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关系刍议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关系刍议

发布时间:2022-11-04 19:5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处基础性地位,具有目的性功能;而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则因处于衍生性地位,而更具手段性价值。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二者虽各有倚重,但却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提供现实背景、理论资源、方法论原则和价值取向;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人才储备、制度保障和现实的动能。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关系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项目编号:1007-8207(2012)01-0066-04

收稿日期:2011-06-20

作者简介:于洁(1982—),女,辽宁大连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概念与关系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1]那么,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呢?理论界虽然对此尚未形成一种具有规范性意义的定义,但是在广泛的思想争鸣和学术研究中还是形成了一些共识性的认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何为“大众化”,《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的需要。”[2](p239)《辞海》里则将其解释为“群众化”。[3](p1793)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应该是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与人民大众的生活和实践相结合,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使其为人民大众所理解、被人民大众所接受,最终融汇成最广大人民群众所信仰和接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理论掌握群众”——理论不断代表群众利益、反映群众问题、表达群众诉求和“群众掌握理论”——群众主动接受理论并将其内化为自我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领域的指南的双向互动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目标,也是它成熟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崭新课题,那么“何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呢?这个问题似乎比前一个问题更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完整而科学的体系,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又在其不断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气派,所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然是一个涉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途径之一。“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是指党员领导干部及班子在科学发展理念指引下,领导一个地区(部门)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领。[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5](p39)自然也将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推进,因为“组织将在一个动荡的要求不断变革和调整的环境之中进行活动,它们不得不去适应社会环境中愈来愈多样性的文化价值观,组织间的接触问题将增多,并将发展出有效的组织间的协调手段。”[6](p177)所以,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相互需要、相互促进。如果说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倾向于理论层面的高屋建瓴,那么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则更偏重于探讨实践领域的具体操作;如果说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多的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那么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则更加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能力;如果说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为我们在处理具体事务时提供更多的原则性指导,那么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方法论依据;如果说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源泉,那么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所以,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处基础性地位,具有目的性功能;而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则处于衍生性地位,更具手段性价值。在社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二者各有倚重,但却唇齿相依、相辅相成。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性地位

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三代领导集体有关发展思想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总结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7]以科学和发展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可以说,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提升科学发展能力提供了新的生存际遇。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提供新的现实背景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也是它成熟的标志。所以,我们这里所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然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使其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再由实践转化为理论,提升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力求将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代气质相联系,使其能够反映时代特征、表达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样式,生成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的理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它不仅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经验,也不仅意味着生成了彰显当今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且意味着这些成果要与人民群众相统一,要让人民群众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整体进程,也要让人民群众分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胜利果实。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一方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胜利,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前进开拓了新的疆域。这种力求关怀大众、体现时代精神的理论要求也将影响其它衍生理论的走向,如它必然会影响领导者如何行使领导职能和如何处理党群关系等问题的研究。这样,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就需要领导者时刻关怀当今现实社会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发展起来的伟大理论,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又成为我党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思想资源,因为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关涉党的建设和发展的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有关党的发展的一切问题都能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获得理论的检视,也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体发展历程与经验中获得警示,特别是能够从科学发展观理论中获得指引。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群众观、人才观、政绩观等理论都是关涉党的发展宗旨和发展方向的重要理论,在胡锦涛同志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发言中又再次被重申和重视。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提供新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实践、运用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检验。而“化”也是一个使某物发生改变的意思,是一个动词。所以,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秉持的方法论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下探讨如何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就是指要重视实践性对推动党的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p56)“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0](p56)这句话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的最根本的革命性所在,甚至被写上了马克思的墓碑。足见“实践”或者说“改革”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实践,就是重视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将理论的成果转化为真正惠及人民群众的现实力量;而重视“改革”则是重视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不断顺应新的历史条件的变化,在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动理论的前进。列宁曾在《我们的纲领》一文中表达过相似的看法:“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个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11]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之一的党的领导活动也应该自觉以实践性为指导原则,“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12]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发展领导科学,就是要以不断提升领导能力的持久性和创新性为奋斗的方向。只有自觉不断推进自身的发展,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才能使领导力不断产生自我增量的效果。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提供新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为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提供了新的努力方向。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阈下发展领导科学,是要澄清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单单是为了提升我党自身的领导力和竞争力,更是为了服务群众,坚持领导与群众的统一,与我党长期坚持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高度一致。既然领导科学涉及到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双方的互动关系,那么领导者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必然关涉被领导者,即人民群众。而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前提,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就要面向大众、依靠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既是价值主体——所以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要、表达人民群众的诉求,也是实践主体——所以要扎根群众实践,依靠群众实践,由群众推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预示着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能只是针对某些领导干部进行宣传培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能只局限于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理论工作者、大学生、研究生等狭小的圈子或少数人群的认同,而要和人民大众的生活、生活实践相结合,既要理论掌握群众也要群众掌握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为党政领导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文化环境。

三、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推动作用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大会发言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1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提出:“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14]这意味着新形势下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具有重大价值。

(一)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人才储备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组织形式、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利益分配关系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受到前所未有的审视。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在这种新形势下,通过在领导干部队伍中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政党,使“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15]锻造一批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导干部和党员队伍,提高他们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有利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抵御各种外来势力和谣言的蛊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16]因此,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为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领袖型人才,进而在领导与群众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向前发展。

(二)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制度保障

党的领导能力建设关系党执政兴国的全局。提升执政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仅依靠领导者自身素质、修养和能力的提升,而且需要一套完善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以保障其科学化、程序化和民主化。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我们党才能在面对如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以及如何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面前经受住考验。由于领导科学是关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关系的学说,也是探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统一体与领导环境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所以,要想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需要一套系统、透明、具有普遍规律性和广泛的适用性的制度加以保障。具体而言,这些制度包括选拔机制、评价机制、制约和监督机制、奖惩机制、民主决策机制等。因而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内含制度建设的内容。只有在机制和体制的保障之下,才能有效避免由于个别领导自身原因造成的领导失误行为,才能有效地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全面推进领导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同时,由于领导关系和领导行为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这些制度和规范的设定不只是对领导干部具有约束作用,同时对人民群众也具有导向作用。既能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制定制度和法规的原则性、倾向性和约束力,也能够直接影响人民群众遵纪守法行为、评价监督能力的提高和全社会制度文明的改善。这种制度建设间接地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开展。另外,这些制约和监督机制在一定意义上也确保了信仰的纯粹,确保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建设的主动性和分享发展成果的自豪感。

(三)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现实动能

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也有助于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现实动能,这种动能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既包括群众基础又包括组织基础的现实基础,因为提高执政党的领导能力,能够使党更好地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能够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关系。这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所以,提升领导者的科学发展能力有利于增进党和人民群众的感情,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和传播夯实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其次,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讲求根据社会现实和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领导科学理论和领导行为艺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17],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重视创新文化、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这种创造性一经被群众所占有,必将转化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现实动力。并且由于创造具有的永无止境性,所以,也预示着改革将永不停息地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也必然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向纵深发展,成为其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7][12][13][15][16][1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11-07-02.

[2]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1996.

[3]辞海(普及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吕小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模型构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09).

[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6]胡爱本等.新编组织行为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8]胡锦涛在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EB/OL].http://www.gov.cn/ldhd/2007-10/15/content_776431.htm,2007-10-1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人民出版社,1988.

[11]周维强.浅谈我国三代领导人的发展观[EB/OL].http://news.idoican.com.cn/zgcjxwb/html/2010-03/25/content_558603.htm?div=-1,2010-03-25.

[14]唐铁汉.发展繁荣领导科学的理论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03).

(责任编辑:牟春野)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pective of Maxism Populariz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eadership

Yu Jie

Abstract:It i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ques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pective of Maxism populariz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eadership.Generally speaking,the perspective of Maxism popularization i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and provides the purpose.The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eadership is in the derivative status and proviedes method.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eadership reality background,theorical resources,methodology principle and value orientation.The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eadership supplies the reserve of talents,system safeguard and realistic kinetic energy.

Key words:marxism popularization;scientific development leadership;relationship

推荐访问:刍议 大众 马克思主义 化与 提升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