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近现代流行歌曲及演唱方法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流行歌曲及演唱方法的演变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2-11-05 08:2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我国流行歌曲及演唱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形成后波及全国。由沈心工在学堂发起和推广的学堂乐歌,把学堂乐歌发扬光大的李叔同,然后才是把流行歌曲推向商业化运作模式的黎锦晖和其他作曲家和歌手,我国流行歌曲及演唱经历的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大融合阶段。总结中国近现代流行歌曲及演唱方法的特点和种类,最后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关键词]沈心工;李叔同;流行歌曲;演唱方法;演变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4-0155-04

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流行歌曲的创作和演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流行歌曲的发展已进入繁荣时代。由此,梳理中国近现代流行歌曲及演唱方法的历史演变过程显得十分重要,将为我国流行歌曲创作、演唱方法的发展尽一份力。据调查,现在大众认为我国流行歌曲及流行演唱始于改革开放初期,最早是从邓丽君的歌曲开始的,也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是始于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老歌,他们认为流行歌曲之父是黎锦晖。笔者在梳理这段历史中发现:一是向前追溯到沈心工、李叔同时期,他们对流行歌曲及演唱方法的发展和演变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应该说他们才是流行歌曲及演唱方法的先驱开拓者,然后才是黎锦晖等人;二是中国流行歌曲先在上海萌芽发展后,又带动影响港台及东南亚流行歌曲的发展,再由港台及东南亚地区回流影响大陆,然后才是现代欧美大陆港台东南亚等地的中西音乐的国际大融合;三是流行歌曲最主要的特点,首先应具有大众性、流行性、文化娱乐性,后才是商业性。根据流行歌曲的汉语释义:“1.在一定时期内受到普遍欢迎,广泛传唱的歌曲。2.指通俗歌曲。”流行歌曲应分为流行通俗歌曲、流行民歌民谣、流行革命歌曲、流行艺术歌曲、流行群众歌曲、流行影视歌曲等。

一、萌芽阶段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沦为英美法德日等列强的租界,大批外国人在上海定居,使欧美等国的流行音乐也悄然渗透到上海,工业革命的产物如歌舞厅、唱片、广播电台、电影也随之而来,改变着上海人民的生活方式。新文化运动后,庚子赔款资助的留洋学生带回的新音乐文化,也催生了中国流行音乐的萌芽。流行歌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最初的萌芽是和沈心工有关的,最初沈心工在南洋公学师范学堂学习,后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并创立了唱歌课。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数采用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作曲,他1904年先后出版了自己根据日本和欧美旋律填词的中文歌曲集《学校唱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1911)和 《民国唱歌集》(4集,1912)。1937年重新修订,精选出82首,汇编出版了《心工唱歌集》和《学校唱歌集》十几集,这两部歌曲集出版之后,中国许多学校开始开设乐歌课。他是开创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先河的启蒙音乐家,被李叔同称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从1903年沈心工在学校创立唱歌课,推动中国近现代新音乐启蒙运动开始,中国的音乐事业跨越了几个时代,才有了长足的进步。沈心工发起的“乐歌运动”是继教会与教会学校里的圣咏、军队里的军歌之后,把西式集体歌唱的演唱方式,广泛引入到了中国的学校,使中国广大中小学生开始接触到欧美流行歌曲的雏形。他也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所作歌词浅而不俗,简明易解,他选用曲调比较注意音乐语言的生动性和儿童特点。[1]继续把学堂乐歌发扬光大的是李叔同,他不是直接把外国的歌曲旋律照搬过来,而是根据歌词的思想意境进行改编,把歌词和旋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学堂乐歌不只是流传于学校,也走向普通大众而广为流传。1903年,他创作了《祖国歌》,1905年出版《国学唱歌集》,1906年在东京创办中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词隽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选作插曲或主题歌。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出现最早最经典的流行歌曲。学堂乐歌的普及,影响了以后从事流行歌曲创作和演唱的许多词曲作家和歌手,为流行歌曲的创作和演唱奠定了基础。早期流行歌曲是都市化大众音乐,有不少歌唱亲情、友情、爱情、祖国大好河山、美丽风光的作品,使人民很容易产生共鸣。流行歌曲的诞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的社会生活。演唱方法上以大本嗓为主,直白没有太多方法和修饰。[2]

二、发展阶段

1920年曾留日留德的音乐博士萧友梅回国,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音体专修科、北大附设的音乐传习所和北京国立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1922年萧友梅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歌曲教材和个人作品专集《今乐初集》,1923年又出版了《新歌初集》,这些都对流行歌曲的诞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1927年蔡元培、萧友梅创办的上海国立音乐专修学校(国立音乐院),聚集了大量的外籍音乐专家以及留洋归国的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如黄自,世界著名钢琴家俄罗斯的查哈罗夫等,培养了贺绿汀、冼星海、李焕之、江定仙、刘如曾等音乐家[3]。把学堂乐歌的形式继续发扬光大的还有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流行乐、歌舞、儿童歌舞剧之父的黎锦晖,1916年他参加了北京大学音乐团活动,在这里黎锦晖得到了规范系统的音乐学习,为他今后开创流行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期间,他编写了两种歌曲集:一是《平民音乐新编》,以器乐曲为主;一是《民间采风录》,以声乐曲为主。他先是创作了24首儿童歌舞曲和11部儿童歌舞剧,后又写了几首爱国励志歌曲,通过他的歌舞团演出在社会上广为流传。1920年开始黎锦晖创办了明月音乐会,1927年黎锦晖创办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所专门训练歌舞人才的“中华歌舞专门学校”,率团在杭州演出时写出了反映普通民众爱情生活、带有民谣小调风格的被称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的《毛毛雨》,由他的女儿黎明辉首唱,后被灌成唱片流传至今。1928年,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改名美美女校,5月又改名为中华歌舞团赴南洋演出,首先到了香港后又到新加坡等地,其间为了筹集中华歌舞团的回国路费,他又出版了16册流行歌曲《家庭爱情歌曲100首》,如《妹妹我爱你》《桃花江》《特别快车》《夜深沉》《小茉莉》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流行歌曲。1930年又重組成明月歌剧社,1931年4月,聂耳报考“明月歌剧社”,主考人黎锦晖慧眼识英才,破格录取他为乐队练习生,聂耳师从乐队首席王人艺、外籍教师普杜什卡刻苦学习小提琴,黎锦晖为他取名“聂耳”。1931年9月,由于电影业的兴起,为了歌舞团的生存,更名为联华歌舞班,隶属联华影业公司,聂耳也于1932年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一厂工作,并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同年底,聂耳应聘为联华影片公司二厂的音乐部主任,为影片《新女性》作曲并配乐,他在此工作到1935年初[4]。1931—1936年,黎锦晖又创作了不少和电影有关的流行歌曲,他把西方爵士音乐和本土民族音乐相结合,在全中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推广传播,他的歌舞团培养了我国最早的流行歌曲明星,如周旋、白虹、严华、黎莉莉、王人美、薛玲仙、胡笳、徐来、英茵、张仙琳、严雯等。当时一个美国音乐人出版了《黄色人群音乐》发行到全世界,外国音乐专家称黎锦晖的音乐至少把中国流行音乐史向前推进了20年。在中国他的名字如雷贯耳,他的作品是各大外商经营的大唱片公司竞相争抢的对象。他的作品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他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的主旨。当时流行歌曲的风格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在上世纪20到40年代他创造了中国文化事业特别是流行音乐的“里程碑”,毋庸置疑,黎锦晖是把流行歌曲和演出推向商业化模式的第一人。[5]

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黎锦晖先生的弟弟黎锦光又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他留下的流行歌曲有数百首,唱红了不少歌星艺人,如周旋、李香兰、白光、姚莉、吴莺音等,他被称为中国流行歌王。这一时期还有一位被称为中国流行歌曲歌仙的曲作家陈歌辛,他原名陈昌寿,以及词作者陈蝶衣,他们留下的流行歌曲也有数百首之多,唱红了如龚秋霞、白虹、欧阳飞莺等歌星。继他们之后写流行歌曲的作曲家还有姚敏、李厚襄、严个凡、严华等,这一时期流行唱法开始向婉转、轻柔、甜美、松弛、自然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音乐运动,又称新音乐运动,提出要根据群众与时代的要求,创造出新鲜的艺术,涌现出了像聂耳、冼星海、赵元任、任光、张曙、吕骥、贺绿汀、田汉、安娥等一批优秀的词曲作家,他们学习中外优秀音乐遗产,以新的世界观和新的方法,创造出《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渔光曲》等一批富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的革命流行歌曲。这些歌曲在群众中迅速流传,是当时一种反映抗日救亡内容的流行歌曲。中西音乐文化在上海得到不断碰撞融合,把中国传统的音乐、民歌、民间小调和西洋爵士音乐融合起来[6]。

三、成熟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解放初期苏联音乐的传入,内地流行音乐日益衰弱。这时有很多词曲作家歌星都移居到港台地区,也有部分词曲作家移居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如姚敏、姚莉兄妹,梁乐音,李隽青,李厚襄,陈蝶衣,周蓝萍,左宏元,庄奴,龚秋霞,张伊雯,李香兰,欧阳飞莺,白光等人,他们把上海早期的经典流行歌曲传播到港台东南亚等地,又在这些地区开始了自己新的创作和演唱,并挖掘、发现、发展这些地区流行歌曲的创作和演唱人才。1937年,贝林(黄嘉谟)作词,刘雪庵作曲,由周旋首唱的《何日君再来》;1947年陈歌辛(林枚)作曲,范烟桥作词,由周旋首唱的《夜上海》;1944年陈歌辛作曲,陈蝶衣(陈昌寿)作词,由周旋首唱的《凤凰于飞》;1937年吴村作词,陈歌辛作曲,姚莉首唱的《玫瑰玫瑰我爱你》,后被美国歌星Flank Laine翻唱了这首歌的英文版,使这首歌走向世界;姚敏(庆余)作曲姚莉首唱的《恭喜恭喜》;40年代陈歌辛(金成)作词,姚敏作曲,李香兰首唱的《恨不相逢未嫁时》;1942年陈歌辛(林枚)作词曲,龚秋霞首唱的《蔷薇蔷薇处处开》;伍真作词,陈歌辛作曲,龚秋霞首唱的《梦中人》等;1937年,贺绿汀作曲,田汉作词,周旋首唱的《四季歌》《天涯歌女》,贺绿汀作词曲,龚秋霞首唱的《秋水伊人》;40年代姚敏作曲,李隽青作词,白虹演唱的《三年》;黎锦光作词曲,周旋演唱的《夜来香》;黎锦光作曲,殷忆秋作词的《采槟榔》;黎锦光作曲陈蝶衣作词的《香格里拉》,后来被费玉清、张惠妹、邓丽君翻唱;水西村作词,侯湘作曲,由白光演唱的《魂牵梦萦》,后流传到台湾由蔡琴翻唱;1941年,严华作曲,范烟桥作词,周旋首唱的具有民歌风格的《月圆花好》《桃花江》;刘如曾作词曲,吴莺音首唱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后又唱红了几代歌星,从周旋到李香兰,从李香兰到葛兰,从葛兰到静婷,再到邓丽君、奚秀兰、凤飞飞、费玉清等;姚敏(梅翁)作曲,陈蝶衣(辛夷)作词的《我有一段情》,姚敏作曲的《知道不知道》《采红菱》《卖汤圆》《初一到十五》等。姚敏的旋律隽永,优美,动人,他的作品千变万化,有爵士乐,民间小调,外国舞曲,说唱歌曲等,被公认为“歌坛不倒翁”和“歌坛巨无霸”。严哲西作词曲,白光首唱的《如果没有你》《等着你回来》,黎平作曲方知作词白光首唱的《叹十声》,陈瑞桢作曲徐苏灵作词白光首唱的《今夕何夕》等,后来的歌手几乎全翻唱过,邓丽君、凤飞飞、费玉清等翻歌强将,更是没有放过她的几首名曲,以后还被张琪、奚秀兰、谢采妘、伊能静、童丽等一代又一代歌手翻唱。这些词曲作家在港台等地新创作出的经典作品一直传唱至今的还有周蓝萍作词曲,由蔡琴、张伊雯演唱的《绿岛小夜曲》,另外《小拜年》《碧蓝村的姑娘》《阿里山的姑娘》,后又都被邓丽君翻唱[7]。

作曲家左宏元笔名古月,台湾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晶晶》的主题曲,是他慧眼识珠交由刚满16岁的邓丽君演唱唱红的,他的很多作品如《我怎么说》《郊游》《秋水伊人》《美酒加咖啡》《海韵》《千言万语》《美酒加咖啡》《你怎么说》《我怎能离开你》《风从哪里来》《君在前哨》《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娜奴娃情歌》。庄奴先生作词的《甜蜜蜜》《小城故事》《又见炊烟》《小村之恋》《原乡人》等,都被邓丽君和凤飞飞唱红。刘家昌也曾是他的学生,他同样提携了齐秦、许茹芸、高胜美、蔡幸娟、孟庭苇等台湾歌手,培养了众多歌唱人才。[8]还有1957年后到台湾定居的作曲家梁乐音,培养了一批台湾音乐人才,包括邓丽君、吴静娴等歌手都接受过他的歌唱训练。1966年3月,梁乐音带邓丽君上台视《艺文夜谈》访谈节目,让邓丽君得到一次在电视上亮相的机会。他的著名作品如《月儿弯弯照九州》《梅花》等也一直流传至今。1952年移居香港的词作家陈蝶衣,他早年创作的《香格里拉》《凤凰于飞》和由潘秀琼首唱的《情人的眼泪》,崔萍首唱的《南屏晚钟》,后来被蔡琴、费玉清、徐小凤、凤飞飞等几代歌手翻唱[9]。

这一时期流行歌曲在东南亚地区得以继续发展,并继续受欧美流行音乐的影响,出现了各种风格流行歌曲和流行唱法,歌曲创作越来越口语化,旋律越来越能更好地表现歌词的思想意境,词曲结合得更加优美,旋律更加通俗化,演唱方法趋于稳定、自然、结合科学的演唱方法,能特别贴切地表现歌曲意境,歌曲及演唱能更贴近人民音乐文化生活。

四、大融合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流行乐坛已进入黄金时期,流行歌曲出现了生活气息浓郁、音域宽广、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等特点,由于列侬、“滚石”、迪伦、“披头士文化”“占士邦文化”影响香港和台湾的流行歌曲和流行演唱方法和形式,在唱法、歌舞、服装、电声、舞台、灯光效果上,都比以往更自然和绚丽。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录音机和磁带、电视、卡拉OK、电脑、手机、网络、各种唱歌app软件的更新换代,使欧美流行音乐与港台流行音乐合流传入内地,人们从听港台邓丽君、蔡琴、齐秦、刘德华、张国荣、梅艳芳、王菲等歌手的歌曲,大陆朱逢博、李谷一、關牧村、马玉涛、郑绪岚、朱明瑛、沈小岑、王洁实、谢莉斯、程琳、成方圆、刘欢、韦唯、毛阿敏、那英、韩红、汪峰等歌手的歌曲,到听迈克尔·杰克逊、席琳·狄翁、惠特尼·休斯顿等歌手的演唱,从听叮坪巷、蓝调、爵士、乡村、摇滚、迪斯科、拉丁、说唱、嘻哈、到听新世纪等各类风格流行歌曲。

这种大融合促使中国涌现出了许多流行演唱新人,如张学友、庾澄庆、杜德伟,摇滚风格的崔健、谷峰,R & B风格的阿杜、王珏、杨坤等,蓝调风格比较突出的有陶喆,朱哲琴和萨顶顶的新世纪风格,而带有台湾民歌色彩的有“动力火车”,以及内地的地下摇滚等,都是我们深受欧美流行音乐影响并结合自身创造出来的流行歌曲风格。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大陆和港台流行歌曲创作及演唱的方法呈现了朝着中外古今国际化大融合继续前进发展的模式,到了21 世纪,由于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的进一步影响,各类电视流行歌曲和歌手选秀节目的增加,使流行歌曲和歌手演唱的发展渠道更广,我国流行乐坛涌现出许多创作型的歌手,如劉欢、韩红、汪峰、周杰伦、胡彦斌、薛之谦、林俊杰等,特别是周杰伦,又进一步发扬光大了李叔同的创作理念,把欧美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元素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也是当代中国音乐人的共性。随着中国流行音乐与欧美流行音乐的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中国的流行歌曲和演唱方法一定会在这种音乐文化元素大融合的模式下不断地前进发展,将会在世界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当今世界的流行音乐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生活这片沃土,紧系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它是世界多元化音乐文化的结合体,它以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演唱形式被人们所接受,并发展成为国际音乐文化不可缺少的音乐文化套餐。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

五、展望未来

中国流行歌曲和演唱方法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厘清了不同历史时期歌曲创作及演唱风格的时代特点,同时也认识到我国流行歌曲与世界流行乐坛的兼容性和包容性,能够让中国的流行歌曲和国外流行歌曲一起共生共荣共发展。国家一级作曲家尹晓星老师说:“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把握好‘交融性’,矢志不渝地展现中国音乐文化价值,音乐要以情真、意善、声美为贵,实实在在地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真真切切地唱(奏)出有益世道的人生百味,方能彰显高尚的精神境界,其灵魂之声才具备艺术魅力。”总之,中国人民已经从封建落后闭关自守的生活中走出来了,未来我们应该让中国的流行歌曲和演唱方法摒弃糟粕,用尹晓星老师的话说就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真善美的精髓去影响世界流行音乐,更好地引领和推动世界流行歌曲和演唱方法走向情真、意善、声美的发展趋势和高度。

注释:

[1][2][3][4][5][6]https://baike.baidu.com.

[7]杨学进.上海老歌精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09.

[8]诗 茵.邓丽君金曲200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05.

[9]https://baike.baidu.com.

(责任编辑:崔晓光)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