性、学科性、意识形态性方面研究,注重课程的社会性功能目标即政治素养的培养、引导。往往忽略对其个性功能目标的培养,所以,往往让学生感觉很空、很抽象。所以,《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更多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活能力和素质,在核心职业能力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具备爱与承当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政治是非判断能力、文化观念选择的能力、经济政策理解能力等。在提炼教学目标时,应当注意两者的统一,在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尤其要注意课程的个体性功能目标的提炼。根据社会性与个体性功能需求,《概论》课程应设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体系掌握——对知识的掌握是实现课程功能的手段和基础。本课程所涉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意义,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当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社会科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坚持贯彻我国现阶段的大政方针。并通过《概论》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高度,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产生必要性、科学性、探索性有一定掌握。对其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使学生对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两大历史任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2.能力培养——能力培养是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重中之重,通过学生能力提升才能够实现本门课程的社会功能和个体性功能,同时,能力决定了学生的情感素质和信仰程度。《概论》课程教学着重提升学生科学理性、务真求实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能够对社会问题及个人发展中的问题有所判断、分析、取舍、创新、决策,最后付诸行动,从而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和获得个人幸福生活的能力。
3.情感与信仰升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而且,在揭示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文明、富强的更美好前景,并将其作为现阶段和将来社会发展目标。理解掌握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内化信仰与精神,坚定对国家、民族、政党、制度的信心。这是《概论》课程教学的信仰目标。同时,学生通过能力提升,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理论是几代共产党人不懈探索——实践——总结——创新的成果,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认识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感受高尚人格和万众一心的力量……从而,懂得知恩、感恩、报恩,这是课程的情感目标。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是条件,信仰是归宿。如此,才会形成健全的精神世界。
三、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模块化重组是课程整合的关键
教学内容的整合就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目前,我们所运用的教材(国家教委统编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系统性、抽象性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意识形态性质等特点。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以教材内容顺序展开的教学内容往往因为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功能,忽略了核心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提高,因此收不到良好教学效果。依据高职教育理念,围绕我们所设定的三方面教学目标,我们将《概论》课程教材15章内容分成三个模块:科学信仰与人生态度;创新思维与能力训练;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
1.第一模块科学信仰与人生态度。模块具体知识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五章内容。这一模块突出的是《概论》课的社会性功能。主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使学生能够站在国家社会发展的高度和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理解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的信念。
2.第二模块创新思维与能力训练。模块具体知识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祖国统一与一国两制构想共七章内容。这一模块突出《概论》课程个体性功能,主要在于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与习惯,形成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成过程中具体的创新思维方法,培养积极的创新思维的习惯;能够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时,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原则,更准确地对事物进行定向(逆向思维)、定位、定性(主次矛盾)的分析,更好地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类问题。
3.第三模块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本模块具体的教学知识点包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际战略与外交三章内容和两个大局思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节相关内容。这一模块体现的是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统一。通过本模块教学,使学生明了是非善恶的标准,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以人为本的思维习惯,更人性化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使学生面对纷乱复杂的世界(尤其是网络世界)能够对信息做出选择、处理,能够协调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这一模块的内容非常重要,它是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与信仰的检验,是《概论》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概括地说本模块内容就是使学生能够懂是非、明善恶、有承当、学会爱。
根据《概论》课程教学目标整合的三个模块教学内容有机统一,缺一不可。正确的态度是学生职业人生的前提,能力是保证,价值取向是航灯。如此,《概论》课程社会性、个体性功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