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流行、爵士等音乐十分盛行,而佛教音乐也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所谓佛教音乐,就是指在佛教寺庙中僧人们在进行佛事弘法时的唱诵。现在有许多人在心情烦躁,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下会去寺庙或找来一些佛教音乐欣赏,从而使自己的心情沉淀下来。
【关键词】佛教音乐;美感;风格特征
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东汉时期,与之相伴的是来自印度的佛教音乐也传入中原。对于中国来说,佛教属于异质文化。中国人在接受佛教音乐时,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来理解其发展轨迹,并对之进行适当改造。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佛教音乐逐渐丰富,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留下的梵呗和各种曲牌数以千计,丰富了传统音乐艺术的资源。
一、佛教音乐的传入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时期之一。它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由于政治上的高度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以及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使佛教音乐在中国历史发展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家都知道,佛教能慈悲济世,利乐有情,解脱生死之苦海。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而最古老的宣传弘扬的方法,只是把佛经翻译过来。后来聪明的古德觉得只是把佛经翻译过来流通是达不到让佛教在广大的群众中推广和普及的。因此,又采用了弘化的方法:一是朗诵经文,二是梵呗的歌唱,三是将经文演绎成通俗的故事。
二、佛教音乐的风格
佛教音乐,提到音乐就会想到伴奏乐器。佛教的器乐包括法器和法曲两种类型。法器主要以鼓、钟、大磬、铛子、木鱼、铃为主,是僧人日常课诵和礼仪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
法曲来源于“法乐”,主要用于宫廷和寺院。在宫廷里它有与诗、舞、乐成为一体,风格“音清而近雅”和纯音乐性质的佛曲两种含义。寺院里的法曲主要为佛教仪式担任音乐伴奏,服务于各种佛事。它的功用是为各种法事营造宗教气氛,在大型法事活动中承担仪式各部分的音乐伴奏。法曲的乐器以管、笙、笛为主;击奏乐器有鼓、云锣、铙、钹、铛子等。
佛教音乐是音乐在佛法事务中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它的艺术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助推佛教本身的发展上,还体现在音乐美感这一领域。这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更重要的是它还起到了心理治疗作用及保健功能,会让聆听者感到心灵受到震撼或者得到抚慰。《晋书 · 乐志》说:“ 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无论是人类的语言、所发出的声音还是自然界的所有音响,都可以把它视为广义的音乐中的一种。它能令人大慈大悲,陶冶身心,整合身心健康,更是可以产生免疫抗体等,成为心理治疗的一大瑰宝。
三、佛教音乐的启示
音乐能直接激发人的感情,佛乐更是如此。每当我们走入寺庙,听到僧众的诵佛声、歌咏声时,顿感庄严、肃穆、柔和、恬远,立即激发起人们的佛教信仰情绪。而且,在众多的佛教弘法传法中,用佛乐来教化人们,比起用语言诵读经文的方式更为方便和易于传播。佛教音乐不分年老年幼、年长年少、不分种族,只要你心诚心静,即使听不懂僧人唱赞的内容,也会从悠扬顿挫的佛曲中得到深深的感悟,达到唱者和听者心灵的感应,使听者心静如水,便会有“山含瑞气,水带恩光”之佳境,心花怒放,眼前一派大好,心情舒畅。
我们欣赏佛乐,不能用欣赏流行音乐的心态,而应该用“三心两二”来欣赏。所谓“三心”是指,感恩心、平等心和方便心。所谓“二意”是指赞叹佛法的不可思议和自己要有清净的心意。很多人认为喜欢听佛教音乐和学佛学是迷信,其实这是非常客观的想法,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弄明白佛教音乐与佛学的内涵。佛教梵呗音乐传承了 “周朝礼乐汉时衣 ”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功能,是历史上形成的客观存在,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心理需求。佛乐能够使人走入善境,至善至美,“为美最乐”。在这宁静、淡雅、清新、自然的音符中,佛乐能够让我们感悟到清凉的人生,自性的圆满,吉祥的意蕴。
长期以来,佛教梵呗一直为历史、社会和现代所重视。“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梵音,如涓涓淙淙的清流,深入每一个人的心间,进而发挥移风易俗的功能。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唐代是佛教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明清时期,佛教音乐开始步入低谷,致使现在有许多人并不理解佛教音乐,甚至觉得去寺庙、听佛乐就是一种迷信的举动。目前我国研究佛乐的人也并不是很多,但是也开始关注佛乐。我们不应该让在现在这样忙碌浮躁的社会中可以使人心情放松的好音乐埋没。
四、结语
由于大部分的佛乐都是口头传唱,所以我们应该开始保护并传承佛教音乐,使其再次让这古老灿烂的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开花结果,重现一片生机。我们可以在学校、寺庙中开设佛乐培训班,多培养出一些传承人。也可以多开办一些佛乐的演出,建立固定的佛乐演出场所。创办有关佛乐的期刊、电视节目、网站等。让人们在生活中多接触一些有关佛教音乐的方面,从而让人们开始关注佛教音乐,不让它埋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为了佛教音乐的继承、传承和创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陈华丽.佛教音乐世俗化探寻——关于国恩寺僧人佛教音乐观念的调查报告[J].肇庆学院学报,2009,1,30(1).
[2]韩晶.略论韩国民间佛教音乐发展概况[J].商业经济, 2012(12).
[3]曾金寿.试论中日佛教音乐的汉化形态[R].汉唐音乐史国际研讨会·西安,2009-10.
[4]尹青珍.佛教音乐与现代音乐[J].中国宗教,2004(10).
[5]正兴.佛教音乐漫谈[J].佛教文化,1999(3).
[6]大悲咒[DB/OL].百度百科.
[7]程明.佛教音乐的艺术魅力[DB/OL].佛教在线,2013-1-25.
[8]张恩.<茉莉花>原是佛教音乐[J].北方音乐.
[9]刘英毅.张国立:路上爱听佛教音乐[M].名人与交通.
[10]张世辉.佛诞听梵音 妙乐洒西山[N].中国民族报,2004-6-1(第003版).
作者简介:刘媛,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