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画院”如何起沉疴?

“画院”如何起沉疴?

发布时间:2022-11-04 20:15:03 来源:网友投稿

“画院”?

何谓画院?顾名思义,即画家聚合之所,有官办的,也有民营的。其实,聚合画家还有别的形式:官办的有美协,民营的有画廊、画社、画家村、画友沙龙等等。今特拈出“画院”为话头,是因为官办画院的存在竟成了当下中国美术界的一个热议话题。

不过,这话题也就限于国内。我做过一个测验,用“百度”搜索“画院”一词,在海量的信息中竟然翻不到一条外国官办画院的信息。官办画院只是咱中国特色,而且它已经名正言顺地存在千年以上了。关于当今画院的职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的概括是“创作、研究、教学、收藏、普及交流”。而《中国艺术报》记者采访北京画院时,院长王明明提到:“我一直在强调,画院画家并不是一个人在创作,而是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不仅仅是个体行为。”遍览当今各地官办画院章程,大同小异;而较之中国古代皇家画院,似乎是少了诸如绘地形图、建筑装饰之类的任务。

“画院”如何?

2008年,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提议取消官办画院;之后,中央美院的老院长靳尚谊先生也发出同样的意见。如果当今美术界最为资深的画家都在质疑画院的存在,至少说明今天的画院生存前景堪忧。舆论对于画院的质疑,要么集中在体制层面,认为画家们安享国家俸禄而贡献不够;要么集中在风气方面,认为画家们只是把画院当作冠冕堂皇的寄身之地,其实各自在做各自的事,而且学术成果平平。以吴冠中先生的话,官办画院是“养了一群鸡,但是不下蛋”。

画院之“鸡”不下“蛋”,果真是体制问题吗?笔者以为未必。

纵观之,官方画院在我国有上千年历史,体制并无大变,而兴衰跌宕颇多。画院画家或领军于画坛一代,或偏安于苑囿一隅。画院以北宋画院成就最为辉煌。其问,黄氏父子、徐熙、范宽、郭熙、崔白等一批才俊粲然于画史,这个群体的水准更是影响了一代画风,创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峰。与之此较,明代画院的管理最为严苛,画家作品如不合皇上意愿,轻者开除,重者则是要坐牢或杀头的。如:被推为“当时画流第一”的戴进,因《秋江独钓图》中画渔翁穿了红袍而“被斥放归”;画家赵原,以“图昔贤像,应对失旨坐法”;画家盛著因在金陵天界寺影壁画水母乘龙背,不称旨而遭“弃市”。即使明代画院管理如此严苛,然而却不复前朝声望,领军于有明一代者的终属“浙派”、“吴派”。值得一提的是,戴进虽不能为皇家所容,却因画艺超拔,从学者甚众;他虽然人不在皇家画院,反而影响深远,造就了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以地域命名的绘画流派“浙江画派”。从以上事例来看,虽体制相类似而结果不同,可见制度不见得就能起决定作用。

横观之,有关画院中外体制比较起来差异甚大。我国有官办的画院,国外没有官办的画院;然而,这似乎并未必然影响艺术的发展,也未必然影响社会的进步。从来没有画院编制的西方艺术,在上世纪80年代,竟然令国人感到大长眼界,仿学其理念、融会其技法者甚众,其有成之士已成今日境内画坛潮流精英。而与之相反,画院体制却在今天遭到质疑。出此议论,并非贬低官办画院在艺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无意贬低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我们应当充分肯定有史以来官方参与的艺术成就。试想,如果中国历史上没有皇家的参与推崇,哪有商周青铜艺术的敦厚精致;哪有石窟造像艺术的灿烂恢宏;哪有二王书法神圣地位的卓然傲立;哪有宋代绘画、瓷艺的精美绝伦。然而,也应该充分承认,民众自由的艺术创作也同样具有恒久的魅力。那些令人叹服的汉画砖石,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诗文,那些萧散清隽的文人字画,那些趣味盎然的民间玩具,那些叹为观止的工匠手艺,都感性地体现了自由个体的人性光辉和创造活力。作此比较,不为厚此薄彼,只为说明艺术生态的多样性,说明在多样的生态环境中艺术之花的不同样态。换言之,有生命力的艺术近似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种,可以在庭院当然也可以在野外呈现其独特的一面。

“画院”如何起沉疴?

汉字中,“起”是个多解字,指“起来”或“发生”等意思;而作为医学用语,则可指“治愈”,如“重剂起沉疴”、“沉疴不起”等含义。

先议论“发生”。考量画院之欠安,病从何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画院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那时的艺术品流通有限,需要国家扶持。现在经济体制早已改革了,画院也就没必要存在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当下国内艺术氛围浮躁,图虚名者得实利,艺术创作多为市场利益所左右,画院门下难免其染。吴冠中先生嘲讽其“不下蛋”,实为鞭笞其中一些画院画家学术不进,虚得名声。还有观点认为,中国画院古已有之,但曾经仅限一家,并非遍地开花。今天,官办画院遍布各地,难免良莠不齐。国家还要养着这部分投机附会、浪得虚名的钱串子或固步自封的大小门阀,何益于画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各种冷嘲热讽,从不同侧面形容了画院之沉疴,也形容了整个世相之纷繁。

再试论“治愈”。其中可有两种设问:去“沉疴”,或者去“画院”。

若以去“画院”论,似乎画院一去,沉疴自消。其实未必。笔者以为,画院之沉疴,亦画坛之沉疴。画坛之沉疴,改变一个机构不见得就全“起”了。数年前,国家推行文化事业单位转型企业管理。几年下来,从媒体报道上看,转型后的文化单位属演艺界比较成功,多数剧团在转企中都站稳了脚跟,逐渐有了更大的生机和活力。但出版界转企之后,没听到业界有多大起色。倒是常常听到管理层人士不断告诫员工,要大家真正转变依赖教材盈利的思想,在一般图书出版中多下工夫。而中国的非教材图书的单品种印数,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依赖教材的出版,仍旧是许多出版社赖以生存的现状。可见,虽然此类事业单位的体制改了,但很难说沉疴皆去。

若以去“沉疴”论,当从根部问病。笔者权试笔刍议两处。

刍议之一:都是铜臭惹的祸。艺术的根性冲动乃是“表现”,表现出色会获得审美者的认同;认同的结果是换来回报,回报中会包括名和利。以此逻辑推演,艺术创作的本质应不在获利。所以,以牟利为出发点的艺术创作,即是一病根。可悲的是,恰恰很多“艺术家”其用心正在于画“钱”。若以利为驱动力,名气就很重要,职位就很重要,炒作就很重要,能来钱更重要,唯独真意趣、真功夫不那么重要。一个从艺者,苦学技艺时也许还很纯粹,尔后在江湖名利场上被利益所俘虏,其艺术造诣也许就到此止步了;更有甚者,是把自己从纯粹的艺术家变成了纯粹的钱袋子。就获利之途看,这是一种成功;就艺术之途看,不啻为一种失败。艺术的价值,不见得等值于艺术品的价格。艺术品的价格可以炒作得离谱,而价值是无法如此炒作的,因为明眼人一看就可知底。所以,当下一些天价艺术品、大腕艺术家并不能获得真诚喝彩,恐怕还是因其艺术作品的价值不能孚众。变昧的艺术家和不能孚众的虚名,无论怎么包装都不像那尊神,坐在哪座庙里,都难免引来舆论的诟病,这不奇怪。然而,病者以其名声、位子等缘故而具有某种传染性,对后学的影响意义可就难说了。以上议论,其实道理很浅显;但实践起来,能守住自己不患“沉疴”,也并非易事,毕竟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太多。

刍议之二:艺术家的社会角色。艺术是一种学术。与其他学问不同的是,艺术的造诣既要有技艺之专,又要有学养之博。因为,艺术作品的内涵往往指向整个社会和人性。所以,其学术水平的长进,其实也同时作者本人是社会角色的长进,需要有执著的探究精神,也需要有自由的思维空间,还需要有敢于超越的勇气。钱穆先生把中国的学术行为抬到至高的境地,他说:“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在其内里,实有一种一贯趋向的发展。我们并可说,中国历史上之传统理想,乃是由政治来领导社会,由学术来领导政治,而学术则起于社会下层,不受政府之控制。在此一上一下循环贯通之活泼机体之组织下,遂使中国历史能稳步向前,以日臻于光明之境。”这话的分量虽然有点太过沉重;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对艺术、对社会的担当还是不可或缺的素质。如果说,各官办画院的画家都是选拔出来的艺术佼佼者,就更该是如此了。诚如上文所引北京画院王明明院长所说:“画院画家并不是一个人在创作,而是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惟如此,才能在已有的艺术平台上打造学术的新高度。现在一些名为“画家”者,其实不如说是社交活动家、市场营销者;就连画画这件事本身,也变得近于表演,似乎艺术仅止于娱乐。李叔同曾就绘画与娱乐有过一辩,他说:“图画者,为物至简单,为状至明确。举人世至复杂之思想感情,可以一览得之。说者曰:图画者娱乐的,非实用的。虽然,图画之范围綦广,匪娱乐的一端所能括也。夫图画之效力,与语言文字同,其性质亦复相似。脱以图画属娱乐的,又何解于语言文字?倡优曼辞独非语言,然则闻倡优曼辞,亦谓语言属娱乐的乎?小说传奇独非文字,然则诵小说传奇,亦谓文字属娱乐的乎?三尺童子当知其不然。”他还预言:“人有恒言曰:言语之发达,与社会之发达相关系。今请易其说日:图画之发达,与社会之发达相关系。”弘一法师果然言中,我们如今果真就处在一个读图的时代。然而,身处学术核心的画院艺术家们够学术水准、能胜任这一角色吗?如果能够,就应该让有分量的作品说话,而不光是让名气和画价说话;如果作品分量不够,那么诟病之声就在所难免了。毕竟,财富不是衡量一个画家艺术功底的标准。

最后说明,对于把所有问题归因环境因素来评判,笔者不敢苟同。固然,人身处时代中、社会中,不是孤立存在的。然而,正是一个人的独立精神境界,才使其本人及作品出类拔萃成为可能。如果完全忽视个人的主观意志,或者把不能成功的个人原因归于客观环境,那其实是个误区。因为,从来就没有一个所谓理想化的社会环境在等着谁。曹丕在他的《典论-文论》开篇中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这并不影响“建安七子”成就他们令后世敬仰的文学造诣这才是值得称道的学术态度。谁又敢不信,这样的“鸡”肯定能下“蛋”。

(尚可/河南美术出版社副编审)

推荐访问:沉疴 画院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