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要求在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下,真正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的温和性和治理过程法制化。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产生了诸如群体极化、非理性参与等诸多矛盾和问题。我国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努力创新治理方式及路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009-02
政府不断增长的社会治理投入和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中国治理方式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构建既与国际社会接轨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国情的满足民众权利需求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在面临着种种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诸多挑战。
一、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就是将治理的理念与中国社会的国情和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结合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满足人民权利需求为立足点,以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治理的方式。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实现国家有效社会治理的必经之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和构建在如今的社会改革攻坚期有其充分的必要性和相应的基本要求:
(一)要求切实保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领导地位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必须要保证党对于社会治理工作的充分、正确的领导。
(二)要求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强调真正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都应当成为重要的治理主体。这一要求的实现需要各个参与主体积极配合,进行与目标要求相配套的改革。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大胆放权;社会组织要不断提高自我认同度;民众的理性参政意识也要不断地增强。
(三)要求体现治理方式的温和性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就必须要提出治理方式温和性的要求。这一要求在多元治理主体要求的基础上强调的是各个治理主体要通过协商协作等温和的方式来实现对社会事务的合作管理。
(四)要求推进治理过程的法制化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同样要求要实现治理过程的法制化,也就是要求参与社会治理的各个主体都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并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事。
二、互联网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互联网为保障党的正确领导创造了民主的平台。党的民主执政和正确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互联网通过微博、微信等手机新兴自媒体在民众和党之间搭建了民主公正的平台。例如我国政府开启了网络问政平台后,每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被纳入讨论主题的意见和建议中很多都是网民们通过微博、博客等方式反映给代表们的,这就为保障党在社会治理中的民主决策、民主领导打下了坚实基础,切实保证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构建过程中的领导地位。
2.互联网拓宽了参与渠道,提供了实现治理主体多中心的现实可能。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大量出现,这些全新、有效的信息传播平台拓宽了政府、社会组织、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途径。网络时代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增强了主体参与的安全感,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和普通民众加入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在这个开放的互联网络环境中,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些新兴的网络媒体轻松地实现自己的参与意愿,将自己视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3.互联网推动了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提供了实现治理过程法治化的思想保证。“法律意识的提高来自于群众对法律赋予民众权益的保护和认可”[1],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维护自身权益是法律意识提高的前提。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和海量的信息库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网民通过网络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强化了其保护他人利益的意识,这种权利与义务并重的责任感必然推动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也就为各个参与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实现依法行事提供了思想保证。
(二)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带来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在互联网时代,西方国家抓住网络开放性、便捷性的特点,对外大肆宣传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如今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党内腐败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的中国社会,这种意识形态的渗透,造成民众在价值取向选择时的迷茫,导致部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从而出现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信仰和支持,质疑甚至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极大地冲击了党在中国特色治理模式中的领导地位。
2.互联网中的非理性言论和虚假信息导致了错误的政治诉求。网民根据其喜好在众多的网络媒体和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进行选择。而人类都拥有“猎奇”心理,反映在网络内容的选择上就表现为网民的负面偏好[2]。为满足人类的这种心理,各大网络媒体和网络信息发布者不惜违背法律和道德底线,发布扭曲事实真相的虚假信息。某些信息由于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在网络的强大聚集力帮助下形成了网络谣言,威胁社会稳定的同时也将民众置于推动社会治理的对立面,其作为多元治理主体的地位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积极意义。在充满“负能量”的网络环境中,大部分网络参与者民意表达的非理性被无限制地放大,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网络民意不仅不利于社会治理的推进,反而会限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3.网络的超界限自由导致了群体极化现象。民众社会治理意愿的最初表达往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互联网却将民众的小团体意识激发,使合理的治理意愿未能与其他多方意愿实现有效的沟通和融合,导致了群体极化。这种以极端意识为支撑的群体极化在发展超越了一定限度时必然伴随有社会力量的极端不理智行为。群体极化扭曲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赋予多元治理主体特别是普通民众参与治理的美好形象,将政府从不断尝试大胆放权的道路上拉回到强制管控的尴尬境遇,这无疑是增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也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的形成完善进程大大延后了。
三、互联网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需要抓住网络化这一时代特征,认真分析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治理方式和路径,促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一)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带来的严峻挑战,应当坚决以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的精神为指导,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深入开展网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首先,先进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是技术保障。研发和运用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在充分保障各方社会力量网络参与自由的基础上对网络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和过滤,将那些忽略中国国情的西方意识形态拒之门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思想保障。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和多重价值观念不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忽略和淡化的理由,网络名人和主流网络媒体应当积极承担起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坚守社会主义底线和国家利益底线,创新网络政治宣传方式,增强宣传的通俗性和娱乐性,积极培育广大网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袭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提升网络行业自律水平,加强公民网络伦理建设,营造理性的网络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发出了“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的号召,2013年1月,国务院再次修改的《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中对网络行业主体的网络行为给出了明确的制度规范。2013年8月10日召开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中就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共守“七条底线”达成共识,即:法律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众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七条底线”是网络行业自律的最低要求,共同坚守“七条底线”,提升网络行业自律水平是有效避免网络谣言等虚假信息和遏制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途径。
“网络伦理是以网络技术为媒介的调整网络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准则,是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3]与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刚性要求相对立,网络伦理更多的是一种柔性管理方式。它更多地强调的是网民基于较高素质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自律。“七条底线”共识同样适用于网民自律,是网络伦理建设在新阶段的重要成果。
充分的行业自律和强大的伦理约束力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创造一个理性的发展环境。各大社会治理主体也将在这样的理性环境中充分自由地发表合理的社会治理意愿,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政府、社会力量和广大民众将在探索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和谐治理道路上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龙双喜.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创新[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张欧阳.网络民主的核心要素及现实效应理论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宋超.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4]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Z].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草案)[N].人民日报,2013-11-13.
[6]习近平.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