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晓明、杨幂、Angela Baby联合主演的电影《何以笙箫默》,自五一上映以来,6天即收得2.65亿票房,引得一片观影热潮的同时,却也引来了业界及网络上几乎一面倒的骂声,称这部片刷新了国产烂片最烂的新高度;此时又有人指出,这部电影的导演原来是主演黄晓明的经纪人黄斌,之前是娱记出身且从未导演过电影,这部电影能烂到如此田地,似乎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何以笙箫默》是否真的很烂,抑或真的是经纪人黄斌导致的“烂” 果,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我们更有兴趣了解的是,一个经纪人究竟是怎样变成一个导演?而且,似乎当下票房好的电影,几乎都不是真正的导演的作品,有作家,有歌手,有演员,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真的是串行的买卖才能挣钱么?
人物;台湾歌手中演过电影的也不在少数,但相比演电影,台湾歌手们在主持领域显然表现更为精彩,譬如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综艺主持人吴宗宪、陶晶莹都是歌手出身,而庾澄庆、张宇、张清芳等也都曾是综艺节目的著名主持人。娱乐圈曾经特别流行两个词叫“唱而优则演”或“演而优则唱”,说的就是这种现象。“演而优则导”的在电影圈中也特别常见,像国外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梅尔·吉布森、罗伯特·雷德福、西恩·潘等影帝级人物同时也都是优秀的电影导演,而华人演员中,周星驰、姜文、张艾嘉、尔冬生等也都是从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代表。可能好多人不曾了解,大导演张艺谋也曾经是演员,1988年就曾以电影《老井》拿下过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帝大奖。
这里提到的串行,无论是“唱而优则演”“演而优则唱”“唱而优则说(主持)”还是“演而优则导”,当中都少不了一个“优”字,这个“优”字代表了两层含义:一是当事者在自身首先被主要认定的行业中已经做到了“优”,而串行之后的他们,在串起的行业中依然干得相当出色,或者至少是在往出色的方向努力,串行者自身的能力是足以驾驭不同行业素质要求的,所以人们对于这种串行往往是更多持肯定和赞许态度的,也因此在一个时期里,人们只要一看到某位在某个行当已经取得杰出成就和广泛肯定的明星宣布要尝试另一个不同的行当时,很多人其实是充满期待的。
2 有一种串行是因“工”而串
当然也有的串行并非是因为艺人本身具备了串行的优质潜力,而仅仅是工作需要,只不过有的是因为具体的表演需要,有的就是因为长远事业打算的。前者如影坛天后张曼玉和章子怡都先后上过春晚唱歌,但那就是为了完成一个节目。再如很多话剧演出中,常常就有角色需要现场歌唱,像孟京辉的经典话剧《恋爱的犀牛》中,主演郭涛就得有大段的演唱,这个时候的串行就是一种角色行为,同样的,姜文和张艺谋都曾为电影《红高梁》演唱过《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另一种方式的角色表演,没有人会在乎他们到底唱的如何,符合角色需要即是成功。
但也有的这种串行并没有只停留在一次性的角色行为上,譬如前面我们就提到,在港台地区,艺人基于职业全面性发展的要求,即便再不会唱,他们也得按照公司的要求出唱片或演电影,譬如刘嘉玲、吴君如、周润发等都是出过专辑的,而且也都有一两首经典作品,林忆莲也是演过电影的,这些都是演艺经纪公司为了拓宽艺人事业发展增加艺人的市场占有率而设计的行为。就拿影视演员出歌这件事来说,很多人这样做就是为了多获得一些演出机会,因为对于演员来说,你只有能拿出一两首自己的歌,才能堂而皇之地去走商演挣钱,毕竟没有哪一场商演能接受一个演员就是出来亮个相而已,总还得表演一个节目吧?演小品需要人配合,跳舞需要专业技术,当然就是唱歌来得更容易,就算不会唱还可以还音(假唱)对口型,然后轻轻松松就把几万几十万的劳务挣到了,人家当然得时不时就出一两张专辑几首新歌;还有的歌手,唱歌就是红不了,那不如串行演戏吧,没准儿换个场地就能火起来呢,这不,吴秀波和柳云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此,这能不让其他的人眼馋着就赶紧也各自串起来么?
演变:“窜”行
1 明星出书
上面所说的这些串行,无论是歌手串到影视行,还是影视演员串到歌手行,好歹都还是在表演领域内串,毕竟表演是相通的,而且很多科班出身的演员,无论是歌手还是演员,基础的声乐和形体训练都还是会有的。但后来有些串行,就慢慢有些偏离轨道了。
还记得宋丹丹和赵本山演的那个著名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白云的一段话不?“人倪萍不是都出了一本书,叫做《日子》,我寻思着那我也出本书,就叫《月子》”;赵本山演的黑土接着说:“那我也出一本,就叫《伺候月子》!”这段戏讲的就是一直盛行到现在的一种串行:明星出书。
没有具体资料可以考证明星出书热是始于哪一年哪个明星的哪本书,倪萍1997年出版的纪实散文集《日子》只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本,有报道曾提过1998年和2003年是各类演艺明星出书的高潮年,如今看来,还没有出过书的演艺明星通常只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正在准备出,另一种就是实在没有名气没得可出。名人出书与以往我们所理解的名人传记不一样,名人传记很多时候是请人撰写的明星生平经历和感悟,而明星出书虽然当中很多也都是请人捉刀的,只是署着名人自己的名字,而且书的种类也远远突破了个人传记这一领域,从散文、诗歌、摄影、美食、化妆、美容、旅行甚至是特殊专业领域一应俱全,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明星出的书,其实就是明星写真集配上几行简短的文字。明星出的书当中,当然不乏真的文笔出众或才思妙趣的,譬如伊能静、高晓松、倪萍、宋丹丹出的几本书,可读性都还是挺强的,而柴静去年出的一本《看见》还登上了亚马逊2014年度图书榜的第9名,另外一位MTV台的主持人杨杨出版的《你是最好的自己》则排在第28名,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乐嘉的《本色:写的是我,说的是你》以及高晓松的《鱼羊野史第1卷》都进入了年度TOP100的名单。但更多明星所出的书,其实就是一种粉丝消费品,别说什么文采才情了,不是流水账单,就是莫名其妙的外星文字,除了粉丝,是没有人会愿意浪费时间多看一眼的。
2 明星当导演
还有一种串行也成为了近几年的大热门,那就是明星串行做导演。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明星串行做导演而不是演员串行做导演,这当中还是有区别的。演员“演而优则导”的例子,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不少杰出的演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加上本身就是学习电影行业的,是具备一定的条件做一个优秀导演的。但明星不一样,好的演员可以成为明星,但好的明星却未必都是好的演员。内地第一个明星导演,大概应该从徐静蕾算起吧, 2004年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我和爸爸》获得第四届华语电影大奖最佳编剧、最佳新导演提名、内地最受欢迎女演员奖、金鸡奖最佳处女作奖。同年9月由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获得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放眼整个电影圈,即便是一些名震全球的著名导演,1年之内导两部电影都不是很常见的事情,何况人家一名初出茅庐的小女子,同时还兼任编剧和主演,这是何等的创举!所以2005年6月,美国《时代周刊》在其名为《中国新革命》一文中,将徐静蕾作为中国唯一导演及演员入选,并称其为“中国电影界有革命性的代表人物”。
徐静蕾对中国电影界的影响确实是革命性的。2010年,徐静蕾导演的第四部影片《杜拉拉升职记》在中国大陆票房突破1亿,成为内地首个破亿女导演,这与徐静蕾本身的女明星效应是不可分割的,其商业的成功让很多人看到了明星做导演的商机。而同时圈内还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徐静蕾所谓的导演成功,不过是成功地在镜头和大众面前扮演了一个导演的角色,有一个曾经请过徐静蕾担任电视剧导演的制作人透露说,等徐静蕾进了组之后才发现,她连导演的分镜头剧本都根本不会写,还得要王朔帮她写,只好赶紧与这位明星导演说byebye。
但不管会不会写分镜头剧本,徐静蕾以一个女明星的身份串行导演所取得的无论是声名上的还是商业上的成功,无疑是对其他明星有着无与伦比的刺激性和感召力的。在她之后,另一位四小花旦的成员赵薇也踏上了导演之路,同样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是电影的口碑和质量如何呢?赵薇的《致青春》略好一点,豆瓣网平均得分是6.7(满分为10分),其中给出两星(满分是五星)及以下评价的观众比例占21.9%,而徐静蕾今年的新片《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的豆瓣网平均得分是5.0,给出两星及以下评价的观众比例占51.7%。今年,又一位明星加入导演行列,就是苏有朋,他导演的青春片《左耳》豆瓣平均得分5.5分,但亦是今年五一小长假的票房赢家之一。
除了电影明星外,歌手转行做导演的在这些年也有很多,像周杰伦、王力宏、陶喆这几位天王现在都在尝试当电影导演,歌手戴佩妮也串行为其他歌手当过MV导演,甚至得到了金曲奖最佳导演奖的提名,但真正凭歌手身份转行导演且获得一致好评的,目前也就歌手阿牛导演的电影《初恋红豆冰》、歌手卢庚戌导演的《怒放之青春再见》等少数几人而已(但是票房都不是太好哦)。摇滚教父崔健也曾先后导演过《成都我爱你》和《蓝色骨头》等电影,但反响嘛,前者没有获得公映的机会,后者,很多人看过了也就只能“呵呵”而已。
五 恶化:串的莫名其妙,烂到匪夷所思
这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曾经被明星们呛了行的作家们也开始往电影界报复性地反扑了,前有郭敬明后有韩寒,这对一直在文坛相爱相杀的作家伙伴在本行里没杀够,又前赴后继地转入电影圈继续相爱相杀,郭敬明导演了《小时代》系列,韩寒导演了《后会无期》,都成了轰动整个影坛乃至整个娱乐圈的大事件,无论是话题还是票房的成功都令人咋舌,但口碑呢?只能说,一个是华丽丽的烂,一个是乱糟糟的烂,一个是用一堆明星来扮演奢靡,一个是用一堆明星来扮演颓迷。有人曾用“丧尽天良”来形容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也有人用“PPT电影”或“幻灯片电影”来形容他们的“电影作品”,意即这些电影里,只有一帧一帧的精美画面,却无非都是在卖弄导演本人的恶趣味罢了,跟故事,跟表演,跟电影,其实没有半毛钱关系。后来人们发现,郭敬明其实还算是有良心的,这当然是要跟后面出现的《何以笙箫默》的导演相比的,因为《小时代》虽烂,好歹还有些精美的布景和衣妆,《何以笙箫默》里甚至连这个都没有!连韩寒自己都说,看了最近一些导演拍出的片子,他更有信心做导演了!但偏偏这样的电影票房还都出奇地好,反倒是那些口碑出众的电影却个个票房惨败,有的甚至连放映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歌坛的恶化甚至比电影界开始的还早。先是演员串进歌坛唱歌出专辑,但毕竟演员当中还是有很多的确唱得不错的,后来就直接演变成各行各业各种年龄的人,不管你会不会唱歌,只要你想唱又敢唱,去参加个选秀,马上就可以一夜成名成为最当红的歌星,而真正会唱歌的歌手却几乎没有了出头机会,直到近几年才找到了翻身的机会。
很多业内人士和真正爱好演艺、追求艺术水准的人也在反思,为什么演艺行业会乱成这样?有人指出,其中关键的原因在于,过去的演艺行业已经完全变成了当下的娱乐行业,演艺的规则逐步被娱乐的需要所彻底取代,一切为了娱乐,而娱乐的核心价值是消遣和消费,其主要实现手段是刺激,对眼球或对身心的刺激。所有的演艺作品在这个娱乐时代里,其娱乐消费品的属性就必然被放到了第一位。而娱乐消费品大多是流行快销产品,其商品的属性决定了它的成功更多是来自于营销而并非完全出版产品本身,因此那些具有娱乐营销爆点的产品自然就成了易销好卖的产品,而什么东西能够有效地产生营销爆点呢?几个有影响力的明星,一连串爆炸性的话题、一堆有刺激性的画面和一些让人意料不到的结果,就譬如说,一个导演导一部片子和一个经纪人导一部片子哪个更让你意外更令你好奇?当然是后者!娱乐消费时代,很多人往往就是因为好奇和意外而决定消费的。而娱乐消费时代又是与当下互联网时代相重合的,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就是满足大众的吐槽欲,把一个原本高高在上的人或物拉进网络里,吐他个满头满脸的口水,这是网友们最喜闻乐见也是最愿意积极参与的事情。于是人们发现,越是烂的东西越有人愿意看,因为只有看过了他才有对象和资本对其进行吐槽,从而获得一种心理战胜了对方的优越感和满足感,更何况获得这种对象和资本的成本往往很低――一场电影最贵票价也不过120元,看电视和听音乐完全就是免费的,所以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发现烂、然后投入烂、最后怒骂烂的这种狂欢娱乐中,聪明的营销者正是抓住了大众这种畸形的消费心理,投其所好对症下猛药。譬如《何以笙箫默》的导演黄斌在回应为什么这部片子会遭到大众如此吐槽时就坦言:“很多槽点就是我们事先故意预埋的。”而且他也知道大众当下这种嗜烂如狂的消费心理,因此他也敢说:“你只有看了我们的影片才有资格骂我们烂,而那些看都没有看就说我们烂的人就是流氓。”
事实证明他成功了,6天2.65亿的票房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活生生的数字面前,再多的道理和原则都是无力的。所以,我们只能期待,已经有厨师(刘仪伟)导演过电影了,主持人何炅导演的新片也要上映了,接下来,那些著名的造型师们、时尚杂志主编们、健身教练们、公关公司老板们、夜场名媛们,其实都可以出来拍电影,再创业内商业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