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量灵魂(Weighing the Soul)》,[英] 莱恩•费希尔(L. Fisher)著,朱方、朱进宁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定价15.00元
虽然本书的标题非常引人入胜,但是希望在书中找到诸如“灵魂脱体”、“意念移物”之类话题的读者注定要失望了:这只是一本另类的科普书籍,讲述了科学史中种种挑战“常识”的斗争,或者换句话说,这是一本描写科学信仰演化过程的书。书中提到了种种关于科学的想法,在今人看来,有些想法十分可笑,有些却是天才的绝妙之作。
灵魂是否有重量?什么是“光子学说”的前生今世?“避雷针”发明过程中有哪些是非恩怨?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本书作者笔下,科学史绝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平淡无奇,而是到处充斥着权谋,充斥着利益的斗争,甚至充斥着威胁生命的危险。科学史上有数不清的君子,同样也有数不清的小人,更多的是君子与小人的混合体。他们如同撰写《忏悔录》的卢梭,一面从事着高尚的事业,一面却毫不留情地欲将对手置之死地。真理在这些看不见硝烟的斗争中渐渐浮出水面,掌握真理者却往往等不到它被人承认的那一天。作者热衷于搜集敢于挑战“常识”的科学史资料,也许同他本人的气质不无关系:费希尔曾因研究“泡饼干中的物理学”而荣膺1999年度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乐于将物理学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光学中“粒子学说”与“波动学说”之间的斗争的吧。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双缝实验”便是托马斯•杨证明波动学说的重量级炸弹。但在牛顿老大粒子学说绝对权威的阴影下,我们很难想象,可怜的托马斯先生是如何努力而又艰难地抗争的。若不是菲涅尔的论文以及“泊松亮斑”阴错阳差的诞生,恐怕托马斯先生还要继续生活在布鲁厄姆(牛顿光粒子学说的绝对崇拜者)的攻击之下,纵然获胜,亦是惨胜。一代天才,在与小布等人的斗争中消耗了大量的青春年华,甚至断送了科学生涯。现代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的发现也无法洗刷牛顿当年所犯下的错误,因为他错的不是过程,而是概念。
作者用轻松诙谐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科学史上敢于挑战“常识”的故事。他以其渊博的学识信手拈来,将科学史上诸多纷繁芜杂的事件演绎成一段段喜剧或是悲剧的小故事,使读者身临其境,流连忘返,在享受当代科学成就的同时体会着“真理”诞生时的种种痛苦与磨难。
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不妨依照作者的描述进行一些小小的科学实验。当然,前提是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像富兰克林那样用风筝去验证闪电的本质,没人能保证你也有那样活下来的好运。同样也不要拿白磷做实验,即使你最讨厌化学,也要记得中学老师的忠告。伽利略的实验可偶一为之,但一定要看看楼下有没有行人。
充满好奇心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本书书后的注释内容,这些可都是作者不忍舍弃却又无法放在正文中的精华。注释中收录了一篇关于“希格斯玻色子”的短文,这是美国某征文大赛的获奖文章,短短千字便将时下欧洲备受关注的LHC项目目标之一的明星粒子阐述得清晰透彻。注释中有关于科学与宗教的信仰的解释,甚至还收录了一篇马克•吐温关于避雷针的绝妙讽刺短文。有时候,科学与文学并不冲突。
书中所提的某些想法(例如称量灵魂)在今人看来的确愚蠢可笑,但这没有关系,人类正是在这种跌跌撞撞的状态下前进着,虽然步履蹒跚,却越走越快,渐行渐远。若只是抱着“祖宗家法不可改易”的念头,难保我们现在是不是还在茹毛饮血呢。没有什么人永远是正确的,伟大如伽利略、牛顿者亦不例外。就是时下的明星科学家霍金先生,即便他绝顶聪明(有许许多多故事可以验证这一点),即便《时间简史》风靡全球,即便他又出版新书,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呢?他老人家关于宇宙的“大设计”真的成立么?勇于探索,勇于挑战常识,这才是那些天才的可贵之处。
有思想,一切都够了!
(作者单位:中兴通讯上海研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