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竹笛独奏曲对西洋乐器曲目的借鉴与改进

竹笛独奏曲对西洋乐器曲目的借鉴与改进

发布时间:2022-11-05 08: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竹笛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大多用于独奏和民族管弦乐团合奏,而且乐器本身的独特音色和充满地方风味的传统曲目也广受人民群众与音乐演奏者喜爱。本文将以小提琴曲《无穷动》《野蜂飞舞》,以及单簧管曲《单簧管波尔卡》为例,对比分析竹笛版本与原版本在技巧、演奏方式以及音色上的差异,结合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的共同优点,使竹笛独奏曲和演奏技法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竹笛;小提琴;《无穷动》;《野蜂飞舞》;《单簧管波尔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6-0167-02

一、作品《无穷动》概述及本体分析

“无穷动”是一种音乐体裁名称,指的是以快速的演奏音符的器乐曲。本文是以尼科罗·帕格尼尼的版本为例。尼科罗·帕格尼尼,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史上最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他的小提琴演奏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不仅在19世纪极大推动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而且对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相传帕格尼尼可以在3分钟内演奏完《无穷动》,而在他之后最好的小提琴演奏员也要演奏3分30秒多,可见帕格尼尼的演奏技术之可畏。[1]整首音乐的效果夸张,充满着炫技性,每个乐段的演奏都煽动着听者的感官。全曲三千零五个音符,演奏者手指起落平均每秒达到十六次之多,难度极高,这首曲子也逐渐被认定为各大专业演出乐团以及高等音乐院校入团入学的试金石。

二、竹笛版本《无穷动》的难度与原版的对比分析

这首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相似于具有再现部的单三部曲式结构,4/4拍子,全曲主题性不强,旋律快速且流畅奔放,大部分采用音阶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的模进与段落重复,中部段落穿插着跨音域的大跳演奏,并伴有装饰音和和弦内部的变化音,乐曲给人带来一种无穷无尽、充满回味、意犹未尽的感觉。

作品A部分从C大调转至G大调,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从主调转至属调的转调手法;B部分采用了与A部分调式调性产生对比的手法,从C大调关系调a小调转至同主音调A大调上并再次转回G大调,在此部分的写作充满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特点;A部分再现部再次回到主转属。

用竹笛演奏移植版的《无穷动》时,手指与气息、唇和舌头的配合十分重要,需要达到“四位一体”的高度配合,才能清晰演奏出音乐中的大量的十六分音符的吐音。而且对于民族管乐器来说,曲中的大量半音需要精准地使用按半孔的技巧,这个半孔技巧由于民族乐器和人自身条件不同,需要演奏者自身通过大量练习与演奏,并时刻注意指距的变化,以及控制手指与笛身的距离和指法指序的合理安排,才能精准迅速地演奏出音高。[2]

由于在乐曲的中部有很大一部分的大跳十六分音符快速演奏,在音高的控制上,小提琴可以利用自然跳弓快速换把换弦演奏,也可用人工跳音来演奏大跳的位置。而在竹笛上大量的大跳快速演奏,给演奏者制造了不小的麻烦与难度,在控制气息的同时更要注重各个位置高音的指法,这就非常需要我们放慢速度,把别扭的位置练熟,再加快速度,完成整首曲子。[3]

全曲皆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演奏,在小提琴上考验着演奏者的手指灵活性和耐力,而在竹笛上不仅考验着手指的灵活性和耐力,还要灵活运用循环换气技巧,因为不可能凭借一口气吹完三分多钟的曲子,并且使用的还是更有难度的循环换气双吐技巧。循环换气是利用口腔里保存的余气,来吹响笛子,并同时吸气来继续衔接吹响的音,循环换气双吐原理相同,但是需要更细致地利用唇来吹响更短促的音,并继续衔接双吐。

竹笛版本相较小提琴原版而言,难度增加在了气息對音准的控制和大量半孔指法运用上,这不仅仅要求演奏者在速度与耐力上过关,而且在气息的控制上也要拿捏准确,更要灵活使用循环换气双吐技巧。同时,随着旋律的走向,我们也要伴随着演奏力度的变化,旋律线向上的乐句,我们要力度渐强,律线向下则相反。

三、作品《野蜂飞舞》本体概述及分析

作品《野蜂飞舞》是歌剧《撒旦王的故事》中的一首乐曲,他的作者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这首作品起初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乐器纳入独奏曲目,例如小提琴、单簧管等,并且作品的内涵也渐渐地脱离歌剧范畴,经常作为各类乐器的独奏曲目。

这首作品现在最常见的是在小提琴上演奏,经常作为演奏者的半音阶练习曲,难度较高。但是想要真正地演奏好,不得不兼顾音色、技巧以及情感等,这样才能将乐曲的原本面貌表现出来。

四、竹笛版《野蜂飞舞》与小提琴版本难度的对比分析

从小提琴版本的《野蜂飞舞》来看,由于全曲速度很快,而且音与音之间大部分都是半音关系,所以在演奏时,音准方面是比较容易的,而难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做到音色的均匀和统一。在技巧方面,手指要保持放松,而且要保证左手有一个良好的手型,这些才是我们能更好地驾驭这首快速作品的基础。其次,这首曲子对于演奏者对节奏的把控十分重要,曲子的节奏型十分紧密,稍微不集中注意力,节奏就会乱掉,一旦节奏乱掉还会导致一些更严重的问题,例如左右手的协调逐渐变得不一致。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慢练,一小节一小节地练习,严格地按照指法演奏曲目。[4]

竹笛版本中的难度相较于小提琴版本,难度系数直线上升。

在技巧上,小提琴运用了顿音、自然跳音、人工跳音和拨弦演奏的手法,模仿了蜜蜂成群的叫声以及飞行状态的画面感。在竹笛版本上的技巧改进是非常有特色和与众不同的,全曲大部分采用了快速双吐技巧,如果要为了更强的连贯性,循环换气双吐的作用便显得更加重要了,因为没有间断性的换气演奏更加能贴近小提琴版本音响的意味,更具有蜂群飞舞的画面感。

在指法上,由于竹笛音阶的特性,不得不采用大量的半孔指法来演奏,难度飙升。因为曲中大量连续的半音阶的存在,正是民族吹管乐器所存在的短板,半音不仅仅考验着演奏者手指对于按孔的精准把控,还需要演奏者在气息上时刻调整,这样才能保证基本的音高与音准。

在音色上,提琴类的拉弦乐器似乎更像蜂群飞舞的声音,但竹笛若是对于吹奏力度和吐音弹性控制得好,一样是别有一番味道。在这首曲子中,小提琴音色更讲究的是弓拉弦发音的自然与协调,动作不仅要快,还要轻柔有弹性,而对于竹笛来说,要保证半音音色的饱满充实并且连贯,尽量避免瘪音和炸音才是关键所在。

五、作品《单簧管波尔卡》本体概述及分析

波尔卡这类音乐体裁是19世纪起源于波希米亚的一种民间舞蹈,波尔卡在波希米亚语言中是“一半”的意思。由此可见,这类舞蹈的表演方式是以“半步”为基础的,而且舞步轻巧细碎,是一种活波欢快的舞蹈。

这首作品是由波兰单簧管演奏家卡普罗修斯卡改编一段当地民间旋律而成,随着单簧管演奏曲目的逐渐丰富,此曲也渐渐成为一首独奏曲目。整首曲子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旋律却十分有地方特色和味道,在演出时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演奏者都十分喜欢演奏此曲目。

本曲为回旋曲式(A-B-A-C-A),开头以钢琴伴奏明亮有力的音色明示了主和弦,单簧管快速并反复奏出了第一主题,即A段;之后马上衔接第二部分,主题调性由降B大调转至F大调,虽然调性出现了改变,但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主题并没有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而是循环往复地多次使用三连音节奏,使旋律更加紧凑轻快,富有弹性;然后再次回到A段,明示第一主题,类似于法国“回旋诗”式结构,继续演奏直至C段第三主题出现;在第三主题里,主要由四句分节歌的形式构成,对于主和弦的呈示不是很明显,但是更加具有歌唱和抒情的感觉,在调性上由A段的降B大调转为降E大调,并与之第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回旋至再现A主题,乐曲结束。全曲调式灵活多变,诙谐幽默。

六、分析竹笛版《单簧管波尔卡》的演奏特色

在竹笛版本中,全曲采用C调记谱,用F调梆笛筒音做do演奏,采用这样的指法,有两个优点:第一,可以避免大量的半音演奏,在音高音准控制方面降低难度,提高音色质量;第二,筒音做do指法,用这个指法吹时没有太多音需要靠气息来调整的,便于快速演奏。

在笛子技巧上,主部务必要处理好节奏型内部连音与吐音的关系,要做到“连中有吐,吐中有连”,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双簧管版本里诙谐幽默、欢快轻巧的效果,同时要注意强弱对比,避免吐音力度过强。[5]

在插部要注重演奏的抒情表现,要注意分解和弦的吹奏准确,切勿因为民乐与西洋乐的音律区別,导致演奏分解和弦色彩发生变化。在手指上,要控制好每个颤音的音头,指颤的技巧无论在原版中还是在竹笛版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技巧,因为曲中很大篇幅都在音节强位置采用指颤,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舞蹈感,完全可以说这首作品颤音技巧使用得是否精湛,决定了整首作品的品质。[6]

结 语

作为竹笛的专业演奏者,我认为在今天民族器乐的演奏中,越来越多的西洋乐器元素与技巧渐渐被民族音乐改编而采用,创作和改编出的作品不仅风格与味道独特,也为演奏者提供了技术磨炼的空间,使得民族器乐演奏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并且刺激了当今音乐欣赏者的感官。

传统曲目必定源远流长,而当代许多的民族器乐演奏家们,也逐渐在竹笛与西洋管弦乐的融合上进行许多的尝试与改进。我相信在不久以后,一定会让竹笛这件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乐器得到新的活力,也只有在传统与西方的多方碰撞下,才能保持民族器乐的生命力。

注释:

[1]百度百科。

[2]周林生.介绍竹笛二种超吹高音的指法[J].乐器,1986(06):01.

[3]孙 娜.浅析二胡移植作品《无穷动》[J].中央音乐学院,2018:02.

[4][5]杨 晔.论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乔的半孔演奏技术及移植改编作品[J].乐器,2012(07):02.

[6]潘存奎.论单簧管的吐音在音乐作品二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J].艺术教育,2010(09):02.

(责任编辑:崔晓光)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