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故事的“智库”构建

中国故事的“智库”构建

发布时间:2022-11-04 20:55:06 来源:网友投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文化的对外宣传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经济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中国要想在世界获得突破性发展,除了继续增强经济社会实力以外,更应该全面推进文化与价值体系的国际化传播,拓展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与范围,构建国家话语体系。

构建中国故事的现代传播体系

建设中国故事的现代传播体系要充分考虑到中国故事本身的历史性、民间性和时代性特征,进而优化传播体系的构成方式。这种现代传播体系应该面向国内和国外两个群体,着重突出跨文化传播能力,在如此宽泛的概念和高要求下,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建设中国故事的现代传播体系——以数字化为基础,以增强传播能力为主干,以新媒体平台为主导。

(一)拓宽中国故事数字化传播渠道

数字化是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不仅促进了媒体采编、发行、播放系统的技术升级,而且带来了媒体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全方位变革。要坚持以数字化为龙头,以科技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媒体现代化进程,实现多媒体综合集成发展。中国故事的现代传播不能单纯依赖于传统纸媒,而要将更多精力投入数字化的传播渠道,优化数字传播环境,提高数字化传播技术。

无论是中国历史文献经典、民众口头表演艺术,还是现代多样化的文学艺术,确实都存在于不同介质中,这就需要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和手段对所有中国故事进行系统整合。仅以中国民间故事为例,传统的纸介搜集、整理和出版的故事集成已经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完成了数字化转存工作,并建立了数据库,另外,还建立了相关的节日影像、百部史诗等大型数字化工程。这对于民间故事的传播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拓宽中国故事数字化传播渠道,具体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第一,增加中国故事数字化投入资金,调整数字化进度及结构。引进数字化技术、实现数字化过程本身就是一项高投入的工作,需要国家、政府和企业为这项关系社会主义文化的事业给予大力投入和支持,加之我国传统媒介承载的海量中国故事内容庞大,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大困难。因此,在面临工作量大、难度高、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急需调整数字化进度,优化数字化结构,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要从众多中国故事中遴选最具有典型性、文化代表性、民众满意度高、传播范围广的样式和作品优先投入,其次是要及时注意对那些面临濒危的、残存不全的样式和作品紧急投入,这一类可以列入抢救和保护的范畴,在这种有效的结构体系中逐步实现中国故事的数字化投入工作。

第二,抢占数字化技术制高点,为后续发展留下接口。数字化是在不断创新并发展的,在中国故事的数字化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最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占领技术制高点,这样才不至于在数字化进程中出现技术落伍的现象。同时,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还应该在数字化及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为后续更新与发展留有接口,并时刻关注数字化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及时补充先进技术设备和方法。

第三,明晰中国故事的产权责任与制度,保护知识产权。在中国故事的数字化进程中,无论是名人经典著作还是集体性的民间口头创作,亦或是现代网络文学等,在数字化整合的过程中都需要对故事本身的产权做到清楚明晰,不能为了数字化传播而侵犯故事拥有者及创作者本身应该享有的权益。在传播过程中,或者通过标注的形式,或者与责权人签署协议等方式,充分保护好主体的知识产权。

(二)加强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能力

“中国故事”这一概念的提出根本上是要解决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问题,这就特别要求加强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仅以中国文学为例,当然就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学翻译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不容乐观,并将主要原因归结于西方文化偏见与不接受、叙事方式、翻译者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再如在国内红遍一时的《甄嬛传》,在美国也同样遇冷。可见,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需要着重注意两点:

第一,稳步增加翻译数量,提高中国故事的海外翻译质量。当然我国的文化翻译数量还有明显不足,并且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我们通常会发现文化变异或功能减弱等现象,因此在海外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要继续稳步增加翻译数量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大大提高海外翻译的质量。中国故事的海外翻译,归根结底在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故事的翻译要以文化的翻译作为根本。如学界一再指出的,莫言之所以能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除了莫言本身有着茅盾文学奖的写作功底之外,还离不开包括葛浩文在内的重要译者。只有这种对中西文化都了解和运用自如的译者才能够提高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因此在注重翻译质量的同时,还要鼓励培养有跨文化翻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而且不但要注重英语世界,更要兼顾其它小语种。

第二,实现中国故事多元化、多维度的整体性传播。对于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应该以整体性为原则,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既要从横向入手,兼顾不同类型、不同样式的中国故事形式,如先秦经典、笔记小说等文本,戏曲、歌舞、话剧等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剧等影视艺术;又要从纵向入手,兼顾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代表性的中国故事样式,既有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也应该包括表演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原生态传播。同时,对于不同样式的中国故事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还要区别对待,注重应用差异化的传播方法。

(三)推进中国故事新媒体平台建设

新媒体是现代传播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方式之一,中国故事的传播应该特别依赖新媒体。一方面是由于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与故事的生活化相符合,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能够满足人们时间碎片化的休闲娱乐,在这种碎片化的生活中,中国故事成为有效的生活调味与营养,满足人们在高度紧张生活压力下的精神放松与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参与性与故事的传播本质相契合,新媒体时代下的每个人不仅仅是接受者,而且是消费者和改造者,在故事的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个体可以主动灵活地对故事加油添醋,这是符合故事本身的流传特性的。

加强中国故事新媒体平台建设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是建立专门的中国故事版块。整体吸纳中国故事中的历史文本、口头表演、现代音视频等不同类型资料,有效地调整和衔接多元样式资料的联系,优化内部结构,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中国故事平台,供以满足人们了解中国故事整体面貌。同时,要建立完善多语种的新媒体平台。中国故事的高效率传播应该是能够满足不同语种需求的,既包括中国各少数民族用语,又不断建立其他国际语种,逐步形成多语种的中国故事传播平台。

二是开发中国故事系列产品。通过新媒体技术将中国故事的文本与动漫、表演、音视频等结合起来,可以开发各种体现中国故事内核及社会主义文化的系列产品,通过微博、微信等在便捷、高效的传播中实现故事的外在价值。在新媒体时代,内容和形式同等重要,要跟上网络的发展步伐,运用新的信息媒介,提高用户体验。单一符号媒介的信息已经不能满足网民对信息的多样化呈现方式的要求。中国故事系列产品应充分考虑网民的接受习惯,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符号媒介,而不是局限于文字和图片。

三是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要创新中国故事的网络传播途径,首先是要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通过当前中国故事网络传播的状况,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故事网站单纯依靠自身实现发展有着巨大的困难,面临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自身传播不足等诸多问题,要想取得长足发展,中国故事文化的网络传播还要联合传统媒体来强化传播途径和效果,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加强合作,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交换,改变当前的被动局面。

四是尝试建设网络讲堂。真人的讲解往往比文字更能提高传播效果。以前中国故事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院校、书籍等方式,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人们只需轻轻地点击鼠标,运用搜索引擎便可搜到网络视频。开设网络讲堂,举办中国故事的远程教育,或者聘请专业人士定期传授经典故事,借助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随着博客和微博的不断普及,网络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博客群以及微博群,其中有学术博客(微博)群、教育博客(微博) 群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聚合力。同时,要注意加强传播者与网民的交流,并且与相关网站、论坛合作,举办一些线上线下活动,提升影响力。

五是充分利用软性传播方式。中国故事的网络传播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内容上的创新,要以新时代视角诠释中国故事的传播内容。同时要多采取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的软性传播方式,而不是明示结论的硬性灌输方式,要以新时期的鲜活真人真事来传播中国故事,增强其传播的感染力、信服力。要注重网络与现实的结合。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中国故事的网络传播要与现实的传播相结合,现实的许多传播活动往往具有新闻性和轰动性,能极大地助推网上传播。

总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各国文化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民族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契机,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能够为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提供现代化技术支撑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和新媒体技术,在坚持历史性、民间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之下,建设中国故事传播体系本身也是一次摸底和资源整合,能够充分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艺术和现当代文化艺术整合在一起,形成中国故事的“智库”。它既是中国“软实力”的核心代表,又能够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故事的传播体系应当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一个体系,能够综合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兼顾新媒体时代发展步伐,在跨文化传播与新媒体平台中不断催生出新故事,并自觉投入到新的传播方式中,在传播与互动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推荐访问:中国 构建 故事 智库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